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顺庆城址变迁史‖卿远明

作者:卿远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10 10:13:12 浏览次数:645 【字体:

顺庆城址变迁史

卿远明

自汉高祖五年(前202)设置安汉县到现在,顺庆已有2200余年历史。在这2200余年历史中,由于社会动荡,朝代更换,行政区划与城址也随之发生过多次变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诳楚安汉置县立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西汉建立,刘邦为彰显大将军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纪信的家乡置安汉县。

古安汉县城遗址,在现在的南充市顺庆区北城街道五里店社区的清泉坝上。据1929年刊刻的《新修南充县志》编纂者之一、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乃强先生当年考证:古安汉县城距嘉陵江二百步远,距果山有八里路。安汉古城墙用泥土筑成,只有城门是用汉砖砌成,墙外有城壕。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在劳作中,从庄稼地里不时挖出汉砖瓦砾。从这些汉砖瓦砾、浅沟深壕的旧土中,大致可推测出古城轮廓。

宋时,果州知府杨济曾在城西金泉山石崖上镌刻“忠义之邦”四个大字。明正德年间,监察御使卢雍为“忠义之邦”摩崖石刻作赞,曰:顺庆名忠义之邦,重纪信之节也。又赞:巴子旧封,安汉故地。屹为钜邦,号称忠义……与此同时的顺庆知府皇甫录在其自撰的《下陴纪谈》中,记有:“古称顺庆为忠义之邦。盖特指纪信也。信西充人庙祀于化凤山。予顷谒之。读碑刻得元耶律楚材诗云。不道将军是邑人。扶龙今有纪家村。宁存卯金死义气。未必丁火灰忠魂。周苛一烹后嗣显。襄平互出史笔浑。汉封班载㡬两负。负与不负何足论。不数语而信之情事槩见。或曰信成纪人。高帝王汉中始居西充。”清嘉庆年间,顺庆知府恭鑫发现原刻“忠义之邦”大字因风化近于漫灭,字遭损毁,于是请工匠在原山崖处,照原样镌刻,并撰写了《忠义之邦石刻记》,以方寸楷体镌刻在“忠义之邦”四大字之后。

烟波浩荡南宕渠郡

据北宋乐史撰的《太平环宇记》载:“后魏平蜀于今州北三十七里石笱坝置南宕渠郡。”

石笱坝是顺庆区搬罾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距城区中心13公里。“石笱坝”的“笱”,与“罾”字意义相近,都是用竹编制的捕鱼工具。搬罾地理位置特殊,嘉陵江沿辖区东南流过,江岸线有17公里,另有搬罾溪、芦溪河两条支流自西向东汇入嘉陵江,在这里形成回水坨,石笱坝是嘉陵江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渔业资源也丰富,真正可以称得上是鱼米之乡。以捕鱼工具或行为作地名,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州、郡、县的分合也频繁。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元帝寓江左,百姓直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统治者为安置侨民,按南迁人口的原籍,在各地设置有名无实的侨州、侨郡、侨县。刘宋时期(420至479),安汉县侨置南宕渠郡,此时的南宕渠郡,还在安汉旧城。西魏废帝二年(553),废巴西郡为巴西县(此前,安汉县一直属巴西郡),同时设置南宕渠郡,巴西县县治同南宕渠郡郡治就设置在石笱坝。安汉县治仍在老城,隶南宕渠郡。隋统一全国后,于开皇三年(583),针对当时“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状况,朝廷采纳杨尚希德的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废除诸郡,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南宕渠郡遂被废除,移巴西县治于安汉老县城。安汉县和巴西县同隶隆州(即今日的阆中)。从西魏设置南宕渠郡,到隋朝时被废除,石苟坝作郡城大约有30年的历史。这次迁城,是顺庆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次,并且是唯一往北迁的一次。

朝代换连地名也换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实现全国统一。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废除诸郡,改郡为州,实行州、县制。十五年后,即开皇十八年(598),朝廷诏令并安汉、巴西二县为南充县(因地处古充国县之南而名),仍属隆州。南充之名自此一直沿用至今。安汉县城也就成了南充县城。

但此时的南充县城,或许已经不全是原来的旧址。原来的安汉县城经过数百年风吹雨打,战火炙烤,早已破败不堪。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旧城规模也自然增长,就有了沿嘉陵江岸向南发展的趋势,逐渐发展到北津渡(今什字下街到果城东路一带)附近。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县城也还可能还发生过一次迁址。但这次迁址是何原因,发生于何时,迁往何处,又何时迁回,已无从考证。只是在南宋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中有简略记载:“唐移县碑,在县门首。大中年立,文字磨灭不可辨。”唐大中年号存续只有两年(即859至860),而距王象之编著《舆地纪胜》的时间(1227)330余年,自然所见唐移县碑由于风化,文字模糊不清,至今是个无头案。

作为嘉陵江中游的水陆交通枢纽,唐宋时期的南充县城经济、文化已十分繁荣。果州知府邵伯温曾题诗赞道:“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万家灯火舂风陌,十里绫罗明月天”“山围翠合水重云,万户楼台照眼明,胜地风淳真乐国,四川惟说好充城。”“自昔充城号奥区,蜀人唤作小成都。”由此可见,古城市井之盛,商品汇聚之丰,墨客骚人荟萃,已成为继成都后的东川首府。南宋人祝穆著《方舆胜览》记载,当时南充县城内有仙鹤楼、清晖阁、开汉楼、孔庙、鼓角楼及嘉陵驿站,城郊有纪信庙、陈寿祠、五友亭、览秀亭、步虚亭、玄妙观等著名建筑。

唐武德四年(621),分隆州的南充、相如二县设置果州,因城西有果山而得名。果州的治所自然设在了南充县城。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果州辖县已增加为6个县,直到南宋后期升为顺庆府。

赵昀曾任果州团练使,1224年宋宁宗驾崩,赵昀即位,称为宋理宗。三年后即于宝庆三年(1227)下诏,将“潜邸”果州升为顺庆府。南充县城也就成了顺庆的府治。

筑青居山“淳佑故城”

南宋中期,北方蒙古族兴起。灭金国后,蒙古军转而进攻南宋。蒙军的铁蹄一度攻占了南宋西线前哨大散关、南郑一线,继而向南挤压,攻占了利州(广元)、阆中。沿嘉陵江岸,水陆并进,向南推进。从淳祐三年至十一年(1243—1251),依照大将军余玠的部署,以重庆为中心,在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和岷江沿岸,先后加固和新筑了20余座山城,而青居城则成为“防蒙八柱”之一。

淳祐故城古城墙(罗天文 摄)

青居山在嘉陵江东岸,号为“南充第一雄关”。余玠指定大将军甘闰修筑青居城。经过三年的努力,于淳祐十二年(1252)筑成石头城,百姓称之为“抗蒙固堡”。顺庆府衙、南充县衙及全城父老,一齐迁入城堡之中。这就是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淳祐故城”。宝祐六年(1258),元宪宗蒙哥亲领大军一路杀到青居城下。顺庆守将兼知府段元鑑被裨将刘大渊刺杀,刘大渊开门投降,顺庆自此陷落。蒙古大军又顺江直下打到合川钓鱼城。开庆元年(1259),理宗下诏追赠顺庆知府段元鑑为“奉国军节度使”,加封“一字侯”,立庙赐额,并封其一子为“忠义郎”。

中统元年(1260),在青居城内设征南都元帅府,把进攻南宋的军事总指挥中心移到了这里。至元四年(1267),又在此设置东川路统军司,后改为东川府,仍是蒙古人征南部队的军用物资补给重地。至元二十年(1283),升顺庆府为顺庆路。顺庆路设录事司,直隶南充、西充二县。另辖一府二州,共9个县,即广安府:辖岳池、渠江2县,蓬州:辖相如、营山、仪陇3县,渠州:辖流江、大竹2县。直到洪武中期,降顺庆路复为顺庆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二月,才又徙还旧治北津渡县城,至此已整整过去近30年。

此时的北津渡旧县城破败景象可想而知。经过近百年努力,顺庆人民在一片废墟上又重新建起一座新城。其中的北津楼,在当时视为胜境。武当山道教鼻祖张三丰曾云游至此,赞曰:“谁唤吾来蜀地游,北津楼胜岳阳楼。烟迷沙岸渔歌起,水绕江城岁月收。万里烟波朝夕涌,千层白塔古今浮。壮怀无限登临处,始识南来第一州。”“北津楼胜岳阳楼”,这是何等的赞誉啊!清朝人汪锡龄在编辑张三丰《云水前集》时,于此诗下注:“在顺庆府北五里,今诗碑犹存。”可见汪锡龄也曾到访过顺庆府,亲眼目睹过诗碑。

莲池坝建洪武新城

明洪武四年(1371),顺庆进入明朝版图,府衙由北津渡迁到莲池坝上。莲池坝上相当于现在模范街以南的老城区。

顺庆知府皇甫录在《下陴纪谈》中记载:洪武四年置今府。迁城事迹在清嘉庆《南充县志》中有较明细的记载。当时的顺庆知府名杜沂。县志说他“律己严肃”,办事公正。主持建新城的官员是顺庆府同知、浙江嘉兴人富好礼。县志说他:“设立大小街衢,布置郡邑坊巷。”亲自清理核查户口钱粮。城池是依托古庙形成街衢,城区略成正方形,故明清时的南充县城有“九宫十八庙,三庵不出城”之说。明朝初期的城墙全是夯土筑成,到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6),顺庆府才逐渐修建起部分砖、石结构的城墙,开设城门8道。皇甫录任顺庆知府时期,正值廖麻子、曹甫等土匪四处掳掠。他到任后,即着手完善顺庆城的防御设施,“发库币所积,贸民间阶,除墙垣之石以缮。”又招募民兵五百余人,教习射击刺杀之术,进退合散之法。一改顺庆旧无兵守、常为贼扰的局面。皇甫录料到无水不可守城,“乃取瓮工于合州穿十井,城闭几月,民赖以饮,而后知十井之为功也。”

明朝崇祯末年至清康熙初年,顺庆经历了近五十年之久的战乱。康熙十三年(1674),顺庆城中遭受火灾。十五年(1676)七月,嘉陵江特大洪水,顺庆城“烟波起于市井”。房屋垮塌,无衣无食,百姓被迫逃亡。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平定吴三桂叛乱,顺庆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莼乡赘笔》说:“蜀保、顺二府多山,献贼乱后,烟火萧条。自春徂夏,忽群虎自山中出,约以千计,相率至郭。居人移避。被噬者甚众。县治、学宫俱为虎窟。数百里无人踪。南充县尤甚。”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顺庆府志》记载,明代末年,顺庆城有8709丁。据此推测,总人口当在二万左右。康熙初年,清廷委派的南充县令到任后,给朝廷所呈的禀帖称:“县城人口506丁,虎噬228丁,病55丁,存223丁。新招74丁,虎噬42丁,存32丁。共存255丁。依此推算,全城人口不过千人。

乾隆九年(1744),城墙增高,辟城门9道,每道门建有城楼。1848年后,嘉陵江水运日渐发达,南充港口也渐繁荣,整个城市遂成带状格局。咸丰十一年(1861),号称“奉天军”的川滇边暴发的农民起义军进攻顺庆。为作防守,知府杨重雅调集军民赶修外城墙。经一月多时间突击,修起1100多丈长的外城墙,并形成内城连外城的格局。外城墙开辟4道城门,以通城外,城区面积也扩大了l倍。由于城内居民取水不便,又在靠嘉陵江的外城墙东段开了14道水门,故人们又称之为“水城墙”。

民国初年,在反封建浪潮中,城墙被视为保守、封闭的象征。加上进入热兵器时代,城墙已丧失屏蔽、保护城内居民的作用,反而成为现代交通发展的障碍物,拆除城墙被看作“革命”的举动。1921年拆除新城门(今五星花园仁和酒店东侧)至江边一段内城墙,填平城壕,修为街市。因此街宽度为当时市政公所规划的最宽街道,铺户修建合符要求,房檐、台阶整齐,为当时之楷模,故命名为模范街。1940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南充县城,大南街、鸡市口一带商业区遭受严重破坏,商业中心向北转移,模范街遂成为全城商业中心。

20世纪30年代,嘉陵江是川中地区物资进出口的主要运输通道。顺庆城是四川省15个主要物资集散中心之一,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都有商人在城内经商并建有会馆。而宋元时期的北津渡老县城,到民国初年又渐渐形成街衢,并和洪武新城连接一体。街两侧都是穿斗结构的小青瓦房。一边靠山,依山势建房;一边临江,是用圆木、杂木搭建吊脚楼。到1949年,城市格局仍是沿嘉陵江岸,呈带状分布,道路也呈网格状,住房以木质瓦房为主。大北街的天主教堂,模范街的美丰银行,栖凤街外靖江楼等少数几处为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

中心主城区开新局

1950年3月,经川北行政公署批准,划南充县城关区3镇4乡建置南充市。南充市人民政府分别于1950年9月、1958年、1979年、1988年、1993年,进行了五次城市规划。一方面进行旧城改造,一方面进行新城拓展,逐渐形成以五星花园、人民花园为中心,以人民路等6条南北干线10条东西干线的城市布局。1958年,在南充地区发现油气田,在此开展了影响中外的石油大会战,而在城北新建南充炼油厂、川中石油综合机修厂、南充罐头厂、南充农机厂、南充织绸厂以及西南石油学院等,将明清以来的顺庆府城与西汉初置的安汉古城连成一片。

嘉陵江畔新景观(罗天文 摄)

1993年7月,南充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南充市,设立南充市顺庆区,顺庆城区成为南充市的中心主城区。2021年,顺庆主城区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比1950年扩大了48倍,比1992年扩大了5.6倍。目前,顺庆是南充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充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东北金融、商贸、物流中心,交通信息枢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探索三国文化的源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卿远明(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