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人文地理】围塔漏斗:世界最大唯一人居地质漏斗‖高晓军

作者:高晓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12 10:48:15 浏览次数: 【字体:

世界最大唯一人居地质漏斗

高晓军

晨光穿过雕花的木窗,打在农舍的床上;睁开经过充足睡眠的双眼,透过负氧离子丰富的空气,看得见蓝天白云。推开房门,蝶飞蜂舞在房屋四周黄澄澄的油菜花上。村落内,黄色的泥墙诉说着岁月的痕迹,青色的瓦顶飘起袅袅炊烟,长满青苔的石阶上农人扛着锄头走过。目光及远,四围青山为障——这是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的一个春日清晨,“四川省最美古镇古村落”实至名归。然而,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地质漏斗——围塔漏斗。

被云海笼罩的围塔村(郝立艺 摄)

一次科考的意外收获

2000年3月,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专家、芦山县地质相关工作人员、当地老乡到龙门洞考察探险。专家发现,龙门洞不是常见的碳酸盐岩类(喀斯特)洞穴,而是发育在白垩纪巨厚砾岩层中的洞穴系统。

2001年,专家在对照1∶50000区域地质地形图时,意外发现龙门洞旁边有一块呈耳朵状的巨大凹地。经过长时间的图上分析和对当地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研究,初步断定这个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被称为围塔村的巨大凹地,极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漏斗。

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擦出了火花。

经过两个多月的现场考察,专家断定,围塔村就是一个大漏斗,而且比此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漏洞——四川兴文漏斗大了近10倍。

漏斗内形成独立封闭的水系,与龙门洞穴相连,成为积纳排泄地表水和洞穴建造的唯一通道。经过测量,围塔漏斗容积96亿立方米,汉源湖的容积为50亿余立方米,围塔漏斗大约能装下1.9个汉源湖的水量。

更让人好奇的是,漏斗是怎么样形成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由于围塔漏斗位于降雨量丰富的地区和青藏高原隆起区边缘,导致区域地表水系非常发达,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经地表水系通过地下河流带走地下砾岩层中大量的可溶物质,于是地下空洞疯狂扩张,层间崩塌频繁发生,地面因此不断下陷,从而造就了这个举世罕见的地质漏斗。

由于地壳运动,至今,围塔漏斗依然在悄无声息地运动着。

围塔村,围塔漏斗内,1000多人繁衍生息,他们生活在“世界之最”,他们也是“世界之最”——世界上唯一生活居住在地质漏斗内的人。当村外人来到围塔村时,总会得到善意的提醒,行走时一定要注意“漩坑”(即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一旦落入,凶多吉少,因为有的漩坑深不可测。

据统计,围塔漏斗内有大小上百个规模不等的漩坑,直通地下,连接着溶洞、地下暗河等。

一个村落的古风古韵

“围塔”,按中国自古以来村落命名的习惯,他本应是一座围着高塔而建的村落。

现在的围塔村,高塔的踪迹难寻。

据介绍,围塔漏斗中曾经有座塔,被四周山头包围,下层为石条砌成,上层为砖。塔外有30多米长、两米多高的墙,墙上写有大字。塔高约40米,分六层,每层为正六边形,每角尖端悬挂一个铜铃。风一吹动,36个铜铃齐鸣,响彻全村。

据《四川通志》记载,此塔重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为镇风水之宝塔”,还有塔飞邛州的传说。可惜此塔毁于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现在仅可看到塔的基座还保存完好,残留的砖瓦上刻着精致的花纹。

令人称奇的是,塔基正好位于“大耳朵”的中心点上,也可算是围塔的地理中心。围塔人当时是用什么方法准确地计算出围塔的中心点的?这是个不解之谜。围塔村内至今尚保存有不少古代石刻,最著名的当数狮湾组狮子山上的一对大石狮。这对大石狮原地雕刻,其中一只已完工,雄伟生动,另一只不知何故半途而废。

此外,村内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的吴永诚墓和建于民国八年的马彦琼墓,均有很高的美学与史学价值。

受山体、河流等自然因素限制,围塔村的建筑群呈带状分布,空间层次结构较为清晰,形成“山—居—林—田”的格局。漫步围塔村,屋舍星布,渐缓的山坡间分布着山溪、梯田、茶园、林地、池渠,鸡鸣犬吠,生机勃勃。

其实,围塔村也有值得称道的历史。

通过分析《芦山县志》《天全县志》,不少专家认为,围塔村在明朝永乐年间作为太平县的县治而存在,管辖着东至邛崃、西经碉门,通往岚安的茶与食盐的运输道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修筑茶马驿道,该段是川藏线部分。在永乐年间,为歌颂盛世太平,这条通商、朝贡之路改称“太平驿”。

随着太平驿的日益繁荣,围塔村也建立起一座为方便过往商旅休息的驿站——太平古城。然而,这座古城却在朝夕之间忽然消失,只留下尚未凿刻完成的石狮与被黄土掩盖的破壁残垣。

据专家分析,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太平古城的消失,与一场地质灾害有关。在《芦山县志》手抄本中,就有关于太平古城曾遭遇“喷石百里,压死居民无数”的记载。

如今,遗留的大青石板路,默默诉说着当年围塔作为茶马官道重要驿站的辉煌。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高晓军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