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梓潼少年”与《成都传》‖易旭东
“梓潼少年”与《成都传》
文/易旭东 图/了之
“郊区新城、天府粮仓。”
十年仰望。十年出发。十年抵达。
崇州向更高处的脚步,从未停止。
回望来路,为逝去的年华敬杯酒。
一杯敬朝阳、月光。
一杯敬崇州十年的发展。
祝福新的十年,家乡富强,父老乡亲安康。
亲情原乡,在崇州黑石河畔的原梓潼镇老街。
现属观胜镇兴裕社区。我习惯称“梓潼庵”。
一如当年称崇州为“崇庆州”“崇庆县”一般。
梓潼镇得名,说明这块演绎古蜀国最早的爱情传奇的“礼仪之邦”,不仅“外邻成都,学者文质彬彬,诗礼相尚,弦诵之声,达于四境”,而且还尊崇梓潼帝君,耕读传家千百年。
原梓潼镇政府所在地,即“梓潼庵”旧址,与家婆家一墙之隔。
母亲的出生、生长地。
承载一生的厚重记忆。
父亲去世,遵照遗愿,与他的岳父、岳母,我的家公、家婆葬在一起。继续做“好女婿”。
亲情原乡。一种传统的继承,崇州成为真正的老家。
《华阳国志》的故乡。乡梓先贤常璩,中国地方志的鼻祖,提倡天府文化的第一人,见识广博、视野宏阔和格局高远,除了深厚的爱国情怀,还积极上进、勤奋专注。个性极为鲜明。
“内生动力”。亲情、乡情,一生的温暖,如果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家乡崇州必定是重重夜幕里的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的为我照亮十年间前进路上的阴影……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回娘家
彰显成都悠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时代大作。
充满个人色彩的原乡记录,史志再现的旧闻现场。
2022年8月14日,《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正式出版发布会在崇州举行。
来自省内的文化、策划、影视、文创等多个领域的代表3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
之前的8月13日,在“合之洲艺术空间”举行首次新书分享会,与家乡的读者见面。
抒写“公园城市”的开创性“尝试”。
在“地方史志与城市传记融合创新”上,四川省地志办予以高度评价。
成都市地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欣在会上强调,易旭东充分运用地方志历史记载,创新时代表达,从历史的维度,描述了成都从历史上的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再到今天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演绎过程,让读者在古蜀文化的“四川新闻”和“成都故事”中,感受到传达史志在审美之外的社会学、历史学、美学、文学价值,从历史现象中,揭示“雪山下公园城市”的历史规律,不仅是史志与现实结合的“文创”,也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呈现给世界的精彩。
我,有关成都历史文化题材的最新研究成果。
既表现崇州独特生态本底、丰厚文化底蕴,也体现出国家重大战略的成都实践、四川贡献。
在散文式的语言中,向世界讲述世界历史与中国语境下的“四川故事”,揭秘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复原“古崇州人”的生活空间,镶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成都密码”。
新华社(网)、人民日报(网)、光明日报(网)、学习强国、封面新闻、红星新闻、一点成都、金台资讯等重点报道、评论,方志四川、成都方志、今日头条、腾讯网、网易、搜狐、澎湃新闻全程跟进……
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被评论家称为:在历史时空里雕刻成都的前世今生,一部海阔天空的历史散打、一幅古今中外的地理图谱、一本畅谈人性的哲学著作、一篇记载人文的风尚华章。
被学者鉴定:一面体现了著名史学家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宏观把握,微观研究,文学表达;一方面体现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大境界、大气象、拓宽写作领域与范围。正是“两观”融合,成就这部宏大的“历史散文”成都志。
疑问产生。成都市区的条件更佳,“两个第一”的会,何以都在崇州开?
我回答:《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回娘家”了。
本书“孕育”于“严家弯湾”,“出生”于“川酒博物馆”。
甚至连书名题写也是在“严家弯湾”敲定,由资深媒体人、文创人、书法家刘光泼墨。
不管是“金牌记者”,还是“获奖专业户”,抑或是“学者型作家”,种种耀目的身份,远不如一个“梓潼少年”——与身俱来的社会符号来得重要。多年记者培养出的探索精神、黑石河水哺育出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激励出的使命担当,让我全情投入到这本“方志”成都、“纪叙”古蜀、“追记”崇州的作品的考勘、写作中。
这种对故土的热爱、对历史真实的追索、对文化本源的探求,成为了一种责任,驱使着我反复在中华大地上游走、考察,沿着古羌的足迹,在岷江上游的“松茂古道”上;从崇州到汶川,从“海窝子”到“九龙沟”,从三朗镇到隆兴镇;从“宝墩遗址”到“紫竹遗址”的路上漂泊;从成都到广州,再在“武担山”到“番禺山”的行程中徘徊……
“严家弯湾”孕育了《成都传》
喝文井江的水,踏黑石河的浪。
一拍即合。2020年元月7日,在观胜镇“严家弯湾”了然之居,与崇州融媒体中心尹君谈到崇州“三城”,10日在自媒体平台《君伙库》推出《崇州:爱情之城,创造之城,美酒之城》。
我在给网友的回复中说:对黑石河感情深,“少年梓潼”的经历溶入血脉筋骨。
从2月6日起,又在《君伙库》推出了系列有温度的文章,《警惕“抗疫诗歌”成为新型“文化肺炎”》《突然席卷全国的“躁动”,这双黄连的味道是“苦”还是“甜”?》……在圈内外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数家网站文图全转,省内外10个论坛也全文“抓取”“直接引用”,甚至一些作家、诗人,为了证明自己没被传染上“文化肺炎”,纷纷“戴上口罩管住手”……
大灾有大文化。与尹君调整了“宅”的方式:跳出疫情,直接进人“后疫情时代”,在原有文章资料基础上,撰写出4万言非虚构“跨界”10篇纪实散文《成都人的“根” 成都城的“魂”》,强调:“成都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经历过瘟疫的反复打击,甚至在洪水瘟疫中“毁城”,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3月3日起,连载刊出。
再接再厉。继后,又推出15篇的《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
第一时间,《方志四川》全文刊发,《成都方志》摘要刊发。
史志名刊《巴蜀史志》主编不厌其烦与我联系、沟通,作为重头稿件予以连载。
众多读者留言,甚至“收藏”连载文章,希望并鼓励我“写成一本书”。
难忘之日。5月16日,崇州“三城(爱情之城、创造之城、美酒之城)论坛”在崇州市川酒博物馆举行。论坛由我与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家乡人余刚、尹君发起、组织和实施。来自省内的文化、策划、建筑等多个领域的代表40余人参加了论坛。
文化情缘。四川金盆地(集团)董事长余刚赞助。
《方志四川》全程报道,连载了我的“主旨演讲”。
论坛上,汤继强呼吁:文化人要有担当使命;应该站在天地之间发初心,站在天地之间谋未来。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经济自信、地理自信,正本清源,能不能把被遗忘、误传的古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真诚、客观地“呈现”?
和谐统一,城市大美。家乡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景更美,绝不是过眼云烟,从“产城人”到“人产城”,“成都式”幸福来自这座城市,大写的“崇州人”清晰可见。
论坛一结束,我与刘光就到“严家弯湾”与尹君“碰头”……
2020年8月,决定全情投入。
考勘、写作《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梓潼少年”的经历入血沁骨
唤起乡愁。有温度的追忆。
2021年,6月28日,天气很热。
热闹的川西酒村。在崇阳1886古窖群落“邂逅”古鸣清,我们大笑直呼儿时乳名,两个“梓潼少年”意外相逢。都喝黑石河的水,吃石观音板鸭,都将“鸡(儿)来”,视为“方言特产”。
一如当今大成都说“你锤子哦”一般。
“梓潼少年”。回到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乡公所里,黑石河边,田坝头,儿时的乐园。
“梓潼三少”。“毛根朋友”,少年时代的玩伴,一起“光沟子”在黑石河“狗扒搔”的兄弟,共同在“乡公所”逮“藏藏猫”的小伙伴,除了我与古鸣清,还有“彭老幺”(彭文琪)。
都住在梓潼老街,三家相距各50米左右。
黑石河边的娃娃,大都五六岁就会耍水。
七八个娃娃,扑咚扑咚跳进河中,先学会“狗扒搔”,双手在水中舞划,两足踩水乱蹬,接着就学“凫大把”,胳膊离开水面,左右交替,打得水花四溅。“钻迷头”,最能赢得喝采,一头钻进水中,到水底拾取鹅卵石。谁抱起来的鹅卵石最大,谁才算得名副其实的“水鹞子”。家婆怕我玩水发生危险,明令不准下河。
脚生在自己身上,哪个都难管。街上的古鸣清、彭文琪几个小伙伴,见我这个“成都娃”一到,呼五唤六,打打闹闹,朝河坝跑去。扒去裤衩,往草地上一扔,赤不溜秋地跳进河中。
那时,黑石河60多米宽,河坝宽至200米。
再凫回来,裤衩、背心都不见了。
光溜溜、水淋淋地站在那里,急得要哭。
只得光着屁股,双手捂着小鸡鸡……
我,少年时就“野”,敢从10米高的梓潼大桥跳“炸弹”。
一次,站在黑石河大桥栏杆上,表演高台跳水,古鸣清回忆说:你一个极标准的跳入弧线,带着众人的目光,漂亮扎入深水。没想到,待你浮出水面时,只听大叫“脚板儿遭起了”,一上岸,小伙伴们惊呆了,你的脚板心鲜血长淌,皮肤下的肌肉已外翻在外,像一朵肉花。而你还笑着说不要紧。彭老幺把我背扶到医院,记得是古鸣清父亲古院长上药包扎,才了事。
当年的疤痕,还在脚板心。
少年的崇州记忆,不仅是黑石河中的光屁股游泳摸鱼,深夜沟渠两边的抓青蛙;更多的是一个10多岁的小小少年,背上背着不低于20斤的挂面、胡豆,揣着粮票、买米的钱,从成都赶车到温江,在三渡水乘渡船过金马河,走到“梓潼庵”;再大点又和弟弟,从现在的羊马镇,过廖家镇(廖场),与观胜镇(石观音)擦边而过,送我的父母节省下来的“吃的”到家公家……
至今,不仅我仍会说一口崇州“乡坝头”的话,连我的弟弟、妹妹也会“以假乱真”地说几句,甚至外婆的野菜(四季菜)炖䠙、炖排骨,成了家里菜品的“传统保留节目”。
喜欢传统文化,没有遗传基因,是不是被“梓潼帝君”感化所致。
是不是因为是《华阳国志》的故乡,受乡梓先贤常璩情怀所影响。
也让我从少年时,对崇州有种特殊的血缘相连的感情;让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上山下乡”时,成为“血性知哥”,与农民打成一片;也让我现在还保留了不少“知哥”的特性;更让我在没有爷爷和奶奶的少年,体感了爷爷和奶奶对孙子辈的那一份亲情……
不是心灵满眶的回想,也不是文字跌宕的震撼。
“梓潼少年”的经历,溶入血脉筋骨。
心甘情愿的做“观胜老人”
岁月的行囊,装满“崇庆县”的60年变迁、“崇州市”的10年变化。
人生是一部书。
少年,书的开头,青壮年,书的中部,60岁以后,书的结尾。
人生“压轴戏”。结尾,最精彩、最动人、最使人难以忘怀。
家乡崇州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唯美诠释。诗人笔下的“天府记忆”。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品得出乡愁。
涵养了生活美学。村前,浪漫田野;屋后,竹林掩映;山脚,溪流纵横;林盘,清幽宁静……承着源自古蜀的农耕文明,田野在春季变花海、秋季涌稻浪,乡村振兴落地、落实,林盘被打造成一处处旅游景点,观水、听风、赏景的绿道,如田园诗一般书写自己生活,串联成成都平原最大的花园乡村景观体系。刷新了城市品牌。
“公园城市”。古蜀文化的强大“基因”。
“蜀中之蜀”。自带大禹文化的“骨血”。
“通古今之变,兼容中外之化”,崇州不仅做到理念上的迭代升级、现实上的优化提升,更要有历史视野、国际格局、未来展望,通过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式博采众长,与国家省市的若干战略巧妙契合,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郊区新城的新样板、巴蜀文化的新场景、城市提质增效的新动力源,助力崇州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强市。
2010年,崇州开始探索并创立农业共营制,成立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已全程实现农业机械化,3900多亩地的科技加持,最忙时田间只有20来人。
2022年10月14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100个单位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四川有六地入围,崇州是成都唯一上榜的区市(县)。
还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验县、全国村庄发展变化试点监测试点县、四川省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等多项荣誉。
低调却又唯美,在天府文化的外延中。
精彩却又低调,在古蜀文明的渊源里。
优化空间格局,畅通“内循环”,加持“外循环”。
心与时代互动。昔日的“梓潼少年”,如今已“年过花甲”,心甘情愿的做“观胜老人”,愿意再次将笔触伸向这个伟大的时代,伸向那一片家乡的山水,直笔著史记盛世,用长篇“史志”“纪实”,深情、热情表现崇州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底蕴,“千年一遇”的蓬勃发展。
我们党,二十大圆满召开、初心如磐、青春常在。
我个人,“65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
作者简介
易旭东,著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辑,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近600多万字,《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册)2022年3月出版;《三千年前的“双城记” —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册)》即将出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供图:了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