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蜕变——记大凉山腹心美姑县瓦吉吉村‖孙学元
蜕变
记大凉山腹心美姑县瓦吉吉村
孙学元
2021年初秋的一天上午,天气晴朗,白云悠悠,阳光温暖。我踏上海拔1300米以上的大凉山腹心美姑县洛俄依甘乡瓦吉吉村,采访脱贫攻坚工作。
美姑县瓦吉吉村
“危险、神秘”和贫穷的村庄
提起瓦吉吉,人们心里首先会有两个别样的感觉:“危险、神秘”。因为这里曾是麻风病人起居、生活的偏僻的、悬崖的小村庄。
拂去悠悠岁月的历史尘埃,打开尘封久远的记忆闸门,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952年美姑建县以前,这里还处于比较完整的奴隶社会阶段,刀耕火种、结绳记事、以物易物、买卖奴隶,没有一位医生,没有一所医院。人们生病或受伤了,只能找毕摩念经驱鬼,一旦得了像麻风病这样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就会遭到狠心的歧视,要么被残酷地活埋、淹死,要么被无情地抬进森林扔掉或推下悬崖。相传,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一例麻风病患者,那么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都会受到周围人的白眼,儿子无女敢嫁,女儿无男敢娶,麻风病人走过的路,7天内也没人敢经过。这是过去麻风病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人们普遍对麻风病患者的恐惧心理。
美姑建县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禀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发展卫生事业,想方设法救治包括麻风病患者在内的各种疾病患者。据《美姑县志》记载,1968年10月,县上拨出专款,在距离县城46公里远的瓦吉吉修建“麻风村”,收留首批入住麻风病患者71名,全部免费治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美姑县为麻风病患者派出医生看病治病,改善生活。1988年6月,瓦吉吉“麻风村”更名为“康复院”。至1990年末,“康复院”内有麻风病患者17名,治愈后自愿留院生活的127名,院民家属90名。
进入21世纪后,美姑县疾控中心原主任罗清国等人多方联系社会各界,协调捐款、捐物,用于购买麻风病患者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资和药品,修建吊桥和进山路,使“康复院”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人们还是对麻风病患者和其治愈者心存戒备,不敢与他们正常接触,甚至谈麻风病色变。瓦吉吉因之也成为了“危险”的代名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春风吹绿的村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4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大凉山深处,瓦吉吉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决不落下一户贫困家庭,决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16年,美姑县委、县人民政府落实县委机要局负责帮扶瓦吉吉村。该局派出共产党、职工程钦波担任第一书记。在县委机要局和洛俄依甘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他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村组干部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宣讲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启迪村民思想认识。与建卡贫困户牵手结对认亲,落实每名队员帮扶5户贫困户。村组党员、干部也实行“一帮一”,实现了对整村34户建卡贫困户帮扶责任全覆盖。与此同时,村支部通过党建月会,组织党员、帮扶队员和村组干部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理清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在工作中重点突出“支部带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目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致富带头人3名,后备干部1名。落实项目资金2万元,帮助3名贫困党员发展产业,统一了全体党员和村民的思想认识。
“只有夯实和解决群众的出行、饮水、住房这些基础设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生活改变,他们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产生无穷的内生动力。”陪同调查采访的程钦波说。他们落实项目资金969万元,从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村内易地扶贫搬迁,把生活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自然环境恶劣的34户建卡贫困户,搬迁到海拔1300米的自然环境较好的“康复院”附近集中安置,配套解决饮水、用电、网络、入户路等问题,单独为每户修建30平方米的圈舍,彻底解决了人畜混居问题。完成配套设施“1+N”多功能活动室和民俗文化活动坝子,修建通村硬化路6公里,与省道相联,并安装防护栏、太阳能路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
“改变基础设施只是第一步,发展产业,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才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最终目的。”程钦波娓娓道来。他们根据瓦吉吉村的实际情况,通过乡党委、政府引领,以产业发展资金为基础,购买“美姑山羊”基础母羊102只,以“借羊还羊”的形式投放给34户建卡贫困户和36户非贫困户饲养发展。1年后,“借羊还羊”的形式实现了滚动循环发展。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完成荒山、荒坡、房前屋后种植和嫁接核桃100亩。试点引进“永青一号”青花椒20000余株,成功种植400余亩。在集中安置点引进、种植350株高品质的车厘子和150株雪松等,打造“小组微生”模式。并通过建立种养殖合作社,全力打造村主要产业。2019年,帮扶工作队向县农业农村局协调资金,在1组修建肉牛养殖场,实施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养殖50头西门塔尔牛。2020年盈利8万元,入股农民人平增收1850元。
为全面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帮扶工作队又通过乡党委、政府协调县妇联,在村建立妇女居家就业培训中心,打造彝绣等项目。
要搬掉一座大山很容易,可要搬掉贫困群众头脑中的旧思想、旧观念和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这座大山,确实非常困难。帮扶工作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入户手把手地教村民打扫卫生、洗手洗脸、折叠被盖,引导他们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组织开办农民夜校,以“政策教育、感恩教育、技能培育、彝汉双语”为教学重点,开展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要领、移风易俗等教育培训10期,培训群众1200人次。修建村小和村幼儿园,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和学龄儿童入园入学难问题,还落实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织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活动。通过开展“明星学员”评比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创建活动,奖励热心参与的群众洗漱用品35件(套)。最后是建立公益岗位保洁制度和红白喜事简办机制,彻底扭转了全村落后的环境卫生和畸形消费陋习。如今,“四好”风气已经养成,视觉贫困也随之全部消失。
“功夫不负苦心人”“力耕终有好收成”。通过帮扶工作队持续几年扎扎实实的帮扶,2018年底,瓦吉吉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把“危险、神秘”和贫困的帽子狠狠地甩进了山脚下波涛滚滚的溜筒河,光荣地成为凉山州首个整村脱贫的“康复村”。
这几年来,瓦吉吉村继续采取强硬措施,发展产业,引导村民外出务工,不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2020年全村实现人均有粮20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谈起这些可圈可点可喜的巨大变化,陪同调查采访的村组干部满脸激动,兴奋不已。
我在瓦吉吉村集中安置点看到,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了农户家门口,宽敞、明亮的小洋楼上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格外引人注目,插挂的鲜红的党旗、国旗迎风招展。房前屋后停放着大大小小的三轮车、摩托车、面包车和小车。菜地里结满了长串长串的四季豆、小灯笼似的红海椒,小青菜长得绿油油的。
美姑县瓦吉吉村进村宽大、干净的水泥路
走进一组村民阿合铁曲家里,粉刷一新的住房正中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幅画像和高大上的山水画,柔软的沙发靠墙摆放了一大圈,大茶几上摆放着大盘大盘的梨子、黄灿灿的香蕉和饱满的瓜子,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对面墙上张贴着题为“大展宏图”的彩图,下面的桌子上放着一台大彩电,两边花盆里种的花儿正艳。地面铺设的宽大的地板砖熠熠生辉。一看就知道主人家非常勤劳和殷实。
美姑县瓦吉吉村一组村民阿合铁曲在漂亮的新居收看电视
我落坐沙发,与主人对话:“请问你们原来住在哪里?”
阿合铁曲面有难色地说:“我家有7口人,原来住在1900米以上的老山上。啊哞,那真是一个破旧不堪、人畜泥居的小房子呀。整天蚊蝇成群、耗儿乱蹿、烟熏火燎,气味难闻死了,还有,不是漏雨就是透风,难啊!”
“现在这个宽大漂亮的住房是好久修建的?生产发展咋样?”我接着问道。
“由于生活习惯和故土难离,开始我们一家人还真的不想搬下来。可是在政府和干部帮扶下,我们全家打心底真心地感动了,在2017年11月终于恋恋不舍地从老山上搬下来了,现在住的这个两层小洋楼有130多平方米。当时我们只出了1万元,其余全是政府补助的,还给我们送来了电视机、洗衣机、桌椅板凳等4件套,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看到这么漂亮的新房子,我们心动了,也舍得拿出3万多元装修,还购买沙发、茶几、大床等。原来老山上有3亩地,现在加上开荒地和荒山种植果树,共有7亩地了。科学种地后收的粮食多呢,去年的苞谷到现在都还没吃完。今年挖的洋芋,在后屋堆放得像小山样,估计苞谷也会比去年增收啦。
更高兴的是,去年娃儿爸爸带领孩子们去厦门打工,石一和木一两兄弟每人每月收入8000多元,其余2人每人每月收入4500元。2021年春节后娃儿爸爸继续带领孩子们去厦门打工,一直没有缺过工。现在家里还喂有8只活蹦乱跳的猪儿。
另外,我还参加了村里肉牛养殖合作社和妇女居家就业中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阿合铁曲喜上眉梢,对自家修房和收入情况记得清清楚楚。
“现在日子还过得习惯吗?”我继续追问。
阿合铁曲递过一只削好的梨子给我,激动万分地说:“啊巴巴,过去的日子简直不值得再提呢。倒是现在我们吃的有了,穿的有了,住的有了,收入也增加了,还有电视看,一年四季都用上了热水,比城里人的日子还舒服,真像活神仙啊。真的得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帮扶干部啊!没有他们,我们至今还在老山上过穷日子,过苦日子啊。”
美姑县瓦吉吉村鸟瞰图
走出阿合铁曲家门,我们路过“康复院”,看到老人们坐在整洁、漂亮的院坝里,有的在悠闲自在地晒太阳,有的在有说有笑地拉家常,有的在全神贯注地下象棋。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重托,协调扶贫资金40万元,用于修葺瓦吉吉村“康复院”,配套床、橱、柜的双人间,重建厕所和消毒浴室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聘请护理员专门照顾21位老人的起居生活,定期为“康复院”发放生产、生活物资和药品,按时对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和心理辅导,组织他们集中开会学习、看电视电影和戏、读书看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闻讯赶来的村支部副书记吉觉阿且总结说:“由于定期科学检查,长期精心治疗,细心护理,加上讲究卫生,这些年来,瓦吉吉村不仅治愈了所有的麻风病患者,而且再也没有发生过1例麻风病患者。目前,村内有麻风病治愈残疾人42人,都纳入了‘低保’,每人每月享受着数额不等的补助;‘康复院’入住有已治愈的麻风病患者13人,也全部纳入‘五保’,每人每月能领到500元的补助。他们吃的穿的也有了稳定的保障。现在他们都能自由地出入,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也完全可以与他们接触了。‘危险、神秘’和贫穷的‘麻风村’已永远地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往前走,看到一位身穿军装的老人,在路口深情地哼起“向前向前向前”的军歌。吉觉阿且告诉我,这位老人名叫曲木俄日,曾当过兵,快80岁了,一直穿着洗得干净的军装,保持着军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老人见我们一行人走去,立即高兴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精神矍铄地说:“我患病后主动来到‘麻风村’生活,政府派医生帮我们看病,派护理员照顾我们的生活,还不断改善这儿的环境,我早已习惯这里的生活了。现在我年纪是越来越大了,可日子却像是吃甘蔗越来越甜啊!”曲木俄日由衷的感慨,无疑代表了这儿所有治愈患者的心声。
乡愁满满的村庄
在美姑县委宣传部时,我就听说瓦吉吉修建有一个村史馆。借此机会,我们很想去看看。
走出村支部大门,转过一道弯儿,我们便见到一个非常特别的小屋子,门上方挂着个用彝汉双语书写的牌匾:“瓦吉吉村村史馆”。
这座土墙小青瓦村史馆,是2020年县委宣传部投入10万元,利用一组村民阿伍中依家的旧房子建起来的,共有50平方米。
跨进室内,打开射灯,地面原来抹过的水泥已冰烂了好多。左边墙上挂满了陈旧的枷档、刨头、犁头、钉耙、锄头等生产工具,正中墙上贴着许多精美的彩图,分为“旧貌”“帮扶”“新颜”“康复院”几个板块,还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右边墙上挂着大小不异的竹制簸箕,墙边堆放着破旧的酿酒桶、酸菜腌制桶、背水桶、碗柜和粮柜,还摆放着一个小小的手推石磨等。地上立着个石制的三锅庄,锅庄上依旧安放着一口小铁锅。这些实物,是瓦吉吉村彝族人民曾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
美姑县瓦吉吉村村史馆收藏的部分农耕工具
“为什么要在这儿修建这么一个村史馆呢?你们想过没有?”我问道。
吉觉阿且手摸过脑袋,略有所思地说:“当时修这个村史馆时,我们都认为没有啥子用,是白花钱。其实,修建这个村史馆既来之不易,也很有必要。馆里存放的这些实物,约有50件,张贴的彩图有32幅,生动形象地记录了瓦吉吉村脱贫攻坚前后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真实的历史记忆,是满满的乡愁啊。”
“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好这个村史馆呢?”我点了点头,接着又问。
吉觉阿且深情地看着我,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村支部已分批次组织全村的党员、团员、村组干部、村民和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参观,开展支部党建、学校少先队建设、村民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开展乡村振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比组织召开10次村民大会的效果大。我们瓦吉吉村包括‘康复院’医治好的麻风病患者在内的所有彝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过去的艰难困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永远记住共产党的好,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太阳偏西时,我们告别了美丽的瓦吉吉村。回头向岭上望去,灿烂的夕阳放射出了万道霞光,照耀着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青山翠谷。村部四周一座座美丽的小洋楼房,沐浴在阳光里染上了一片金黄色,辉煌夺目。宽大、整洁的村道两边一排排绿得发亮的白杨树,随风蹁跹起舞,生机勃勃;山脚下蜿蜒的溜筒河一路欢歌,奔腾不息。我真切地感到,历史已经彻底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春风吹绿的瓦吉吉村“牛也吃草,人也吃草;马也被骑,人也被骑”的苦难日子,终于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我们加快了返城里速度。我想早点把瓦吉吉村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作者简介
孙学元,四川省仁寿县人,1988年毕业于乐山师专中文系,现在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2000多件(条),获得市州以上写作和科研成果奖励70余次。2018年4月获得乐山师范学院第三批“优秀校友”,同年12月,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表彰为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出版有教育随笔文集《滴水润苗》、地情研究文集《打造跨越发展新高地》《美姑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和散文随笔文集《苦干的大旗呼啦啦》,主编《青青美姑河》《永远的“亲热”之地》地情文集及《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同行·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县图鉴》《中共美姑县委执政实录》《中国共产党美姑县历史(第一卷)》《美姑县志(1991—2009)》《美姑年鉴》等图志、图鉴及地方史志资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孙学元(四川省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