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肖志鹏 ‖ 明代状元杨升庵途经会川 留下对联诗词赞会理

作者:肖志鹏 来源:凉山日报(2016年2月22日A11版) 发布时间:2019-07-15 15:54:15 浏览次数:1630 【字体:

明代状元杨升庵途经会川 

留下对联 诗词赞会理

 肖志鹏

据《状元杨慎》一书记,杨升庵曾在嘉庆靖3、5、8、18(公元1524、1526、1529、1538)年,因流放、父亲病、父亲故及“奉戎檄归蜀”等原因,曾多次途经会川(今会理),与会川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对联、诗词等近十首。 

据《会理州志·寺观》记:元泉观在州东北五里。明状元杨慎常寓此,题有“元泉道脉”四字。《新四川通志》《宁远府志》亦称此四字(或称之为元泉寺碑,为杨慎书)。

杨升庵与会川刘赞(明弘治己丑进士)是好友。刘赞原计划在县文庙为杨状元接风洗尘,因权贵们反对,后改在城西的皈依寺举办。接风时,杨升庵为老和尚咏联于望月楼。因闻,皈依寺为会川胜景,明永乐建有“盘松浮图”。杨升庵观之,“盘松形如华盖,高耸丈余,下可环坐,乃数百年之物也”。于是便以盘松为题,欣然命笔,联曰:

乱竹堆成世界,把茅盖住虚空。

会理县茶马古道(李俊辉 供图)

清人沈德潜评杨升庵联有八字:“随题赋形,一空依傍”。在上联中,杨升庵从俯视的角度,把盘松覆盖的地面,夸张为“世界”,把遍地松枝的投影描绘成“乱石”;下联他取仰视的角度,说盘松像把茅草,盖住了虚空。一俯、一仰,视角不同,景致各异,其妙已极。可惜的是,盘松已于清道光9年死去,后人不复见矣!

因刘赞的挽留及在州衙的疏通,杨升庵途经会川时,曾托病在元泉观住过数月,并在观里写下了五言古体诗《元泉观》。诗曰:

名园会水傍,游女出滇阳。

竹叶沽春酒,梨花洗墨庄。

醉来迷眼处,疑是碧云乡。

会理古城钟鼓楼(蓬州闲士 摄)

诗中所言“会水”,指城河,古称会川河。“滇阳”,泛指滇之北,会川一带地方。“竹叶”,指会川古之名酒“竹叶青”。“洗墨庄”,清人何东铭在《邛嶲野录》中说:“元泉,治东,泉色稍黑”。“梨花”,《会理州志》作“黎花”。“碧云乡”泛指仙境。

会理古城的早晨(蓬州闲士 摄)

五言古诗写的是:仲春二月,春祀之期,会川男女老少,身着明靓之盛装,成群结队,到会水傍春游。人们饮酒、赏花、祀神,嬉戏,一派欢悦、和谐。诗人为此情、此景感染,忘却流放之苦,似置身“清明上河”,融入了欢乐人群之中。

大明第一博学才子杨慎(图片来自网络)

杨升庵虽迷恋会川山河美景,但毕竟“负罪”在身,岂容留连。南行至火烧腰驿(今马鞍山五里坡),杨升庵在此填写了《南枝曲》。在曲文之前,他抒发感慨,深情地写了一段序。序曰:“会川五里坡猡猡哨边有古梅一株,婆娑荫映,形如曲盖,封藓斑驳,纹篆籀(zhuàn zhóu)数百年物也。予平生所见梅树,此为魁绝。惜乎生于穷山绝域,而不得高人韵士之赏也。玩叹之余,作曲焉”:

我渡烟江来瘴国,毒草岚丛愁箐黑。

忽见新梅粲路旁,幽芳古绝空林色。

绝世独立谁相怜,解鞍籍草坐梅边。

芬 香韵风能递,绰若仙姿月与传。

根地锦台迷蚁缝,树杪黄昏摇鸟梦。

飘英点缀似留人,顾影徘徊若相送。

焦桐椽竹亦何心,中郎一见两知音。

谁谓南枝无北道,愿谱金徵播玉琴。

曲中“南枝”,是梅的代称(详见《太平御览》)。“五里坡”,地点,指今之凤营乡马鞍山,距县城70里。“封”,意杂草盘根错节。“烟江”,金沙江。“瘴国”,指充满瘴疠之气也。“岚”,山中蒸腾之气,“粲”,鲜明貌。“籍”,坐。“芬 ”,清香。“绰”,体态优美,“杪”,树之细枝。“焦桐椽”,作椽子的桐木。“中郎”,中郎将,指东汉文学家蔡邕。“此道”,这里寓孔夫子“借道旁之兰自伤”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借道梅自伤,是生不逢时之意也。“金徵”,泛指美妙的琴曲。

《南枝曲》并序,是一首绝妙之咏物的曲调。曲中妙语连珠,多寄托,多双关语,多弦外之音。全篇以“惋惜名花,委弃空山,自伤贬斥,无人顾怜”。所谓“生于穷山域而不得高人韵士之欣赏”,实寓当今皇上之昏庸,“其放逐后之感受”。曲中以咏叹梅花古艳幽香,自喻行洁志芳,绝世独立”。“所望称赏于的高人,既不可得,又不能从俗,必至茫茫无依,无可慰藉”。杨升庵不愧为状元郎,《南枝曲》并序,出自大家手笔,令人细读细品玩味无穷。

杨慎塑像(新都电视台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嘉靖18年(1538年),杨升庵“奉戎檄归蜀”,“黎(今汉源)、雅(今雅安)勾当,便道还乡”。10月,他从环州(今武定)入蜀,夜宿金沙江边,有感而发,写下了《夜宿金沙江》。诗曰:

往事虽回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山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元谋距金沙江95里,渡江后再走15里抵姜驿。姜驿北坡5里有一古碑,上书“蜀滇交会”四个大字。据成都市新都区考证,杨升庵第四次入蜀,由元谋渡江无疑。

金沙江会理县皎平渡全景(图片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诗中“驿楼”,在今广元市城西。“搅”,乱也。“江声月色”,出自雍陶《宿嘉陵馆楼》,杨升庵引此,显得更为凄切。

《宿金沙江》一诗,可分两层:前写昔宿嘉陵,后写今宿金沙。同样的“江声”“月色”,然而前之“离愁”“幽独”,犹可说道,而今之“飘零”“断肠”,远苦于昔。

今日会理(图片来源:会理文化旅游网)

次年,杨升庵“黎雅勾当,便道还乡”后再赴戍所。会川故人百里相送,至松坪关时他写了《松坪关》七绝话别,诗曰:

莫唱离歌惨别颜,蜀云滇月共青山。

太平处处经过惯,梦里还乡又出关。

“松坪关”,会川戌所辖之要隘。俗话说“北甸沙,南松坪”,他们是会川大地南北两大门户。松坪关驻有总旗一员,兵卒50名,关外石梯尽头是条小河。河边竖有石碑,上书“塔甲渡”三个潇洒俊逸大字。

会理县绿水镇松坪村全貌(李俊辉 供图)

《松坪关》绝句,前两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过分悲伤,别后亦应各自保重。后两句则以自己十余年萍踪漂泊早已成习惯,来安慰友人劝其放心,表示这次偶然机会回家后再赴戍所,自会平安无事,七绝语重心长。但“太平”二字绝非颂词,而是包含许多难言的苦楚。

会理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嘉靖9年(1529年),杨升庵返乡奔父丧后返戍所,再经会川,闻“关索斩蟒”的故事,激发了他对英雄的怀念,专程拜谒,写下了《关索怀古》。

吴索庙岭在何处,猿啼鸟道凌青霞。

千年庙貌犹生气,三国英雄此世家。

月捷两来武露布,天威南向陈云嘹。

行客下马一酹酒,候旗风偃寒吹茄。

杨升庵留给会川人民的这些作品,有文学的构思,有文学的笔调,有文学的色彩,不失为传世之作。数百年来,这些作品脍炙人口,一直在会川大地流淌,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争相传诵。

会理风光(蓬州闲士 摄)

链接:会理始名会无,建置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延至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置为会川县;清雍正六年(公元1782年)移会理州于会川,才开始用会理这个县名。 

来源:凉山日报(2016年2月22日A11版)

作者:肖志鹏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凉山日报(2016年2月22日A11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