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艺术】共和国音乐界中的常青树——方青访谈录(上)‖岳永赋

作者:岳永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8 14:27:37 浏览次数: 【字体:

共和国音乐界中的常青树

——方青访谈录(上)

岳永赋

在四川省、成都市联办的音乐界新春茶话会上,我举目一看,参会者大多是老年朋友,可谓音乐界中的常青树。我这篇文章所要写的是其中一位特殊人物,因为她的笔名中带着一个“青”字——这就是方青老师。

方青,四川省简阳人氏,多年前定居成都,生于1947年,已是逾越“花甲”之年的老太太了。现为中国音乐家学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群众音乐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她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习文学创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有诗歌、歌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人物专访、人物传记、通讯报道等多种形式。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四川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音乐周报、歌曲、儿童音乐、上海歌声、中国音像出版社、四川社会音乐通讯等媒体播出和发表。在全国各地发表的作品达五百余件,有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部门参评并获奖项。

方青的文学生涯较长,创作作品较多,尤其是音乐方面的经历和作品享有盛誉,至今她也歌不停口、笔耕不止,堪为音乐界中的常青树。我之所以要评说方青,主要是她的那种对音乐文学的执着追求和融入社会的大爱精神感动于我。

音乐殿堂的追梦者

方青,本名黄秀芳,六三届初中生,17岁参加工作,单位为成都工程机械总厂。她自幼喜欢文艺,演过话剧、歌剧,尤其喜爱唱歌。鉴于具有这些天赋,厂里将她安排到厂幼儿园上班,从此,儿童音乐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受到“成分论”的影响,不久她又被调到车间当一名工人,这就给她的文艺梦泼了一瓢冰水。但她没有在命运面前低头,20多年来一直如饥似渴地进行读书、学习。她曾读过外国的贝多芬、欧拉、保尔·柯察金的名曲、名传、名书,也读过我国历史上蔡邕、管仲、李白、杜甫等经典著作,还读过当代青年张海迪、叶辛、黄波等人的励志事迹,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得到许多人生启迪,决心用自己的笔来追求音乐文学的梦想,来讴歌社会中的凡人好事。后来,方青学习、钻研了《歌词之路》《诗词例话》《诗美艺术》《词韵》《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些工具书,并参加了江西省创办的全国第一所歌词刊授学校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即使经过这样的努力,但她写出来的歌词平淡无味,音乐性差,很像是对生活的原样拍照,真让她感到沮丧、气馁。

方青经过自我总结、反思,似乎明白了闭门造车、按图索骥的方式方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她便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她参加了市、省文化宫、文化馆等组织的创作活动,虚心向前辈和同行学习。先后得到著名诗人沙鸥、梁上泉,音乐教师王廷珍,歌词编辑方惠生、崔吉熹的指导帮助。由此,她茅塞顿开,明白“编写歌词犹如带着脚镣手铐跳舞”,语言凝练,通俗明白,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句尾押韵;尤其儿童歌曲须有儿童的语言、形象、情趣这些要素,方可称为儿歌。学习乐谱方面,她潜移默化地懂得了什么是主音、属音、乐句等等。为体验生活,她曾上过峨眉、行过三峡、登过庐山、下过广东,以陶冶艺术情操,触碰创作灵感。她曾在自行车上构思,在睡梦里写歌,但又一次次在退稿中奋起。功夫不负有心人,方青终于写出了像样的歌词,其中的《春娃娃》《贪心的小猴》这些儿歌,富于儿童情趣,少有词句雕琢,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八月十五月光光》《我们十五岁》歌词清丽,语言凝练,情调流畅,表现了青少年的追求和遐想;《悠悠江南情》《我爱浪花朵朵》带有浓郁的乡土韵味,让人感到贴近了生活。其中,《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心上人再见》《与您相伴》一经发表,就分别由四川、上海有关单位录制成盒式磁带。

方青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跨进了音乐殿堂之门,得到社会同仁认可,得到某些单位的褒奖。不过,这只是她跨进音乐殿堂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漫长漫长。1987年9月10日的《成都工人报》和1989年3月10日的《工人音乐报》,分别刊登了《成都工人日报》编辑温志航的同一篇文章,题目为《她有一颗童贞般天真的心——记工人业余歌词创作者黄秀芳》。文章摘用了方青的《笨鸟之歌》来作为结尾:“‘……我是一只笨鸟,不会拐弯抹角。天生我笨头笨脑,连嘲笑也不想听到。它们歇脚,我又飞了……’是啊,这只羽翼还不丰满的笨鸟正向着蓝天飞了,飞了……”

弘扬正能量的好歌者

方青跨入音乐殿堂之后,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歌词方面,也写散文、人物专访、通讯报道等这些体裁的文章。将笔触伸向音乐界中的某些人和某些事,以宣传社会中的正能量,表达对前辈和同仁的钦佩,也让自己在文章中得到熏陶、成长。

2000年秋,《四川社会音乐》杂志第15期刊登了方青的一篇散文,名为《真挚的友谊》。她在文中有这样的描述:“……铃声急促地、不断地响着,我顺手拿起了电话。‘喂,方青吗?我是上海彭正元,22日到成都,我们将在成都演出……’彭先生是上海民乐团首席大提琴师、拉弦乐声部长、二级演奏员、中国音协会员。他曾随团赴瑞士、波兰、德国、苏联、新加坡等四十余个国家访问演出……1983年底,当时我是成都市文化宫职工音乐创作组写歌词的,一个偶然的机遇使我认识了‘上海歌声’编辑部的浦秋老师(已去世)。在浦秋老师的再三要求下,我才不好意思地将我的歌词寄到了上海。浦老师将我的歌词又推荐给了彭先生。彭先生将我的歌词谱成曲后,竟在“上海歌声”上刊登了。我一时间高兴得无法形容……28日,在成都火车站,我送走了彭先生和民乐团的一些老师,并和彭先生约定了下次合作题目。愿我们合作再次成功,愿我们的真挚友谊长存!”可以说,从以上的摘录中看到,方青能与这些名人相识是她的幸运,其音乐成果与彭正元的襄助是分不开的,例如《八月十五月光光》《春天留在我们心间》《你可还记得》《心上人,再见》等均为彭正元谱曲。

2005年夏,方青的一篇观后感发表在《四川社会音乐》刊物上,题为《体味川剧音乐的时代性——看陈巧茹艺术人生专场演出有感》。此场剧名“青春涅槃”,为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小说《家》所改编。作为入门音乐的方青来说,除观看剧情外,主要看点是放在音乐上的。正如她在文中这样感慨道:“……第一幕鸣凤之死。有三次敲觉慧窗户的过程,音乐层层推进,表现鸣凤在临终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鸣凤演唱时一反过去常规,运用了一些通俗歌曲的气声唱法及歌曲的优美旋律,使人一听既有歌曲的味道,又确实是川剧的呈现。有时代感,让人耳目一新……这幕戏中多处运用了歌曲旋律与川剧韵味相结合的新手法,合唱则根据需要融入了美声、通俗、民族几种唱法。陈巧茹老师在唱腔和表演上确是一流的川剧演员,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川剧是我们四川的传统剧种,曾深得四川人民喜爱,现在有些老玩友仍痴迷于梨园情调。但随着新文艺形式的兴起,川剧渐渐落后于社会发展,所以川剧也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戏歌”就是其中之一。方青正是有这样的见解,故而对陈巧茹的创新表演颇加赞赏。

2005年7月15日,《北京音乐周报》登载了方青的一篇人物专访,标题是《燃烧的小太阳》。我特地翻阅了这篇文章,所谓“小太阳”,指的是阳庆珍,而“燃烧”就是说阳庆珍到了古稀之年还在“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亦是音乐界中的常青树。

阳庆珍何许人也?可从方青文章中遴选几段来予以说明:“1964年国庆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中有一个个头不高、长得十分乖巧的女孩,她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文工团的女中音歌唱演员阳庆珍。阳庆珍1935年生于广西桂林……她13岁那年考入铁道兵团三支队文工队。1951年2月,随军去了朝鲜战场,她和文工队的战友们流着泪、流着血,在敌人大炮、机枪的枪林弹雨中,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说快板喊号子,穿梭于弹坑和废墟之间……战争给予了她坚定的信念和一颗热爱祖国的红心。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原型之一,就以她的战斗生涯为背景编写的……1958年的一天,铁道兵政治部的首长通知她们十几个女同志到中南海去执行任务,到了中南海后才知道,原来是专为中央首长举办的联欢舞会而来的。乐队奏起了毛主席喜欢的广东音乐,在带队同志鼓励下,阳庆珍壮起胆子去请毛主席跳舞。毛主席很热情地带着她跳起了慢四步,一边跳一边与她拉家常……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正值夏天,在工地上,她除了头顶烈日干活以外,还带头在工地上说快板、喊劳动号子,被誉为‘工地上的百灵鸟’。劳动结束后,被部队授予十三陵水库的劳动奖章和劳动标兵称号……退休后的阳庆珍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教学生唱歌以外,还有不少单位的合唱排练队要她去指挥……在成都市,阳庆珍曾指挥和辅导过四川省老干部合唱团、成都市交通学校合唱团、成都蓉城知青艺术团、星海音乐学校女子演唱队、成都市海星合唱团等十几个文艺团体……”经方青介绍,我曾在2014年省、市音乐界新春茶话会上与阳庆珍老人见过面并有交谈,让我对这位革命前辈油然产生崇高的敬意。

方青的这类文章不只是这三篇,诸如《辛勤耕耘的园丁——记声乐教育家滕达》《执着的追求——记蓉城知青艺术团》《摩梭姑娘艾蒂娜姆》《泸沽湖啊,你如此神秘而美丽》等等。可以从这类文章看出,方青不仅在音乐界有一定的人际关系,也彰显了她的非凡的文学才能。

伸张正义的勇为者

2002年,方青在《北京音乐周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一首金曲的诞生——记作曲家蓝河》。文中所提到的金曲,就是著名的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据方青撰文:“蓝河,原名李大中,中等个儿、四方脸,是一位貌不惊人、沉默寡言的老人,现年82岁,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他就是驰名中外《太阳出来喜洋洋》一曲的收集、整理、修改者。蓝河1920年生于吉林省怀德,1938年考入第十五期黄埔军校,1939年随着一千多名官兵集体宣誓加入了国民党;1940年在蒋介石及其宋氏三姐妹参加的毕业典礼上毕了业;在黄埔军校他教唱军歌,既是学生又当老师;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后在重庆教小学音乐;他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二军文工团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文工团。蓝河1940年开始自学作曲,1942年发表作品,以后在全国各地刊物上陆续发表了歌曲,如《打胜仗》《寂寞之歌》《内蒙古》等作品。1950年,任十二军文工团副团长,由蔡绍序组织一批创作节目以备演出,蓝河就把刚在民间收集到的一首石柱县民歌以《罗儿调》为基础的曲子修改、整理出来交给了蔡绍序,蔡又在重庆北碚一所中学找了一位姓王的语文老师填上词,并标上了《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名。这首歌唱出了解放初期人民欢庆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合乎时代精神。填词朴实生动、富于乡土气息、易于演唱。经过演出后,一下就传唱开来。蔡又到上海请著名钢琴演奏家丁善德教授,配了钢琴伴奏谱后又在中国唱片社录制了粗纹唱片,署名为川东民歌、金鼓填词。经电台广播,立即在全国迅速传开,至今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经久不衰、富有代表性的四川民歌。四川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的开始曲好多年以来一直沿用这个曲子。”

蓝河先后在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文工团、西南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歌舞团、四川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宜宾县文工团等地从事音乐工作。虽然蓝河先生有着这首金曲的巨大贡献,但随着政治漩涡的急流,他不断从一个单位“下调”到另一个单位,最后调到一个边远的农村去养猪种地,一双曾写过曲子的手从事拉板车、砍猪饲料、挖地劳动。他的一生极为坎坷不平,没有一个完整家庭,且无妻无子,而时代的变迁又使得他不停地被批斗、被迫害。对于蓝河老人的遭遇,有的人不愿动笔,而方青就敢把自己置身度外,去伸张正义。正因为方青发表了这篇文章,这才引起了有关部门关注,从北京派专人到四川来采访方青,并给予蓝河先生一定的关怀。我想,这位把一生奉献给祖国音乐创作事业的老人能在暮年得到公正待遇,是与方青敢于伸张正义的精神和她写的那篇文章分不开的。

方青的文章,不仅追溯了《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的起源,而且还勾起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沉淀,可谓音乐史中不朽的一页。

作者简介

岳永赋,笔名中岳、嵩山,大学汉语言专业专科毕业,政工师,中共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成都市作家协会、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会刊《丛中笑》执行主编。成都市金牛区街道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社区老年协会副会长、小区党支部委员。著有《嵩山文集》一、二、三卷,《格律诗词联入门简介》,撰有多篇诗文、文艺作品。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岳永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