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艺术】共和国音乐界中的常青树——方青访谈录(下)‖岳永赋

作者:岳永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8:15 浏览次数: 【字体:

共和国音乐界中的常青树

——方青访谈录(下)

岳永赋

方青

地震中的大爱者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那天,方青和朋友赖维君组织歌友在成都市人民公园“激情广场”唱歌,第二天看了电视后才知道是汶川发生了八级特大地震。方青在看到有关地震的报道、部队官兵和志愿者的救人场面、国家主席和总理及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慰问灾民的情景后,被感动得不断流泪,其情景深深地震撼着她。她想到自己是个花甲老人不能亲临前线去当志愿者,但可以用自己的笔尖来歌颂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于是,她立即拿起笔来边看电视、边哭、边写,一共写出了十余首有关地震的歌词。这些歌词非为矫揉造作,而是发自一个老人的心声,是对那些遇难同胞的哀思,是对那些部队官兵和志愿者的褒扬。

5月14日这天,方青接到成都市文联的电话通知,便立即“打的”到了市文联。当文联领导看了她交来的歌词《爱在传递》后,连连赞许,便立即交给旁边的作曲家刘中昭进行谱曲。刘中昭将歌词拿在手中边读边哼着,一会儿时间,便激动地对方青说道:“方老师,我的旋律已经出来了!”当天下午,省、市音协及四川音乐学院有关人员在大慈寺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有关地震歌曲的创作事宜。过了几天,方青写的《爱在传递》歌词由刘中昭作曲、邓芳丽演唱进行制作。另外,方青创作的其他歌词如《抗震救灾进行曲·赖维君曲》《废墟里有只小手·赖维君曲》和《四川人别趴下》《舍生忘死铸忠诚》分别进行演唱或发表。其中,《爱在传递》《废墟里有只小手》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收藏。方青和赖维君等同仁曾在成都市人民公园教唱《抗震救灾进行曲》这首歌,有上千人学唱,让这首歌曲的大爱精神很快传递到四面八方。当时,有很多地方请她和赖维君去教唱这首歌,频频受到好评。他们还组织了一百六十人的大队伍去有关单位参赛,获得了特等奖。随之,重庆、广东、山东、山西等电视台都先后播放了这首《抗震救灾进行曲》,还派出人员去采访方青。在上级部门安排下,方青等人带领着“激情广场”的189名歌友到都江堰市灾区进行慰问演出,同时向灾区学生捐献了书包等学习用品;并捐款购买食品慰问了昆明特警部队,表示四川人民对他们的衷心感谢。

地震后的第七天,也就是5月19日下午两时二十八分,全国人民为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进行沉痛默哀。此时,方青和赖维君等人联系了成都市音协、四川省慈善总会,发起“激情广场”的歌友们和成都市老协玻璃分会会员进行现场捐款活动,共筹得捐款12000余元。在捐款的人员中,有一位91岁的老人捐款一千元钱,还有一位捐款200元的93岁老婆婆失声痛哭,怨恨老天的无情、悲号冤死的亡灵。顿时,整个“激情广场”被大爱的气氛笼罩着,充满了浓浓的《爱在传递》:

“呼啦啦,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温暖的家在哪里?美丽的学校在哪里?噢,家园成了平地;噢,学校成了废墟。巨大的伤痛啊,连着千百个我和你。来了亲人解放军,来了救星好总理。电波频传,爱心涌向灾区;相互温暖,无所畏惧。公路上搭起了人墙,有一个婴儿诞生在这里。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百倍努力、百倍努力;我们手挽着手,我们团结在一起;紧握住温暖的手,我们把生命给了你!众志成城,同心协力,我们把爱心给了你。天灾无情人有情,千千万万爱心在传递、在传递!”

中非友谊的音乐使者

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世界,许多国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许多华侨、企业家纷纷解囊相助。为感谢这些无私援助的大爱精神,应坦桑尼亚中非商会副会长李忠先生邀请,作为重灾区的北川决定派出“羌乡美”艺术团前往东非的坦桑尼亚国进行春节联欢暨感恩演出。其主题就是“四川感谢你”,回报世界人民,尤其是坦桑尼亚的华人、华侨对灾区的大力支援。这支15人的团队,由田开永为团长、方青为副团长带领,于2011年1月21日从成都登机启程。

田开永、方青率领的“羌乡美”艺术团的主要目的地是坦桑尼亚国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他们到达时,受到当地华侨、民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中国驻坦大使刘昕生的重视和接见。1月26日,“羌乡美”艺术团和中国海南公司的部分职工进行欢度春节的联欢演出,同时参加演出的有中非商会的其他公司,也有本地的一些文化团体,还有坦桑尼亚军乐团。除应到的人士外,出席观看文艺演出的还有大使刘昕生、文化参赞、军事参赞及他们的夫人。“羌乡美”艺术团演出了羌乡原生态的山歌及民歌对唱、羌笛、羌鼓舞、尔玛舞、男女二重唱《康定情歌》、合唱《羌藏感恩歌》《四川感谢您》和独唱《太阳走出来的羊角花》等节目。整个会场洋溢着中非友谊的热烈气氛,连连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据方青讲,他们在既定行程和刘昕生大使的安排下,又进行了几场重要演出和参观活动:

1月28日,方青他们的艺术团被邀请到中驻坦大使馆演出。在鲜艳的五星红旗映照下,看到横幅上“聚焦在非洲,坦桑过大年”的十个汉字时,方青等人倍感亲切、温暖。演出节目渲染了四川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情谊。

1月29日,方青团队被邀到达市的火炬广场演出。广场上聚集有中国人、非洲人、白种人和印巴人等。观看演出的除了刘大使外,还有坦国副总统等官员。演员们带着“四川人民感谢您”的深情厚谊,再一次将“羌乡美”的歌舞展现在异国人民面前。

在刘大使安排下,方青团队到了达市的一个海滩上参观“风筝节”,又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为大家演出了一些节目。在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风筝中,有一架几十米长的风筝更惹人眼目,通红的身体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翱翔,真像一条“中国龙”似的,团员们看见都感到无比的欣慰。

方青他们还瞻仰了“中国专家公墓”,这个公墓埋葬着曾在修筑坦赞铁路时因公牺牲的69名中国人。但愿这些同胞的热血和生命永远养护着中非人民的友谊之花。

30日上午10时,坦桑尼亚文化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方青团队应邀派人参加。会上,坦国文化部部长谈道:“这次火炬广场的中坦联欢演出非常成功,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要持久发展,中非之间互相学习,增进了解与共识,促进两国友好关系!”

2月5日,田开永、方青带领的“羌乡美”艺术团圆满地结束了这次非洲之行,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留在坦桑尼亚土地上,又把坦国人民的美好祝愿载回了祖国大地。“羌乡美”艺术团这次非洲之旅,作为副团长的方青来说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也彰显了方青音乐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不愧是一位跨越国际长廊的音乐使者。

2018年7月,方青、李忠作词,施其仁谱曲《走进非洲》这支歌曲,参加了“一带一路中坦文化节音乐会”开幕式演出,并由“成都小草合唱团”演唱。此为第一届中坦文化节主题音乐会,由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和中坦友好协会主办。演出地点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国家博物馆大剧院,受到在场观众一致好评和坦国人民衷心拥护。方青能有这样的非洲之行,又一次上演她的歌曲,既是成都人的骄傲,也是四川音乐界的骄傲,更是中坦友谊桥梁永驻青春的骄傲。

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省盐源县的左所和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交界的群山丛中,有一个非常秀丽的高山湖泊,这就是著名的泸沽湖,当地摩梭人叫它“谢纳米”(母亲湖)。泸沽湖的名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闻名全国、世界,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关于摩梭人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纳西族的一支,有人说是蒙古族的后裔,有人说是青海河湟一带不断南迁的古西羌人等等。摩梭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那就是“走婚”,到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母系社会形态,有“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之称。怀着这些好奇和谜团,方青曾两次踏入泸沽湖,去见奇、去探秘、去采撷关于泸沽湖的文学素材。

方青的第一次进湖,是与作曲家王首先同行的,他们去的主要目的就是收集有关泸沽湖的民歌素材。他们从成都出发,经西昌、盐源,再向泸沽湖进发。途中,他们遇见一位会唱歌的年轻人,名叫喇友抓。喇友抓是泸沽湖中学的一名教师,他这次是带着二十来个学生到盐源县演出,能与方青和王首先相识可谓缘分。因为,喇友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摩梭歌手,歌声粗犷、旋律优美,带着浓浓的原生态味道。所唱歌曲内容是表现爱情、走婚风俗、划船情韵、转山小曲的摩梭民歌,令方青二人听得连连叫好。可以说喇友抓的出现,是为方青二人铺平了去泸沽湖的道路,打开了摩梭音乐的第一扇大门,也为方青第二次进湖提供了巨大动力。

话说回来,他们到了泸沽湖后,在喇友抓陪同下,坐上猪槽船,游览了泸沽湖及周围的小岛。湖水呈深蓝色,有的地方泛出碧绿,小鱼儿在船的周围游来游去,显得无忧无虑。小船在草海中穿行,不断听到有姑娘、小伙的歌声传了过来,就是见不到人影,不知他们躲藏在何方何处?一片片海菜花在湖中飘荡,不远处的青山白云倒映水中,似乎觉得小船就是在云中飘行。泸沽湖真美,直教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他俩应邀到喇友抓家中做客,受到了热情招待,喝的是主人自制的苏理玛酒,吃的是本土味的羊肉、鸡肉等。喇友抓没有妻儿,家里大多是女性,这也印证了摩梭人走婚的特定风俗,确实是“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的又一见证。

他俩参加了篝火晚会,又一次耳闻目睹了摩梭族人的许多舞蹈、音乐、歌曲,真是别有洞天,令人耳目一新。

在泸沽湖的几天忙碌中,他们用心记、用笔录,收集到不少资料,除了一些山歌、舞曲外,还意外收集到濒临失传的“洞经音乐”,也看到了不少的风土人情。

回来后,方青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梳理、沉淀、升华,写成了《泸沽湖组歌》:《走进女儿国》《小小猪槽船》《神秘的泸沽湖》《女儿楼》《格姆山歌已唱响》等。

前面提到方青第二次进湖与喇友抓有关,那是因为喇友抓是“最后的摩梭女王”肖淑明的外孙。肖淑明是成都人,因政治需要,17岁那年就被迫出嫁到泸沽湖与左所土司结婚。方青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所以再次进入泸沽湖,去从肖淑明身上挖掘故事,准备写一部历史大篇。这次进湖,她又结识了另一位知名人士,那就是李达珠(喜甲旦珠)。

李达珠,男,也是摩梭人,1954年生于盐源县左所泸沽湖畔,1977年毕业于四川省泸州医学专科学校。在泸沽湖行医14年,尔后供职于县卫生局、旅游局、政协、人大,2000年以来兼职凉山州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会长,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著有《未解之谜——最后的母系部落》等书。正因为李达珠有这样的资质和经历而能提供大量资料,再加上对肖淑明的了解和采访,所以,方青的纪实小说面世了。这部小说命名为《最后的玫瑰》,16万多字,曾在杨君伟先生主编的《西部观察》刊物上连载。

关于《最后的玫瑰》一书,我将在另一篇文章《芙蓉花香泸沽湖》中作一评点,予以介绍。我想,《最后的玫瑰》这本书乃是方青传播民族文化的情结和结晶,也是她在文学界、音乐界中的闪光点,因为小说中有许多音乐成分的浪漫和点缀。现在,小说只是在刊物上连载,期待其将以图书的形式整部出版,这样更会扩大摩梭文化的传播,更会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对“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的了解和体味。

新时代的圆梦者

方青经过多年的“炼狱”历程,终于在音乐界赢得了一席之位,虽然这种历程是艰辛的、曲折的,但也是令人振奋的。不过,方青能圆音乐之梦是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没有新时代为她提供的良好条件也是难以办到的。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政策放宽了许多,比如人员的调动、工作的选择都相对自由。当时的方青正是借着新时代的这股春风,与单位签订了“停薪留职”合同,以展开音乐梦想的翅膀,将自己放飞到蓝色的天空中去经风雨,去自由翱翔。笔者曾得到过方青的一张名片,其上所标注的内容除了那些头衔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自由撰稿人”。

1997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刊登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其中就有方青的席位:“黄秀芳(1947.7—)女,原名汪芳钦,笔名方青,四川简阳人。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协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通俗音乐学会会员。其事迹曾在《工人音乐报》《成都工人报》及成都市人民广播电台专题介绍。1982年开始从事业余歌词创作,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成都市电台及《歌曲》《儿童音乐》《上海歌声》《音乐世界》《音乐大地》《祁连歌声》《少儿歌舞》《福建音乐》《工人音乐报》《成都工人报》《心声》等全国、省、市级报刊上发表,部分被录制成盒带。此外还创作有通讯报道、报告文学等200多篇。其创作的歌词《小河水哗啦啦·茅地、王敏曲》,1985年在‘小百灵’赛歌录像评奖中获创作三等奖;1986年此词由欧知柏谱曲,获江苏省文化厅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少儿歌曲奖,并获中国音协、文化部、全国妇联等七个单位颁发的纪念奖;《时时刻刻与您相伴·彭正元曲》,获1990年上海‘最佳十曲’第一名;《过去就让它过去·徐琦曲》,获1987年四川首届‘抒情歌曲杯’大奖赛创作奖;《你可还记得·王首先曲》,获成都市职工歌曲创作二等奖;《这是友谊还是爱情·彭正元曲》,获全国‘金龙杯’歌曲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著有《半个医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中国工人报刊研究会、成都工人报社评为征文三等奖;传略辑入《中国·四川音乐家名录》《锦城艺苑》。”

方青经过多年的追梦、寻梦历程,终于达到“圆梦”的一定境界。那么,1997年10月后的方青是不是就居“梦”而骄,固步自封呢?没有,她仍追梦不辍,笔耕不止。在省、市音协领导下,成都市成立了“音乐创作组”,每月两次例会。方青每次必到,将自己新作歌词与大家交流、共勉;也时时受到作曲同仁的青睐,谱曲成歌,发表在有关刊物上。2013年,她的《太阳鸟起飞的地方》《阿哥的小树》分别获成都市宣传部歌词创作一等奖和二等奖;她写的《大头菜丝丝冲辣菜·施其仁曲》,已为电视剧《大爱无垠》采用为片中插曲。另外,方青继续保持与友人的交往,与《燃烧的小太阳》中的阳庆珍老人成了忘年交,与“戏歌”的另一位追梦者蒋立芳成了“闺蜜”,与曾为“羌乡美”艺术团团长田开永仍在进行文艺切磋。2014年3月2日,方青应田开永邀请,带着两位艺友前往北川安县,为田开永新组建的艺术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方青的音乐文学历程较长,笔者仅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亦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和人品。作品表现的都是生活中、社会上阳光活力的一面,浪漫而不庸俗,高雅而不脱离生活;人品多是她对音乐文学的孜孜追求,对社会的大爱精神。在一次成都市文联主办的“成都市中国梦主题艺术创作活动专题培训会”上,笔者又一次见到了方青,她是受成都市音协委派的。大家对“中国梦”这个话题感触多多,她由衷地说道: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也是个人的梦,正因为有了亿万个的个人梦,才汇合成伟大的中国梦……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也有一个寻梦、追梦的过程,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物事中写出不平凡的作品来……”

听了方青这些谈吐,我也有同感,祝愿方青在新时代文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多写“中国梦”这方面的作品,宣传正能量,弘扬中国文化,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写于2014年3月

作者简介

岳永赋,笔名中岳、嵩山,大学汉语言专业专科毕业,政工师,中共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成都市作家协会、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会刊《丛中笑》执行主编。成都市金牛区街道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社区老年协会副会长、小区党支部委员。著有《嵩山文集》一、二、三卷,《格律诗词联入门简介》,撰有多篇诗文、文艺作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岳永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