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红色城口的“江山”||冉奎
红色城口的“江山”
冉 奎
城口、万源、宣汉三地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有着天然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结。城口与万源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以前同属太平县(治今万源市古东关街道),太平县与今天的宣汉县在明正德十年(1515年)以前同属东乡县(治今宣汉县普光镇)。可见,三地同属一家人。
城口踞三省门户、扼四方咽喉,位居川渝陕结合部,是重庆最北的县。城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森林覆盖率居重庆首位,是重庆最“绿”的县。城口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最东边,是重庆最“红”的县,有“三个第一”和“一个唯一”:重庆第一个打出地方红军旗帜的县、第一个由地方红军解放县城的县、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县,唯一成建制成立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
1934年5月下旬红33军进军城口作战地图
解放城口
城口县城南门的碉堡梁,有一块如利剑直指苍穹的汉白玉石碑,上书“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碑座上介绍了两次城口苏维埃政权建立情况:第一次是1930年王维舟、李家俊领导的地方红军攻占城口县城后,相继建立县、区、乡农会。第二次是1933年“宣达战役”取得胜利后,红四方面军挥师城口,红4军、9军、30军、31军、33军相继在此战斗,先后建立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形成完整的苏维埃政权组织体系。
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
1930年3月3日,李家俊利用城口县城团防局长朱仁斋带兵外出、城内只剩少量驻军的时机,率领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一举攻占城口县城。游击队使用印有铁锤镰刀的大红旗,成为重庆地区首支打出红军旗帜的武装力量。县城解放后,李家俊为此次战斗中表现英勇的部分农民举行了入党仪式。不久,游击队遭到当地军阀刘存厚的多次围剿,最终寡不敌众,退出城口城。
1926年11月16日,陈毅与绥属联中和县达中的张元昌、李家俊、牟曼悦等进步学生代表合影(蓬州闲士摄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1930年5月21日,中共四川省委向中央报告:“万源自从去年省委派人去后……深入土地革命,于是游击区一天一天扩大……今年三月份内,红军游击军率三千余农民围攻城口,捣毁一切捐卡,缴获刘耀卿全团枪支,县知事也捉来枪毙了,正式组织了苏维埃政府,宣布没收土地。”
1934年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鉴于敌人把重兵布防于“宣达”正面,而东北方向的城口仅有王三春土匪部队2000余人,便命王维舟率领红33军和红4军1个团、红9军25师73团从万源向东出击,占领大竹河(今万源市大竹镇)后向城口、镇巴进发,以引敌东移。下旬,王维舟指挥所部分三路向前推进,297团经白果坝、歪头山进入庙坝,296团从后裕、左岚向大炉堂、高头坝、冉家坝(今城口县巴山镇)进军,直插陕南,解放镇巴的鱼肚坝、滚龙坡一带,295团从钟亭经老君山、龙王垭、凉水井进驻坪坝大梁,红33军指挥部设在坪坝镇议学村龚家大院。经半月苦战,6月15日,295团一举攻占城口县城,拓展苏区200余里。
王维舟雕像
红33军进驻城口后,摆出“打下夔巫”的架势。四川军阀刘湘又惊又惧,敌人正在对以通江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刘湘认为红军要从城口、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东下与正在彭水一带活动的贺龙会合,于是从“围剿”的部队中抽调出超过红军4倍的兵力到城口、万源边境,防止红军东下。我军达到了迷惑敌人、牵制敌人的目的,为红军主力打赢万源保卫战和胜利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四方面军万源保卫战反六路围攻战略部署图(蓬州闲士摄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红军进驻大竹河并解放城口县城后,随即从部队抽调一批干部开展地方党组织和政权建设。9月,城口县委组建工作组,建立区委和乡党支部。9月15日,在大竹河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26名委员组成城口县苏维埃政府。随着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城口县共建立了大竹、庙坝、冉家坝等6个区苏维埃政府,黄溪、坪坝、高头坝等24个乡苏维埃政府和80多个村苏维埃组织。在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成立游击队、赤卫队和童子团等群众武装组织,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拓展和巩固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
安民爱民
王维舟到城口后,亲自书写饱含深情的安民告示:“穷人快回家,莫听土豪话。红军是救星,打的是土豪,杀的是富绅。穷人快回来,安心务生产。庄稼贻误了,生活成困难。我们是红军,秋毫不扰人。敬老又爱幼,鸡犬不准惊。妇女如姊妹,老年如母亲。大家不要怕,我们一家人。军队如违令,立即处死刑。”
红33军告示
红军在城内张贴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等主张,发动群众参加红军,积极发展生产。刚开始,反动派散布谣言,说“红军是红眉毛,绿眼睛,走到哪里就共产共妻,杀人放火”,受到误导的老百姓因为害怕而躲进深山里。他们将信将疑地下山,仔细观察发现,红军的确不同于其他武装力量。
王维舟安民爱民、亲民忧民,发现城口山上到处都是中草药,但缺少方便百姓的药铺,村民染上恶疾,大多因为交通不便或者没钱医治听天由命,就有了为老百姓开设红军药房的念头。1934年6月,在徐向前的关注下,红33军295团和坪坝苏维埃政府没收了大地主蔡云益等人的中药铺,并采集一大批中草药,在坪坝街上关庙巷子开设药房,聘请周俊侯免费为贫困群众看病抓药,王维舟为药房题写店名“坪坝工农红军药房”。
城口县坝坪镇关庙街10号红军药房旧址
7月,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鸡窝寒”的流行性感冒暴发,不少老百姓一人生病、全家感染。徐向前连夜指示驻扎在坪坝大梁上的王维舟火速赶到坪坝街上,召集区苏维埃干部和红军药房的医生商量对策。同时,派20多名红军战士到位于大竹河的红四方面军军部医院背运药品并沿途采集中草药,为抗击流感疫情作充分准备。在“鸡窝寒”疫情肆虐的那段时间里,徐向前和王维舟带领红军将士一边积极为老百姓提供治疗,一边努力研究控制流感的方法。最终,这次疫情在短短1个月就得到有效控制,红军药房的医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救命活菩萨”。
毛泽东主席为王维舟题词: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蓬州闲士摄于天府家风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为奖励治病有功的医生周俊侯,王维舟将陪伴自己多年的鹅毛扇赠送给他,叮嘱他坚持行医,为百姓减少病痛。名为鹅毛扇,其实是用老鹰的羽毛做成的,人们习惯性地称为鹅毛扇。鹅毛扇被群众悉心保存,直到被送到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内。如今扇子虽然只剩4根羽毛,但它见证了苏区军民的鱼水深情。纪念馆还陈列着一件以象牙为秤杆、黄铜为秤盘的铜戥子,这是周俊侯当年用来抓药称重的工具。
存于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王维舟使用过的鹅毛扇
红33军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产斗争,解决农民急需的土地问题。有了土地,又派后勤官兵去帮助、指导农民耕种,提高收成,既改善人民生活,又保障部队给养。老百姓看到了出路与曙光,也向红军伸出援手。老百姓本来过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仍然自发筹集粮食送给红军。《城口县苏维埃创建史》记录了曾任红33军295团司号班班长刘武彩的回忆:“在城口战斗期间,是城口人民养活了我们,只要是能吃的东西,他们就送给我们吃,有的人家把看家狗都杀了送给红军吃。”
城口县高燕镇新军村红33军295团团部遗址
在离红军药房旧址不远的议学村长池垭,是坪坝大梁上的一处小山岗。在长池垭的山顶上,依然能看见红军所挖的战壕。1934年6月11日拂晓,红33军295团在团长万德胜的带领下,与刘存厚手下的佟希湛团、苟百当团在长池垭发生激战,红军以少胜多,共歼敌5个连,毙敌400余人,缴枪200多支。此役大捷后,红33军将指挥部设在附近的龚家大院。
城口县坪坝镇议学村大梁龚家大院红33军指挥部旧址
龚家大院的住户庞玉珍给红军煮过饭,她还给王维舟治过病。1934年9月。王维舟的脚被虫子咬了,肿得像个馒头,痛得半夜睡不着觉。庞玉珍见状后就用起了土方法,从烟杆里掏了些叶子烟油出来,涂在王维舟的伤口上。几天后,王维舟的脚痊愈了。
城口县坪坝镇议学村大梁龚家大院
红33军在城口一带,前后战斗8个月,在川陕边境的城口、镇巴一带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红军的所作所为,也唤醒了许多劳苦大众的斗争意识。当时仅有5.7万人的城口,3000多人参加革命,500多人参加红军。
江山永固
从宣汉县城驱车3小时,来到重庆市城口县巴山镇元坝村1组枷担湾。沿着一条陡峭的山间小道,在灌木丛中朝着火山坡的高山攀登,一小时后到达小地名为石粑皮的地方。这里海拔900多米,离山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里有一块神奇的大石头,神奇不在于它是奇形怪状,而是它上面刻有一幅非常出名的标语,如今在城口全县广泛宣传。这幅标语只有六个字,内容为“人民好坐江山”。
城口县巴山镇元坝村火山坡小路
位于城口县巴山镇元坝村火山坡的“人民好坐江山”石刻标语
位于城口县巴山镇元坝村火山坡的“人民好坐江山”标语石头
这六个字,自上而下阴刻竖着书写,笔画及间架结构显得极不工整,四周用一个不太方正的方框将其围住。这幅标语藏在深山已有90年,由于时间久远,风吹雨打,石壁风化,斑驳的字体如今非常模糊。这六个字很小很小,稍不注意很难发现,那么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原来,1977年的一天,当地村民冉寅远、冉维平、魏寿兵、魏树坪上山砍柴,依靠在这块大石头歇气时,不经意间看见石壁上有凹痕。他们觉得好玩,一笔一划、一字一字临摹,最终拼出“人民好坐江山”六个字。下山后,冉寅远向当时的元坝大队书记冉明兴报告了这一惊人发现。冉明兴教过书,知道红军在当地战斗过,随即将此事逐级上报。1990年11月,城口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红军书写的标语内容大多为“打倒刘湘、打倒刘存厚、分田分地、红军万岁、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拿起枪保家园、红军和穷人心连心”等,这幅标语风格迥异,表明并非红军錾字队所刻。在标语上面,隐约可见“一九三四年、红卅”等字样。据重庆市党史专家推断,1934年6月到10月,红33军296团在此驻扎,这幅标语应该是该团某名战士用刺刀在天然岩石上刻画的随心之作。
城口县坪坝镇红军索桥
当年刻下这幅标语的战士姓甚名谁,我们不得而知。他为什么要刻这幅标语,也无文献可考。但这件“随手之作”,颇有高度。这个高度,既指地理高度,也指理论高度。
站在山上,登高望远,心潮澎湃。视野一开阔,格局就会远大。这名战士一定像将军一样在运筹帷幄,在指点江山。他一定在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参加革命到底为了什么?在他的意识里,他一定想到了,参加革命是为了打江山,用生命和鲜血打江山的最终目的是坐稳江山、为了人民好。于是,就有了“到此一游”的“涂鸦之作”。
位于城口县巴山镇街道的“人民好坐江山”标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指黎民百姓,“江山”指国家社稷,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荀子有“人君者,爱民而安”的理念。对“人民好坐江山”的断句有两种,一种是“人民好、坐江山”,一种是“人民、好坐江山”。对前者的理解是,对红军而言,人民好、敌人坏,人民才是亲人、家人、朋友,这江山只能由与红军心连心的人民坐。对后者的理解是,红军与国民党的部队抗争,打倒国民党,最终打下江山,这样人民才会好好地坐江山。不管怎样断句,这里的“好”是让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人民好坐江山”标语
民心所向,江山永固。这幅标语引起党史专家关注和讨论,有人大胆推测,附近可能还有一副与之呼应的标语,正如对联一样,这是下联,还有上联。上联是什么?根据红33军在苏区的宣传内容,党史专家给出几种答案:实行土地革命、实行土地改革、打倒国民政府、打倒军阀刘湘、硬要活捉刘湘等。由于此行匆忙,上山已感疲倦,加之在灌木丛中不便继续穿行,况且下山也不轻松,我们也就没有去寻找别的大石头。
来源:《达州日报》2024年8月9日第6版
作者:冉 奎(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冉奎拍摄并提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