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军号声声——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四)‖周根保

作者:周根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2 15:34:57 浏览次数: 【字体:

军号声声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

(四)

周根保

告别家乡

在青涩的十八岁那年

我踏上了军旅之路

我的人生,第一个18年,是在那片宁静而深远的农村土地上度过的。

我出身于农民,我的家族,一代接一代,均深深扎根于乡村的沃土之中。

时至今日,我依旧保留着那份源自农民的淳朴生活习性,身上萦绕着浓郁的泥土芬芳……

我身为我们这个家族的一分子,荣幸地成了首个有幸踏入校园、接受教育的一代,这是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经历。

十八年扎根于乡土之间,那深邃的农村生活,犹如烙印般镌刻在我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家乡的记忆

我的家乡,是我心中永远不变的情感寄托,那里有我成长的足迹,有我深藏的回忆,更有我浓厚的乡愁。

若干年后,当我踏上家乡的土地,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家乡的村巷,依旧宁静而古朴,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灰色的黑瓦,古韵悠长。

每当夜幕降临,那盏盏灯火照亮了我的归途,也温暖了我的心房。

家乡的风土人情,更是让我难以忘怀。那里的乡亲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欢庆团圆。那些熟悉的乡音乡调,那些儿时的游戏玩伴,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

家乡的美景更是数不胜数。

春天,万物复苏,绿意盎然;

夏天,荷花盛开,清香扑鼻;

秋天,硕果累累,丰收在望;

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无论哪个季节,家乡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家乡,是我永远的牵挂和思念。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始终装着那片熟悉的土地和那些可爱的人们。我都会带着家乡的祝福和期望,继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的家,位于江西省丰城县(现在称市)段潭乡东岸村。

这里是一个坐落于南方的寻常乡村,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个村落的居民数量,多年尚不足二百,四面之中三面被波光粼粼的水域环绕,周遭尽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平坦水稻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田野之上,各式各样的树木零零散散地矗立其中,形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卷。

家乡的春天,仿佛是油菜花与红花草编织成的绚丽画卷,铺展在大地的怀抱中,形成一片无垠的花海。

家乡的夏日与秋日,稻花的芬芳随风轻舞,飘散在空气中,每一缕香气,都似琴弦轻拨,撩人心扉,令人陶醉……

驻足于我的家门前,能够依稀望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它们朦胧地映入眼帘,仿佛是天地间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记忆中,我们的村庄被一条小河温柔地环绕着,无论朝东、向北还是向西望去,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四季更迭,河水始终保持着清澈透明,悠悠地流淌,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只有在洪水肆虐的季节里,河水才会汹涌澎湃,流速显著加快。倘若遭遇洪灾之年,河水更是会毫不留情地涌入村庄,将原本宁静的村落,环绕成一座孤岛。四周被茫茫的洪水所笼罩,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威力与无情。

夏日炎炎,水面上漂浮着翠绿的菱角,它们静静地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菱角间,一朵朵灿烂的小花竞相绽放,它们的花瓣娇嫩而富有光泽,仿佛是给这个炎热的季节带来了一丝清凉。随着微风拂过,一阵阵淡淡的清香四散开来,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

妇女们轻盈地划动着小小的脚盆,在水面之上轻盈地穿梭,采摘着菱角。这一幕幕美丽的画面,成为我童年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金秋时分,水源渐趋稀少,孩子们放学后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清澈的河水中,忙着捕捉游弋的鱼儿,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无疑是孩子们尽情享受快乐时光的季节。

当年在乡村中,尚未铺设起的公路。汽车也未曾驶入这片土地,因此,每当需要外出时,村民们不得不徒步走上四五公里的路程,直至抵达附近的火车站,才能搭乘火车前往远方。

在我年满18岁前,我未曾目睹过汽车与火车的踪影。

外部世界的风貌如何,只能在大人们随意的言谈之间,捕捉些许模糊的片段……

我的父辈们,他们都是辛勤耕耘于乡村田野的农民,我的父亲与他的两位兄弟,其中唯有老二常年在外长期给人打工。我们十几口人,全都依靠在村子里租种他人的土地,以此为生,勤勉度日。

全家没有一个识字的。

我的哥哥与几位堂兄,均是在幼时,由父母为他们挑选了童养媳,与他们一同在岁月的长河中相伴成长。待到年华成熟,恰逢婚龄之际,便依照传统习俗拜堂成亲,共同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

我诞生于农历1947年4月25日,在我年仅6岁的时候,我的父母在邻村刘家,为我寻觅了一个童养媳,她比我年幼1岁,名叫刘小妹。父母待她如同自己的女儿一般,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的成长。后因我当兵离开家乡,在家人劝导下,她进城另找了婆家。

在我们这个村落,宗派观念根深蒂固,风气盛行。平日里,村里的大小事务,往往都是由几户掌握着较大话语权、势力较强的家族所主导。而我的家族,在村子中却始终扮演着弱者的角色,遭受欺压之事屡见不鲜。

我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只希望能识几个字,尔后安安心心做一个传统农民。但我从小懒散,不爱劳动,家务事总是躲在一边,常常受到母亲的责骂……

我十分荣幸,8岁那年,父母让我上学了。我成为这个家人中唯一能上学读书人。

谁知,我天生资质平庸,对于读书,总是提不起半分兴趣……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农村的孩子们,鲜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他们大多只在学校度过短短的一两年时光,仅仅学会了几个简单的汉字,能够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便早早地踏入了农田的劳作之中。

能坚持读完小学并顺利毕业的,在整个村子里都算是凤毛麟角,只有三四个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这份难得的机遇。

在我上学时,村里还没有出现一个中学生。

我8岁读一年级,但9岁仍在读一年级……

我的命运的改变,是从9岁那年开始……

打手心的甜蜜记忆

我上学的学校,是邻村一个破祠堂,只一个老师,叫徐耀国,脸上有几粒麻子,我们背后叫他麻子老师。

学校里仅设有一间教室,其内以中央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左侧为一年级的学子们,而右侧则是二年级的孩子们。教师首先会步入右侧的班级,为孩子讲解课文,稍事片刻,他便会布置下自主阅读及书写的任务,让孩子们自己复习;随后,他又会移至左侧的班级,继续为另一群孩子讲解课文……

如此往复,他用心诠释着课文的内容……

尔后,坐到教室前,高高的凳子上,看着学生们自己读书、写字。

整个教室的氛围始终是喧闹嘈杂,学生们的心神难以集中,几乎难以捕捉到老师正在讲授的内容。

在我记忆中,按照老师的规定,每天都要认几个字,或背一段课文,若认不出来,不仅要打手心,而且不能按时回家吃饭。

执行打手心任务的学生,恰好是我所在班级的一个小女孩。她长相清秀,五官精致,十分引人注目,因此深得老师们的喜爱。至于她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辨认出文字,我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曾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多次毫不留情地打过我的手心。

不过,这小女孩挺善良,总是板子高高举起,落下总是轻轻地……我会偷偷多看她几眼。

有一天,我竟被连打了两次。似乎没有痛的记忆,只有小女孩甜甜脸蛋的印象。

我父母在我8岁上学那年,买了一头小牛,我除了上学,还要承担饲养小牛任务。

平时学校,只上半天课。我总是上午上学前,把小牛拴在家,吃着头天给它准备的草料,下午不上学,我就牵它到田野去转。

读书没兴趣,除了打手心小女孩的“吸引”外,放牛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常常会把小牛牵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去放。

一年过去了,期终考试,我语文,算术都是2分。

9岁了,我仍在读一年级。

这一年,发生两件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事:

一是小牛长大了,我母亲把它牵到街上卖掉了,为了安抚我,给我买了一件绒衣。

村里一个叫疤子的大队干部,知道我家卖了牛,把我母亲叫到生产大队,说道:“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卖牛的钱要上交”。手上拿着绳子,威胁说:不听话就要捆绑起来……

结果,不仅收走了我辛苦养大的卖牛钱,还把我心爱的绒衣也收走了……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愤怒,泪水无法控制地汹涌而出,我放声大哭。

在宣泄完情绪之后,我毅然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比疤子更大的官员。

此人心坏,后来大队干部没当了,老了儿子又不孝,听说晚年吃农药自杀了。

然而,正是这位曾经对我影响极坏的大队干部,却意外地成了我后来激发认真读书的动力。

此后,我会常常回想起受人欺负的那一幕,他那种傲慢与野蛮的态度,一直让我倍感压抑和不满。

也许,人世间这种野蛮与不公,可能是人生的不可缺失一课。

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做一个普通农民的苦处……

我深知,要想改变命运,摆脱困境,唯有通过努力读书,才能走出农村,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就会想起那位村干部的嘲讽和轻视,这已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其实,因为正是那位村干部,在我幼小心灵,种下一颗奋发努力的种子。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第二件事,那位打我手心的小女孩,母亲到南昌城里去打工,她也进省城,读书去了……

但她。那甜甜的脸孔,留在我的心里……

每个人的爱美之心,其实生来有之,对美女的喜好,是每个男性的天性。

尽管这个女学生,对我毫无感觉。(十几年后相见,她根本记不起来我是谁?)

可是她走了,我却感到失去了什么……

我曾暗下决心,好好读书,争取也能进省城……

十几年后,我被录取到福州军区步兵学校机要队,真的实现了进省城、实现了找这小女孩的梦想,这是后话。

但一场洪水,差点冲破我的梦想……

一场洪水差点冲走我的梦

10岁那年,我考上了三年级,转到段潭小学上学。

段潭小学,作为段潭乡全乡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中心完小,承载着培养莘莘学子的重要使命。虽然我的资质略显平凡,但我心中却始终涌动着一种坚定的力量:

刻苦读书,奋力跨越农村的界限,立志成为一个有成就、有所作为的人!

至于将来能够有何等成就和出息;

长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并不清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未来究竟要投身于何种事业,仍旧是一头雾水。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和比我高一级的同村伙伴周海德,一起放牛。

我们一起海阔天空,说起了我们的梦想:

——今天还记忆犹新!

我们两人最大的梦:

一是乘上飞机,前往繁华的北京,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旅行之旅。

其次,便是寻觅一位自己心仪的女士,将她作为相伴一生的伴侣(尽管他曾拥有一位青梅竹马的童养媳)。

周海德后来考上了高安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军当了铁道兵。后来,当了团政治部主任。

某一年,他母亲借口身患疾病,将他诱骗回家中,强行安排他与那幼时便定下的媳妇缔结良缘。他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最终只是实现了一个。

因为有了梦想的指引,从小学三年级起,我便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

段潭小学,离我的家。有三四华里远,早上,天蒙蒙亮,赶到学校去早读;

下午放学回家,除了完成母亲交代的种菜、锄地劳动任务外,常常躲到地边看小人书。

晚上家里只点一盏油灯,女人们就着灯光做家务,我只能在微光中做作业。有时疲惫了,睡了一会,又爬起来点灯做作业……

从四年开始,我就当了班干部,小学六年级,已是共青团员、班长……

老师们寄希望我们这届毕业生,多几个学生能考取初中,学习抓得很紧。特别是数学老师李善根,为了创造奇迹,竟给每个学生复印了几百道数学习题,要求我们全部做完……

就在升学考试前夕,丰城遭遇百年未遇洪灾,丰城县城街区,洪水破堤,把县城冲成两半。

我的家乡,很快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田野浸没了,洪水很快爬上村庄。我家在村子前面,地势低,房子很快进水了,我们只能爬上楼上,蹲了几天,洪水才开始退了……

我的读书梦,眼看要被这场洪灾冲走了……

有一天晚上,天空格外晴朗,一轮明亮的皓月高悬于天际,它的银色光芒洒满了水面上,为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洪水面上,将水面映照得如同一片银色的镜子,波光粼粼,美丽动人。

此时,村庄里传来几声悠扬的笛声,它们穿透了夜的寂静,如同天籁之音般美妙动听。笛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悠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我深深被这美妙的笛声所吸引。月光下的洪水面与悠扬的笛声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和谐的画面。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期待。

我倚窗望月,心里隐隐感到:

洪水将冲走我的梦想……

当洪水退到村庄边时,我毅然下了一个决心:

划着家里一个平日用来采菱角的脚盆,去学校看看。

数华里的水域,广袤而宁静,一片白茫茫的色调,仿佛天地间只余下这一片水的世界。我独自一人,驾驭着那小巧玲珑的脚盆,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然自得地缓缓前行。水面上的漂浮物,或聚或散,随着波浪轻轻摇曳,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在水面游动的水鸟,时隐时现,仿佛在与我捉迷藏。当我靠近时,它们便警觉地飞起,一群群在空中盘旋,发出清脆的叫声。它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茫然,似乎在思考我这个不速之客的来意;同时也带有一股冲动,想要一探究竟,看看我这个驾驭脚盆的旅者究竟是谁。

在这片水域中,我仿佛是唯一的旅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水的温柔与力量。这一刻,所有的纷扰都抛诸脑后,只剩下我与这片广袤的水域,共同谱写着一段宁静而美好的旅程。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我内心深处燃起火焰,使我如此矢志不渝地拼搏向前,不懈奋斗?

难以言喻,道不明晰。

我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终于勉强靠近了学校的大门。这时,天色已经逐渐昏暗下来,依稀可见四周的景色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暮色之中。正在学校厨房里忙碌的大嫂突然看见了我,她显然十分惊讶,于是连忙跑去找到了老师,急切地告诉他们门口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学生。

段潭小学校长、老师,责任心都挺强。他们担心这届毕业生,无法升学,正准备把就近一些学生,接到学校复习功课。

我的行动似乎深深触动了他们,因此,在开始的两天里,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与老师们共同用餐。

很快,附近村的一些学生,开始到学校复习功课了。

洪水终于退了,接到县教育局通知,我们赴白土中学参加考试……

这一年,我们段潭小学应届毕业生,五十余人,录取白土初中的学生,仅九人……

其中,今天仍有联系的有:

陈桂芝,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女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她成功地在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南昌供电局,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她的丈夫是一名军人,转业后在省里担任了厅级干部的重要职务。因此,陈桂芝一直得以在省委大院里过着安逸而稳定的生活。

唐国富,在学校时期便是个颇为顽皮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他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考入南昌航空技术学院,毕业后更是获得了前往东北工作的机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毅然决然选择下海经商,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商海中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沈阳市购置了舒适的住宅,还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和三亚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陈洪元,自高中毕业起便踏入社会,在乡间的供销社工作,并且长时间担任供销社主任一职。他的生活条件颇为优渥,生活过得相当惬意。

还有……

我也是幸运中一个!

上初中的梦实现了!

我的人生,正迎来那晨曦初露的第一缕曙光,它如诗如画地洒落,充盈着希望的温暖,赋予我无尽的力量与勇气。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