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军号声声——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三)‖周根保
军号声声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
(三)
周根保
冯金茂将军的赤子之心
冯金茂将军,他不仅是我们值得信赖的领导,更是心怀赤子之情的杰出将领。
冯金茂将军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他的赤子之心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上,更体现在对人民的关爱和呵护中。
冯金茂将军的赤子之心,不仅是他个人的品质体现,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力量源泉。
1985年10月,85师撤销,笔者调任江西省军区系统,工作18年。
冯金茂将军,是笔者在江西省军区接触时间最长、最敬佩的首长。
1991年,南京军区在杭州,组织新共同条令集训,笔者是南昌预备役师参谋长,在冯金茂副司令带领下,参加共同条令训练,他亲任集训队中队长。
共同条令集训中,冯金茂副司令,以普通一兵要求,对我们一个月“一日生活条令化”的强化训练,言传身教:
和学员一起跑操;
和学员一块作队列;
紧急集合,排在队前第一名
……
处处以普通一兵,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给笔者留下深刻影响……
他曾两次统帅部队出征异国,先是参与援越抗美,捍卫正义与和平;后又挥师中越边境反击战。这两次征战,他都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两度荣立战功,彰显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坚定的战斗意志。
在集训期间,他总是以自身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指引,对我们进行严格要求,督促我们在训练中从严从难,力求精益求精。
1992年10月,至2002年9月,笔者先后在赣州军分区、南昌军分区任司令员。
其间,冯金茂将军,已荣升省军区司令员,是笔者直接领导。
冯金茂司令亲临军分区进行工作检查,他始终坚守原则,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的虚浮作风。在检查过程中,他从不接受下属的礼品馈赠,始终保持清廉自律的高尚品质。他一身正气,以身作则,为下级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展现了卓越的领导风范。在省军区系统中,冯金茂司令的这种高尚品德和严谨态度广为传颂,成为一则令人敬仰的佳话。
有两位与我熟悉的朋友,向我说过两件小事:
一位是长期在中央军委工作的江西籍干部,他说,只要听说冯金茂司令员到京开会、学习,他都会来拜访他,几乎每一次,都看到冯金茂司令员,在房间休息。
通常到京开会、学习同志,都会借机去拜访老首长或上级,冯金茂司令员,原来风传他要调总参任职,但他从不乱攀关系,只是默默做好本职工作。
他在江西省军区任司令员八年之久,是省军区司令员任职最长者之一。
另外一位朋友是他的同乡,有一次,特意前来探访他,并携带了丰厚的礼物,包括香烟和美酒等重物。然而,冯金茂司令员却坚决地拒绝了这些礼品,甚至将它们一一挡在门外。
自此以后,再有人o前往冯金茂司令员家中拜访,都再也不敢携带任何物品。
但无论是对待普通的战士,还是领导干部,冯金茂司令员总是展现出同样的热心和真诚。
每当有人找到他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时,他总会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协助解决困难。他的这种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称赞。
笔者退休后,于2010年,在南昌组织退休、转业军人,创办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邀请已退休的冯司令出任研究会会长,他欣然同意。
又在他领导下,进行了十年八一精神研究和宣传……
这里记述的,是笔者在八一精神研究会,一次研讨会上,亲自听他讲述的一个故事:
2012年11月9日,已退休10年的冯司令和夫人徐红云,来到瑞金泽覃乡泽覃村参观。
泽覃村,是毛泽覃烈士遭难及安葬的地方。
80多年前,这个村仅80户人家,320个村民。有160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有名有姓烈士有71人。
这里离瑞金市仅40公里,但交通极不方便,仅有一条崎岖石子路相通。
当地经济很贫困,老百姓大多外出打工。
为了瞻仰毛泽覃烈士,这一天,冯司令驱车辗转来到这里。
冯司令老两口站在谭覃村村旁大榕树下,眼前的景象,让老将军泪水潸然。
冯司令对我们说:这里是革命老区,是毛泽东亲弟弟毛泽覃烈士安葬之地,今天仍然这样贫困。作为曾在江西任军事主官的他,深感内疚……
人们来这里瞻仰烈士极不方便。当地经济极不发展。关键是交通困难。
几天后,冯司令回到省城南昌,亲自拜访时任省委书记,反映他到瑞金泽覃村的情况,并送上他亲笔写的要求帮助泽覃村修路的报告。
老将军赤子之心,感动了地方领导,很快,省委书记亲批的报告,转省交通厅。
省交通厅领导请冯司令商议解决泽覃村交通方案,当即拨款1300万资金,启动了修路工程。
在当地政府配合下,2018年5月,泽覃村通往瑞金市的等级公路终于通车了……
泽覃村,一个寂静多年的红色圣地,终于张开臂膀,欢迎各方游客,来这里接受红色基因的教育。
冯司令赤子之心,帮助老区人民修路的事迹,在江西广为传播……
老军人、老将军,老共产党人,对老区人民,对革命先烈的红色情怀,这是当前最宝贵的政治资源,哺育着新一代健康成长。
冯金茂将军心怀赤子之诚,不仅是老军人坚韧不拔、忠诚履职的楷模,更是老党员矢志不渝、肩负使命的鲜活诠释。他的身影,如同一束璀璨的光芒,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熠熠生辉,彰显着老作风、老传统的崭新魅力和时代价值。
无锡籍老将军冯金茂到“军标”展示馆参观,叶胜平(左)介绍有关情况。
刘团长、牛政委的作风纪事
1970年2月,笔者从福州军区步兵学校机要队毕业,分配到254团6连任第二班长,至1979年12月,提升到253团任团长。
十年时间,从一名班长,提升到团长,这在当年部队干部,年龄普遍偏大的情况下,似乎有点超越常规……
254团,是85师组建时,由几个独立营组建起来的,团里不少干部,是253团等单位调任过来的。时任团长刘友发,是253团副政委提升过来的,政委牛德宽,是福州军区组织部组织处长下来的。
刘团长、牛政委,来到254团,团里面貌,很快得到转变。两位主管,团结、风正。
团里干部的积极性,很快得到提升……
我之所以能在254团得以顺利发展,完全得益于两位主管对年轻干部的格外青睐与深切关怀。他们对我始终高看一眼,寄予厚望,并给予了特别的关心与支持,使我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此外,整个机关内部,氛围和谐融洽,风气积极向上,工作作风严谨正直。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一份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机关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下面,我要讲述两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例。或许,这些事例能为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培养良好作风和风气,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1972年,254团进行营房重建,笔者带领全排,独立负责团直炮连伙房施工。
有一天,一名江苏籍战士在第二层脚手架,不慎从二米高处掉下,笔者和排里战士,火速把这名战士送到团卫生院抢救。
因内脏大量出血,需要立即输血,伤者与笔者血型刚好一致,便一次由笔者输了200CC血。
但最终因肝脏破裂,抢救无效而去世。
一起死人事故,立即惊动了师、团领导,笔者胆战心惊,准备接受最严厉处理……
第二天,团长刘有发亲自带领工作组,到了施工工地,了解情况。笔者拿出当天开工前,人员分工名单,向刘团长汇报:“因考虑这名战士,比较呆笨,平时分工,只限于地面作业,那天下午,因人手不足,才安排在第二层脚手架传递水泥桶,他一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掉下来。
在正常情况下,从二米不到的高度掉下,不可能造成损伤;但他却刚好掉在地面一个水泥桶上,桶角尖处正好碰到肝部,造成肝脏破裂,内脏大出流……”
刘团长接着找到地方施工队和其他在场战士,进一步了解了情况……
最终,该事故被判定为“非人为因素所致的意外事件”,不仅免除了对笔者的任何批评与惩处,而且还特地发布通报,对笔者积极献血、无私奉献的善举给予高度评价与赞扬。
在处理事故时,刘团长强调深入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作出恰当而准确的处置。这不仅是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对待任何突发事件的坚定立场。通过严谨细致的调查分析,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我对刘团长深感敬佩之情,对其怀有无比的敬意。
另一件事,令笔者终生难忘,是1973年初,有一天下午,营部通信员跑到连部,告诉连长:团政治部通知,明天上午9点,要周副指导员到团政治部,师首长找他谈话。
没有前因,没有示意。
谈什么?
连长说:可能叫你汇报学习“老三篇”心得体会。
那时,师政治机关,正在254团抓如何深入学习“老三篇”试点。
笔者一晚,在准备汇报提纲……
第二天,到团部政治门口,看到团里牛德宽政委,正陪着师里夏承祖政委,在交谈什么。
笔者向前敬礼、报告。
牛政委示意叫我坐下,第一句话:“经组织考察,师党委确定,你任1营营长,今天夏政委亲自找你谈话……”
一下把笔者蒙住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因为笔者到2连任副指导员,才4个月。
前不久听营教导员说,营里已研究我任连党支部书记,意思是准备就任连指导员……
那个时期,部队风气,真是今天人们难以置信:
干部的使用、提拔,全是组织考虑的事。
使用干部,打破陈规:没有亲疏之分;没有论资排辈……
当时部队干部普遍老化,第1营书记(正排)和我同龄,营教导员是1958年老兵,两位副营长,一个是1947年的俘虏兵,另一位是1957年入伍,长期在海防部队调来的。
……
就这样,笔者在这个班子里,战战兢兢,干了两年半……
1976年,笔者在福州军区军政干校学习期间,又一次,在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提升为步兵254团参谋长。
……
今日笔者回首往昔岁月,方觉自己当年之所以得到重用且一路晋升,并非单纯因工作表现尤为突出,亦非因笔者曾立下赫赫功绩。
笔者一直坚守原则,从未踏入过任何领导的私宅,也从未借以任何名义向领导献上任何礼品。
当年,刘团长与牛政委对在下所展现的深厚关爱,均源于工作之必需,更是他们身为资深领导者、忠诚党员的典范所在。这份关爱,正是他们承袭老一代领导人的优秀传统与作风,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前几年,笔者去福州军干所拜访刘团长、牛政委,说了当年没有说过的感激话,他们都哈哈大笑:
“这是军队老传统、老作风,是当年正常现象……”
敬爱的老团长,您的话语,与老政委的谆谆教诲,都蕴含着多么深邃而丰富的政治内涵……
今日,笔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回溯往昔,追忆起两位老首长昔日的几个感人片段,旨在以这些珍贵的记忆,来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共产党人,何谓伟大?
刘团长与牛政委的作风,无疑是共产党人崇高品质的一种生动展现与集中体现,他们的行为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老八路、老党员:
他们坚守着古老的传统,秉持着一贯的作风——
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犹如璀璨的星辰般熠熠生辉……
师长李克昌下连蹲点记
王昭坤师长荣升31军军长后,福州军区装备部部长李克昌,调任85师任师长。
此时笔者已从254团副团长岗位,调任253团任团长。
李克昌师长任职后,为摸清部队情况,常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1981年初,他来到253团蹲点,我们安排他在团招待所住食。他到了团里,直接点名要去9连。
9连担任全团军训先行,但住食条件差,我们要求他住到3营营部,但仍坚持住到连队,与连队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训练)。
在9连蹲点期间,他24小时几乎都和连队干部战士在一起,找干部谈话,与战士聊天,处处与大家打成一片。
连队晚点名,他与战士一起参加;
连队出早操,他与战士一块跑步;
连队开饭,他与连部干部同桌,战士吃什么,他也吃什么,从不允许加菜……
他当时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属于年龄偏大师职领导,应是最后一班岗……
他是抗战老兵,身上处处体现老八路的作风……
有一天夜里,已十点多钟,笔者到3营查岗,看到营区有两个身影走动,走近身边,才发现是李师长与9连熊连长谈心……
李师长下连蹲点,没有一点领导架子,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处处和基层干部、战士打成一片,对我们年轻干部,言传身教,至今令笔者难忘。
当时,地方正开始改革开放,沿海战士,常常有偷跑回家事件发生,令干部头痛;
253团又驻在蒲田江口侨区,社情比较复杂,也有一些不良风气传入军营……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保部队稳定如磐,无疑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次深刻且严谨的考验。
正是在此次深入蹲点的细致工作中,李师长通过与干部的坦诚交流,敏锐地察觉到了团内某领导干部与驻地民女之间的不当交往迹象。他迅速而果断地采取行动,找到这位干部进行了严肃的警示谈话,明确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可能的后果。为了进一步遏制事态的恶化,并避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李师长还果断地决定对该干部进行转业处理,从而有效地制止了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李克昌师长亲临基层连队,针对新时期带兵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进行了详尽而深入地调研。他细致入微地观察了当前部队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了带兵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并针对如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做好稳定部队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他结合自身的丰富经验和实践,及时总结出了许多新鲜而实用的经验,为部队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李师长驻守基层已逾一月有余,其细致入微的生活态度与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将我军老八路、老党员的优良传统和卓越品质,深深烙印在基层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到来,如同春风拂面,悄然间便催开了漫山遍野的春花,使得整个基层都沐浴在了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氛围之中。
在李师长的亲自蹲点指导下,他言传身教,不仅让笔者受益良多,更为笔者日后于253团工作的过程中,营造了极为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为笔者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3团堪称全师的骨干精锐,它是抗战烽火岁月中,在山东大地孕育成长的一支老牌劲旅。全师诸多团级领导干部,大多曾在这支部队中摸爬滚打,历练成长,尔后得以提拔调任至更高的领导岗位。然而,尽管这支部队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但其中部分干部对于外界调入的新任干部,却抱持着一种微妙的轻视态度……
笔者乃是从254团调动至此,在团内显然察觉到了部分同志的不满情绪,甚至某些团领导也流露出一定的抵触心理……
李师长逐一找他们谈话,做了仔细的说服工作。
其中,有一名副团长,是253团团长预升对象,而且本人素质不错,又是一直在253团工作。
为了使笔者在253团工作方便,李师长经过这次蹲点调研,与其他师领导沟通,很快把这位副团长,暂调到师军务科任科长。
军队似乎有个老传统:老首长喜欢用老部下。
陆军85师师首长中,大多是从253团提升上去的,笔者重用到253团任长,出乎许多人的意外……
在历经两年半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之后,笔者终于得以在该团完成了一段宝贵的工作历程。随后,为进一步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学术境界,笔者被选送,前往北京军事学院深造。
在此过程中,李师长及其他师领导的精心指导与深情关怀,为笔者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鼓舞。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将深深烙印在笔者心中,并时刻提醒着笔者要怀着无尽的感恩之心,铭记着这份深厚的情谊。
2012年,笔者专程去福州军干所看望李师长,说到他当年一身正气,关心爱护年轻干部的事,他十分自豪地说:“我们对年轻干部的关心支持,是一个老党员应尽的政治责任。”
此时,李师长已年届95岁高龄,但笑声依旧那般洪亮而富有感染力,语气也依旧坚定而自信。笔者深感荣幸,能够在这样一位卓越领导者的引领下共事,这无疑是笔者一生中最为珍贵的幸福时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