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改革开放40周年>详细内容
2023-07-14 23:56:39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常光南 ‖ 难忘的第一届政府

作者:常光南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发布时间:2019-01-18 23:14:00 浏览次数:1829 【字体:

编者按  常光南(1926.10—2017.07),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后参与筹建德阳市并出任第一届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以“敢为人先” 的理念,组织实施并成就了广汉县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壮举。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激励来者接续奋斗,“方志四川”特发布2003年8月常光南撰写的《难忘的第一届政府》一文。

难忘的第一届政府

常光南


德阳建市20周年了,光阴似箭,岁月难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呈现出蓬勃生机。面对当时的发展形势,省委领导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像我们四川这种内陆大省,如何起步?如何建立快速发展的新体制?在纵横比较中,省委积极吸收沿海的经验,研究决定以德阳为试点,建立市带县的管理体制,加快四川经济社会的前进步伐

德阳建市可不容易,从1958年开始,经过几次反复,到1983年才终于实现。我当时任德阳市筹备组副组长,主要负责第一届市政府班子的筹建工作。

常光南(第二排右10)参加德阳市(筹备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市政府班子的筹备与其他几大班子一样,首先是选好各级干部,选择的范围主要在所辖的5个县和几大厂中挑选。通过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1983年8月31日,德阳召开了建市成立大会。由于刚建市时还未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最初的市长和副市长是8月28日由省委任命的,我任市长,沈国俊任常务副市长,其他副市长有罗同春、张祥国、郭务文。10月12日16日,德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市长、副市长,筹备组时期的市政府领导全部当选,同时增补了任乾元同志,随后陆续增补了严如高、陈宽金等。郑学成、王昌云先后担任秘书长。筹备期间和建市之初,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艰苦。那时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盎然生机,但德阳建市的情况很特殊,它在此之前没有地级市的骨架,城区的规模仅是一个小县城大小而巳,与所辖的几个县相比,城市规模最小,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把德阳搞起来,要想把几个县捏在一起,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我是筹建德阳市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又任第一届政府市长。现在回想那时积极筹建德阳市和建设德阳市的情景,心情既激动,又备感欣慰。

德阳市政府第一任市长常光南在办公室工作

当时条件极为艰苦,几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市政府筹建期间大家在原德阳县委招待所办公,几个同志挤在一间屋里,既是办公室,又是寝室。德阳市正式成立后,政府部门陆续建立,工作人员迅速增加,于是,市政府便借了原德阳县建设局下属一单位的房屋作办公室。建市时的干部是从各县和境内大中型企业及外地抽调而来的,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精神面貌非常好,工作再艰苦,干部们都没有一点怨言,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筹备时,大家赶客车,或骑自行车到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地摸情况,为德阳正式建市和快速起步作准备。建市后,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大家白天埋头苦干,晚上挑灯夜战,工作虽然很辛苦,但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对德阳市的前途充满信心。

新生的德阳市人民政府,尽管环境再差、条件再艰苦、经济再困难,也尽量为老百姓办实事。市政府的工作很具体,当时政府一方面要按照市委确定的符合德阳实际的发展思路,一项一项地抓落实,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尽量改善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政府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同志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努力把各项事情做得更好,让老百姓满意。

市长常光南安排工作任务

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市委的各项决策,为实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德阳提出的目标,尽快把德阳建设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而积极开展工作。当时畅行这样一句话“大河有水小溪才能满”,但大河的水是从哪儿来?是由一条条小河、小溪、水凼凼汇集起来的,如果小河、小溪都干了,大河哪里有水呢?因此,德阳要发展,必须扎根基层,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只有县乡搞好了,市上才富得起来。正如古人所说,涓涓细流,可以成江河。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德阳市一成立就把工作重点摆在了农村。建市后的第一大会,就是农村经济工作会,研究制定发展德阳市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1983年l0月4日,市政府在绵竹召开农村工作会,提出了“抓住一个重点、依托两个支柱(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飞鸟型”发展农村经挤的决策,确定了“以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经济起飞”的思路。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向阳乡视察水稻生产

那时,德阳把发展城乡集体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仅1984年前l0月,全市乡镇就新办工厂524家,技术改造41项。1985年遇到国家宏观调控,德阳采取了相应措施:第一,抓金融改革,当年聚集社会闲散资金4.7亿元投入经济建设;第二,依靠群众集资等办法,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发展乡镇企业;第三,放权于基层,坚持“放水养鱼”和“摇蜂糖”等办法,实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减、免、缓税等宽松政策,让利于企业;第四,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尽管宏观面受制,但德阳的乡镇企业却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为后来德阳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87年初,全市企业总数达到了35247个,跨工业门类42个,从业人员35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5%。当然,由于认识和工作经验的局限,我们在指导全市经济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毕竟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德阳市各方面工作通过历届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德阳成长起来了。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西外乡调研农村养殖业

建市之初,百业待兴,在基础十分弱小的德阳市,如何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一届政府的经济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开源为重点,即怎样使德阳的企业能产生更好的效益。德阳的财政收入中,烟、酒是支柱,因此市政府紧紧抓住它不放。我与分管经济的副市长经常跑省财政厅要政策,以促进烟、酒工业的发展。

第二,抓好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德阳市一成立,市政府便非常重视城市规划,千方百计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心城市。1984年,市政府把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市区的建设上,开始计划修建长江路、泰山路、汽车站,规划公园建设等。这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我带着有关同志到了重庆、沙市、南京、苏州、盐城等城市考察学习。在这一路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城市的小区建设,他们通过小区开发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回来后,市政府很快便研究决策,成立房产公司,实施小区开发,并于次年动工兴建西小区,这一步当时在全省走在了前面,而且为以后的建设积累经验。

市长常光南参加“月上东山”落成典礼

第三,农村工作中既重视粮食生产,又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不再“以粮为纲”,改变片面追求粮食生产的观念。

市长常光南检查食品企业生产

第四,在对国有企业搞好整顿的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对省属以下企业进行整顿,规范企业管理,推行企业改革,逐步对老企业进行改革,增强我市企业活力。在体制上通过政策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变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取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状况,集体和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逐步推行“一包三改”制度。在较好地发展现有企业的同时,又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抓机关作风建设。首先,形成市政府班子整体的力量,市政府各位领导即分工又合作,形成积极主动、蓬勃向上的领导集体。其次,是大胆放手,让各位分管副市长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性的去工作,我曾多次对常务副市长沈国俊说:“我给你找钱,你就负责花钱吧!”再次,严格要求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勤政务实,兢兢业业地把事情做好,同时注重团结协作,保持良好的形象。同志们白天紧张地处理工作,晚上学习、处理公文,那种团结一致,勤奋工作的氛围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初步的成绩后,市政府乘势而上,在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集中精力抓10件事:5年内,实现全市工业总产值在198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努力使全市人民增加收入,3年内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312元增加到450元;到1986年,全市基本上做到乡乡通公路,村村有机耕道;修建的2271伏变电站在1986年建成投产;于1985年建成教育学院,秋季招生行课;1986年建成市人民广播电台,在国庆正式播音;扩充市、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新建市防疫站,扩充市卫生进修校,尽快形成医疗、防疫及其科研、教育中心;进一步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到1986年人平住房面积力争达到10平方米;抓公圊建设,尽快建好文庙公园和东山公园;加快市区和各县城的建设。这十件大事既得民心,又推动着德阳各项事业快速迈上新台阶。德阳市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不断深化,全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在正按省委提出的要求,向着提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进。

20年弹指一挥间,我虽然退休了,但作为第一任市长,看到德阳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感到无比的高兴。祝愿德阳明天更加美好!

                  2003年8月


(本文原载《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2016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作者:常光南

来源: 《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