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改革开放40周年>详细内容
2023-07-14 23:56:39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常光南 ‖ 难忘的第一届政府

作者:常光南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发布时间:2019-01-18 23:14: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常光南(1926.10—2017.07),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后参与筹建德阳市并出任第一届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以“敢为人先” 的理念,组织实施并成就了广汉县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壮举。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激励来者接续奋斗,“方志四川”特发布2003年8月常光南撰写的《难忘的第一届政府》一文。

难忘的第一届政府

常光南


德阳建市20周年了,光阴似箭,岁月难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呈现出蓬勃生机。面对当时的发展形势,省委领导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像我们四川这种内陆大省,如何起步?如何建立快速发展的新体制?在纵横比较中,省委积极吸收沿海的经验,研究决定以德阳为试点,建立市带县的管理体制,加快四川经济社会的前进步伐

德阳建市可不容易,从1958年开始,经过几次反复,到1983年才终于实现。我当时任德阳市筹备组副组长,主要负责第一届市政府班子的筹建工作。

常光南(第二排右10)参加德阳市(筹备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市政府班子的筹备与其他几大班子一样,首先是选好各级干部,选择的范围主要在所辖的5个县和几大厂中挑选。通过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1983年8月31日,德阳召开了建市成立大会。由于刚建市时还未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最初的市长和副市长是8月28日由省委任命的,我任市长,沈国俊任常务副市长,其他副市长有罗同春、张祥国、郭务文。10月12日16日,德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市长、副市长,筹备组时期的市政府领导全部当选,同时增补了任乾元同志,随后陆续增补了严如高、陈宽金等。郑学成、王昌云先后担任秘书长。筹备期间和建市之初,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艰苦。那时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盎然生机,但德阳建市的情况很特殊,它在此之前没有地级市的骨架,城区的规模仅是一个小县城大小而巳,与所辖的几个县相比,城市规模最小,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把德阳搞起来,要想把几个县捏在一起,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我是筹建德阳市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又任第一届政府市长。现在回想那时积极筹建德阳市和建设德阳市的情景,心情既激动,又备感欣慰。

德阳市政府第一任市长常光南在办公室工作

当时条件极为艰苦,几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市政府筹建期间大家在原德阳县委招待所办公,几个同志挤在一间屋里,既是办公室,又是寝室。德阳市正式成立后,政府部门陆续建立,工作人员迅速增加,于是,市政府便借了原德阳县建设局下属一单位的房屋作办公室。建市时的干部是从各县和境内大中型企业及外地抽调而来的,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精神面貌非常好,工作再艰苦,干部们都没有一点怨言,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筹备时,大家赶客车,或骑自行车到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地摸情况,为德阳正式建市和快速起步作准备。建市后,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大家白天埋头苦干,晚上挑灯夜战,工作虽然很辛苦,但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对德阳市的前途充满信心。

新生的德阳市人民政府,尽管环境再差、条件再艰苦、经济再困难,也尽量为老百姓办实事。市政府的工作很具体,当时政府一方面要按照市委确定的符合德阳实际的发展思路,一项一项地抓落实,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尽量改善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政府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同志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努力把各项事情做得更好,让老百姓满意。

市长常光南安排工作任务

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市委的各项决策,为实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德阳提出的目标,尽快把德阳建设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而积极开展工作。当时畅行这样一句话“大河有水小溪才能满”,但大河的水是从哪儿来?是由一条条小河、小溪、水凼凼汇集起来的,如果小河、小溪都干了,大河哪里有水呢?因此,德阳要发展,必须扎根基层,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只有县乡搞好了,市上才富得起来。正如古人所说,涓涓细流,可以成江河。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德阳市一成立就把工作重点摆在了农村。建市后的第一大会,就是农村经济工作会,研究制定发展德阳市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1983年l0月4日,市政府在绵竹召开农村工作会,提出了“抓住一个重点、依托两个支柱(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飞鸟型”发展农村经挤的决策,确定了“以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经济起飞”的思路。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向阳乡视察水稻生产

那时,德阳把发展城乡集体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仅1984年前l0月,全市乡镇就新办工厂524家,技术改造41项。1985年遇到国家宏观调控,德阳采取了相应措施:第一,抓金融改革,当年聚集社会闲散资金4.7亿元投入经济建设;第二,依靠群众集资等办法,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发展乡镇企业;第三,放权于基层,坚持“放水养鱼”和“摇蜂糖”等办法,实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减、免、缓税等宽松政策,让利于企业;第四,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尽管宏观面受制,但德阳的乡镇企业却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为后来德阳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87年初,全市企业总数达到了35247个,跨工业门类42个,从业人员35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5%。当然,由于认识和工作经验的局限,我们在指导全市经济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毕竟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德阳市各方面工作通过历届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德阳成长起来了。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西外乡调研农村养殖业

建市之初,百业待兴,在基础十分弱小的德阳市,如何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一届政府的经济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开源为重点,即怎样使德阳的企业能产生更好的效益。德阳的财政收入中,烟、酒是支柱,因此市政府紧紧抓住它不放。我与分管经济的副市长经常跑省财政厅要政策,以促进烟、酒工业的发展。

第二,抓好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德阳市一成立,市政府便非常重视城市规划,千方百计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心城市。1984年,市政府把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市区的建设上,开始计划修建长江路、泰山路、汽车站,规划公园建设等。这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我带着有关同志到了重庆、沙市、南京、苏州、盐城等城市考察学习。在这一路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城市的小区建设,他们通过小区开发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回来后,市政府很快便研究决策,成立房产公司,实施小区开发,并于次年动工兴建西小区,这一步当时在全省走在了前面,而且为以后的建设积累经验。

市长常光南参加“月上东山”落成典礼

第三,农村工作中既重视粮食生产,又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不再“以粮为纲”,改变片面追求粮食生产的观念。

市长常光南检查食品企业生产

第四,在对国有企业搞好整顿的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对省属以下企业进行整顿,规范企业管理,推行企业改革,逐步对老企业进行改革,增强我市企业活力。在体制上通过政策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变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取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状况,集体和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逐步推行“一包三改”制度。在较好地发展现有企业的同时,又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抓机关作风建设。首先,形成市政府班子整体的力量,市政府各位领导即分工又合作,形成积极主动、蓬勃向上的领导集体。其次,是大胆放手,让各位分管副市长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性的去工作,我曾多次对常务副市长沈国俊说:“我给你找钱,你就负责花钱吧!”再次,严格要求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勤政务实,兢兢业业地把事情做好,同时注重团结协作,保持良好的形象。同志们白天紧张地处理工作,晚上学习、处理公文,那种团结一致,勤奋工作的氛围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初步的成绩后,市政府乘势而上,在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集中精力抓10件事:5年内,实现全市工业总产值在198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努力使全市人民增加收入,3年内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312元增加到450元;到1986年,全市基本上做到乡乡通公路,村村有机耕道;修建的2271伏变电站在1986年建成投产;于1985年建成教育学院,秋季招生行课;1986年建成市人民广播电台,在国庆正式播音;扩充市、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新建市防疫站,扩充市卫生进修校,尽快形成医疗、防疫及其科研、教育中心;进一步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到1986年人平住房面积力争达到10平方米;抓公圊建设,尽快建好文庙公园和东山公园;加快市区和各县城的建设。这十件大事既得民心,又推动着德阳各项事业快速迈上新台阶。德阳市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不断深化,全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在正按省委提出的要求,向着提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进。

20年弹指一挥间,我虽然退休了,但作为第一任市长,看到德阳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感到无比的高兴。祝愿德阳明天更加美好!

                  2003年8月


(本文原载《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2016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作者:常光南

来源: 《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