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绵竹抗战阵亡将士忠烈祠修建始末‖李锐智
绵竹抗战阵亡将士忠烈祠修建始末
李锐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过程中作出巨大牺牲。为表彰为国捐躯的先烈,1938年8月,四川省政府奉行政院之规定:各县“抗战烈士一律入祀县烈士祠。”“尚未设立忠烈祠之县份应即按照该颁办法(《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普遍设立,将隶属各该县原籍抗战烈士一律入祠,以慰忠魂。”
1939年1月,绵竹县祠祀管理委员会遵照该规定,决定在原有乡忠祠的基础上,将其改建为忠烈祠,其时该祠共有房屋14间,占地约4亩。时任县长高岳在实地考察乡忠祠后,提出改建意见:加修神路,改建山门,装修正殿。在乡忠祠与钟姓住宅毗邻之处有空地一块,其主人将围墙拆去,捐献该地块,供乡忠祠建修碉楼,以保证县城西南方区域安全。
1939年,绵竹县祠祀管理委员会关于在乡忠祠设立改建忠烈祠的呈文(绵竹市档案 馆藏 )
1939年6月,改建工作完成,建筑费用2486元,大部分经费以乡忠祠祠产收入支付,不足部分由地方公款补齐。建成后的忠烈祠外高树华表一对,山门的匾额由过去的乡忠祠换成了现在的忠烈祠金漆大匾,重新装修后的正殿悬挂着由高岳题写的《表忠旌烈》匾额和第十三区专员钟体道题写的《民族光荣》匾额,又对神龛中的牌位进行调整,正中崇祀抗日阵亡官兵,两旁祔祀御匪死难壮丁。新建神路一条,碉楼一座,三贤堂一所,整个祠区的建筑营造出一种雄伟庄重的氛围。改建后的忠烈祠隶属于绵竹县祠祀管理委员会,由地方公举祠董4人进行管理,随后忠烈祠祠董王定熙、黄瑞清等人呈文县府称:“绵竹堂堂忠烈祠,已觉先他县而告成,抑官绅之荣光也。”可见绵竹忠烈祠建修时间早于他县。
忠烈祠除在建筑的精心营造上来表达对先烈的尊崇外,为宣扬表彰抗日先烈民族英雄的崇高地位,还制定一系列仪式。1940年,内政部公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入祀忠烈祠仪式》,第二条规定:“抗敌殉难忠烈官民入祀……当地机关法团学校各派代表指定地点集合恭送入祠。”第五条规定:“牌位经过时军警应行最敬礼……”第七条规定:“抗敌殉难忠烈官民入祀当地机关团体学校及工厂商店均应悬旗致敬。”从这些规定的细节看,入祀仪式中,殉难忠烈处于中心重要的位置,即政、军、学、工、商均须致敬。对于牌位出发前行列的安排及牌位抵达忠烈祠后安位典礼的秩序,该《仪式》均有详细规定。
1941年,内政部抄送《抗敌殉难忠烈官民入祀忠烈祠安位祭文及公祭文》,统一了祭文内容。入祀及公祭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祭祀忠烈的过程肃穆庄严,场面哀荣。
在其后历年清明公祭及七七公祭中,绵竹忠烈祠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如,1943年孝德乡陈森元被征入陆军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远征出国抗战。1945年3月5日,在缅北南坎之役英勇阵亡。其父陈代聪填具证明书表呈请抚恤,经县政府审核后除给予抚恤外,又于1947年6月,以绵竹县抗战阵亡将士神主入忠烈祠奉祀。在陈森元的入祀致祭典礼中,县政府特邀其父陈代聪参加典礼。隆重的仪式,是先烈一生的荣耀,更是对遗族最大的心灵抚慰。
经统计,自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开始,至1946年止(在1945年抗战中阵亡的将士次年入祠),抗战阵亡将士304人,经绵竹县政府审核批准入祀忠烈祠奉祀的269人,每年入祀忠烈祠的抗战阵亡将士详细人数为:1937—1942年入祀80人;1943年入祀8人;1944年入祀7人;1945年入祀109人;1946年(1945年抗战中陈亡)入祀65人。
绵竹忠烈祠除奉祀本县籍抗战阵亡将士神位外,也奉祀非绵竹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抗日烈士,1943年共入祀非绵竹籍文武烈士38人,如抗战以来阵亡的第一位上将张自忠将军、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也有川军将领饶国华、王铭章等。
忠烈祠改建完成后,按内政部规定,绵竹县祠祀管理委员于1939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纪念日)举行第一次公祭阵亡将士典礼。是日将新制阵亡将士牌位恭送入祠祔祀。正午12时,典礼开始。鸣铁炮十八响后,绵竹县党、政、军、学、商各界团体、民众代表及阵亡将士之遗族,全体肃立忠烈祠正殿广场前。正殿内袅袅升起的香烟,是先烈们不灭军魂的延伸。奏乐声中,时任县长将花圈敬献于神案前。全体人员向烈士牌位行三鞠躬礼,庄严隆重的典礼,饱含着对先烈最崇高的敬意。
其后,绵竹县政府按有关政令之规定,每年定期公祭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因忠烈祠毗邻诸葛双忠祠,公祭烈士同时也祭扫诸葛父子祠墓,这也是绵竹区别于全国其他忠烈祠公祭典礼不同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从中央到各县忠烈祠的建立,是对抗日殉国同胞的告慰与纪念,是对抗战将士们牺牲生命保家卫国大爱情操的表彰与肯定,更是对活着的军民同胞和烈士遗族的激励与抚慰,它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情绪,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直到最终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锐智(绵竹市档案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