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绵竹文庙与绵竹纸厂沟‖殷坤才 尹天润

作者:殷坤才 尹天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26 14:32:36 浏览次数: 【字体:

绵竹文庙与绵竹纸厂沟

殷坤才 尹天润

绵竹文庙

殷坤才

绵竹文庙位于绵竹市区东街,原绵竹工商银行侧,其所有建筑与遗迹早已被拆除,在老一辈人心中只留下些许记忆,年轻人则完全不知道了。

绵竹有记载的孔庙,始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建于绵竹城南。

明洪武六年(1374),知县陶文斌迁建于城东靠近县衙。

正统二年(1438),提学佥事唐振增修。

清康熙四年(1666),知县李如梃补修。

康熙五十六年(1718),知县陆箕永重修。

后来房屋倾圯,乾隆六年(1742),知县安洪德修建明伦堂3间,教喻王慧增修学署官舍3间于明伦堂后。

乾隆四十七年(1783),教谕石常、训导李兆元重建官舍3间。

乾隆五十八年(1794),教喻都唐修头门3间。

嘉庆十年(1806),又同训导熊梦孚重修明论堂。

道光六年(1827),重修圣庙,因训导署在崇圣祠北,出入必由戟门,于体制不合,首事唐张扶等,禀请于署东城隍庙祠购地另建头门3间,二门3间,大堂3间,科房3间,作为西学,以便出入,由东而北,南边仍与教谕署明伦堂相通,其木、石、砖瓦等费,出自修理簧宫捐资羡馀,通计用钱三百三十四千有余。这就是后来人们见到的绵竹文庙。

其实,在这之前的不断增修,奠定了基础。明成化元年(1465),知县关贵增建申明亭于衙署门外西首,因年久倾圮,基址无存,至嘉庆十一年(1533),经知县李霖于衙署仪门外东首另行修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知县尹渐逵捐俸在县署侧建仅讲堂3间,学舍15间,因经费问题,年久无人培补,旋即倒塌。雍正十二年(1735),县人徐鸿烈复于学舍鸠工修理。乾隆二年(1738),知县安洪德,更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其名为景宣书院。因张南轩先生谥号宣公,故名。

孔庙的核心是大成殿。绵竹孔庙的大成殿,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拆除的。新中国建立后,孔庙成为了一所新学校——绵竹瑞祥街小学,我在这里读书时,大成殿是学校的礼堂,1958年这里因为建设政府办公大楼,学校合并到大西街小学,大成殿就成为了政府会议室、常委会议室。后来因修建机关宿舍楼,地盘不够而被拆除。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绵竹孔庙也建有万仞宫墙,1958年这面墙前面还有一座英雄台。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用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曲星来命名的,表示天下学士集学于此。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成了学校,也拆除了这棂星门。

戟门是明代规制,黄琉璃瓦屋面,单檐庑殿顶,檐下旋单抄双下昂斗拱,坐落在白玉石护栏围绕的白石须弥座台上,台基前后踏道三出,戟门前有单孔白石拱桥五座,我们在这里读书时戟门还在,只是破败了,现在德阳孔庙还可以见到。这是出自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这是规制。

泮池是位于大成殿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地,它是官学的标志,又称泮宫。天子太学中央有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面南泮水,改称泮宫。又因孔子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成为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泮池上一般有石桥,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绵竹孔庙有别于其他孔庙的是有上下两个泮池,都有桥,从下面的泮池登台阶而上,又是一个泮池,我们在这里读书时,泮池和桥都还在。

今日绵竹(图片来源:绵竹市人民政府网)

绵竹纸厂沟

尹天润

绵竹纸厂沟,在绵竹遵道太平村(今属绵竹市九龙镇),这里曾是有名的造纸工业基地,有一千多年历史。

绵竹历来以产竹而得名,山区所产白痂竹、笼竹、荆竹、苦竹、慈竹、山慈竹、百日早竹等,是造纸上好的原材料。而纸厂沟位置所在的山区水源丰富,竹林茂密,因此也成就了这里成为造纸工业的最佳地。

绵竹造纸起源于北宋,在明代就享有盛名,清康熙时期遵道“玉妃泉”下有手工造纸作坊120余家,有造纸工匠1万余人,全年产量达10万余担,以生产黄大纸、中大纸、白大纸、粉笺纸为主。白大纸又称“画脸纸”,是川剧变脸用纸,其色洁白,纸质细润,张力和吸水性强,用途十分广泛,粉笺纸为绵竹木版年画专用纸。

各种纸在绵竹城西的“龙神祠”交易,每到逢场期,上市量高达100余担,远销陕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西藏等地。造纸业的兴旺,带动了绵竹染纸业、年画业、纸铺、膏子铺、印刷业发展。清嘉庆年间,绵竹有手工染纸作坊150余家,有年画作坊200余家,有纸铺56家,膏子铺10余家,印书坊10余家。

纸厂沟一带商业店铺林立,来往人群车水马龙,极为繁华。

清翰林李调元(今德阳市罗江区人)诗赞纸厂沟盛况:“白日千人涌水,夜晚万盞明灯。”清代绵竹邑人李芳谷在《咏绵竹粉笺》中写道:“纸厂沟前水碧鲜,良工制造已多年。朱丹好比红霞丽,不让蓉城十锦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械造纸业迅猛发展,旧有的手工造纸作坊逐渐停业。

从明朝到现在,纸厂沟造纸历史历时三百多年,先后有十多万外地人到纸厂沟打工,好些工人在纸厂沟附近安家落户。据统计,遵道镇太平村大多数农户的祖籍是外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殷坤才 尹天润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