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绵竹文庙与绵竹纸厂沟‖殷坤才 尹天润
绵竹文庙与绵竹纸厂沟
殷坤才 尹天润
绵竹文庙
殷坤才
绵竹文庙位于绵竹市区东街,原绵竹工商银行侧,其所有建筑与遗迹早已被拆除,在老一辈人心中只留下些许记忆,年轻人则完全不知道了。
绵竹有记载的孔庙,始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建于绵竹城南。
明洪武六年(1374),知县陶文斌迁建于城东靠近县衙。
正统二年(1438),提学佥事唐振增修。
清康熙四年(1666),知县李如梃补修。
康熙五十六年(1718),知县陆箕永重修。
后来房屋倾圯,乾隆六年(1742),知县安洪德修建明伦堂3间,教喻王慧增修学署官舍3间于明伦堂后。
乾隆四十七年(1783),教谕石常、训导李兆元重建官舍3间。
乾隆五十八年(1794),教喻都唐修头门3间。
嘉庆十年(1806),又同训导熊梦孚重修明论堂。
道光六年(1827),重修圣庙,因训导署在崇圣祠北,出入必由戟门,于体制不合,首事唐张扶等,禀请于署东城隍庙祠购地另建头门3间,二门3间,大堂3间,科房3间,作为西学,以便出入,由东而北,南边仍与教谕署明伦堂相通,其木、石、砖瓦等费,出自修理簧宫捐资羡馀,通计用钱三百三十四千有余。这就是后来人们见到的绵竹文庙。
其实,在这之前的不断增修,奠定了基础。明成化元年(1465),知县关贵增建申明亭于衙署门外西首,因年久倾圮,基址无存,至嘉庆十一年(1533),经知县李霖于衙署仪门外东首另行修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知县尹渐逵捐俸在县署侧建仅讲堂3间,学舍15间,因经费问题,年久无人培补,旋即倒塌。雍正十二年(1735),县人徐鸿烈复于学舍鸠工修理。乾隆二年(1738),知县安洪德,更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其名为景宣书院。因张南轩先生谥号宣公,故名。
孔庙的核心是大成殿。绵竹孔庙的大成殿,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拆除的。新中国建立后,孔庙成为了一所新学校——绵竹瑞祥街小学,我在这里读书时,大成殿是学校的礼堂,1958年这里因为建设政府办公大楼,学校合并到大西街小学,大成殿就成为了政府会议室、常委会议室。后来因修建机关宿舍楼,地盘不够而被拆除。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绵竹孔庙也建有万仞宫墙,1958年这面墙前面还有一座英雄台。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用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曲星来命名的,表示天下学士集学于此。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成了学校,也拆除了这棂星门。
戟门是明代规制,黄琉璃瓦屋面,单檐庑殿顶,檐下旋单抄双下昂斗拱,坐落在白玉石护栏围绕的白石须弥座台上,台基前后踏道三出,戟门前有单孔白石拱桥五座,我们在这里读书时戟门还在,只是破败了,现在德阳孔庙还可以见到。这是出自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这是规制。
泮池是位于大成殿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地,它是官学的标志,又称泮宫。天子太学中央有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面南泮水,改称泮宫。又因孔子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成为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泮池上一般有石桥,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绵竹孔庙有别于其他孔庙的是有上下两个泮池,都有桥,从下面的泮池登台阶而上,又是一个泮池,我们在这里读书时,泮池和桥都还在。
今日绵竹(图片来源:绵竹市人民政府网)
绵竹纸厂沟
尹天润
绵竹纸厂沟,在绵竹遵道太平村(今属绵竹市九龙镇),这里曾是有名的造纸工业基地,有一千多年历史。
绵竹历来以产竹而得名,山区所产白痂竹、笼竹、荆竹、苦竹、慈竹、山慈竹、百日早竹等,是造纸上好的原材料。而纸厂沟位置所在的山区水源丰富,竹林茂密,因此也成就了这里成为造纸工业的最佳地。
绵竹造纸起源于北宋,在明代就享有盛名,清康熙时期遵道“玉妃泉”下有手工造纸作坊120余家,有造纸工匠1万余人,全年产量达10万余担,以生产黄大纸、中大纸、白大纸、粉笺纸为主。白大纸又称“画脸纸”,是川剧变脸用纸,其色洁白,纸质细润,张力和吸水性强,用途十分广泛,粉笺纸为绵竹木版年画专用纸。
各种纸在绵竹城西的“龙神祠”交易,每到逢场期,上市量高达100余担,远销陕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西藏等地。造纸业的兴旺,带动了绵竹染纸业、年画业、纸铺、膏子铺、印刷业发展。清嘉庆年间,绵竹有手工染纸作坊150余家,有年画作坊200余家,有纸铺56家,膏子铺10余家,印书坊10余家。
纸厂沟一带商业店铺林立,来往人群车水马龙,极为繁华。
清翰林李调元(今德阳市罗江区人)诗赞纸厂沟盛况:“白日千人涌水,夜晚万盞明灯。”清代绵竹邑人李芳谷在《咏绵竹粉笺》中写道:“纸厂沟前水碧鲜,良工制造已多年。朱丹好比红霞丽,不让蓉城十锦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械造纸业迅猛发展,旧有的手工造纸作坊逐渐停业。
从明朝到现在,纸厂沟造纸历史历时三百多年,先后有十多万外地人到纸厂沟打工,好些工人在纸厂沟附近安家落户。据统计,遵道镇太平村大多数农户的祖籍是外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殷坤才 尹天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