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二篇 是父是子(1)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30 18:09:48 浏览次数:375 【字体:

­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二篇  是父是子(1)

“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训导,“奋厉当世、循理无私、厚人薄己、浩然正气”的家庭教育,是三苏道德文章开启的“第一课”,更是三苏人格“脊骨”形成的沃土,是苏氏家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点。

重点一、守道崇德。

苏氏家族注重子孙志气节操的培养,把修身立德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

苏洵不善治产业,但有书数千卷,亲自辑录、校对,并告诉苏轼兄弟说:“读这些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还说“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意思是说我认为人生在世,通过修身养性,尽量的完善自己,并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传递给周围的人,这里提到的“治身”“治人”“治气”的训诫,就是强调注重立身修德。

程夫人常以古人名节教导苏轼兄弟。她曾指导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年因“党锢之祸”被杀害的名士。范滂临刑前与母亲诀别,范母从容言道:“名节声誉与富贵长寿岂可兼得?”书读到这里,程夫人十分感慨。一旁的苏轼问母亲:“我若将来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您赞同吗?”程夫人摸着儿子的头,深情地回答:“你能作范滂,难道我就不能作范滂之母吗?”

苏轼一生能够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直言不讳的言论,表现出坚定不移的节操,在当时的大臣中无人能及,这足以见的父母以德行教育子女的方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二、读书游学

苏氏的家教,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道。苏洵少年时,就喜欢游历,自述说:“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他经常将自己的游历见闻讲给苏轼苏辙听,携兄弟俩遍访蜀中名士,拜访益州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以此丰富他们的阅历,引导他们师范于贤达。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人不出门身不贵。游学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苏辙自有一番切身的感受。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自己19岁之前交游狭窄,虽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读,但仍不足以激发志气,故而离开书斋,游名都,览山川,与当朝名卿士大夫广泛交游,乃知“天地之广大”“天下之巨丽”“天下之文章聚乎此”。

苏轼、苏辙的读书游学活动,伴其仕宦一生。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苏辙也是宦游多地,还曾出使辽国。二苏的万里之行,使他们游遍名山大川,接触各地的风土人情,吸纳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为他们的宦海生涯和文学人生,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精神滋养。

重点三、耕读传家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苏辙《示诸子》诗云:“老去惟堪一味闲,坐令诸子了生缘。搬柴运水皆行道,挟策读书那废田?兄弟躬耕真尽力,乡邻不惯枉称贤。裕人约己吾家世,到此相承累百年。”由这首诗可以看出来,“耕读传家”是苏氏家族一大传统。“搬柴运水”“挟策读书”“兄弟躬耕”,从不嫌弃田耕。乡亲们对苏氏子弟称道为“贤”。“裕人约己”乃苏家传承百年的家风。

苏轼亦有诗曰:“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少年时代,苏轼手植松树数万株,还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元丰年间,苏轼贬谪黄州,生计艰难,向郡守请得城东山坡上五十亩荒地,开始躬耕东坡,到后来“东坡居士”的名号响彻寰宇。绍圣年间,受党争影响,苏轼苏辙贬谪岭南,苏氏子弟进取无门。二苏告诫子孙们耕读传家,以为根本。苏轼有诗描绘子侄耕读之场景:“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织灯火共。”苏过随侍父亲谪居岭南时,过着“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的生活。

耕读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更是一种家计家风的传承密码。

供稿: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