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二篇 是父是子(1)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30 18:09:48 浏览次数: 【字体:

­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二篇  是父是子(1)

“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训导,“奋厉当世、循理无私、厚人薄己、浩然正气”的家庭教育,是三苏道德文章开启的“第一课”,更是三苏人格“脊骨”形成的沃土,是苏氏家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点。

重点一、守道崇德。

苏氏家族注重子孙志气节操的培养,把修身立德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

苏洵不善治产业,但有书数千卷,亲自辑录、校对,并告诉苏轼兄弟说:“读这些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还说“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意思是说我认为人生在世,通过修身养性,尽量的完善自己,并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传递给周围的人,这里提到的“治身”“治人”“治气”的训诫,就是强调注重立身修德。

程夫人常以古人名节教导苏轼兄弟。她曾指导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年因“党锢之祸”被杀害的名士。范滂临刑前与母亲诀别,范母从容言道:“名节声誉与富贵长寿岂可兼得?”书读到这里,程夫人十分感慨。一旁的苏轼问母亲:“我若将来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您赞同吗?”程夫人摸着儿子的头,深情地回答:“你能作范滂,难道我就不能作范滂之母吗?”

苏轼一生能够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直言不讳的言论,表现出坚定不移的节操,在当时的大臣中无人能及,这足以见的父母以德行教育子女的方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二、读书游学

苏氏的家教,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道。苏洵少年时,就喜欢游历,自述说:“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他经常将自己的游历见闻讲给苏轼苏辙听,携兄弟俩遍访蜀中名士,拜访益州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以此丰富他们的阅历,引导他们师范于贤达。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人不出门身不贵。游学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苏辙自有一番切身的感受。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自己19岁之前交游狭窄,虽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读,但仍不足以激发志气,故而离开书斋,游名都,览山川,与当朝名卿士大夫广泛交游,乃知“天地之广大”“天下之巨丽”“天下之文章聚乎此”。

苏轼、苏辙的读书游学活动,伴其仕宦一生。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苏辙也是宦游多地,还曾出使辽国。二苏的万里之行,使他们游遍名山大川,接触各地的风土人情,吸纳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为他们的宦海生涯和文学人生,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精神滋养。

重点三、耕读传家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苏辙《示诸子》诗云:“老去惟堪一味闲,坐令诸子了生缘。搬柴运水皆行道,挟策读书那废田?兄弟躬耕真尽力,乡邻不惯枉称贤。裕人约己吾家世,到此相承累百年。”由这首诗可以看出来,“耕读传家”是苏氏家族一大传统。“搬柴运水”“挟策读书”“兄弟躬耕”,从不嫌弃田耕。乡亲们对苏氏子弟称道为“贤”。“裕人约己”乃苏家传承百年的家风。

苏轼亦有诗曰:“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少年时代,苏轼手植松树数万株,还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元丰年间,苏轼贬谪黄州,生计艰难,向郡守请得城东山坡上五十亩荒地,开始躬耕东坡,到后来“东坡居士”的名号响彻寰宇。绍圣年间,受党争影响,苏轼苏辙贬谪岭南,苏氏子弟进取无门。二苏告诫子孙们耕读传家,以为根本。苏轼有诗描绘子侄耕读之场景:“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织灯火共。”苏过随侍父亲谪居岭南时,过着“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的生活。

耕读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更是一种家计家风的传承密码。

供稿: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