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一篇 郁然千载诗书城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30 18:07:37 浏览次数:370 【字体:

­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一篇  郁然千载诗书城

在眉山这块山川灵秀、物殷俗阜、文教昌明之地,出现三苏有其历史的必然。

南宋淳熙五年,诗人陆游游历至三苏家乡眉山,不禁为这里的山川风物、人杰地灵而惊叹,写下由衷赞美之诗:“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从这以后,眉山以“千载诗书城”的美名享誉古今。

那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北宋时期的眉山。

重点一、钟灵毓秀的山水形胜

三苏诗文中的“眉山”,地处自古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是北宋眉州所辖四县之一,为州治所在地,因位于峨眉山西北而得其名。岷江由北往南纵横全境,沃野千里,江河交错,山清水秀。古人形容眉山“坤维上腴,岷峨奥区”,夸赞这里是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江流域和峨眉山脉之间一块最为神奇的地方。

对家乡山水形胜,三苏颇为自豪,从不掩饰对其的赞美与眷念:“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我家岷蜀最高峰,梦里犹惊翠扫空”;“梁市朝回尘满马,蜀江春近水浮天”。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三苏父子自然生发出热爱山河、热爱生活的人生情怀和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朴质思想。

重点二、繁荣兴旺的社会经济

眉山距四川首府成都不远,加之又位于源远流长的岷江之滨,是古代由成都水路出川的必经之路,自汉代以来,眉山就是川西南的商贸重镇。

在汉代就有了远近闻名的武阳茶肆(在今天眉山市彭山区境内),其贩卖茶叶之早和茶叶销售量之大,堪称中国第一。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中就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     到三苏所生活的年代,北宋已呈现“百年承平”的气象。眉山地区农桑发达,蚕市兴隆。当时眉山的最大蚕桑交易市场,就在苏宅门外的纱縠行。这条街名沿用至今,千年未变。

司马光《苏主簿程夫人墓志铭》中提到,当年,苏轼母亲程夫人就在这条街上做丝绸生意,不几年,苏家就成富裕之家。因此可以说,丰衣足食的家境,使得三苏得以安心向学,为最终成为大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点三、自然淳朴的乡风民俗

隋朝时眉山被称为“通义县”,即礼仪之邦的意思。眉州人士大多知书达礼、讲信修睦、团结互助。

苏轼《眉州远景楼记》对这些有过全面而生动的描述:“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这里有三种习俗承续于古代之风。一是士大夫重视儒家经典学习,注重和亲睦族。难能可贵的是,宋初文坛承袭了晚唐五代词藻华丽而内容空虚的文风,而眉州士人却主张文章有为而作,追求文风的自然朴实。这在当时被外界嘲讽为“迂阔”,但也不为之改变;二是百姓尊重官吏,不做非法之事。对贤明的地方长官,记录其言行,供奉其画像。家家户户都藏有法律书籍,学法懂法,即使最微小的罪过都终身不犯;三是农夫勤事农耕,农忙时邻里互助、合耦而耕。

这样的乡风民俗,在三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其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影响深远。宋学大家王水照教授在其与朱刚合著的《苏轼评传》中这样评述道:“北宋士人中仍数蜀人的地方观念最为强烈,这在苏轼身上也看得出来。而自宋初以来,蜀人之起为北宋大臣者,多以文章气节名世,苏轼亦秉承着这一文化性格。”

    重点四、郁然悠远的文化教育

眉山学风浓郁,人文气息厚重,并不是从三苏开始的,而是有其历史的原因。

唐末,由于中原的战乱,西蜀成为一方避乱乐土。在这场迁徙运动中,世外桃源般的眉州,又是西蜀各州中接纳北方移民最多的州郡。移民中的世家大族家学底蕴丰厚,藏书量大面广。这就带来了北方世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融互鉴,进一步推动了眉州学术文化的繁盛。其中“孙氏书楼”的影响力极具代表性。

孙氏书楼始建于唐末,延续三百余年,被称为天下藏书最多、历史最久的私家图书馆。书楼开办“山学”(即私学),制定“公养之法”,聘请有名望之士主持教学,吸引了大量学子纷纷来这里求学。光启元年(885年),唐僖宗亲自手书“书楼”二字赐予孙氏。

在孙氏书楼的带动下,眉州民间藏书与读书之风日盛。正是因为眉州藏书丰富,版本精良,吸引了不少书商到此刻版、印书。宋时全国形成三大刻书及书籍交易中心,川蜀便是其中之一。北宋时蜀刻中心在成都,而到南宋时眉山成为蜀刻的中心区。眉山官刻的“眉山七史”、坊刻的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家刻的《淮海先生文集》《东都事略》等,均是眉山刻本的经典之作。

藏书丰富,刻版印刷繁盛,大大激发了眉州教育发展和读书热情。在三苏时代,眉山已经是一派文教昌明的景象,仅从苏轼兄弟曾求学的天庆观、寿昌院,就可见一斑。

苏辙在给张方平之子张恕的诗《张恕寺丞益斋》中,这样描述自己当年读书的那段美好记忆:“我家亦多书,早岁尝窃叩。晨耕挂牛角,夜烛借邻牖。经年谢宾客,饥坐失昏昼。堆胸稍蟠屈,落笔逢左右。乐如听均天,醉剧饮醇酎。”

眉山士人求学盛况,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眉山一县参加礼部考试的人数有四五十人,考中者包括苏轼兄弟在内共13人,占当年全国进士总数388人的3.4%。难怪宋仁宗当时就惊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乎!”。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26个乡镇,约2万户,两宋眉山中进士者达909人,可谓是中国科举文化史上的一个至顶标杆。

此地,必是孕奇蓄秀之地!

此地,当有大家脱颖而出!

供稿: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