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二篇 是父是子(2)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30 18:11:20 浏览次数:326 【字体:

­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二篇  是父是子(2)

重点四、因材施教

苏轼的祖父苏序对苏涣、苏洵因材施教的故事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苏涣聪颖好学,是个标准的读书苗子。苏序对他是精心培养,“教训甚严”,终于在天圣二年(1024年),25岁的苏涣考取进士;苏洵从小“游荡不学”,到27岁依然学业事业无成,苏序对他依然是“纵而不问”,坚信他总有一天是会要书要前程的。

知子莫如父。苏序对苏洵的自信来自他对苏洵的了解。苏洵对科考的声律句读之学极其厌烦,但颇有大志,且“为人聪明,辨智过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他自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屡试不中之后,苏洵决意不再沿着老路走下去,“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一生未考中进士的苏洵,最终成为文章大家,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苏洵也感慨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苏洵对苏轼、苏辙的培育,显然也是传承了老一辈的“因材施教,顺其天性”的理念和方式。他曾作《名二子说》,依据两个儿子不同的性格和志趣,分别命名为“轼”“辙”,体现了他因人而异、各安生理的差异性教育思想和方法。

重点五、寓教于名

苏氏家族将对子孙的希望寄托于他们的名字中。“苏轼”的名字就是一典型。苏轼,字子瞻。轼,本意是古代马车轿箱前端供人凭倚的横木;瞻,就是望的意思。苏洵是希望儿子能站高眺远,树立远大的志向,日后功成名就。同时,车轼突出在外面,故苏洵又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告诫他此生要注意掩饰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主张,为人处世宜内敛低调,不可锋芒毕露。纵观苏轼后来的人生际遇,是不是非常符合“轼”字的含义喃?

苏门的子孙姓名,也不是随便取的。苏轼的子侄辈均以带走之旁“辶”的汉字命名,对孩子们寄寓着能循道疾行的期望。而孙子辈,则多以带竹字头“⺮”的汉字命名,取其竹的节概之义也。

苏辙晚年作《六孙名字说》,以此说明他六个孙子的名与字的由来及其含义,籍以勉励诸孙进德修业。如苏筠,字坚。筠,本指竹子的青皮,也指竹子,其质地坚实。希望他能像竹子一般坚实,始终保持高尚节操。苏筑,字进。“进而不止,虽山可成”,为人为学要像筑山一样,只有不断积累一筐一筐土的微小之功,才能有所成就。

这实际上是一种寓教于名、终身管用的家教方式。

重点六、题砚教子

苏轼12岁时,与小伙伴在家里面玩耍,得到了一块鱼形的石头,试着将其作砚台用,容易发墨,却无贮水的地方。苏洵却说:“此乃天砚。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并给苏轼说:“是文字之祥也”。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得“天砚”,正是苏轼崛起文坛的祥瑞之兆,以此激励苏轼奋力向学,也让苏轼有了强烈使命感和远大抱负。对砚台形体之不足,苏洵说是重德不重形,引导苏轼以德立身。

苏轼也延续父亲的做法,用“题砚”的方法鼓励子侄学习上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长子苏迈将首次去地方上做官,临行前,苏轼赠别礼物是一方砚台,并为之作铭曰:“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他告诫儿子,用这方砚台来学习圣贤之道时,须时常有如饥似渴之心;用来求取上进时,须时常出新令人惊奇;用来管理财物时,须时常想着给予他人;用来书写狱讼公文时,要常想着给人以生路。苏轼借一方砚台从治学、仕进、治财及为政诸方面提醒儿子——时刻都要走人间正道。

绍圣年间,苏轼贬谪岭南,临别前赠次子苏迨也是一方砚台,并写下《迨砚铭》,告诉苏迨,好的砚石生于沟壑深溪之中,得之不易,极为珍贵,以此激励苏迨刻苦治学。

一方砚台,传承着苏氏家族读书治学的家风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供稿: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