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第42集 ​兴蜀贤吏——文翁(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11 07:00:00 浏览次数:263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42集

兴蜀贤吏——文翁(上)

­

总图  (1) 总图  (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2集-兴蜀贤吏——文翁(上)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2集-兴蜀贤吏——文翁(上)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很长、最为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特别是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堪称一代盛世,政制多有建树、创新,经济、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也是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引领天下的成就。《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就走进汉代治蜀名臣文翁的故事。

文翁(公元前187—110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汉书·循史传·文翁传》记载,“景帝末为蜀郡守”。汉景帝末年,文翁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蜀郡太守。他跋山涉水,历经月余,终于抵达蜀郡,由此开启了一段治蜀佳话。

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到了蜀郡之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水利,“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二是办学校,“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

汉初,蜀郡因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成为“天府之国”,但都江堰并没有惠泽蜀郡全域,成都平原北边岷江与湔江上游之间,仍然有一大片区域尚未得到治理,包括如今的彭州、新都、青白江、广汉,一直旱涝不定。

文翁到蜀郡之初,发现大批灾民不断涌入成都,打听得知是繁县(今彭州市)旱涝灾情频发,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文翁随即赶往繁县考察灾情,发现是湔江上游皂角岩垮塌,堵塞了河床,湔江由此断流,导致上游洪水泛滥、一片汪洋,下游却干旱无水、良田干裂。湔江是沱江三大源头之一,下游州县众多,影响很大。于是,文翁召集州官,商议治水之策,最后确定首先打通皂角岩,以排上游水患、解下游干旱,然后再实施湔江治理。

为了筹措治水资金,文翁当即上书朝廷争取拨款,但是,扩修工程宏大,资金缺口仍旧不小,朝廷给予的补贴杯水车薪,文翁为此心急如焚,便在地方绅士中募集钱款,而文翁夫人得知他要治水,也慷慨拿出家中多年积蓄,倾其所有对他表示支持。

资金筹措完备后,文翁便开始动工治水。

【同期声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 彭邦本:文翁来到蜀郡以后,他就在全面的继承李冰的这样一个水利工程模式的基础上,又把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模式,就是无坝引水的模式,推广到沱江流域,具体说就是在沱江上游的湔江口,关口这个地方,修筑了湔江堰,湔江堰就把平时容易发生水灾的湔江,做了一个很好的治理,不仅如此,而且他把湔江一分为九,把它变成了九条渠系……引向了我们以前缺水少水的地方,就提升和优化了生态,所以功在千秋、利在千秋。】

文翁用时不到两年,便疏浚了山内河流,使之顺畅汇入湔江,并在关口下游开通好九条河,将湔江之水分流到下游各县,不仅解决了涝灾旱情,而且使都江堰灌溉面积扩大了1700余顷,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繁荣发展。所以,后世甚至有人将文翁治湔的功德与李冰建都江堰相提并论,清代学者何鹏霄的《文翁论》就评论说:文翁“湔江疏水二道,灌田二千余顷,蜀民赖以沃饶,至今歌其赐者比之李冰!”

文翁大兴水利,使得“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这也为他以文化蜀打下了基础。下一期节目,我们将讲述文翁兴学的故事。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华阳国志》

《汉书•循吏传•文翁传》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2集-兴蜀贤吏——文翁(上)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2集-兴蜀贤吏——文翁(上)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上方二维码”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