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2-10-10 11:56:06

【红色记忆】雪山魂——记老红军冯元庭的夹金山情怀(四)‖杨宓

作者:杨 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26 20:52:22 浏览次数:389 【字体:

位于宝兴县的《雪山丰碑》雕塑(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雪山魂

——记老红军冯元庭的夹金山情怀(四)

杨 宓

再翻夹金山 穿越生死路

翻过夹金山的红四方面军,一路战斗,很快攻下了宝兴、芦山、天全及雅安一部,进逼名山百丈关。

百丈关位于川西平原西部边沿,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站在百丈关西面的山地东望,天府之国的一马平川尽收眼底,这里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

南下红军的胜利给国民党极大震动。为确保川西平原,蒋介石命四川军阀刘湘阻止红军攻势。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于名山一带集结80多个团近16万兵力,在名山重镇百丈关阻击红军,并且立下最严杀无赦军令状,自总指挥以下,凡有懈怠者,逐级杀无赦,同时许下重赏。薛岳中央军近4万人也向川西集结,敌人总兵力达20万人。

1935年11月13日,百丈关战斗打响,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进攻百丈关的2万多红军虽然毙、伤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也近万人。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红军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关。《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最终在失利中宣告结束。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图片来源:雅安市人民政府网)

1936年2月,国民党组织中央军和四川军阀部队大军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退回宝兴硗碛藏寨,不得不再次翻越艰险的夹金山,向懋功转移。

当他们来到硗碛藏寨时,受到藏族同胞热情欢迎。全寨藏民和喇嘛鸣放鞭炮,上茶倒水,撞钟击鼓。在做短暂休整和过山准备后,他们开始了再次翻越。

硗碛藏寨(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这次翻越夹金山,对于红四方面军指战员来说是第二次,而对于其中原红一方面军的部队来说,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翻山是在夏、秋季节,这一次却是在冬末春初时节,当地有“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的歌谣。高寒的大雪山、恶劣的气候、陡峭的悬崖……困难可想而知。对于多次交战后,队伍疲乏不堪、伤员众多、药品匮乏、缺吃少穿的红军来说,又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风雪之中,冯元庭带着排里的战士随同攀登的队伍前行,因积雪漫延到了山脚,看不清路径。他们曾解救过的藏族老乡兴索强巴,自告奋勇给他们当向导。他们沿着来时的路艰难地朝山顶攀去,远处望去组成了一道长长的灰色人墙。

他们在行进中,一路上可看到许多牺牲了的战士,以各种姿态静止着,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迹象。冯元庭的排第一次翻越夹金山时就牺牲了多名战士,第二次翻山,又有几名战士将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夹金山上。“两次翻山后,红四方面军上万名将士牺牲在夹金山上,我的排也是减员最多的排之一。”几十年后,他对后人讲到这些,这位连死都不怕的铮铮铁汉,每每声音哽咽。对他来说,夹金山就是他的魂,是绕不过的缘分和牵绊。他那时不曾想到自己一生将和这夹金山紧紧连在一起。

“在参加了长征的红军战士们心中,雪山好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个‘敌人’不用枪,也不用炮,光靠着刺骨的寒风、鸡蛋大小的冰雹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埋葬了我们多少可爱的战士。”后来有红军将领回忆道。

由于在雪地中行走,高一脚低一脚极其难走。还未到山顶,天色就暗淡下来。他们取出事先用柏树皮捆绑成的火把,点燃后举着继续前行。冯元庭则提着那盏马灯,和向导走在全排最前面。远远望去,燃烧的火把如一道从山脚直到山顶的流动之光。正是这样的流光,形成了二万五千里的亮丽之色,照耀着黑暗中的中华大地。

冯元庭他们翻过夹金山时已是第二天拂晓。与藏族向导兴索强巴分手时,冯元庭问他愿不愿意取一个汉族名字,兴索强巴回答:“当然愿意”。冯元庭看着手中的马灯,给他取名马红照,寓意一盏马灯照亮红军前进的道路。兴索强巴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从此有了汉族名字马红照。冯元庭还把马灯赠送给他作为纪念。

70年后,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曾这样描写夹金山:“从山上极目远眺,地平线上雪峰兀立,与加拿大的洛基山脉一样巍峨。顶峰在雪线之上,高耸入云。后来修的公路呈之字形盘旋而上。在这里,所有的绿色都不见了。山成了光秃秃的一片褐黄,不久便是雪的世界。即使在五六月间,也还是厚厚的积雪,一直铺到峰顶,铺到雪山的另一边。”

夹金山,这座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正如毛泽东主席那首豪迈的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充分展示了红军征服恶劣自然气候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气概。当硝烟早已散去,当历史变得久远,当我们今天迈步在新长征的征途上,红军翻越大雪山的传奇故事已演绎为一种意志,一种激励我们前行,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意志。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宓

音频制作: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

文字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