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30余万字,从家书到家报,一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折光和中国教育史的鲜活样本—— 家书抵万金
何白李自创的家庭小报。
家书,千百年来总是在细碎的唠叨中传递着最温暖的亲情,闪烁着书写者的智慧和思想光辉。无论是曾国藩家书的“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还是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今日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在四川泸州,一位名叫何白李的教育工作者自70岁始,坚持10多年以家书甚至自创家报的形式与远在外地子孙沟通,在平朴、真情、无拘中教化引导着何氏后人。时隔30余年,同样来自泸州的学者兰永生读到这批家书,认为“一旦公诸于世,必定照亮许多人的心灵”,由此开始长达近两年的整理。记者近日获悉,这批何氏家书,明年初将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这是一位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与人格风范,也是国人重视耕读传家的一个鲜活例证。在电话、视频逐渐替代纸质书信的当下,这批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弥漫着时代气息的家书,更显珍贵。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编者按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蕴藏于家书中的,正是家庭、家教、家风的力量。家书,看似寻常之物,然而其中内容丰盈、情感真挚,往往既有身教,又有言传,让后人于字里行间体味朴素的美德、平凡的操守,领悟生活的经验、生命的价值。
“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所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这封抗日英烈邹绍孟为国捐躯前的一封绝笔家书,曾在抗战队伍中盛传一时,鼓舞了无数爱国青年弃笔从戎。
著名作家裘山山,以自己在过去几十年与父母的500多封家信为核心,并加上自己的回顾和解读,写出《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从书信中,作家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脚印,更体味到父母的培养教育之恩。
“亲爱的爸爸,自从您选择奔赴前线后,已有很久没回过家了……我非常想您,想和您一起讨论奥数题,一起看电视,一起做游戏……”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营山县小学生罗婧文写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父亲的一封家书。危难时刻,一封家书,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出一个小女孩对父亲的爱,更展现出平凡人的无私奉献。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如今,虽然我们沟通手段更丰富、更便捷,但那一份份珍贵的家书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新年将临之际,我们推出“家书纸短,家国情长”系列报道,同时发起征稿,请读者分享“手边家书”,回溯家书故事、重述家书情怀,希望读者从中感受亲情、收获力量。来稿或新闻线索请传邮箱:zhoumo182@qq.com。
70岁老者10余年写下30余万字家书
1980年,已经70岁高龄的何白李打算做两件大事。一是义务研读泸州图书馆的古籍撰写简介;另一件,则是建立每月家书制度,编写家庭小报教育启迪后嗣。
何白李是泸县人。早在中学时期,便曾以川南学联总务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会主席)身份积极参与刘伯承等指挥的泸州起义宣传工作。1935年,他从四川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即投入教育事业,先后在泸州一中和泸州师范学校任教并担任校领导,是泸州师范学校掌校时间最长的校长。
教书育人50载,4个儿子也都不在泸州。在何白李夫人1980年冬去世以后,他想到了以家书形式与后辈沟通,将家庭教育贯穿始终。
每月,何白李会用毛笔致各子家书一封,各家也回书一封。1983年,何白李认为这样的家书只是单线联系,不利于子孙相互了解情况,开始自创家庭小报。小报用复写纸做成一式7份,每月分别寄往各家。这种特别的家书,内容丰富、蕴藉鲜活。其中既有何白李想对子孙说的话,也有各地家庭成员学习、工作、生活的喜忧动态;有何白李的读书、笔记、思考,也有泸州历史人文风物掌故和城市变迁及现实发展。有他自己的谈天谈地谈艺,也有子孙两代的来信、日记以及诗文书画选登。碰上重大节点,还要出增刊、特刊。何白李1993年曾经统计,“家庭小报1983年11月17日创办,到1993年7月共编了117期,到今年10月整整十年。大学生报1989年9月创办,到今年6月共编了40期。家乡报1989年8月创办,到今年7月共编了47期。”1993年11月至1998年11月又不定期编发了数十期《家庭诗刊》,也为家书体裁一种。10余年间,老人写下30余万字家书。
翻开何白李家书,不仅内容丰富浩瀚,更兼具鲜明时代特色。家书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氤氲于家书的字里行间;改革的精神、创造的热情成为家书的一抹亮色。不惟如此,家书还有悠长的历史景深,它以讲家史为载体,厚重地抒写了何家五代人的奋斗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百年沧桑。加之何家的一个分支在海外,创业异国,中外融通,更使家书有了开阔的视野。
何白李素来认为家书旨在育人,教育成为家书的主旋律。其中涉及如何读书、做人、谋事、创作等诸多领域。读完数百封何氏家书,兰永生感叹:“无世俗附会,无江湖应酬,无人际谋算,无功利考量。不见怨天,不见诅咒,不见诉苦,不见责备,不义愤填膺,只见慧心、爱心、平常心、赤子之心,全是老人以天然童心对子孙的语重心长。”在他看来,何白李堪称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经典传唱人。
为此,作为一名外姓人的兰永生开始长达近两年的何氏家书整理。他从何家子孙处借来家书家报,按年月排序,字迹不清者进行考证,并且写下几万字的整理按语或注释。兰永生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一个人留下文字的意义,有时完全与他生前的知名度无关。何白李的家书,即使在当下也具有济世的价值。”
一个世纪老人的思想折光
一位70岁的老人,为何非要在晚年时坚持写家书、办家报?
兰永生在何白李1987年家报的征稿启事中发现老人的初衷:“人要有生气,家庭也要有活力。家庭是组成国家的最小单位,当家庭有了活力,国家民族也随之而有更大的活力。”他专门写诗阐释自己写家书、办家报的目的在于育人:家书家报,旨在育人。懂得自己,懂得人群。了解宇宙,了解人生。于以治学,于以立身。有益自己,有益人群。发掘自己,美化人生。各尽所能,毋忘做人。
老人还为何家确定了8字家风:和睦、勤俭、奋发、追求。在何白李看来,“国有国风,家有家风,风气好,家和国都会兴旺发达;风气一不好,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兰永生整理发现,何白李曾多次就8字家风在家书中进行阐释,并且提出处理方法。“比如和睦,他认为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像林则徐所言做到‘制怒’,先暂不作声,切莫火上加油;至于勤俭,何老先生就认为一切成功者都得力于一个勤字,俭则是不浪费,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自此经年,何白李以家书、家报为平台,重启了自己的育人“课堂”。
何白李又名“何仁”。在1989年给孙子辈的信中,他专门解释了这个字的意思:仁者兼爱。“有仁心的人,总是随时想到别人。”他提醒孩子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人是很危险的,一切违法乱纪的人,其根源是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同年,何白李又与儿辈从政者以“清慎勤”三字训诫。“清指明辨是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慎,最重要!一慎什么事都好办。慎言,慎行,特别要慎独。只自己一人在时,都不乱来,那就好了。待人接物都要慎重,不应轻举妄动。”
何白李的家书育人,涉及德、智、体、美等方方面面,闪烁着智慧光芒,蕴含着高洁思想以及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他认为锻炼身体很要紧,信中说自己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到街上慢跑,效果是饭量一直很不错,希望孩子们坚持早起锻炼、持之以恒;认为诗能涵养品德、陶冶性灵,便在信中搬出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讲道理,希望子孙们养成读诗好习惯。
对于教育、国家发展、论儒释道,何白李均有自己深刻而鲜明的洞见。
家风永流传
2002年,何白李去世。30余万字的家书,融汇何白李人生的学问与智慧,不仅感动外姓晚辈,更是子孙眼里珍贵的文化遗产。“我的父亲不只在家书里言传,他这一辈子就是这样身教的。”何白李儿子何开四说。
何白李一直认为身体好是德、智、美的基础。从少年时期开始,他便坚持跑步;到了老年时期同样如此。跑步回家后,是每日例行的晨读,诵唐诗、读英语。每天清晨,何家的孩子便是伴着父亲的诵读醒来,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因为重视身体健康,何家的孩子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只要不下大雨或下大雪,我们天天都被父亲赶着去锻炼,户外运动占据了我们童年生活的主要部分。”即使已年过七旬,何开四忆及往事仍历历在目,兴致盎然。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何白李喜欢运动,不仅4个儿子锻炼身体从未落下,孙子辈也将传统继承了下来。何开四的儿子8岁时就可以横渡长江,而他的侄儿侄女,有的是田径运动员,有的则是单位里的羽毛球资深选手。何白李喜欢读书,生活简朴的他最大的花销,便是给自己和孩子们买书。儿时,何开四在外面玩疯了回家,也喜欢静静呆在家里,因为家里“像个书城”,有父亲买的《鸡毛信》《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各种绘本可以看。有空的时候,何白李还会召集院里的所有孩子,给他们讲故事。“受父亲影响,我也喜欢讲故事。”何开四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文学创作能力得到训练,让原本只是从事文艺评论的他,也一度进行过文学创作。
何白李的很多见解,至今也深深影响着子孙后代。何开四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父亲不仅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强调了“群育”。所谓“群育”,是他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类的存在物,是社会性的存在,“所以读人很重要”,既要善于团结人,善于同人协作,也要懂得各人的个性,善于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何白李认为,读人到这一水平,就是能够在人群中异常活跃,人家都乐于与自己在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这其实类似于现在所提的情商。”何开四说,“但父亲所倡导的情商不是察言观色,而是光明磊落。”
言传身教之下,何开四受益匪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何开四从北京大学毕业回泸州当了老师,何白李反复叮嘱他不能中断学习,建议他趁此时间读《史记》《汉书》以史为镜。“他嘱咐我们一定做好知识储备,甚至让我从头学习英语。”何开四说,恢复高考以后,他考上厦门大学的研究生,而这段时间看文言文的功夫,为他研究钱钟书的《管锥编》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优良的家风泽霖子孙。单以学业而言,百年何家的祖上只是泸县普通的农家木匠,但始终传续耕读传家的传统。民国初年第二代诞生了第一个师范生。由此开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三代出了两个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代,4个孩子全部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所在单位骨干。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何家第五代,在家风陪伴中,均完成大学学业,学有所成,有的还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家书金句
●和睦,勤俭,奋发,追求。国有国风,家有家风,风气好,家和国都会兴旺发达;风气一不好,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和睦,一家和睦一家之福,家和万事兴;勤俭,勤以养身俭以养德,一勤天下无难事,一俭天下无弃材;奋发,知不足而后能奋发,奋发而后有所成,发愤图强,奋发赶超;追求,选好奋斗目标,毕生追求实现,有志者事竟成。
●仁者兼爱,有仁心的人,总是随时想到别人,心里除自己外,总还有另外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孩子心里总是离不开爸爸妈妈,一个好教师心里总有学生,学生心里也总有个老师。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人是很危险的,一切违法乱纪的人,其根源是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恳切希望大家努力,走出新的道路来,书读得更深些,路走得更远些。特别是文字辈兄弟姐妹更要相互勉励,携手前进,走出自己的道路,闯出自己的天下,做一个像样的中国人,无愧于炎黄子孙,无愧于前辈人创基立业的精神,创下自己的基,立下自己的业。
●读诗能够养精神。一有空,读点诗,精神文明从诗起,诗教又来促文明。一句好诗的表现力量,往往远胜于千言万语。我们必须认真读诗,不管你学理、学工、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学文更不必说了,读点诗,对于我们的性情陶冶、精神涵养、丰富情感、提高语言文字表现力,都有极大好处。
●愿孩子们,会说话,会唱歌,会画画,会写字,会做文章(包括写诗),尽善于书面表达的种种能事。说得出就做得出,切莫当说话的巨人,而行动上却是一个矮子。我们应当说话是巨人,行动上也是一个巨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愿大家想得好,说得好,而又自始至终做得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