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春节特辑】蒋蓝 ‖ 人间百味乡情浓

作者:蒋蓝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年1月30日) 发布时间:2019-02-04 10:36:11 浏览次数:655 【字体:

俗语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时光倒流30年,临近春节了,每家自然也要办年,清贫但充满了欢声笑语。如今办年货,比那时方便多了,市场商品丰富应有尽有,有的人干脆不办年货,过年时合家到饭店吃一顿,其乐融融,但缺少了一个办年货的过程与期盼,缺少了亲自参与制作的感觉,缺少了劳动,缺少了农家田园产品的纯正,更缺少了大人孩子一起忙碌欢乐的氛围,30年前的年味,就比现在浓了许多。


漫画(杨仕成)

    办年货 推汤圆 做黄粑 杵糍粑

作家汪曾祺曾经写“舂粉子”的感受:“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的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我的幼年是在川南自贡市度过的。在相对饥馑的1970年代,一般家庭过年的年货主要有:推汤圆粉子、买鸡、买鱼。父亲是一家地质单位的技术干部,经常出差,往往是在腊月二十六的时候,会从乡下买回鸡和鱼,价格自然比市区要便宜得多。我家乡一般不会“舂”粉子,而都是用石磨推糯米成米浆。记得我和姐姐两人去借用邻居邓嬢嬢家的石磨,两人合推,忽快忽慢,叽叽嘎嘎,往往要推上半天,汗流浃背才能推完十几斤泡涨的糯米。还要用木杠坠石头挤压半天工夫,挤干口袋里的水分。

做黄粑是母亲的专利。黄粑又名黄糕粑,是川南非常有名的传统小吃。主要配料有优质糯米、红糖,用笋壳叶、粽子叶、竹叶包裹(不含任何色素、保鲜剂)。其色泽晶莹黄润、味道清香柔软,食用方便,切片后蒸煮、油炸、煎炒、微波加热变软,开袋即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据说泸州、遵义两地的黄粑风味最为独特,其他任何地方的黄粑都做不出这种味道。但我至今认为,在那个糖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母亲制作的黄粑天下无双。

  盛兴于川南的美食黄粑

到了腊月二十八,就开始杵糍粑。杵糍粑需要多人合作,弄堂里哪家杵糍粑,邻居都自动来帮忙。足以见得,在那个年代付出体力就是付出感情。往往由年轻小伙子掌木杵,这是他们展示力量和耐力的机会。掌杵是一项体力活,干不了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一般一臼打下来就要换人。然而面对父老和默默注视着他们的姑娘,小伙都不肯示弱,气喘吁吁,猩猩一般擂着干瘪的胸部,肋巴骨直打闪闪。最终谁坚持得久,谁就会赢得邻居的赞许。待糍粑捣得像面团一样绵软就差不多了,需要两个人协调一致,用力一挑,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洒满黄豆粉的盆子里。主人会用棉线从杵棒挂下来几块,分给两边的观众,然后再搓成一个个鸽子蛋大小的糍粑团,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节,他们从早到晚跟着大人从东家到西家,老实一点的帮着打杂,调皮的则只顾疯吃疯玩,甚至闹出一些恶作剧。然而热情的主人一点不会责怪,总是拿出准备好的芝麻、红糖,有的还把平时不舍得吃的自采蜂蜜,让他们蘸着吃,看看那时的娃娃,一个个吃成了“鼓眼乌棒儿”。

 年节记忆:杵糍粑

记得有一次过年前的夜晚,八九岁的我在街头溜达,放完仅有的几个小鞭炮,意犹未尽,迟迟不肯回家。突然见到一辆冷冻厂拉肉的卡车呼啸而过,一颠,掉下了半边猪。半边猪并不大,约四五十斤,刚从冷冻库出来,死沉,但这是怎样的惊喜啊!我用尽全身力气将之拖回家,累得直打“蒿子脚”。父母胆小,但兴奋了一夜。母亲建议熏腊肉,我第二天步行十几里去乡村砍回柏丫,肉没有熏黑,衣服倒是烧出了很多窟窿……捡到半边猪过年,这是我至今发的最大一笔横财。

盼年货 最想得到“鼓疯子”

那时过年,父母一般会给孩子买一点便宜的玩具,这是年货里必不可少的一项。我必须提到的,是农民出售的“鼓疯子”。

在一些研究者的分类中,“鼓疯子”是属于陀螺家族中的一员,但“鼓疯子”没有鞭力的加盟,这样认为似乎有些勉强。此游戏也不同于传统玩具“捻转儿”。玩“捻转儿”的时候,拇指和食指捏着捻捻转儿的上端,用力一捻,猛地松手,它就在平整的地上或者桌面上旋转起来,宛如仙女在冰上旋转。

 以前过年,小朋友的玩具都很单调(刘陈平 摄)

南方多竹,有竹子的地方就有“鼓疯子”。根据我的比较,最早的“鼓疯子”当源于古代游戏“地轴”,地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空钟”。明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就有记载。用竹筒一段封以木板,周围开口,中央贯细轴,另有一块带孔的小竹板。把线绕在轴上,另一端穿入竹板孔洞,用力一拉,地轴即高速旋转落地,呜呜作响,声音可以传播二三十丈开外。邓云乡先生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中谈到地轴时说:“中间有根尖轴的小空竹,缠上线一抽,丢在地上旋转,嗡嗡作响,叫‘风葫芦’。”这里的风葫芦即地轴,在一些地方又叫“地铃”,地轴作为玩具现在仍流行,称这种游戏为“放地轴”。而著名的空竹即在地轴基础上演进而成。在北方,空竹开始流行之后,地轴反而不如空竹普遍了。

鼓疯子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也叫“地鼓扭”,是一种小孩子极其喜欢的小玩意儿,一般是用5厘米长的竹筒作为主干,在腰部开一个斜长的风口,两头以竹节或木块封口,接缝口涂一圈红蜡隔绝空气,等于是一个共鸣箱,再用一根一头尖锐的粗竹签自上而下贯穿主干,同样用蜡封闭缝隙,这就可以玩了。

鼓疯子一般都是农民在冬季农闲时做的“农副产品”,在元旦和春节期间出售,每个5分至1角钱不等,特别大的几乎就是工艺品了,大约有15厘米高,直径达到2寸多,但要价则达1元,这大大阻止了孩子购买的欲望。因为每个孩子身上的压岁钱总不过1元钱而已,这其中还有好多娱乐开支啊,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喜欢鼓疯子的小孩大致4—10岁,再大些孩子的就不玩这个了,主要嫌它速度慢,不够刺激。只要用双手用力一搓,鼓疯子立即就疯起来了,飞速旋转,风口就会发出巨大的鸣叫声,低沉而洪亮,并且具有穿透力。由于孩子手软,每次发力并不能让鼓疯子运转稍长一些时间,他们就在竹签上缠上一截绳子,另一只手扶正鼓疯子,然后用力一拉,鼓疯子在突然地加速中会发出近乎凄厉的鸣叫,声震屋瓦,就像一只猫突然被开水淋到头上一样。

 划甘蔗 侠肝义胆的英雄游戏

过年前,几分钱一根的甘蔗大量上市,成为了孩子们大快朵颐的时节。

南方很多地方都盛产甘蔗,十几岁的少年们就把快乐寄托在甘蔗上。一个源远流长的游戏就诞生了,这就是划甘蔗。

  可以拿来比赛的甘蔗有些讲究,是用来熬蔗糖的那种果蔗,皮色青绿,枝节稀疏,糖分充足,甜得封喉,但最突出的是在于比较脆性。这种甘蔗也非常便宜,冬天时只卖几分钱一斤,家家户户都可以一捆一捆地买回家。另外一种青皮甘蔗也可以拿来划,但因又长又细,常常是弯弯的,划时特别考验刀法。当然,高粱秆儿也可以用来划。

划甘蔗的刀一般是家里的菜刀,有时就向卖甘蔗的农民借他们的弯刀来使用。两人可以赌输赢,就挑一捆都有一人多高的甘蔗,需找街沿坎、石墩等高处站立,甘蔗根在下尖在上,右手执刀,将刀口搁在甘蔗削平的颠头,点住甘蔗头,屏住呼吸,全身凝固,当感觉甘蔗的平衡点已经在自己掌握中时,眼疾手快地用弯刀在空中划一个圈,向已经微微倾斜的甘蔗头挥去。自己同时弯腰,可以将甘蔗一剖到底,这就“通吃”。但是呢,更多的时候只是削去长短不一的一层皮。然后砍下与皮子一样长的甘蔗,作为战利品,只把削下来的皮摆放在地上。大家继续进行,这样甘蔗越划越短,直至划完,再接着划第二根。几个来回,放在地上的皮长短一目了然,短的就付甘蔗钱。

  划甘蔗可一个人出一根甘蔗为本,也可由一人先出一根甘蔗,划完后由输者给出甘蔗者补钱,更多的时候是大家为了好玩,自觉拿压岁钱买甘蔗或拿家里过年吃的甘蔗玩,比谁的本事高。因为那时甘蔗很便宜,所以这样的游戏即使玩上大半天,不过才一捆甘蔗的价钱。小孩子在一边当啦啦队,又可以吃免费划开的甘蔗,大家都兴高采烈,完全是过节的气氛。
  这些植物中的甜品,大约南方都比较常见,而作为一种游戏来玩的,恐怕只有特别会找耍法的四川才会有吧。现在呢,文明的都市人都彬彬有礼,谈着粉子、喝着咖啡、执行AA制,哪儿再有这种侠肝义胆的英雄游戏……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年1月30日)


作者:蒋蓝

朗读者:顾恒(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综合处)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19年1月30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