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节气】朱丹 ‖ 熏梅染柳辞冬去 春牛春杖迎春来——立春与旧时蜀地习俗

发布时间:2019-02-04 10:29:3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同步在“封面新闻”发布


立  春

编者按:曾几何时,人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月星辰、晨露朝霞、江河湖海、飞禽走兽都与人类和谐又自然地融入在天地中。智慧的人类以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等为基准,根据太阳的足迹命名了“二十四节气”。如今,农耕文明已渐行渐远,但“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仍然对现代文明具有启示意义。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天,2019年2月4日,戊戌年腊月三十。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一个节气:立春。

立春的由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立春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节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即“开始”,春是温暖,春也是耕耘,自秦代起,中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此日都要举行立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几枝梅花辞旧岁 
一窗灯火待归人 

 立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始于春秋时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名称。西汉理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关于24个节气的记载。

 和其他节气一样,立春也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二候蛰虫始振: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三候鱼陟负冰: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仍有未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旧时蜀地立春习俗

古时蜀地“立春”习俗众多,如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活动;也有打春牛(注:“春牛”为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用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和咬春之习俗等。各地传统不同,风俗不同,所以迎接立春的形式也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庆祝新春的开始,寄予着人们新的希望。旧时四川的“立春”习俗与其他处相较也差别不大。今从四川历代方志中梳理出一些习俗,以供参考。

立春前一日迎春、祭祀

 “立春”时迎春已有3000多年历史,《周礼·月令》载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气。”,出,作也,意为自周代始,朝廷就有作土牛送寒气以祛瘟逐疫的习俗。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亦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古时朝野上下对“迎春”莫不重视,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祭祀句芒神(注:句芒神为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祈求丰收,后来逐渐演变成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和祭祀活动。

民国《三台县志》里有对“迎春礼”的记载:“大清会典”有司迎春,皆前期一日,朝服于东郊,迎舁(yú)土牛芒,一跪三叩,礼兴,舁(yú)土牛芒神行。”

同治和民国《南溪县志·礼俗》篇里也有迎春的记载,且更为隆重。

“正月,立春先一日,县令率僚寀( cǎi)迎春于东关外,祀句芒,春官着彩衣跳舞,说吉利(注:当为说吉利话)。街市诸色人演高装舞,烛龙为前导,士女竞观如堵,不啻终岁之勤一日之蜡。”(同治《南溪县志》)

 “立春先一日,知县率僚寀( cǎi)迎春于东关外郊(俗名春厂坝),祀句芒神。春官著彩衣跳舞,说吉利语。礼毕,城中诸色人饰高装舞烛龙。知县具朝服,坐八人肩舆,具仪仗,鼓乐为前导,从人皆衣狐貉之裘,手纸花为春条,遍历街市,男女竞观如堵,谓之迎春。”(民国《南溪县志》)

 民俗学家刘孝昌说,每年立春前一日,太守率僚属盛具仪仗、鼓乐喧天,抬着芒神、土牛到成都东郊春厂(现牛市口)迎春,“选择此地有‘东方日出’之寓意。一众人先到先农坛,致祭先农,主礼官在祭坛前手扶犁头,亲耕三圈,以示劝农。

光绪《双流县志》载:“先立春一日,知县朝服率僚属于东郊祭芒神,礼毕,迎春至县仪门外,土牛芒神各依向安设。”

 今成都市双流区有座桥名“迎春桥”,名从何来?可以从乾隆版《双流县志》中找到答案。据此书载,当时双流县令黄锷在桥落成后,率大小官员到桥头准备给桥给名,听了众人话后,黄锷语“是固每岁迎春之所也,古之人有得雨以名其亭者,今桥成而利济无穷,犹之与物皆春矣,即以迎春名桥,可乎?捡曰,诺,遂书之。”(《修迎春桥记》黄锷)从“是固每岁迎春之所也”可见,此桥亦是每年迎春的地方。

 公元1156年,宋人何耕在成都亲眼看到成都“立春”的情形,在其《录二叟语》中详细描述:“将春前一日,有司具旗旄金鼓,俳优侏儒,百伎之戏,迎所谓芒儿土牛以献于二使者……”“俳优”是“以歌舞作谐戏的艺人”,“百伎”,“伎”通技,指多种技艺,“伎”又通妓,指歌女、舞女之类。春旗挥舞、金鼓齐鸣、歌舞升平……具有强烈的戏剧意味。



立春当日祭祀、打春

 立春当日,古时蜀地仍然有祭祀活动,还有有名的“打春”活动。何谓“打春”?同治《南溪县志·礼俗》里解释:本日鞭土牛至碎,谓之打春。民国时南溪县“打春”也叫“打春岁”。到了唐代,“执杖鞭牛”的习俗成为立春日的重要景观。所谓“执杖鞭牛”,就是在祭祀仪式完毕后,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同治《仪陇县志·祀典》载:至日,各官朝服祭句芒 ,用牲果酒礼四拜,礼毕,长官击鼓三声,执彩鞭率各官环击土牛者三,乡人各取其土以为宜牛(注:此处有误,“宜牛”当为宜年”。)

在乾隆《双流县志》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记载:至日,各官仍朝服祭芒神。长官击鼓三声,执彩鞭,率各官环击土牛者三,礼毕,乡人各取其土,以为宜年。”

 可见,除了立春前一日的迎春和祭祀句芒神外,立春当日,还会用祭祀句芒的活动。祭祀活动后,长官击鼓三声后,便会带着官员环击土牛至碎,百姓会争抢击碎的春牛土,此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最吉利,认为会带来一年的五谷丰登。《录儿叟语》亦载:“俗谓其土归置之耕蚕之器上,则茧孳而稼美。故争得之,虽一丸不忍弃。……

同时,如果此日天晴的话,更是预示而且,如果此日天晴的话,便预示着一年的好收成。其日宜晴农。谣云:打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见民国《南溪县志》)。

 清代《锦城竹枝词》亦有关于成都“打春”盛况的记载:“迎晖门内土牛过,旌旗飞扬笑语和。人似山来春似海,高妆女戏踏空过。”

咬 春

 立春吃春饼生菜等,俗称咬春,又称嚼春或尝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杜甫《立春》)杜甫此诗写的是唐时长安、洛阳立春时的场景。《四时宝鉴》载:“立春日,唐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是指古人立春日将蔬菜、水果、饼饵等装于其中自食或馈送亲友的器皿,这里说的“生菜”便是我们常吃的韭菜。宋朝苏轼也有:“青蓄黄菲试春盘。”

 馈春盘(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问起在南方,特别在四川,立春人们喜欢吃什么?估计听到的大部分答案是:“火锅噻”。其实在四川,立春日人们还喜欢吃的食物是春卷(又称春饼)。



 成都人喜欢立春吃春卷儿,一般大概在过年前一段时间,菜市场周围就开始卖春卷了,大概要持续2个月左右。一般春卷儿摊摊儿就是一个推车儿,上面五颜六色各种拌菜,有粗细海带丝、莴笋丝、红萝卜丝、折耳根、粉丝、白萝卜丝、海蜇丝等。

萝卜以及“五辛盘”(葱、蒜、芥、姜、韭五种辛辣味的菜拼成的盘)等新鲜蔬菜食物,在中医看来都是属于“驱寒杀菌、健脾宽胃”的饮食,在象征冬去春的“立春”日吃这些菜蔬,既象征着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又表达着对来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期盼。

其他立春习俗

 古时立春的习俗还有很多,如立春前各级官员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有因时教化、与岁更新之意;民间会举行蹴鞠、唱春台戏、浴兰汤、贴“宜春”联、行冠礼、塑土牛、佩燕子、送春牛图等。

 在著名年画产地四川绵竹,还流行立春日抬春色(装饰过的台阁上坐着人,由两个人抬着走)活动,国家一级文物、作于民国初年的绵竹年画长卷《迎春图》,其中就有表现这一民俗的内容。



绵竹年画《迎春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二十四节气—立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