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巴塘民间文化

发布时间:2016-04-25 11:39:00 浏览次数:6832 【字体:

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圆圈舞”的意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巴塘弦子,首先由羊皮胡琴领头演奏一遍曲调,随后舞蹈的人即在胡琴伴奏下绕圈边舞边唱。先是轻歌慢舞,其后节奏逐渐加快,音乐也越来越紧凑,最后推向快节奏的高潮,便结束一首弦子。其曲调短小精干,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每个曲调都可以反复10余次;调子有6调式、5调式和2调式,也有几种调式交替出现的情况。其歌词寓意深刻,华丽含蓄,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的内容根据舞蹈的场合、观众、时令等不同情况,分为“祭歌”“团聚歌”“欢歌”“悲歌”“情歌”“风土人情歌”等六种类型,风格多种多样。县内夏邛区的弦子舞舒畅飘洒,优美动人;中咱区的弦子舞古朴典雅,委婉轻柔;中心绒区的弦子舞明快矫健,豪放粗犷。各区的弦子舞在音乐、曲调和歌词上又有其共性。

巴塘弦子一般在劳动之余、节假日、婚嫁、集会、收割前后打平伙、耍坝子等时候跳得最多。在家里、在野外,每每围着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两天三夜始停歇。在巴塘,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小孩,只要一听到琴声,就会跑去结队跳起弦子舞来。

巴塘弦子闻名全国。早在1954年就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1964年,巴塘业余弦子队“拉起二胡上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调演时,受到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等中央领导的好评。巴塘弦子多次参加省、州的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其中不少节目被评为优秀文艺节目。还有些巴塘弦子词和曲被用来编创成歌曲,流行全国。如《毛主席的光辉》《洗衣歌》,电影《柯山红日》主题音乐,舞剧《花仙卓瓦桑姆》,歌剧《格达活佛》,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主题音乐,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主题音乐,大型交响音乐《康巴诗音》等,都取材于巴塘弦子的曲调。2000年5月,文化部在江苏省昆山市召开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命名大会上,将巴塘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藏戏

巴塘藏戏,藏语叫“江嘎冉”,是藏戏四大流派之一。清顺治十年(1653),西藏五世达赖派德莫诸古到巴塘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修建丁宁寺大殿。大殿落成装饰一新举行开光典礼时,在藏戏大师群觉纳的指点下,寺僧表演了《江嗄冉》《扎西协哇》等藏戏剧目。从此,藏戏在巴塘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巴塘藏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解放前,每年农历五月、八月在龙王塘演出藏戏。因为藏历的六月十五日和八月十五日前夕为藏传佛教的迎夏节和送夏节,此时巴塘气候宜人,又值农闲,丁宁寺(现康宁寺)就组织喇嘛到龙王塘搭起帐篷,一面念经,一面演出藏戏。每次历时三至五天,僧俗百姓均可前往观看。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人们就把这两次藏戏演出称为“雅勒羌”。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为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将“雅勒羌”改为巴塘的民族传统节日——“雅勒节”(意为“送夏迎秋,欢庆丰收”),并于每年农历八月在龙王塘进行为期七至十天的藏戏(含弦子、歌舞等)演出,同时举办文艺调演、物资交流会等。此外,巴塘藏戏还于每年的春节以及喜庆日子在广场进行演出。

巴塘藏戏分舞台演出和坝子演出两种,主要为坝子演出。演出时,简单化妆,通常要戴面具,特别是神话传说中的邪恶形象,更注重脸谱。观众可以从不同色彩的化妆、不同形象的面具与表演动作,区别出剧中人物的美丑善恶。表演时,通常有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也有一些剧目用长号、唢呐、笛子、胡琴等伴奏。演唱时,除前场的演员唱以外,后场演员也可以帮腔。其唱腔有多种,男、女、老、幼,喜、怒、哀、乐,各不相同。表演者要根据自己所扮角色,保持一种唱腔,一唱到底,并以妩媚、豪放、可厌、凶猛、取笑、恐怖、恻隐、温和等多种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巴塘藏戏演出一般分为四个部分:一为序幕。藏语叫“扎西协哇”,主要是祝贺节日吉祥如意。二为开场式,藏语叫“恩巴”,主要是向观众介绍演员、预告剧目及其内容。三为正式演出,藏语称为“雄”,按剧目的故事情节分场演出。一个剧目长则演两天,短则演两三个小时。四为谢幕,藏语叫“扎西交”,全体演员伴随着歌舞,接受观众的捐赠,向观众表示感谢,并预祝来年丰收。

藏戏脸谱

藏戏脸谱由泥料制成的头像图案演变而成,最早出现在公元13世纪末,飞禽走兽之类的头像亦随之形成。藏戏演员所戴的脸谱,均有其象征意义。即不同色彩、不同造型的脸谱象征着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权利以及不同的内涵。

“扎西协哇”脸谱,头发由白色山羊皮制成,表示老年人长寿无恙,青壮年无过、广识、富足。脸谱呈白色,表示纯洁、温和、善良、慈悲、毫无害人之心。其额部为日月,额头皱纹取夸张手法,涂日月以美饰,亦是福泽、智慧之象征。虬髯象征男性之美;为纪念圣者汤东杰布,诸白色面具皆饰以螺制耳环。

黄色脸谱,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种姓优越、知识渊博,具足利益众生之心等。如藏戏《苏吉尼玛》中的文亲敞松(又为修仙者)、《诺桑》中的大仙洛桌绕赛所戴,形质相宜。

红色脸谱,象征权力,表示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内务外事指挥自如。如藏戏《朗萨》中的大臣扎坚,《顿月顿珠》中的国王及其谋臣支那增、侍寝官巴杰·阿俄那吉等所戴。

绿色脸谱,表示功业彪炳。扮演菩萨化身的母亲良擦赛准、拉日敞赛时即戴此脸谱。

阴阳脸谱,主要表现不可靠的两面派的特点。如藏戏《诺桑》中野人首领之妻嘎姆、《苏吉尼玛》中肯迪桑姆等,阴阳脸谱能极好地表现此类角色。

黑色脸谱,或将脸涂上黑色,表怒相。瘸腿信使刚觉庞钦,国王的瞎眼诵师阿日那波之辈所戴脸谱。

紫红色脸谱,表凶相。内心残忍,傲慢妒忌;性情发作时,下眼皮上显黑痣,额下呈垂肉状;语言和动作猛暴粗野。双眼圆瞪,口中獠牙巨齿上下交错,狰狞可怖。

卖线老妪脸谱,相貌丑陋,如藏戏《白马翁巴》中的卖线老妪,弓腰驼背,手扶拐杖,面目粗恶干瘪,满脸皱纹,嗓音沙哑,说话结巴,恰似乞丐模样。

牧羊女脸谱,面呈绿色,精明干练之象征。表现心底善良、勤于善业,与贤妃相应。其特点为:头发从额顶中央分作两边,并眉宇间微垂,垂际饰以松耳石、白珊瑚、珍珠串。

蓝色脸谱,勇士相。另一种说法,是象征利器。

脸谱是藏戏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之一,它可以增强表演效果,进一步宣传戏剧内容和佛教教义,使表演的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歌 卓

歌卓为巴塘藏族图腾崇拜的一种歌舞艺术。

跳歌卓舞时,一开始就很自然地分成两个阵容,每个阵容里有1人领舞,称为“卓克”,其余为舞伴,称为“卓巴”。跳歌卓的人不分男女,互相手牵着手或搭抱,并弯腰垂首慢步歌舞,然后逐渐加快,唱完一首三段体歌词为一间歇时间,如此循环反复,通宵达旦。歌卓舞蹈无乐器伴奏,只有两个阵容一唱一和,边歌边舞,其歌舞形式先为祭歌、颂歌、友谊歌,互相融洽无间;后为对歌,比试高低,都想以绝技取胜对方。对歌有核卓(进攻歌)、瓜卓(防御歌)、吹堆卓冻(盘歌)、勉卓(贬歌)、抓卓(联词歌)等五种。当对歌持久不散,或互相挖苦、攻击而发生冲突时,其长辈便上场领唱“卓坝谐”(劝解歌),然后大家欢乐而散。

巴塘歌卓,对服装很讲究。男性要头戴狐皮帽或用红丝线将头发编成发辫,并在辫子上串起嵌有红珊瑚、绿宝石的金戒、银戒及象骨戒指,盘在头部;身着水獭皮或豹皮嵌边的毛料或锦缎外袍;胸挂12佛身盒;脚穿厚底藏靴;臀部两侧吊一对银饰品,显得威武英俊。女性则将头发梳成若干小辫,并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缠绕,使小辫相连,披在后背;双耳挂着金银耳环;身着鲜艳的折叠裙,外套一件上等料子的无扣长袍;腰系绸带和彩条围腰;颈上串珠宝、项链和金、银佛盒;臀部两侧挂一对银制串铃相接的装饰链盒,显得如花似玉。  

热巴

巴塘热巴为歌舞、说唱、杂技、戏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性民间文艺。其表演形式分为四个部分:一为序幕,演唱祝词。二为铃鼓舞蹈,其鼓点有“江轮安戈”(单击)、“桑冻”(三击)、“安莫森森”(边击)、“祝冻”(六击)、“各冻”(九击)等五种,并边击边舞。每完成一种击鼓舞,便进行一段精彩的杂技、武术表演;每完成两次击鼓舞,便有一段“插科打诨”,没有固定台词,纯属即兴道白表演,或者针对生理缺陷以及自己表演的失误进行嘲讽取笑,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借机恢复表演者的体力。三为短小精悍的哑剧表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近似藏戏片段。四为热巴弦子舞,在热烈、激情、奔放的歌舞中接受人们的谢礼和捐赠,并结束演出。

表演热巴舞男女皆着藏装,但男演员的腰上必须系上黑白牛毛捻成的花绳,每根花绳的下端拴有各色毛缨。跳热巴舞时,男的右手持铃,左手持红色牦牛尾巴(以示避邪驱鬼免灾);女的左手持鼓,右手持弓形鼓锤,互相配合默契。

酒歌

巴塘酒歌,藏语叫“羌谐”,为巴塘人民在节日、喜庆日以及打平伙、耍坝子、迎宾送客时,给人敬酒表演的一种歌舞。其形式为敬酒者手捧酒杯,脚随所唱的曲调节奏踏步起舞,其歌词根据所敬对象的身份进行选择。只要领唱一开始,在座的都要起立歌舞。唱毕,敬酒者双手举着酒杯献给对方,表示友好和敬意。

巴塘酒歌感情真挚,曲调流畅,歌词多为6字句或4字句。

歌卦

巴塘歌卦,藏语称“谐奠”或“谐奠岛”(即算卦歌),为巴塘县境各地最为盛行的一种游戏歌。歌词优美,曲调动听,男女老幼都会唱,极为普及。

巴塘歌卦有两种类型:一为“藏卦”,即亲戚朋友、兄弟姐妹在一起欢聚时,都将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东西(如戒指、扣子等)交给一个人藏起来,并在所藏的物件中随便取出一件握在手中,接着大家随心所欲地唱起歌来(一般唱情歌)。每唱完一首歌,均由懂得其意的人解释歌词意义,然后由藏物的人亮出物件示众招认,以便用所唱歌词内容取笑于他。每人所交物件,照此唱歌轮流三遍,即告结束。每遍剩下最后两件物品时,藏物者就在左右两手各藏一件,待唱完两首歌卦,并由释意之人指明前后歌词属于哪只手的物件后,藏物者才能亮出物件。二为点卦,即由一人随歌唱节拍按座位顺序指点参加游戏的同伴,每一拍点一人,照此点到歌词唱完时,最后一拍点到谁,此歌词的意思就是说的谁,众人即将歌词内容作乐取笑于他。

山歌

巴塘山歌,藏语称为“洛”“央”或“呢奠”。歌词一般为8字句,并以二句、四句或六句一组的一段体和三段体组成。歌词内容不拘一格,有情歌、放牧歌、悲歌、颂歌等。其曲调简单自由,通常由两个乐句组成,因而陡峻连绵,有如高山深谷流水潺潺,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演唱者声音高亢、粗壮、豪放、潇洒,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情,有辽阔舒展的草原气息。

巴塘面食

巴塘人嗜爱面食,对面食的制作也十分多样,蒸炸煮煎烤样样精通,形成了很多味美而独特的传统面食。

金丝面  金丝面是巴塘人特别偏爱的一种面食,做工考究,味香可口。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巴塘人就有了手工制作金丝面的习惯。因其面色微黄、细若银丝,美其名曰“金丝面”,俗称冒面。食用金丝面,先将其放入开水中煮熟,再用冷水漂散,然后装入小碗,用牦牛肉、鲜猪肉、藏醋等做成的馅子汤将其反复烫几次,温热后即食用。巴塘人吃金丝面的时间也很有讲究,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的早上必吃金丝面,寓意新年吉祥,幸福生活像金丝面一样美好流长。在一年一度的“雅勒节”期间必吃金丝面,寓意节日快乐,送夏迎秋,庆祝丰收;宴请宾朋、迎来送往之时必吃金丝面,寓意欢聚喜欢,祝愿平安、顺利;老人过生日必吃金丝面,寓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生活美满,阖家欢乐。

团结包子  团结包子,是巴塘县的一道特色小吃,与传统意义上的包子有明显区别,按进食的人数定包子的大小,用足够的面粉,以牛肉、猪肉、米粉、玉米粉、土豆块为馅做成。蒸好的包子中间放一个小碟子,碟子里盛上自制的辣椒蘸酱。

早在几百年前巴塘老祖宗就会做大包子,称为“蒸肉”。 1950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藏南路先遣支队到巴塘时,当地妇女们就蒸制蒸肉包子来款待18军将士。她们用大蒸笼,一屉蒸笼就蒸一个包子,一个包子足够一个班的将士食用。军民共食蒸肉,畅叙友情,洋溢着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欢快气氛。因此,人们就把蒸肉包子改称为“团结包子”。从此,这个涵盖着军民一家亲意义的名字就延续下来。因为18军进藏正值端午节,此后每年端午节,巴塘城区家家户户都要吃团结包子,以此纪念18军进藏,也意寓全家团团圆圆。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