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羌族风情

作者:余永全 来源:茂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7-06 10:52:00 浏览次数: 【字体:

美丽而神秘的岷江上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十分悠久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主要聚居在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县的高山峡谷之中。勤劳勇敢的古羌人,不仅以其独特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民族之林,而且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绣与能歌善舞著称。

羌 绣

地处四川省西北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该县羌乡山寨的羌族妇女们历来就有挑花刺绣的技艺,申报的“羌绣传统刺绣工艺”于2006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绵虒镇羌锋村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

早在明清时期,羌族的挑花刺绣就很盛行,不乏佳作。羌族妇女们在劳动生产之余,挑针走线,制作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羌绣制品,其中尤以花围腰与云云鞋最为有名。她们在挑花刺绣时,既不打样,又不划线,全凭娴熟的技巧,信手挑绣成绚丽多彩的各种几何图案或花卉麒麟,其题材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叶、瓜、果;动物中的鹿、狮、马、虫、鱼、飞禽及人物等等。表现手法上,既有实写,亦有变形,所挑绣之景物,皆秀丽精巧,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美好憧憬。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云云花”“刮瓞绵绵”“骏马图”“麒麟呈祥”等3b57a8d8ddb54810971689d9e78b3d7c.jpg等,多达数十种。针法除采用挑花外,尚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平绣等。挑花精巧细致;纤花和纳花显得清秀明丽;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且多用锦线,显得朴素大方,清爽明快。也有用色线挑花,有的飘带全是彩线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如五彩霓虹,绚烂夺目。羌族挑花刺绣的纹饰图案,是在继承古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羌族妇女服饰的领口、袖口、衣襟、托肩等处的花纹,既是姜维城遗址出土的彩陶片纹饰的变异,又与石棺葬文化中陶罐口沿下颈部与肩部之装饰压印纹极似,故被直呼为“缸钵边”。羌族男青年的三角肚兜(俗称肚子)上的纹饰,与龙溪出土的西周酒器“青铜壘”上的“饕餮”纹饰文化内涵一致。羌族妇女围腰上的方形组合纹饰彩绣图案,其用色及图像与敦煌莫高窟之唐代壁画“藻井”无异。

羌族的刺绣纹饰图案不但生动,且寓意深刻。如: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鸟巢象征喜庆;狮、猫等象征欢乐;鱼、龙象征吉祥。刺绣图案中心的纹样叫“团团花”,为圆形组合;升子印为大方形组合;一颗印为窄边纹样组合;火盆花为宽边大方形团花;角花与边花纹样,有长条形的吊吊花、灯笼花、方格子、万字格、八瓣花、缸钵边等等,对中间的团花起着陪衬与烘托的作用。

羌族挑花刺绣作品的装饰性很强,妇女的围腰、衣襟、袖口、头帕、枕帕、钱包、香包、鞋垫、腰带等等,随处可见。究其装饰之部位,均系易损处。既有美化之功能,又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衣物的耐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不仅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e114865b6232419e9fa912a83afc1510.jpg

精美的肚兜、香包、头帕、鞋垫、云云鞋等刺绣作品,不仅成了羌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而且已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尤其是云云鞋,精美漂亮,如“彩花凉鞋”“踩堂鞋”“满花尖尖鞋”“包包鞋”等等都深受各族群众喜爱。不仅美观,其来历还有典故。传说很久以前,汶川的一个海子里有位鲤鱼姑娘爱上了一位牧羊少年,她见牧羊少年那双生满厚茧的赤脚,心疼得快要裂了。她顺手撕来了一片天上的云彩,摘来一束海子边的羊角花给牧羊少年做了一双漂亮的云云鞋。后来,在羌族地方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风俗,小伙子只要同姑娘恋爱了,就免不了要穿上一双美丽的绣有云朵的云云鞋,姑娘也必须做一双精致的云云鞋赠与小伙子做定情信物。

1957年7月,羌锋村羌族妇女汪玉花刺绣的两幅挑花围腰送成都“四川省工艺美术品展览”获一等奖。1979年,雁门乡羌族妇女陈支文的刺绣作品挑花围腰《火盆花》及云云鞋,因其独具风格,工精艺绝,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在中国第五届艺术博览会上,汶川县选送的作品“挑花刺绣精品”分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大大地提高了羌民族的知名度。

2011年4月19日,阿坝州茂县民众在牟托村羌乡古寨向参加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的海内外来宾做民俗歌舞展示。王志永 摄

“羊皮鼓舞”

在羌族众多的舞蹈中,“羊皮鼓舞”的历史最为悠久。

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释比”也称“许”或尊称“阿爸许”,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宗教师,他既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主持人,也是羌族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几乎每一个羌寨中都有一名“释比”。诸如祭山、还原、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合婚、新生婴儿的命名,对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释比仅限于男性充任,并可结婚成家。他们没有宗教性的组织或寺院,但要供奉历代祖师和“猴头童子”。

“羊皮鼓舞”何以渊源流传、如此盛行?传说是天神阿巴木纳带了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他睡着了,醒来时,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里,正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佩戴金丝猴皮帽。从此以后,释比们敬拜猴头师祖或做法事时就大跳“羊皮鼓舞”。d1c056fd9d0e477db9db2ce8c78c5834.jpg

羊皮鼓,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寨的神林中举行,由释比领舞,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手持铜响盘、神棍、彩旗等。舞蹈者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手持羊皮鼓,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商羊步”(俗称“禹步舞”或“跛子舞”)。释比口诵经文,经文分“上坛经”“中坛经”“下坛经”。比较著名的有反映人类起源的“木比塔造天地”、歌颂英雄的“迟机格布”,也有反映民族迁徙的叙事长诗“羌戈大战”。其余舞者跟随其后,用皮鼓和响铃伴奏。整个舞蹈鼓声和铃声相交,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明快,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

“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羌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极具民族特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四川省歌舞团、阿坝州歌舞团、茂县歌舞团和汶川县“羊角花”业余艺术团曾编排一系列“羊皮鼓舞”节目,被中央、省、州、县电视台录播。“羊皮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羌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铜铃。其他表演者手执羊皮鼓,人数一般为6—8人。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种舞蹈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汶川的“羊皮鼓舞”队多次上北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

近年来,随着“释比文化研究”与“藏羌锅庄”的普及,“羊皮鼓舞”在汶川县境内也更加广泛流行,尤以龙溪乡的阿尔村、巴夺村、马房寨和雁门乡的萝卜寨、月里寨以及绵虒镇羌锋村的舞蹈最为活跃。如果说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么,咚咚咚的“羊皮鼓舞”便是一部经典的史诗!汶川县创作的羌族民间舞蹈“羊皮鼓舞”已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 茂县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