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巴塘民间习俗

发布时间:2016-04-25 15:40:00 浏览次数:7471 【字体:

婚 嫁

解放前,巴塘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个别乡村也有兄弟共妻或姊妹共夫、姊逝妹填房的现象,但一般都需要女家同意。婚前,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如首饰、项珠和服装等。女儿出嫁时,陪嫁要超过彩礼数倍,并将彩礼随嫁带走。女方的陪奁,在县城居民中以金银首饰、服装和土地为主;在乡村农牧民中除首饰、项珠、土地外,还有部分牛马。陪嫁多少,凭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其婚配形式有四种:自由婚配。巴塘藏族男女青年在社会生产劳动中通过广泛接触,互相爱慕,有的以歌传情,有的以交换礼品表达心意,有的向神佛盟誓定终身,不需任何手续,自己可以择偶成婚,父母一般会支持子女的选择。包办婚配。男女双方完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或卜卦完婚,主要存在于巴塘贵族和社会上层内部。交换婚配。主要由父母双方商定,互换女儿为媳。这种婚配方式解放后农村尚存。抢夺婚配。抢亲者多为有权有势的大小头人及其家属。其结果往往是引起纠纷,酿成悲剧。解放后已不复存在。

巴塘民间婚娶一般有求婚、订婚、结婚三个步骤。婚期一般请精通历书的学士或喇嘛选择。婚日,男方派亲友长辈和弟兄数人盛装前往女家迎亲;女家款待酒食后,新娘艳装入阁,向阿爸、阿妈叩拜三首,便同迎亲傧相一起骑马前往男家;走出大门附近时女方亲友邻舍排列两旁,手捧哈达、牛奶献给新娘,表示欢送;到了男方大门附近时,男方亲友和邻舍同样列队,手捧哈达、牛奶敬献新娘,以表庆贺;新娘傧相也给列队的人们送红包(用红纸或红布包着的礼物)致谢。男方大门前放置若干茶包和粮袋包,供新娘下马放脚之用;新娘下马步入大门时,男方亲友一人藏在门侧,向新娘抛撒麦子,意为驱魔避邪;新娘走到楼梯上时,由父母双全的一个少女手捧彩绸结花的一只箭杆和一盘酥油及糖合成的糌粑面献给新娘,新娘用手指撮少许,向空中祭撒后,少女便拿出彩箭,口念祝贺吉词交到新娘手里,然后又接回彩箭,表示恭贺新喜。接着迎新娘入灶房,新娘向灶神叩三首,即向灶房中柱敬献哈达;送亲的叔舅或兄弟围绕中柱念着祝词转一圈,即向男方双亲献哈达,叩三首,然后由傧相和一名口才较好的青年男子,手捧洁白哈达,先后演唱吉祥词及祝愿词,迎接新娘入席。新娘的座席上必须铺设一方白羊毛毡子,上用小麦陈设“蜗”形吉祥图案。新娘和送亲人员入席后,先敬吉庆的人生果、麦粥和酥油茶,再尝糕点、果品,然后饮酒、吃菜;这时所有前来祝贺的宾朋亲友开始喝酒吃菜、逗笑嬉闹、唱歌助兴;最后吃长面,祝愿永乐长和。新娘吃完离座时,必须在坐垫下留下一个戒指,然后陪同送亲傧相告辞回娘家。过两个月左右(时间不等),双方再择吉日由女家将新娘连同陪奁、彩礼一并送往男家。从此,夫妻开始共同生活。

结婚的当晚,男方还要请喇嘛到家念“招福经”。从结婚的当天起,男女双方家庭都要操办喜事,宴请宾客、唱歌、跳弦子舞喜庆3至5天才算结束。乡下的婚礼和城里的大致相同,略有区别的是,在县城,新娘和送亲人在男方家里要住3天才回娘家,其间,男方的亲朋好友要邀请新娘和男女双方的陪亲人员去作客。随着民族的相互融合,各民族间的通婚已不受限制。

丧  葬

巴塘县的丧葬主要有水葬、火葬、天葬、土葬四种。

水葬   人死后,即请喇嘛念经、卜卦,定好时辰,将死者去其衣鞋,用毯子裹捆,使头和两手折在腹部,两膝卷到胸前,置背篮中负至河边,解开绳索,放入河中。或依死者遗嘱,择好时辰,简装平躺,抬至河边,随念祭词,投入江中。乡村在枯水季节将尸体葬在河滩下,待雨季河水上涨时冲走。

火葬   人死后,请喇嘛到家念经,卜卦定吉时吉地。将死者按时抬至卜定地方,周围架置柴块,浇上油类点火焚烧。火化后,把骨灰盛入木匣或瓷罐,捧回家中,再拿出撒在山上或河中。也有先进行壁葬(将死者裹好挂在墙壁上)或楼葬(将死者裹好装入木匣安放在楼上),隔年后再起出火化。寺庙的大喇嘛、活佛圆寂后,装入木桶,用盐浸干其血肉后再行火化,其骨灰装在金银制成的小塔内,用作祭祀。

天葬   人死后将其背至高山天葬场,脱其衣裤,请天葬师用藏刀将身体剖成袈裟形,任雕鹰啄食;然后将其骨捣碎与糌粑揉成圆坨喂食雕鹰,同时请喇嘛在葬地念经,念至尸骨被食完为止。天葬一般只有寺庙喇嘛有时采用。

土葬   清代以前,巴塘城乡一般不用土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以后,随着汉族、回族等民族的融入及其丧葬形式的影响,巴塘城区渐有人实行土葬。其形式与汉族地区相似,葬前还要请风水先生择地、择时入殓,设灵堂、灵位、灵牌及守灵、送葬等。解放后,巴塘城区普遍盛行土葬;乡村除少数地方送到“德车”(集葬场)土葬外,多用水葬和火葬,个别偏僻地方还进行壁葬。无论何种丧葬,先要请喇嘛念3天经,然后每7天念1次,直到死后49天为止。

节  日

藏历年   一年一度的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巴塘藏族每年都从藏历十二月初开始作过年的准备,在木盆里浸泡小麦,培育青苗,到过年时将长出的青苗摆在柜子上,预祝新的一年粮食大丰收。到十二月中旬,准备酥油、白面,陆续开始炸“花蕊”(将白面做成花样用酥油炸熟),做“喜玛”(用糌粑、酥油、糖合成)。十二月下旬,打扫屋里的灰尘,清除垃圾,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有的村寨还用哈达捆一包青稞或小麦,挂于厨房的梁柱上,并在屋门顶端凸起的每根柱枋上贴牛毛,抹酥油,以祈望来年畜旺粮丰。十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喇嘛寺开展跳神节活动,当地群众和四方男女老少都前去观看,非常热闹。二十九日,跳神的喇嘛要请护法神将作恶多端、危害地方安宁的鬼怪邪魔勾摄于“朵麻”(糌粑做成的鬼魔形象,高约二丈余,顶端安放有一颗骷髅头)上,抛掷在寺外场地,以示镇伏。除夕日,每家厨房的梁柱和门上都用白面点缀各种吉祥图案,吃年饭后,全家尽情欢乐,并守夜。到午夜时,各家争背头水。大年初一在家欢聚,初二开始互相拜年,初三祭山神,朝拜佛像和拜见活佛,持续15日左右,人们逐渐转入正常生产劳动。期间,县城群众要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乡村群众则点燃熊熊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

雅勒节   藏历的六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分别是佛教的“迎夏节”和“送夏节”。从清代起,康宁寺就利用这一时节在龙王塘架起帐篷,聚会僧俗民众,一边念经,一边看藏戏。特别是八月份,到龙王塘观看藏戏、耍坝子、打平伙的人们甚多。久而久之,藏族群众就把这一时节的活动称为“雅勒节”,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巴塘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逢“雅勒节”,全县各界群众,身着艳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帐篷、家具、饮具、被、褥、收录机、电视机和丰盛的食品聚集到龙王塘安营扎寨,尽情游玩。巴塘的“雅勒节”还是进行文化交流、物资交流的好场所。

燃灯节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的祭辰。是日,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和群众都要点酥油灯诵经祭祀。巴塘藏族称之为“甘丹曲”,汉称“燃灯节”。这一天,全县城乡忌杀生和食肉,家家吃面疙瘩,以示祈祝。

礼 仪

献哈达   这是巴塘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仪。常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中使用,表示敬意和祝贺。

磕头   主要见于寺庙,到寺庙朝圣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信教群众以磕头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形式分为磕长头、短头、响头三种,在巴塘以磕短头和响头为常见。

鞠躬   巴塘城乡百姓见到长官或大喇嘛时,无论男女老少,均要将发辫放下,弯腰45度,表示最大敬意;对一般人或平辈,相遇时点头表示敬礼,也有合掌与点头并用的。

敬酒敬茶   巴塘藏族人民十分好客,只要有客人光临,主人先是敬青稞酒。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酒向天空弹3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以示礼节。客人到家要请喝酥油茶。每个藏族家庭都置有火盆,经常把打好了的酥油茶煨在火边或火盆中,来客进屋坐定后,主人便取碗斟茶。斟茶时必须将碗斟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又立即将茶斟满,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酥油茶不能喝完,表示尊敬和礼貌。

祭 祀

祭佛   巴塘藏族无论男女老少,大都信奉藏传佛教,各家各户均设有佛龛。信奉佛教的人们每天手持念珠,从早到晚口诵佛经,以示祭佛。有的家中设经堂,壁上画有佛像或挂有唐卡佛像,放有经书。正堂摆有香炉以及净水铜碗7个,铜灯数个,灯、碗排列整齐、洁净明亮。祭佛时,法灯长明,香烟袅袅;敬佛者口念佛经,磕三个头。除家里祭佛外,还可到寺庙去祭佛。

祭天   长期以来,藏族群众在自家的楼顶上普遍竖有经幡,少数设有一座塑有日月图形的祭坛,称为“松滔”,分别于早晚烧柏树丫枝于坛内,并撒上糌粑和稞麦;祭祀之人提壶斟茶,口中诵经,以示祭天。

祭山神   巴塘城乡群众信奉山神,城乡各村有自己的当方山神。人们在神山上堆起刻有经文的石堆(俗称“嘛呢堆”),堆顶插木杆,挂经幡,正面用泥石做龛,龛内的平整石块上或绘或刻山神像,其形态狰狞可畏。祭山神时,人们衣着华丽,从四方来到嘛呢堆旁,悬经幡于石堆之上或牵挂于左右丛林,然后焚烧柏枝,撒上糌粑、稞麦,顿时浓烟缭绕;接着再撒青稞。一边念诵经文,一边围绕石堆转悠,祈求山神保佑平安。

禁 忌

家中有人得重病时,即在房屋楼顶上横放一杆,并挂上一床毯子,以示谢绝外人来访。有的乡村,农牧民在大门前垒几块石头,并在上面烧些糌粑,表示家有重病人,谢绝入内。家中有人出远门时,忌当天扫地;出远门或上山打猎的人,一出家门如遇见喜鹊和桶内盛满水的背水人即为大吉大利。太阳西落和每月的十五日,忌洗头披发。藏历新年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架吵嘴和外出串门。进别人家门时,若背有空背篼,必须放在大门口才能入内,更忌把空背篼背到灶房里。农历正月初一忌扫地,忌向外泼水,忌打针吃药,忌说鬼道神。筵席忌父子对坐,避免失尊卑之礼。

服 饰

巴塘县的传统服装为藏装,有藏袍、藏衣、藏衫等,其特点是袖长、腰宽、襟大。男子一般着齐腰短衬衫,左襟大,右襟小,颜色多为白色和红、黄色。外罩圆领宽袖长袍,并用红、蓝、绿、紫等色布料做两条宽4厘米、长20厘米的长带束于腰际,长袍多以黑白氆氇为料,其领子、坎肩、大襟、袖口和底边均镶有彩色金丝料或獭皮、豹皮、虎皮等装饰。头戴狐皮帽或礼帽;腰佩藏刀、火链;手戴玉圈或戒指;脚穿藏靴或长筒皮靴,显得剽悍、威武、粗犷。妇女的传统服装,早期是坎肩连衣百褶裙。平常穿着为红、黑色的毡子褶裙;在喜庆日子里,则穿上衣料考究的裙衣。一般用后藏所织的细绒毛哗叽制作,颜色有深绛、深红、深绿等,上面印着孔雀的翎眼形彩花,褶裙一展,有如孔雀开屏。也有用彩色金丝缎制作裙衣。藏族妇女上身着彩色衬衫,外套一件齐膝开襟的长衣,其料一般为有龙凤或有百花的彩缎,腰间束一条彩带,腰前围一面彩色花缎围腰,并佩戴银制或珊瑚等装饰。耳挂金银耳环、颈戴宝石项珠,手腕戴银圈,手指戴金戒、银戒,脚穿白色藏靴,显得艳丽、俊俏、大方。

藏族发式,男女均留长发,并在头发上扎彩色丝线,或编辫敞披背后,或梳大辫盘于头上。妇女们还喜欢将发辫挽在头上,辫尾接以银丝或红、绿丝线,盘于额前。

饮 食

巴塘城乡群众的日常食物以糌粑、面粉、玉米、牛羊肉、酥油、奶子、奶饼等为主食,无论贫富,均以酥油茶为终日饮料,喜欢喝青稞酒。糌粑,用青稞炒熟后磨制而成(也有用玉米、黄豆、豌豆炒熟后混合磨制而成)。食时将其置入木碗中(或瓷碗),盛入酥油茶用手指拌和后即可食用;也有把糌粑放入碗中按紧,再斟少量茶水,先喝茶,再用舌舔食;还有用糌粑、酥油、白糖相拌后边喝酥油茶边食用的。面粉,用小麦磨成面后,做成锅魁、包子、蒸馍、花卷、饺子、抄手、面条(长面)、面块、面疙瘩食用。牛羊肉的食用,通常是将它砍成坨,放入锅中加盐煮炖,待熟时即用小刀割食。冬天,人们把鲜牛肉割成肉条,稍经腌制后,挂在通风阴凉处冷冻风干,食用时用刀割成小块直接吃,也有的将干牛肉用微火慢慢烤后再食。也有将鲜牛肉剁细,再用小碓窝舂细,加水、盐、蒜、海椒等佐料搅拌后吃。酥油    茶是巴塘藏族群众每天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接待亲朋好友的热饮。

巴塘的奶制品主要有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子是用提炼过酥油的牛奶经糖化作用后制成的食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奶渣是牛奶提炼酥油后经烧煮、加酸水分解出来形成的奶酪,可以做成奶饼、奶条、奶块食用。巴塘城乡群众最爱将其泡入酥油茶里边喝边吃。

住 宅

巴塘群众的住宅普遍为一户一幢、一楼一底外加扎口楼的平顶房,俗称“藏房”。藏房的大小以9、12、16、24、25乃至35、45等若干根柱头来定(柱与柱的中心距离一般为8尺),柱头越多,房子越大。农牧民住宅的底层为畜圈,上层为住房和灶房;屋顶为打场、晒场。屋顶上的扎口楼用来堆放饲草、农具,夏天还可以乘凉、睡觉。住宅大门,一般开在向阳一方,多为双扇独门。楼底屋内开设少而小的窗户(为防盗),二层房屋开设的窗户较多,也较大,光线充足;同时用木板将房内隔成若干小间,分作食宿之用;四周墙壁上涂一层从山坡上挖回的白色粘土,平整光滑。房屋的各扇门窗外有小木方重叠突出,外墙均用有色泥浆粉饰,显得朴实端庄,美观典雅。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