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传统村落】诗意齐心——中国传统村落荥经县齐心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15 19:38:07 浏览次数: 【字体:

诗意齐心

中国传统村落荥经县齐心村

荥经县花滩镇齐心村位于荥经西南腹地的中山深丘地带,虽地理位置偏僻,但传统文化遗存丰富,历史曾有过它的辉煌。2019年6月,齐心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荥经县齐心村传统村落全景图

传统民居“群星抱月”

荥经是高山区,境内沟壑如丛。若问家居何处,说来很近,但真要去了,拐来拐去,很要拐点时间。齐心村就是这样,一山一水一桥,却把它隔在了大山里。从花滩坝出发,逆米溪河而行,拐过米溪山脚,跨过石桥,恬淡的乡村味道扑面而来。这就是齐心村的标志,“群星抱月”的民居建筑群。

荥经县齐心村传统村落“七星抱月”

这种古民居以一个大天井居中,若干个小天井对称布置于大天井周围,供一个较大家族的人共同生活。当地人将这种住宅称为“群星抱月”。

荥经县齐心村传统村落“七星抱月”大天井

荥经县齐心村传统村落“七星抱月”小天井

“群星抱月”民居的建造者十分重视宅基地的选址及环境选择。其所处位置地势较为平坦和开阔,无不良地基及泥石流威胁。宅基地后面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左右各有一个小山岗,山岗上自然植被终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条小溪绕宅基地婉转流过。整个宅基地处于典型的“山环水抱”中,符合古人选择宅基地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符合生态平衡的宜人环境,是努力达到“物华天宝”才能“人杰地灵”的最佳境界,也标志着人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这种民居最常见的平面布局是由一个封闭的四合院组成,当家族发展较快、人口增多、住房需扩建时,以若干个“群星抱月”平面形式串联起来,形成更大的住宅群。民居的平面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朝向,有相互垂直的两根对称轴,平面中央是一个大天井,约100平方米,天井的深度相等,基本上能符合日照原理。大天井周围布置主要房间,首先进人“龙门子”然后进入过厅。正对过厅的三间房屋为正房,两边为厢房(耳房)各三间,过厅两侧的房屋一般为客房。以大天井为中心,沿四大角布置四个小天井,形成“群星抱月”之势。小天井的面积约8平方米左右,小天井周围布置厨房、厕所、杂物间以及猪、鸡、牛、羊舍等辅助用房。

“群星抱月”的建造者十分重视选择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认识到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环境。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不可分割性;重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在房前屋后划出一片土地用于栽种竹子及果树,其次是管理好山坡上的自然植被,严禁乱砍滥伐。分析古人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很科学的。在农村,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竹制品,如背篼、筛子等生活用具。在房前屋后栽种竹子,可解决生活必需用品,余下的还可拿到集市上去换钱或换其他物品。栽种果树不仅家人有水果享用,还可拿一部分去换钱。换句话说,栽种竹木,属于经济型林果,既可自给自足,又有经济效益。同时,也可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

保护好山坡上的植被不破坏,有利于保护水土不流失,预防泥石流的作用;有利于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可用之材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小气候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说,古时人民群众已有了很高的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意识。

麟绂会与字库塔

麟绂会是一件很生僻的事情,即使万能的网络也未必能找到它的踪迹。但按朱启宇的说法,荥经“各乡之有麟绂会,由来旧矣”,唯他所居之宝峰后聚坝“独缺此典,未免欠然”。所以他发起捐资活动,在兴佛寺兴起了麟绂会,并作《兴佛寺麟绂会碑记》。

碑已不存,碑文载于《荥经县宗教志》,意思是说,孔子集圣之大成,自汉以来,服其教,畏其神,如万壑朝宗,众星拱北,代复一代,备极尊崇。到明朝中叶,洋教流入,“逞彼机械,挟彼势力,欲踰日月而毁宫墙”。但经长时间的传教实践,才发现“我孔子真无有与并者”。他认为,“今彼政治家言多与官礼合,教育家言多与学祀合,心理家、天演家言多与中庸理运合,且谓五百年后,孔教当遍行地球,而为万教之统宗”“孔子永为万国之师表,中华永为五洲之冠冕。”

绂,古代系印章的丝绳。麟绂,源于晋人王嘉《拾遗记・周灵王》中所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鲁定公二十四年,鲁人锄商田于大泽,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绂尚犹在焉。夫子知命之将终,乃抱麟解绂,涕泗滂沱”。大意是说,孔子将生时,有麟降临其家,并口吐玉书,大家都知道这是灵异之事,便将绣绂系于麟角之上。后来鲁国有人在大泽挖得此麟,系角之绂尚在,送与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由此观之,“麟绂会”其实就是祭祀孔子、研修儒学的场所。在“打倒孔家店”之前,是一个地方常态化的工作,有固定的仪规,有专职的官员负责此事。翻阅民国之前的地方志书,几乎都有专章记载,有的归为学校类,有的归入礼仪类。称为“麟绂会”,似乎仅在荥经所见。

朱启宇,字芙舟,光绪初贡生,毕生致力于教育。曾在打箭炉(康定)、蓬溪县官署执教。在打箭炉时,由于他知识渊博,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得当地人士好评,世称“桃李满炉关”。光绪后期,朱启宇回到荥经,在多地设馆讲学,门生众多。荥经知名人士黄汝鉴、谭创之、姜树文等,都是他的学生。

位于齐心村的兴佛寺,是其传统文化标志性遗存之一。

兴佛寺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属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荥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十二根高大的石柱和精致的柱础,其镂雕为一方之胜。所刻内容多为传统折子戏舞台场面,如“断机教子”“五台会兄”“三英战吕布”等。据说,石匠们在雕刻时,边演、边唱、边刻,将自己的心境融于工艺之中,因而所刻作品生动自然,形态逼真。

位于荥经县齐心村的兴佛寺

荥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福(佛)寺石柱大殿门口

朱启宇在此设馆办学时,曾作《馆兴佛寺》记之:“结馆依山寺,飘然远俗尘。林深常欲雨,寒积不知春。一犬吠云外,群莺啼水滨。桃源风景似,且喜世非秦。”

兴佛寺建于明代的石牌楼,雕工精美,为荥经石雕的典范

寺外石阶旁边,立有一字库,为三层小品。中层焚烧字纸,内有底洞,灰烬由孔洞落入底层。顶层为记事碑,民国年间所立,记录了兴佛寺从明至清的建设情况。从材质与风化情况看,三层属不同时期的构件,刚好融合在一起。从所处位置看,也是一种随意摆放。这随意,也是一种自然。

旧时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于是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尤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有将之大小解之类的秽用举动。即使焚烧字纸时也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实施,还要行专门礼仪,并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字库塔。于是,这里有了曾经烟火袅袅的鼎盛,有了曾经文生焚烧字纸时的虔诚。

自仓颉造字始,中华文明历无数劫难而不竭,就在于国人对文字的尊崇;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让书写不再艰难,白纸黑字,承载了文化的担当,这种尊崇与担当,被后人以字库形式传承下来。透过文字,可晤先贤,可启来者。

随着时代变迁,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思想,道家的自然哲学,乃至后来佛教的普度众生观,都和谐共处一宇。盛世而兴,乱世而废;兴兴废废,总能薪火相传,绵绵不绝。所以,中国的庙宇,大多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存在。初冬的阳光,转换了乡间的色彩,石阶前的照壁齐心村兴佛寺字库这一小品建筑,建构了一种伫立田园的民间信仰守望。

传统产业

竹 笋

荥经的历史上,有一个人物叫俸尹德,字恒一,道光己酉拔贡,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但稿多散佚。他原本以教书为生计,闲时写字作画赋诗,却不想在80岁后,忽然接到任职通知,到纳溪县去当教谕。毕竟岁数太大,也许还有范进心态,未赴任,身先卒。

老先生留下一首《乡土竹枝词》,活化了齐心村的乡村风情,堪比陶渊明之性情和思想。其词曰:

沿山笋子打年年,背到城头便卖钱。

六月半间交七月,村人都向老林穿。

山中出炭无烟子,背运肩挑卖市圜。

收拾回家邀伙伴,明朝又上胥家湾。

山前山后住人家,树子抽芽叶正遮。

男妇半年闲不得,细茶才摘摘粗茶。

万山重叠水潺潺,郎背茶包去未还。

谙算离家将满月,回来定已出炉关。

荥经竹笋生产历史悠久,在清代已大宗采摘、制作,民国时期,有李、陶、黄三家大厂商专事经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荥经竹笋品肉厚嫩脆,营养丰富,能降脂减肥,很受青睐。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荥经竹笋”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齐心村九峰山上,有大面积的刺竹,当地人称作野竹子、七月笋,农历六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为盛采期。

也许是受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影响,竹笋又被誉为“寒士山珍”。若要“不俗又不瘦,竹笋炖猪肉”,竹笋遂成大众化的生态食品。每年夏秋之际,采笋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副业。

煤 炭

荥经是雅安地区主要产煤基地,开发悠久,据1936年调查,青龙镇之桃子坪、花滩镇之胥家湾等地,有私营小煤窑20余家,均系土法开采,日产原煤100吨以上,主要供民用。

齐心村胥家湾产优质无烟煤,发热量达6000—6500千卡。除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所需,还大量通过人工背运至荥经县城乃至雅安,供居民生活和铁匠铺等小作坊用煤,背煤成为一件大宗副业。

齐心村虽处深丘地带,但区位很好,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从其门前经过,距荥经县城10公里,距国道108线4公里。胥家湾煤矿前身系1956年国家投资开办的“荥经煤矿”。由于当时技术和条件的原因,开掘200多米巷道后未发现煤层,巷道风量有限,巷道磧头风量不足,1958年1月停止掘进。1969年,齐心村为解决社员烧煤和增加副业收入,对该矿井进行清理和掘进,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出了煤炭,由村上生产和经营。

1970年,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办地方五小工业,荥经县于当年12月23日决定筹建“荥经铁厂”。为解决铁厂燃料问题,县上决定将该矿收回,作荥经铁厂的燃料车间。1975年,铁厂进行技改,在省煤管局支持下,解决了煤矿专用设备、充电机、电瓶,并新建风井一口,实现了机械通风,生产工作面形成走向长壁采煤,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

1980年10月23日,荥经铁厂关闭停产,县上为解决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经地、县两级批准,正式将原铁厂采煤场授牌成立“荥经县胥家湾煤矿”,性质为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县属国营地方采煤企业。正式职工由原来的110人增加到267人,增加的人员由原铁厂冶炼场和采矿场转入。2001年,胥家湾煤矿实施改制。

现在的齐心村,尚有一家齐心煤矿。始建于1976年,由当时的全村10个生产合作社联合组建,至1982年开始正式生产煤炭,当时煤炭仍是手工开采,支出大、效益低。之后,齐心村以齐心煤矿的150万元资产作为入股金,煤炭集团公司出资156万元作为股份,正式签订了联营章程,并建立了齐心煤矿董事会。

茶 叶

茶叶是荥经的主要农作物,花滩镇是荥经县的老茶区之一,茶叶颇负盛名。民国时期,花滩先后有刘国祥、王作芝、董正芳、王才杨、刘学尧、王梁氏、杨仕明、刘安和等14家较大的茶叶收购茶商。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属茶会期。每逢花滩场期(农历每月三、七、十),茶市热闹非常,花滩的茶商们将收购的茶叶集中后,运往县城的兰云泰、世昌隆、姜兴公、兆裕等茶叶商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发展茶叶生产十分重视,1954年,太平乡提出“实行老树更新;作好中耕除草;指导细茶转产条茶;提倡在较贫瘠茶地中,间种绿肥作物或豆科植物”的四条增加茶农收入的措施。1960年,县上在太平公社建立米溪茶场,带动了全乡茶叶发展。

边茶作为大宗输藏商品,在公路未通前,主要靠人力背运至宜东、康定。从荥经至康定,往返将近一月时间,山横水远,音信难闻,是一件让家人牵挂的事情。

永定规例

1985年,荥经文化人士秦启华先生到齐心村采访,在李家院子门外发现一块被作为洗衣台的石碑。该碑主要内容虽属当地群众为预防祸患而议定的规例,是一种定为永久性的乡规民约,却反映出120多年前荥经西隅的社会治安和官司匪患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情况。

碑称“永定规例”,立于大清同治乙丑年夷则仲秋月上浣日,即公元1865年农历七月上旬。碑文为:

“从来乡党贵于和睦而祸患不生,风俗俎于仁厚而规例可兴,自古及今,大抵然也。如米太坝僻处山涧,荒芜沟壑,高低崎岖,厄零小户,爰居爰处,历年屡□出命案、贼盗之害。若方隅遭遇此厄,费使百金,而破户损家者,往已有之。屡年坝中诸公常谈此厄,思患预防,远见未萌,不意去岁干岩子突发其案。予添居□首,承办此案,心有立规振兴之意,奈独力难成,于是邀同合坝粮烟土庶保甲人等,神祠公议,均派公办,不至方隅独受其害。以上中下户三□□为派,上户□□,中户□千,下户数百,会同逗出交约协同公办,署中尸厂解犯之费销毁清算载簿,馀者存积,于今岁会同诸公,神祠勒石,标名注簿,永定规例,遗传后世。顽劣之辈,有始无终,簿中不名未出锱者,碑上无名,异日若受其祸,自行独办,不得派及众人。再或有私家事,投河自缢,亦不得派众。此系合坝绅耆保□□大同申彰,永定章程,千古不朽,同声相应,乡党和好,地灵人杰,共相乐仁里之厄,是为序之耳。”

同时刻三百零八个集资姓名及金额,牵头人为地主胥荣光、胥荣魁,承坝坝约李万坤,保正王福应,石匠刘万洲,值年吴玉成。

这是一个历史价值较高的石碑,它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社会的乡村治理模式。咸同时期,是清王朝最为动荡的时期,政治动荡,必然导致社会混乱。齐心村虽然处偏隅之地,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屡出命案。为此,乡绅、地主担起了守土职责,集资处理事故,制定乡规民约,共保乡境安定。

“永定规例”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见证。

(注:“□”为碑文无法辨认之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四川省荥经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