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富民兴村】芦山县青龙场村腾飞录‖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12 19:48:06 浏览次数: 【字体:

芦山县青龙场村腾飞录

李腾鹏

青龙场村位于四川省芦山县中部,东经103度,北纬30.15度,距芦山县城18公里。北过青龙关与宝盛乡玉溪村为邻,西靠纱帽山与双石镇、太平镇相连,村东芦山河纵贯,南与隆兴村接壤。

青龙场村是芦山县龙门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1874户5478人,耕地3800亩,中心点海拔800米,纱帽山最高峰海拔1600米。

青龙场村古汉一条街(李年龙 摄, 李腾鹏 供图)

青龙场村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居住,自古以来皆为芦山治地。属从随史上芦山建制沿革的更迭而改变。夏属梁州。商属氐羌。周属雍州。春秋时期,属古青衣羌国。战国后期,属青衣道。西汉属青衣县。东汉属汉嘉县。蜀汉属阳嘉县。西晋属汉嘉县。西魏属始阳县。隋、唐、宋属卢山县。元属泸山县。明属芦山县。康熙三十五年,为芦山县龙门乡五、六党。后改党为甲,属龙门乡五、六甲。民国24年,属龙门乡联保,为联保中1—7保。民国29年,改联保为乡,属龙门乡1—7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龙门乡,为傅家营村、唐家村、青龙村、河心村、老鸭鱼村。1955年建初级农业合作社7个,1957年建高级社1个。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5个村的合作社合为青龙管理区、河心管理区。后改名青龙大队、河心大队,属龙门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属龙门乡。2003年底,青龙村与河心村合并,建青龙场村。2017年,改龙门乡为龙门镇,仍属龙门镇。

青龙场村芦山县农投公司荷花养鱼池 (李腾鹏 供图)

青龙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然资源丰富。自西汉司马相如辟临邛古道,越镇西山过八步关始,青龙场村即是南丝绸之路的通道。唐、宋时兴起的茶马古道,青龙场村也是必经的一段。

域内有亚洲最大的砾岩溶洞——龙门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以及青龙关、河心白塔等自然文化遗产。

村西面纱帽山绵延十多里,林深草茂。全村处于河谷平坝,土地肥沃,禾苗茂,稼穑壮。特殊的土质,出产闻名遐迩的龙门花生。青龙场村历来是芦山县比较富庶的地方之一。

青龙场集市商贸有上千年历史,是附近几个乡镇的货物集散地。场期为农历每月四、七、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贸易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1958年前,集市上有面馆4家。1958年,公社化后不准赶场(初期,曾有几个月赶夜市),1963年恢复。

古之青龙场,虽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生产力落后,社会制度的制约,交通不畅,水源匮乏,豪强争霸,私仇械斗不断,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艰辛。

旧时,向南向北是主要通道。古辟大道经八步关由纱帽山半山腰通过,到达双河场。大道宽两米左右,中间石板铺就。坝中全是泥巴小道,行于路上,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尘。物资运输靠人背马驮。向西北则要翻越纱帽山,林深草莽,上坡下坎,崎岖难行。向东则大河纵贯,夏天靠木船摆渡,冬天搭建独木桥。

古之青龙场,坝中无天然水源,地虽平,但不能种水稻。老百姓用水于河中背。清乾隆年间,建青龙大堰,长2.5公里,堰尾至白伙。始种水稻,灌田几百亩。河心两保,堰水不能到达,都种旱地作物。1945年,邑人牟忠良斥资修岩下堰,灌田几十亩,收取堰水谷。

豪强争霸,私仇械斗不断,老百姓深受其害。最典型的是1947年河两岸豪强因贩大烟起矛盾,陈志武攻打青龙场,将青龙场房屋全部烧光。

旧时,青龙场老百姓房屋低矮潮湿。1958年前,坝中房屋60%为茅草房,青龙场场上全是茅草房。

几千年来,青龙场老百姓靠农耕维持生计。虽处于平坝,传统农作物的产量却较低:主要农作物水稻亩产200多斤,玉米亩产100多斤。如遇荒年或豪强械斗,饿殍无计。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芦山时,在青龙场开办工农小学,红军走后停办。

1943年,青龙场开办小学,1—6年级学生80多人。

1949年,人均收入6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了豪强械斗。土改后,穷苦老百姓分到了土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1952年,人民政府修“52”堰,河心村旱地改水田。1955年,青龙堰续建至老鸭鱼。到20世纪60年代,引进水稻矮杆良种,亩产达400多斤。

1958年,共产风盛行,政府平调其他地方农户多余房屋,拆建青龙场。青龙场茅草房变青瓦房。

1965年,开始种植杂交玉米,亩产300多斤。到1985年亩产达900多斤。

1965年,水轮泵发电,青龙大队部分生产队通电。

1966年,青龙场有了第一台打米机、打面机。

1969年,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

1972年,有了第一台拖拉机。

1978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亩产700多斤。到1985年,亩产900多斤。是年,青龙村人王朝兰购买第一台电视机。

1979年,关坡顶电站建成,青龙村全部通电。

1980年,人均收入231元。

1981年政府建铁索桥,1984年拆除,在原址上建石拱桥,1988年9月竣工,结束了青龙场东西进出靠木船摆渡、村内不通汽车的历史。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1984年,政府修通青龙场——河心村公路。

1985年,人均收入350元。是年,苗溪茶场修通青龙场——冻包山专用公路7公里。青龙村人黄凤贵购置了该村第一辆摩托车。

1986年2月,革命老人陈荣超、杨玉仙夫妇捐赠20万元建教学楼,2000年9月竣工。龙门中心校更名为“芦山县龙门晨阳希望小学”。

1986年,老百姓人平集资6元,不足部分政府补助,修建自来水厂。1987年建成投产,老百姓结束了下河背水的历史,用上了自来水。

1987年,村民李玉生购买了全村第一辆北泉牌小卡车。

1990年,人平收入420元。

1993年,客运车辆开进青龙村。

1996年9月,青龙村建起了第一所幼儿园(民办)。

1999—2003年,完成退耕还林3088.5亩。森林覆盖率由原40%达到90%。

2000年,浙江人王俊祥投资开发龙门溶洞。

2006年,芦山县第一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在青龙场村举办,以后连续办了7届。

2007年3月,青龙场村有了第一家民营企业“芦山县龙虅塑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编织袋等产品,接纳近200人务工。是年,县上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在青龙场村建古汉一条街,2009年建成。街长520米,宽60米,入住186户,并在街西面建“民俗节”广场,广场占地26亩。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青龙场村,农户房屋轻微受损1402户,国家补助140.2万元维修款。

2011年,全村种植水稻2072亩,平均亩产1093斤。种植玉米866亩,平均亩产1159斤。

青龙场村农投公司稻田(李腾鹏 供图)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青龙场村处于震中位置,基础设施严重毁坏,机关单位、民房民居全部受损。其中民房倒塌和严重损毁1400户。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及省、市、县党委政府关心重视下,在全国人民和世界友好人士倾力援助下,灾后重建,青龙场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民房重建1400户,国家补助3805.52万元。维修加固483户,每户补助5000元。损毁房屋全部拆除,采用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形式,建成现代化的居民聚居点8个(其中一个成都援建)。老百姓全部搬进了漂亮的新居。

青龙场村灾后重建之白伙新村(李年龙 摄, 李腾鹏 供图)

村内新修南北向12米宽主干道两条,10多条遍布村内东西南北纵横的支道,形成居民点间、田间地头的公路交通网络,现已见不到当初的泥泞小道了。

全国人民倾力援建,四川省军区投入资金800万元,捐建敬老院,建筑面积2256平米。江阴市慈善总会捐建老年活动中心,投资100万元。德阳市援建德阳大桥,长132.04米,宽12米。台达集团、邵逸夫先生等援建中学、小学、幼儿园,学校设施向前跨越了几十年。

2017年,灾后资金重建青龙关大桥(长135米、宽13米),游客接待中心1149.98平米,建起了客运车站。

2021年,全村种花生150亩,总产37吨。

引进康源公司、千川田园家庭农场等农业企业,建蔬菜大棚50亩、葡萄150亩、猕猴桃1750亩。土地流转2000余亩。

现在的青龙场村拥有较大的农家乐4家、民宿旅店(含饭馆)17家、商铺60多家。

村民靠外出打工、企业务工,开办农家乐、民宿旅店、饭馆、商店、茶楼等,老百姓生活有了质的飞跃。2021年,人均纯收入16285元,村民拥有小汽车199辆、卡车16辆。

今天的青龙场村,老百姓家家小洋楼,人人衣着靓丽,个个精神愉悦。出门有车,进门美食。村内公共设施完备,田园风光秀丽。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跨越了几千年后,终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了腾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腾鹏(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芦山县教师进修校退休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芦山县志》副主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