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8-14 22:07:13

《四川省志▪城建环保志》

发布时间:2017-01-05 19:58:00 浏览次数:1598 【字体:

821405ae9db84251b93f27752587bd7b.png

《四川省志▪城建环保志》(1840-1985)概述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东邻湘、鄂,南接滇、黔,西连西藏,北靠陕、甘、青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形东为盆地,西为山地和高原。全省幅员5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9%。

四川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早在夏商时期即有集市出现。秦并巴蜀之后,派张仪、张若在江州(今重庆)筑城“,因石为城,周十二里”;在成都东筑大城,“周长十二里”(主住官府),西筑少城(主住商贾)。此后,相继在成都平原出现了郫城、临邛等城。这是四川历史上较大规模建设城镇的开端。汉武帝时,改筑成都大、少二城,各开九门,城内布通衢大道,市张列肆;另建锦官(丝纺)、车官(军器)二城。至唐末将成都城南扩展,城墙用砖石构筑,周25里,高、广各2丈6尺,其上广1丈,陴高4尺,另筑楼房5608间,下有街坊120条,使成都成为雉堞崇宏,富庶繁华的城市,故唐有“扬(州)一益(州)二”之称。宋时,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川峡四路”,四川因而得名。明末,四川城镇几毁于灾害战乱。清初在成都大兴土木,修竣大城,在城西新筑少城(满城),设将军衙门及旗官兵住地;于蜀王府旧址修贡院、建明远楼及至公堂等;并于城内建官署,扩寺庙,辟会馆,城东崇丽阁、城南武侯祠、城北文殊院、城西杜甫草堂皆修葺一新。至此,成都再现唐时一大都会城市。现为四川省省会。

四川是中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自秦置巴蜀两郡以后,到两汉时期,已增至8郡,55州,汉末人口已达到469万人;盛唐时期,益州分为3道、55州,共有282县,人口为496万人;宋元时期省制初定,元初省辖9路、3府、35州,共有州、县117个;元末因战乱人口大幅度下降,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全省人口增至948万人,到1840年,已达3833万人。长时期存在于全省的大小城镇,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老城镇,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换集市。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沿长江两岸入川,开辟口岸,传播“洋教”,推销“洋货”,四川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城市的性质、布局、建筑等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

1862年以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大批涌入四川,以成都、重庆及南充、彭县为据点,在各地大量修筑教堂。至清末,法、英、美、德、意、奥、瑞典等国教会,在四川境内占地1160余公顷,建教堂等建筑。仅成、渝二地就有教堂113个,医院、学校、慈幼园等111所,并直接经营餐饮、电影、图书以及米厂、机修厂等城市公用服务业。中西结合式的建筑物,在许多城市大量出现。1877年起,清政府开始在成渝等地兴办近代工矿企业,部分城市逐渐形成多中心的地位,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1877年成都创办了“四川机器局”,1890年重庆、万县开埠。1901年日本在重庆王家沱划租界,兴办缫丝、面粉、酿造等工厂。1903年英国永租重庆打枪坝。此后,外商在重庆和万县相继开办洋行、公司、厂矿等企业60余个。这一时期,成渝及宜宾、泸州、乐山等沿江城市也开始出现近代民族工业。1910年成、渝两地商民集资兴办电灯公司、自来水厂和大型商场(劝业场)。城市防火、防洪、卫生等设施,大都商民筹办。其他市政基础设施也开始起步。城镇住房,除少数外国资本家、传教士和地主、官僚、士绅有较宽敞豪华的宅院外,一般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平房,贫民居住的简易茅屋和棚户随处可见。

1912年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建立后,境内军阀混战达20余年,各防区为巩固其各自势力的需要,在所辖的城镇进行了有限的市政建设。1921年,成、渝两地分别成立市政筹备处和商埠督办处,主持市政建设管理工作。万县、内江、泸州、乐山,自流井、南充、遂宁,雅安、三台、渠县、越西、冕宁等县城相继拆除城墙、拓宽街面、修筑马路、疏建排水渠道,以及办学校,建公园等。1927~1928年,成、渝两地开始兴办电厂、自来水厂、试办公共汽车公司和电话等公用设施。

1928年和1929年,成都、重庆相继建市,市长主管城市建设。到1935年川政统一,重庆按照“以马路建设为重点,推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计划,进行城市市政建设。到30年代中后期,在市区建成沿山脊、沿长江、沿嘉陵江的中、南、北三大干线。由东向西伸至新区,市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扩至30平方公里。改造了旧区横向街梯支路,公共汽车、人力车与轿子、滑杆交通工具并存,城市交通有所改善,城区内多层建筑开始出现。30年代,成都市实施以建设新村为中心,改善旧区市政设施为重点的建设计划。城区面积由17.9平方公里向四周扩至29.9平方公里,12公里的环城马路加宽至10米,连接新旧区的14.1公里东西干线、9公里的南北干线等4条干道开始修筑。府河、南河(锦江)二江抱城的河道上,建有44座桥梁,8大排水系统开始整治,约四分之一的街道安装了路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驻重庆(1940年定为陪都),省外各地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迁入四川,沦陷区人民大量涌进,成都、重庆、自贡(1939年设市)及沿江城镇人口猛增。1939年重庆市政府划定江北、巴县、合川、綦江等县为疏散区,同时将成渝、川黔公路两侧,周围80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入市区,逐步扩大到西至沙坪坝、东迄涂山脚,南抵大渡口、北达溉澜溪,形成若干卫星城镇。城市人口突破了100万,成为西南最大的城市。四川省政府除加快成都新村建设外,还组织疏散委员会,划出了疏散区,划定城周15公里左右以内空地由政府无偿借用土地1400亩,修建临时住房,安置疏散人口及难民。到1945年,成都人口已达70余万。

抗战时期,四川大中城市屡遭日机轰炸,特别是成、渝两地首当其冲。8年中重庆被炸218次,炸毁房屋17608幢;成都被炸22次,炸毁房屋1879幢。全川被炸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房屋屡建屡毁,百业萧条,满目疮痍,棚户遍地。1945年,成都市中心皇城坝、御河边棚户区霍乱流行,殃及城区114条街巷,患者达1.3万余人,死亡900余人。

抗战胜利后,市政公用设施逐步恢复。1946年,成都、重庆、自贡3市正常供电,40多个县城有了电灯照明;重庆市政府成立公用局,开始公共汽车、供水、供电、轮渡、缆车、民房管理等事业,裁减人力车、轿,整治下水道55公里,建渝西自来水厂,日供水达2万立方米。1947年成都恢复供水,日达5000立方米。成都、自贡公共汽车也恢复营运了一段时期。

到1949年,全省人口5730万人,城镇人口45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当时只有成都、重庆、自贡3个建制市,非农业人口155.6万人,建成区面积62.4平方公里,道路铺装面积277.1万平方米,排水管道324公里,桥梁106座,路灯2200盏,城市自来水日产2.5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14%。仅重庆有公共汽车11辆运行。3城市住房面积116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

全省189个县,306个建制镇,县镇人口21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4万人。除50个县、镇有供电设施和简易路灯外,其他县、镇的市政公用设施多为空白。泸州、内江、宜宾、南充、万县、雅安6个县城道路铺装面积仅61万平方米,路灯不足1000盏。

新中国建立后,四川城乡建设开始恢复启动和不断发展。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在重庆成立后,将原四川省划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区,与重庆市、西康省隶属大区。上述区域共有21个专区、3个市、189个县。

在3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全省市政公用事业投资0.28亿元,占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的6.5%。1952年9月,撤销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1955年又将原西康省并入),全省共有12个市。到年末,城市道路铺装面积比1949年增加0.9倍,排水管道长度增加0.6倍,自来水产量增加0.3倍,公共汽车达134辆。城镇住宅投资0.2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6.3%,竣工面积达44.92万平方米。成都市建4个新村,安置了皇城坝御河沿街及后子门等处棚户和无房贫民3500余户。重庆市以市民自筹自建为主,政府减免地租和社会补助,安置了沿江棚户6700余户。3年中全省城市和多数县城建立了城建管理机构,持续开展了义务植树和环境清洁活动,城市面貌得到改观。

1953年,开始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即“一五”时期,以下均用简称),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要求“城市建设与工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求加快城市规划工作。随着重点建设、工业布局的调整,陆续编制了成都、重庆、德阳、绵阳、金堂以及泸州、宜宾、内江、江油等市、县总体规划和工业区规划。“一五”时期全省基本建设总投资26.78亿元,是恢复时期的6.2倍,其中用于公用事业0.65亿元,城镇住宅2.25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投资的2.4%和8.4%,是恢复时期的2.7倍和8.3倍。全省建制市道路铺装面积606万平方米,排水管道631公里,自来水日产能力13.35万立方米,分别是建国初的2.2倍、1.9倍和5.3倍。成都、重庆、自贡三市共有公共汽车305辆。全省城镇住宅竣工面积551.7万平方米,是恢复时期的12.3倍,城镇人口净增277.7万人,人均居住面积仍能保持约4平方米,居住条件略有改善。这一时期,由于按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协调发展,城市布局比较合理,道路系统规划较有远见。重点建设项目上马快,配套好。

“二五”(1958~1962年)初期的大跃进时期,四川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城镇建设的投资比例锐减,规模萎缩。为了适应当时形势,曾以快速方式,编制了200多个县镇的粗线条规划和一些人民公社规划。但因经济困难,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住宅建设投资大为减少。全省公用事业投资由1950~1957年中占建设投资的3%,下降至1.5%,住宅投资由8.1%,下降至3.2%。

1961年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3~1965年在全省国民经济建设调整时期,采取压缩工业建设规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队伍,加强农业战线,扩大市场,增加商品供应等措施,生产和生活很快得到恢复。同时对一些县的规划按节约良田好地的方针进行了修改。公用事业投资占基建总投资由1.5%增至3.5%,城镇住宅投资由3.2%增至5.5%。1965年,城市道路长度增至924公里,铺装路面达735万平方米,下水管道长度达748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产量达24.4万立方米。成都、重庆、自贡、泸州、内江、南充6个市有公共汽车550辆。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67.8万平方米。

“三五”(1966~1970年)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重点摆在三线建设上,四川的建设重点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攀枝花钢铁基地(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置了渡口市,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和修建成昆铁路。攀枝花基地1965年开始建设,1970年7月1日出铁,成昆铁路也在同一天全线通车。

“四五”(1971~1975年)时期,正处于“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的后期,城市建设被严重削弱,城市规划基本陷于停顿,规划机构撤消下放。全省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投资仅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0.7%,降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低水平,致使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9个建制市除攀枝花外,道路长度仅增加102公里,排水管道增加6公里,原有设施严重失修失养。城镇住宅投资仅占基建总投资的4.3%,到1975年,有的建制市人均居住面积已降至不足3平方米。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城市生产和生活秩序逐步得到恢复,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四川的城乡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

1979年以后,四川城市发展按照“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战略方针,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建设。到1990年全省有成都、重庆两个计划单列市和自贡、泸州、内江、攀枝花、绵阳、乐山、德阳、广元、遂宁9个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县级市有南充、万县、宜宾、达县、西昌、雅安、涪陵、华蓥、江油、广汉、都江堰、峨眉山等12个。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得到发挥。23个市(不包括市辖县)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5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省42.8%。全省形成了以成、渝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以21个中小城市为中心,以169个县域经济中心为基础,以众多集镇为纽带的城镇网络和多层次的经济区域,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达1374.8万人,占总人口10813.4万人的12.7%,比1949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9倍。有1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2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7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10个,不足10万人的小城市4个。盆地内城镇比较集中,在全省30%的土地上集中了70%的城镇。

1979年以来,在有规划地进行城市建设的思想指导下,四川恢复规划机构,城镇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至1990年,23个城市已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并经批准实施。169个县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95%经批准实施。70%的市、县开展了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的编制。6416个集镇(含建制镇903个)和62.54万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分别完成98.2%、95.9%。同时开展了风景名胜资源普查和规划的编制。全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已完成10个。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成都、重庆、自贡、宜宾、阆中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已编制完成。

1979年以来,四川各地在贯彻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结合起来,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管理体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行土地、房屋和市政公用设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1988年,全省通过资质审查的城市综合开发公司有250余家。到1990年,新建和改建了大批住宅小区,其中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有35个。成都市1979~1990年新建和改建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15个(含改建1个),总建筑面积483.6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26.94万平方米,占市区同期住宅竣工面积的30.5%。12年中迁入新区的居民达27.96万人。全市贯彻以干道建设为中心,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了开发一线、带动一片,建成一区、协调全面,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部分市县试点。1988年全省17个市、地、州和10个县级市及60个县成立了由政府主管的房改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到1990年,经省批准的房改试点市、县共11个,已有8个市、县进入了房改行列。成都市仅市区进入房改的职工达33万人,住房面积732万平方米,分别占市区职工人数和住房面积的1/5。在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中,全省共设置123个房产信贷部,吸收房改信贷资金3.03亿元,发放房改贷款0.91亿元;组织城镇住房基金0.15亿元,单位住房基金1.45亿元。

从1985年开始,为了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各市、县对城市各类建房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城市地下水资源费和利用国外贷款等项,到1990年,共收入11.06亿元,占同期全省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总收入55.12亿元的20.1%,加快了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少市、县还采取各种措施为城镇解决了一些比较紧迫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也取得较好的成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四川城市公用事业基建投资和城市维护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拨款;以后,逐步对使用国家资源和配套设施实行收费,以及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全省城镇1950~1978年实际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和城市维护费支出仅11.38亿元;1979~1990年增至95.69亿元,这12年的投入比前29年增长7.4倍。41年来共计投入105.07亿元①,成为城市维护资金的主要来源;加上历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在基本建设中,对市政、公用、环卫、环保等相关的配套设施的投入,使城市维护资金的来源形成了城建系统内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保证了城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1979年以后,随着旧城改造力度加大,道路拓宽、质量提高,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城镇道路  成都市“以干道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以较快的速度于1984年建成长8.6公里,宽50米的蜀都大道,1988年建成长19.2公里、宽40米的一环路,使城市建成区面积由61平方公里发展到76.6平方公里。到1990年23个建制市建城区面积达485.9平方公里,道路长度2923公里,铺装路面2572万平方米,人均路面3.2平方米,分别是1978年的1.7倍、2.1倍和1.2倍。全省城镇道路总长度达7448公里,铺装路面6506万平方米,人均路面4.7平方米。

①41年总投入105.07亿元,其中1950~1990年城市公用事业基建投资29.54亿元;1973~1990年城市维护费支出75.53亿元。

城镇排水  1990年全省城镇有排水管道5452公里,防洪堤1083公里,其中23个建制市排水管道为2353公里,防洪堤374公里。排水已基本形成网络,污水日处理量498.2万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的日处理量103.9万立方米。成都市已建成全省第一座年处理量达292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

城市桥梁  四川江河纵横,多数市县沿江河设置。1990年全省建制市共有城市桥梁1006座,其中在市区内710座。城市跨江的大型桥梁有重庆长江大桥、石门嘉陵江大桥,泸州长江大桥和遂宁涪江大桥等。攀枝花市区有桥75座,仅金沙江流经市区的一段,就有各类桥梁20余座,是省内的多桥城市,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城镇道路照明  1990年全省城镇共有路灯140175盏,其中建制市90887盏,(市区内80629盏)城建系统占81.7%。多数城市普遍采用了第二代光源(汞灯),部分城市繁华商业区还采用了第三代光源(钠灯),路面照明度提高5~7倍。1990年,全省已有钠灯6253盏,绵阳市占有38.8%,居各市之首。

城市公共交通  1990年23个市有公共汽(电)车3596辆,运营线路长11125公里、客运量15.41亿人次。加上建制镇公交车共有4477辆,其中非城建系统1143辆。至1990年,全省14个城市有出租汽车4211辆;4个城市有客运渡船56艘。省内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车、电车为主,出租车、轮渡、缆车为辅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网络。

城镇自来水  进入80年代水厂建设步伐加快。1985年,成都市利用外资建40万立方米的第六水厂,第一期工程投产后,日供水量由50万立方米、提高到70.3万立方米,加上自备水源,供水人口达167.2万人,普及率97.6%。自贡市由国家投资3050万元,兴建从威远葫芦口水库取水,全长31.4公里的管道引水工程,1986年建成后,市日供水能力增至17.7万立方米,缓解了自贡市缺水的矛盾。全省23个建制市,到1990年共有水厂90个、日产量226.1万立方米,人均供水量135升。加上单位自备水源,全社会日供水量达755.1万立方米,供水人口737.2万人①,普及率90.4%。全省县镇自来水设备从无到有,到1990年日产水量达132.7万立方米,人均供水量85升。

城市民用燃气  1978年仅泸州、成都两市有17.6万人使用燃气。1978年后,全省逐步采取天然气、石油液化气、人工煤气多种气源并举和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集资兴办。到1990年,全省民用燃气发展到17个城市,用气人口达381.5万人,是1978年的22倍;气化率46.8%,其中泸州市气化率达68.2%,居首位。

城镇住宅建设  41年来,国家共投资183.87亿元,占同期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总数的12%,竣工面积15591万平方米(全民占85.6%、集体占4.0%、私人占10.4%),其中1979~1990年投资155.09亿元,竣工面积11451万平方米,分别是1950~1978年的5.4倍和2.8倍。到1990年,全省城镇共有住宅建筑面积2425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前长期不足4平方米,增至8.3平方米,其中城市住宅10526万平方米、县镇1373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城市6.8平方米、县镇10平方米。住宅成套率有很大提高,设施配套和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

园林绿化  新中国建立初,成都、重庆、自贡三市有公共绿地92公顷,人均0.6平方米。1990年建制市有公园114个(其中非城建系统44个),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027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242公顷,人均2.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1%。县镇有公园156个,园林绿地面积363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479公顷,人均2.6平方米。

风景名胜区  四川境内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经1985年普查,148个市(县)有风景名胜区片119个、景点546处。至1990年,全省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9个,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佛教圣地的峨眉山,雄、秀、奇、险著称的长江三峡,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的黄龙寺,秀峰、温泉、古战场遗址三合一的缙云山,幽、古著称的青城山——都江堰,翠云遮拥的剑门蜀道,及蜀南竹海、金佛山、贡嘎山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城镇环境卫生  80年代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以来,城市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到1990年,全省城镇有公厕7308个,其中23个建制市3107个,大大缓解了城镇人民入厕难的状况。居民区普遍建立了垃圾台、站、化粪池,街道普遍设置了果皮箱、垃圾桶。城镇垃圾粪便清运已逐步做到机械化。1990年,全省城镇垃圾粪便清运车及洒水车有1777辆。23个建制市道路清扫面积2036万平方米。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已在重庆(100吨/日)、乐山(60吨/日)开始运行。

①1990年23个建制市城市非农业人口815.8万人。供水人口:专业供水人口61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6.4万人;自备水供水人口21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8万人。

城乡环境保护  1974年开始建立地方环保机构,1978年起,相继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保护措施,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强化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1980年以来,对成都、重庆、自贡三市的大气污染,沱江的污染和土法炼磺、炼焦、造纸等废水、废渣造成的污染实行重点治理。到1990年,全省企事业单位完成污染治理项目20125个,完成投资额20.49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99.3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1980年的37.6%提高到1990年的69.4%。全省市、地、州、县普遍开展了排污收费,1980年到1990年共收取排污费6.2亿元,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

村镇规划建设  “六五”时期,各市、地、州、县相继建立了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开展村镇规划建设,到1986年,全省已完成6100多个集镇,60多万个村组的规划编制。“七五”时期,继续充实完善规划,同时开展集镇建设试点,促进了全省村镇建设工作。从1981~1990年,村镇共建房6.20亿平方米,其中农村建房5.15亿平方米,是1950~1980年的1.7倍,建筑质量有较大提高,砖混结构达75%以上,农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城建环保科技  到1990年,全省城建环保系统投入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共完成科技项目1000余个。其中成都、重庆、自贡、攀枝花、乐山、绵阳、内江、广元8个城市和省建总公司投入科研经费1636万元,完成科技项目821个,分别获国家、建设部和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以上)共计242项,其中环保科技成果奖就有80项。这些科技成果促进了四川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川省志▪城建环保志》(1840-1985)正文pdf

《四川省志▪城建环保志》(1840-1985)目录彩页pdf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