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22:07:13

《四川省志▪档案志侨务志》

发布时间:2017-01-05 20:19:00 浏览次数: 【字体:

276a0901ef17466b9a93771516755e75.png

《四川省志▪档案志侨务志》(1840-1985)概述

四川档案工作历史悠久。从秦汉到明清,档案工作延续不断,随着朝政兴废而发展变化;民国时期出现了档案教育和档案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档案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专门事业。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郡县,设史官掌管文典,记言录事。1980年在青川县出土的木牍《为田律》就是记载巴蜀“开阡陌”的历史档案。至汉代,郡置主簿,县在县令、县丞、县尉之下设令史,典诸文书。三国时,蜀汉王朝仿东汉旧制,设东观秘阁收藏档案典籍,又事校勘著述。郡县也重文典管理。何祗是蜀郡掌文典的小吏,因德才优异,被诸葛亮破格任为广汉郡太守。蜀汉时任观阁令史的陈寿,西晋时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利用大量的秘阁典藏写成了《三国志》。常璩在成汉时曾任散骑常侍等职,东晋时利用所掌握的文典秘记写成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唐代每以数州或十数州为一镇,归节度使管辖,设掌书记主管笺奏、文书;县于县令之下设主簿,掌文书档册。宋代地方各级衙门普遍设立保存档案的架阁库,州、县架阁库由知州、令、丞、主簿掌管,管勾和守当官从事具体管理工作。元代四川建省,省设照磨所掌照刷磨勘文卷,处理完毕的公文必须经过照刷磨勘,才能依例送入架阁库。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诏令“置天下诸司架阁库,以庋案牍,仍设吏掌之”。为了加强赋税管理,明代实行黄册制度。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以里为单位,一式四份,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上户部之册面黄纸,谓之黄册。其余三册青色封面,谓之青册。清代省、府、县各级衙门由书吏缮写文书,管理档案。重庆海关于1891年成立后,设员保管海关形成的档案。

民国时期,四川省政府秘书处设立档卷室管理省府档案;西康建省委员会秘书处设档卷股专管档案,建省后改由秘书处第一科管理。四川、西康各县政府公文收发、档案管理由县政府秘书室执掌。1939年5月,重庆市改为中央直辖市。市政府文牍档卷由秘书处管理。抗战时期,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迁至重庆;一批在行政学、秘书学、档案学方面颇有影响的学者纷纷来渝。抗战结束后,四川档案专家殷钟麒开办重庆崇实档案学校,推动了四川档案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四川历史上形成的档案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民国前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造成了档案的大破坏。1932年成都巷战,省署财政、盐务档案毁坏殆尽。成都王家坝有省政府12间档案库房,由于年久失修,上漏下淹,档案毁坏严重。1949年冬国民政府败离四川,大肆焚毁档案,仅万源县即焚烧档案达三天三夜之久。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四川地方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开展工作。1927年8月,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成立后,由秘书处指定一名干事负责收发、保存档案。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文书、档案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组织和干部的生死存亡,因而文件、档案的保管制度相当严格,绝不允许有任何一点疏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档案工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创建阶段(1950~1956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集中历史档案,开展机关档案工作,接收已撤销机关档案。

接收、集中历史档案。1949年冬至1950年春,成都、重庆、自贡、南充、雅安、康定等军管会和各县人民政府先后接收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机构档案以及明清历史档案。经过清理,中央机构的档案移送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

开展机关档案工作。1950年上半年,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政区、西康省和重庆市党政机关先后开始建立机关档案室,配备专兼职档案干部,制订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办法细则。1952年9月,四川建制恢复,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设立档案室;省级机关和地、县机关也陆续开展档案工作。

接收撤销机关档案。1952年8月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政区撤销,1955年10月西康省建制撤销,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有关机关对口接收了撤销机关档案。此外,1954年11月西南行政区撤销,中共中央西南局及其所属机构档案上交中央,西南军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档案由国家档案局重庆档案管理处保存。

(二)发展到停滞阶段(1957~1976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健全机关档案,创建技术档案。

建立档案行政管理机构。1959年5月,四川省档案管理局成立,统一管理全省党政档案工作;年底,重庆、成都、自贡、南充、达县、西昌、泸州、涪陵等市、地建立档案处(科)。1966年,全省19个市、地、州除新建的渡口市外,均设有档案局、处、科,履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

创建综合档案馆。1958年11月,忠县和江北县率先成立档案资料馆;到1966年,全省189个县(市)除少数民族地区的14个县以外全部成立档案馆,且县档案馆兼有行政管理职能。四川省档案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筹备,于1966年4月正式成立。

创建技术档案。1960年全省技术档案工作现场会后,省内2957个县属以上工业企业中先后有2439个建立了技术档案。到1964年底,据成都、重庆、自贡市不完全统计,市属以上企事业单位已建立技术档案室或统一档案室178个,占应建总数的94%。

建立统一管理党政档案的档案室。1959年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通知,全省档案室的设置作了相应的改变,各级党政机关及人民公社开始建立统一管理机关档案的档案室。1

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各级档案管理机构一度被撤销,档案工作陷入瘫痪状态,许多档案干部惨遭迫害,有些甚至含冤辞世,几乎所有的档案部门都遭到程度不同的冲击,仅达县地区被打、砸、抢的档案馆、室即达822个,毁坏涂抹档案的事件也屡屡发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恢复和全面发展阶段(1977~1987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面向利用者,面向社会,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历史档案,为领导决策、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编史修志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推动了全省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1979~1981年的恢复整顿、1983年的机构改革、1985年的体制调整,逐步理顺了档案工作体制。在恢复健全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同时,大中城市的城建档案馆和其他部门档案馆及大型企事业单位档案馆相继建立,全省档案馆网初步形成。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在改革中普遍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完善制度,加强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全省大多数县以上档案馆采取三级投资的办法新建档案库房,改善了档案的保管条件;有的档案馆(室),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档案管理的尝试。四川大学于1981年在历史系开设档案专业,1985年将其扩建为档案系;四川省档案学校也于1987年建立;各地量力而行开设了不同层次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班,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档案教育结构,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档案学会、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推动了全省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应用技术研究活动的开展,1988年以来已有300项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奖励。中外档案工作交往日益增多,宣传了四川的档案工作,学习、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和技术。

(四)档案法制建设阶段(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87年9月颁布,次年1月开始实施。四川各地相继开展了《档案法》的宣传教育和执法大检查,并对违法案件进行查处。省档案局设立法律监督处(成都等7个市、地档案局设立法制科),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档案法》的贯彻实施。“二五”普法期间,全省宣传和实施《档案法》取得初步成绩,省档案局、南充市档案局被评为四川省“二五”普法先进单位。

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四川档案事业逐步形成由档案局统一管理,以档案室为基础、档案馆为主体、档案教育为保证、档案科技为先导、档案宣传为纽带、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体系。

《四川省志▪档案志侨务志》(1840-1985)目录彩页pdf

《四川省志▪档案志侨务志》(1840-1985)正文pdf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