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志▪测绘志》
《四川省志▪测绘志》(1840-1985)
测绘,在四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四川近代测绘始于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四川测绘事业快速发展,80年代末测绘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一
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原始的测量。相传6000年前的伏羲氏时,已有测天仪具——简易的浑仪和圭表,并开始绘制“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的简单地图。《史记》记载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
周朝,地图测绘逐渐为国家要政之一,有专管测绘的官员。作战用兵,分封诸侯,划定疆域,营建都邑,丈量田土等,都要用到地图。
古代测绘用于工程建设首推都江堰。2200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通过勘察和测量,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西汉时,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制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较为完备的浑仪,用以观测天体。
东汉时期,四川已有简易的城市测绘。1965年在成都市西郊曾家包及新繁等地出土了东汉市井图画像砖,经考证,砖面上的图形为当时成都青羊肆图。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具有城市地图性质的“市井图”实物。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连年征战,地图在军事上起着重要作用。《三国志》所载,刘备得张松所献地图顺利入川,就是地图用于古代军事的实例。
晋代中国著名的地图学家裴秀,总结古代绘制地图的方法,提出了“制图六体”,为后人长期所沿用。
宋代雕刻、印刷发达,其技术也见于地图刻制与印刷。中国现存的图碑多为宋代所刻,其中最早的是四川荣县文庙大成殿中所立的《九域守令图》碑(现存四川省博物馆)。该图刊刻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图上水系刻绘精美,图形较为准确,州县位置也基本正确。图中注记近1500个,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幅刻绘到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政区地图,它反映了800年前中国测绘和编制地图的技术水平。其后于南宋时上石的《禹迹图》、《华夷图》(今藏西安碑林)、《地理图》(今藏苏州博物馆)、《舆地图》(碑佚,拓片日本有存)等,都是刻绘全国地图的图碑,包含了四川省域。南宋开始有木版印刷地图,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前后的《六经图》中所载《十五国风地理之图》,是中国现存的第一幅印刷地图。
明末清初,西方测绘技术传入中国,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开始用于地图定位,地图精度明显提高。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在皇帝亲自主持下,以外国传教士为主,由中国测绘人员配合,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特遣武英殿监视布尔塞和外国神父费隐(Fridelli)、潘如(Boujour)等人来四川测绘,当年六月自广元县开始,次年六月至东川府结束,历时1年测完四川省全图,并测经纬度点28点,这是四川实测地图的开端。
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五年(1890~1899年),为第五次纂修《大清会典》,又在全国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清会典图》的测绘。这次测绘是在朝廷统一部署与督率下,由各省自行组织力量完成本省测绘工作。四川省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完成,共绘制省、府、厅、州、县图156幅,内容比较丰富,但精度稍差。
四川省采用近代测绘技术是从清末开始的。1904年四川武备学堂成立,开设有测绘课程。1905年四川督练公所参谋处设测量科,主管测绘业务并筹建四川测绘学堂。1906年,四川学生79名考入中国当时唯一的测绘学校——京师陆军测绘学堂,后来成为近代四川省最早的一批测绘专业人才。1909年四川陆军测绘学堂正式成立并招生,1911年以第一期毕业生为基础成立四川陆军测量局,该局成立不到一个月,辛亥革命爆发。
民国时期,四川省陆地测量局(1930年以前称“四川陆军测量局”)主管全省测绘工作,并专司全省基本图测绘。
从1912年开始,即进行三角、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但由于军阀割据,时局混乱,测政不统一,加上技术条件较差和财力不支等原因,至1928年,成图甚少。1929年后,测绘规模开始逐渐扩大。
民国时期大地测量以三等三角锁和二等水准为平面和高程的骨干控制,布设于盆地、长江干支流以及川东等测图地区。地形图测绘主要采用平板仪测量方法,民国初年四川省陆军测量局以简易测图为主,其后施测少量1∶2.5万和1∶5万比例尺地形图。192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测制1∶10万比例尺勘测图,至1943年共测制1∶10万比例尺地形图397幅,面积覆盖当时全省90%以上,成为民国时期四川最主要的基本地形图。1∶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分旧图廓测图和新图廓测图两种:1915~1938年,采用旧图廓,即采用36厘米×46厘米的矩形图幅;1939年起采用新图廓,即按经纬度分幅。至1948年,在四川盆地和川东地区共测1∶5万比例尺地形图498幅。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沦陷区的测绘单位纷纷入川,由于国防和战略大后方建设的需要,在川的军事测绘与地方测绘得到加强。1938~1941年,四川省陆地测量局为川陕交界的大巴山抗战设防区作三角测量和测制1∶2.5万比例尺军用地形图;为增加税收,解决战时财政困难,1938年四川省设立地政局,在全省开展土地测量,至1946年共完成5县土地清丈,2市、25县区和114县的城镇地籍测量任务;当时的西康省也开展了土地测量工作;迁入四川的水利机构,共同襄办长江及其支流的水利工程测绘,至1949年完成各种比例尺水利测图近3万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四川部分地区已开始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图(简称“航测”)。1933年陆地测量总局首次采用航测方法制作长江宜(昌)渝段1∶1万比例尺像片图;1935~1938年先后对长(沙)渝、宝(鸡)成(都)、筑(贵阳)渝、渝蓉等铁道线路进行航测,1946年又对重庆市和三峡水库区进行了航测。
1932~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和长征途中进行过一些简易测绘。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四川测绘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四川测绘事业也经历了不同时期曲折的发展道路。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制图科,接管国民政府国防部测量局在重庆的单位,经过扩编组成测量队,于1950年2月随军测绘进藏路线图。
建国初期,百废待举,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急需测绘资料,当时在川的地质、交通、林业、水利、城建等部门,先后建立起专业测绘队伍,开展了为本专业服务的测绘工作。
1953~1954年,西南军区测绘队采用简易测图方法,首先测绘川西北草地1∶5万比例尺地形图60幅,是50年代初期四川境内较大的一次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此同时,长江水利委员会也于1954年在四川岷江流域首先布设二等三角锁一条,为建国后四川最早的高级基础控制测量。
1956年前,四川省尚无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大多沿用民国时期所采用的地方坐标系和地方高程系统,如蛇山、昭化等平面坐标系和吴淞、坎门等高程系。测图手段主要是用大、小平板仪进行白纸测图,技术虽较落后,但基本满足了建国初期用图的急需。
1956年国家测绘总局成立,第一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自此,四川省所采用的平面、高程系统得以统一。1956~1961年,承担全国测绘任务的国家测绘总局第四地形测量队、第三大地测量队(1961年撤销)、第三地形测量队(1960年后迁往吉林省四平市)、第八地形测量队先后进驻重庆,四川境内基本测绘力量得到加强。
从1956年开始,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所属的大地、地形测量队,在四川布设全国天文大地网和用航测方法测制建国后四川第一代1∶5万、1∶1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全省各专业测绘,在“一五”计划期间发展也较快,以三、四等三角和三、四等水准为基础的控制网建立了起来,并且大部分都与国家网联测。60年代前期,由于三线建设的进行,地质、冶金、煤炭、石油等系统的测绘单位纷纷引进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加快了成图速度。
由于四川测绘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全省测绘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1961年省人民委员会设立了“四川省测绘工作管理处”,1964年改称“国家测绘总局四川省测绘管理处”,负责全省测绘技术法规的实施,基础测绘资料的管理和测量标志的保护、维修。
从1953年到1965年,四川省的测绘工作,虽然历经曲折,但总体仍处于发展时期,完成了大量基础性的测量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9年四川省测绘管理处和当时在川的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及其所属在绵阳、重庆的内外业队一并被撤销。一个从外业到内业,从大地测量到航测,从制图到印刷,具有完整测绘生产体系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测量队伍被解散,国家测绘总局系统在四川所进行的基础测量工作也被迫中断。全省各专业测绘单位,也大都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四川测绘工作遭受严重挫折,仅与三线建设相关的测绘工作影响略小一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在川所进行的基本图测绘没有间断。
1972年,基于四川省建设的需要,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测绘管理组。1974年以原国家测绘总局三分局和原省测绘管理处为基础筹建四川省测绘局。1975年四川省测绘局成立后,归国家测绘总局(1982年更名为“国家测绘局”)和四川省政府双重领导,主要担负全省基础测绘任务和全国部分基础测绘任务,同时对全省测绘行业实行管理。为满足国家土地资源详查用图的急需,从1976年起,集中力量测绘全川1∶1万比例尺基本地形图。
专业测绘方面,在1976年前后基本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随着四川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各专业测绘都在起飞,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测量和电力工程测量为四川省的几项大工程提供了测绘保障。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四川测绘工作大发展和四川测绘科技水平大提高的时期。1978年四川省科学大会以后,全省测绘行业内迅速掀起了引进新技术,大搞科研革新的热潮。诸如光电测距、野外自动记录、区域网电算加密、解析测图、正射投影、刻图等先进测绘技术逐步在内外业生产中推广。科研革新成果累累。科技进步又促进了四川测绘生产的发展。
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80年代中期,四川测绘行业步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各测绘生产单位围绕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进行改革,使单位经济效益与职工个人收入直接挂钩,改变了以往“吃大锅饭”的状况。同时实行测绘队长负责制,进行目标管理,改善和加强领导力量。为发挥测绘职工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对单位的监督作用,推行了职工代表大会制。这一系列改革,激发了测绘职工的工作热情,改善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单位活力,成图速度加快,职工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1986年以后,四川省内测绘市场逐渐形成。各测绘单位指令性计划项目在减少,而计划外项目逐年增多,竞争机制在测绘市场上开始发挥作用。为了加强对测绘市场的管理,宏观控制产品质量,维护用户和生产单位的权益,四川测绘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测绘行政法规,于1986年开始实行《测绘许可证》制度;1987年制定了《四川省测绘管理暂行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颁发全省贯彻执行;1988年开始实行测绘产品《收费许可证》制度,统一测绘市场价格。
在改革开放中,测绘生产单位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能力,先后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争取达标上等级。测绘行业的质量管理也进一步加强。1987年9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四川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加挂“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在承担测绘科研任务的同时,面向全国测绘行业实行质量监督检验。1989年,“四川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成立,为在四川省测绘行业内进行质量监督检验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测绘行业的改革开放对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9年,四川省测绘局率先引进和使用GPS全球定位技术和数字化测图技术,并着手建立数字化测图基地。其他专业测绘部门,在解析测图和自动绘图技术等方面也有新发展。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年中,四川测绘成绩突出。测绘队伍从建国初期的几个单位的数百人,发展到1989年的近200个单位,1.2万余名职工。
四川境内大地测量,已于1975年基本完成全川天文大地网的布测。至1989年底,共施测四等以上天文点199点,基线216条,三角、导线点2.4万余点,重力点1.3万余点,水准13万余公里。这些大地测量成果为四川各等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科学研究、地壳形变监测等提供了依据。
四川境内基本地形图测绘全部采用航测方法成图。1959~1973年,完成全省第一代1∶10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计397幅,面积70万平方公里,覆盖全省面积100%;1957~1989年,完成省内第一代1∶5万比例尺地形图957幅,面积42万余平方公里,覆盖全省面积75%;1967~1988年,又完成第二代1∶5万比例尺地形图266幅,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覆盖全省面积21%;1976~1989年,完成省内1∶1万比例尺地形图9015幅,面积25万余平方公里,覆盖四川盆地、川南、川东整个地区。另外还测绘1∶2.5万比例尺地形图5万余平方公里。这些测图为四川省农田水利建设,土地资源调查,矿产、石油、森林、水电等资源开发,主要交通线路的规划,三峡水库的设计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在专业测绘方面,40年来,省地矿部门的测绘队伍在甘孜、白玉、松潘、若尔盖、攀枝花、西昌、珙县、重庆、合川、秀山等地区为地质矿产勘查进行三角、水准和地形图测绘,在全省388个大中型矿区完成定点测量27万点,剖面测量1.4万余公里,槽探测量0.9万余公里,还完成物探、化探等大量工程测量任务。石油部门的测绘队伍在四川盆地内除完成大量三等三角点测量外,还完成小三角点4万余点,采用多普勒空间定位测量测定卫星控制点498点,测地质点、构造点12万点,测剖面10万多公里,完成217项石油管线测量和200多项厂、站、库的建设测量。煤田地质勘探测量队伍,为保证松藻、宝鼎、华蓥山、芙蓉等重点矿区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大量的三角、水准和地形测量,其中以1∶5000比例尺为主的地形图测图完成4.6万平方公里,另外还施测各类物理点4万多点。林业勘察测量队伍,共施测经纬仪导线和罗盘仪导线10.2万公里,测绘林业基本图18.5万平方公里,勘测为森工生产、营林建设服务的公路0.9万多公里,测量架空索道887条,运材渠道1100多公里,还完成工程地形图161处,为清查四川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开展林业经营活动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农田水利工程测量队伍,在都江堰治本,灌区规划,老灌区整治,新灌区扩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工作,还完成了玉溪河、武都、长征渠等引水工程,以及升钟、黑龙滩、三岔、鲁班等水库的工程测量任务。电力工程测量队伍,50年代为新建重庆、成都、江油、内江等大型火力发电厂进行了勘测设计,60年代又为新建装机容量在20万千瓦以上的白马、河门口、豆坝、华蓥山等火力发电厂进行测量、设计。在水力发电方面,电力工程测量人员对二滩、太平驿、溪落渡、锦屏、瀑布沟等12个大型水力发电站进行多次测量,为选站、建站提供测绘资料,另外还完成输电线路测量1.6万余公里,测量微波、散射波、卫星通信站69个。城市建设测量队伍,在四川省几个大城市都布设了城市测量基本控制网,并进行了大量三角、水准、城市地形图、市政工程、地下管线等测量。仅成渝两市即完成三角基本控制网点185点,测市区1∶500地形图6000多幅,370平方公里;测郊区1∶1000~1∶1万比例尺地形图近5000平方公里,还完成成都市人防工事,重庆市菜(园坝)牛(角沱)隧道以及长江大桥等大型城市工程测量。除此而外,自贡、内江、广元、绵阳、乐山、德阳、攀枝花等地级市和一些县级市,50年代后都进行了大量城市建设测量。交通部门的测绘队伍,在铁路、公路的勘测、复测、改建、扩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工作,完成了成渝、成昆、宝成、川黔、襄渝、内昆等铁路干线和省境内近500条铁路支线、专线、地方线的草测、初测和定测工作,总长约4810公里,完成了成灌一级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大件运输公路以及川陕、川黔、川鄂等计划高等级公路的勘测和定测工作,全省经测量建成公路9万余公里,另外还完成大量隧道、桥梁、涵洞等工程测量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专业测绘队伍,完成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勘测、建场、大地联测和卫星发射等测量任务。
除上所述,四川省的专业测绘队伍还在农业资源勘察、土地资源调查、工厂建设、地壳形变和大型建筑的变形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多种测量工作。
在完成四川省测绘任务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川测绘部队还参加了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完成西藏高原战备测图任务,填补了中国大陆的测图空白。60年代至80年代,省测绘局、省交通厅、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南勘察院等单位,先后派出测绘人员到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伊拉克、索马里、赞比亚、莫桑比克、古巴等10多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完成援外测绘任务。
1950年至1989年,四川省测绘部门共编制出版全省中、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1∶50万~1∶500万)共11版;编制各种专题地图585幅,全省及地、市、州、县地图集(册)27种。1975~1980年,省测绘局等单位编制出版了《四川省地图集》和地、市、州、县图,第一次实现全川各县都有政区地图。1986年成都地图出版社成立后,四川省地图编制、出版迈上了新台阶,至1989年底,共编制、出版、印刷、发行各种政区图册、交通图册、专题地图集(册)、旅游图、导游图等107种,发行量达685万张(册),部分图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其他国家。
测绘教育方面,1950年在重庆成立的西南军区测绘学校,办学两年即撤销。嗣后,至1977年,在2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省内未开办有专门的测绘学校,只有成都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几所大学有测量教研室,开设测量课;重庆地质学校有地形测量专业。1978年四川省测绘技术工人学校成立,1983年该校经国家测绘局和四川省高等教育局批准扩建为成都测绘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0年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改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西南函授站在成都成立。1983年西南交通大学设“航空摄影测量与工程地质系”,1984年改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至1989年,全省已有10多所高等院校和1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测量课程。40年来为国家培养测绘专业人才2100余人,为9万余名在校学生讲授了测量课。
四川测绘科学研究起步于60年代。196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室成立,后发展为成都地理研究所,下属遥感与制图研究室从事测绘科学应用研究工作。1978年8月,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成立,该所遥感制图研究室也开展测绘科学研究。1978年10月,专门从事测绘科学的研究机构——四川省测绘科学研究所成立,其研究范围包括天文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等。除以上独立的研究机构外,省内大的测绘单位,如省测绘局航测大队、省地质矿产局测绘队、省地震局地震测量队、成都地图出版社、冶金工业部成都勘察研究院等都有专职研究人员,结合生产开展测绘科研活动;一些测绘师资比较强的大专院校,如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也结合教学开展测绘科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取得测绘科研成果100多项,其中有5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昆铁路全线勘测设计》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四川测绘,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已经由原始测绘发展成为高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成为一种信息产业。测绘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的工作。测绘领域不断扩展,测绘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行业内进行了一些改革,尽管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已经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