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内江市>详细内容

内江市地情

民俗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不同因素影响下长期形成的。内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川中南各地无大的差异,因而社会风尚习俗与川中南大同小异。清末民初,随着内江糖业的发展及与之相关行业产生,逐渐形成岁时习俗、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行帮习俗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大多带有封建迷信及行帮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一系列破旧立新工作,一些旧风俗如土地会、宗族、帮会、城隍会、童养媳、赌博、吸毒、嫖娼、蓄婢、纳妾等被废止,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风俗习惯得以保留,如捐赠、修桥补路、敬惜字纸、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敬老爱幼、学先进等,并被赋予劳动光荣、尊重妇女、军民一家、精神文明、丧葬改革等新内容。

饮食 民国时期,内江境内盛产水稻、小麦、苞谷(玉米)、红苕、胡豆等农产品。城乡富裕人家主食为米饭,辅以少许面食;绝大多数农民及贫困人家以苞谷、红苕、面粉为主食,以米饭为辅。在农村有“红苕半年粮”“菜当三分粮”之说,白米干饭罕见。早、中两餐无论干稀,都尽量果腹,以应付一天劳作。每到春夏青黄不接荒月时,无粮为炊或烧对时火、吃两顿者较为普遍。城镇工厂、店铺及糖坊等大多实行“打牙祭”(吃肉)制度,一般以农历初二、十六为“牙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主食开始发生变化,米饭增加,但红苕、苞谷等杂粮仍为主食之一。1955年9月,政府开始对城镇人口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主食以米饭为主,辅以面食。50年代末,肉类、油类等实行凭票定量供应,主食中大米减少,肉类也大幅度减少。一般人家半月、一月甚至数月才能吃上一次肉。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短缺,城乡普遍以麦糠、米糠、糠糟、红苕藤、苜蓿苗、胡萝卜苗等及各种野菜代替和补充主食不足。同时蔬菜、副食品等价格奇贵,有“科级干部八级工,不如十斤萝卜一捆葱”之说。副食品也凭票供应,票种很多,时有民谣曰:“烟票、酒票、茶叶票,豆瓣、豆粉也要票。切面两斤糖二两,火柴三盒慢慢烧。肥皂一月买半块,猪油粉条各一票。三两黄花一张票,一两木耳五张票。豆腐乳一张票,点心糖果也要票。婴儿另发白糖票,产妇专配红糖票;妈妈记,娃娃抄,号票不能搞混淆。逢年过节票更多,号码太多记不了。”城乡居民生活长期徘徊在低水平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经济不断好转,农民主食以米饭为主,并以面条、红苕辅之。玉米等杂粮多数用作猪食料。随着食品逐渐丰富,各种票证全部取消,城镇居民饮食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营养搭配日趋合理。除米饭外,鸡、鸭、兔、牛、羊、猪、鱼等肉类及各种新鲜菜蔬比重增加。城镇居民早餐日益丰富:有的以牛奶、蛋糕、面包、鸡蛋为主,有的则以稀饭、包子、花卷、馒头为主,有的喜欢吃豆浆、油条,有的则以米线、面条为主。21世纪后,内江人民的饮食习俗逐渐以吃饱为主改为以营养搭配为主。

菜肴 民国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境内城乡居民亲朋来往,多待以烧酒、腊肉、豆花。无论城乡,多用自做泡菜、辣酱、豆豉、豆腐乳、干盐菜等佐餐。新鲜菜中,以萝卜、青菜、牛皮菜、南瓜、茄子、豇豆等为大路菜。也有人家酿醪醩、常酒。菜肴中一般不放糖。饮食上曾有忌食泥鳅、黄鳝、乌龟、乌鱼和牛肉习惯,忌食牛肉者认为耕牛一生辛苦,谁“杀了牛的来世变牛”,也不食马、骡、驴、猫。每逢年节和宴客,都要摆酒席。旧习有八碟子、九斗碗。八碟子指瓜子、冰糖、卤猪肝、猪舌、盐蛋、橘瓣(或梨)、金钩萝卜丝、蜇皮;九斗碗包括蒸碗(酥肉、丸子)、粉蒸肉、烧白、红烧肉等“四碗”,另配猪杂、粉条、笋片、海带和其他蔬菜,经过烧、炒、煸等烹制成“五碗”,共凑成“九斗碗”。农村中,糖坊起搞、寿庆、丧家开奠,常用“九大碗”。平常,佐酒之食以腊味、卤菜为主,俗称“盘子菜”。传统炒菜中以“回锅肉”最具内江特色,成为工、农、商大众在“牙祭”期必备佳肴。该菜品以熟肉切片置锅内爆炒不余油为止,放入花椒、豆瓣辣酱、醪糟汁及盐,佐以大红海椒、仔姜片或蒜苗,炒匀起锅。有的饭店还推出干烧鱼翅、海参什锦、红烧什锦、酱肉丝等菜肴。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肉类紧缺,除去家常菜外,内江特色菜不多,有的家庭以泡椒、豆瓣、芹菜、大葱等按照烹制鱼类方法炒制成“假鱼海椒”,以解无肉之苦。80年代后,餐饮业快速发展,各种特色餐饮和方便快餐食品风靡境内,除人们喜爱的中餐外,还有砂锅、火锅、汤锅、小吃套餐、自选食用等系列和街头巷尾的麻辣烫、烧烤等相继流行,“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也进入内江。人们进餐馆就餐风气日盛,早餐品种日渐多样化。在农村待客以家禽瘦肉煎炒为主。与此同时,境内各餐馆、饭店在继承传统川菜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发出一系列色、香、味、形俱佳且独具内江特色菜肴。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发掘国画大师张大千烹饪遗产,开发出大千系列菜肴,深受顾客欢迎。主要菜品有大千鸡块、大千干烧鱼、大千干烧鱼翅、大千丸子汤、大千酿豆腐、大千冬菜末、“六一”丝、清蒸晚菘、葱烧乌参等。

栽秧酒 内江农村每年栽秧时节,主人家要请前来帮忙栽秧的人喝栽秧酒。俗话说:“打谷的饭,栽秧的酒。”届时,主人买回新鲜的猪肉,磨出豆花,备办腊肉、盐蛋、花生等下酒菜。特别是摆出头年腌制的腊肉,色鲜味美,更显示主妇的能干。栽秧人家,每天吃五餐,除早、中、晚正餐之外,两次加餐为幺台。幺台一般于午前和下午送至田间,多为汤圆、面条或麦粑。大家一边吃一边议论劳动情况。如果栽秧酒吃得不满意,栽秧人会给主人留些麻烦,如有意多栽几行或少栽几行,会影响产量,或栽弯弯秧,会给薅秧带来困难。此俗现仍流行。

起搞酒 糖坊开始榨糖第一天,称“起搞”,由糖坊老板请“起搞酒”,被请者为蔗农户、地方上当事人、常有银钱来往的人及称霸一方的势力人物。起搞酒多为“九斗碗”,糖坊老板杀上两三条猪足够应付。酒席少则一二十桌,多则五六十桌。“起搞”时,以鸡的鲜血淋糖磙、糖涧槽、糖灶等处,以示吉利。有的糖坊在当天还当众拈阄,决定青山户交割甘蔗的先后次序。操各道工序的工人祭各自的神,连“刀把”也要祭神,有的祭土地,有的祭梅山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糖坊消失,此俗废止。

迎春和鞭打春牛 迎春是迎接“立春”的到来,也预示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北宋的开封立春前有打春牛习俗,内江境内也有此举。在立春前一日,将一个用竹扎纸糊的大春牛(内装几个小春牛)置于县衙门外,县官率府衙官员一齐开展迎春、打春牛仪式,最后便是鞭打春牛,鞭打后的春牛,被围观农民抢夺一空。据说将春牛放在家里,可以驱邪去病,使桑茂茧多,五谷丰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废。进入21世纪后,此俗作为非物质文化和旅游项目,在威远、资中等县境内又开始举办这样的活动。

尝新 境内历来有“新谷登场,择吉炊新稻……蓉天地及先祖”的习俗。每当立秋后,收获新谷,各家都要郑重举行祭礼,谓之“尝新”。“尝新”祭礼的祭品是一大碗新米饭,饭中插一把筷子,配上猪肉“刀头”,有的还加上新鲜蔬菜如茄子、豇豆等,先敬天地祖宗,也称“献新”。祭后,先喂狗,因传说在“湖广填四川”时谷种是粘在狗尾巴上带过来的,因此要感谢狗的功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废。

浴佛节 又称佛祖会,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诞辰日,也为佛教徒的“浴佛”节。每到四月八日,境内城乡善男信女都要到各寺庙进香,民间有买鱼、鳖、鳅、鳝入水放生、写红笺、嫁毛虫等活动。“浴佛”拜佛仪式最为隆重的是内江县城西近郊的圣水寺。是日,寺内和尚身披大红袈裟,举幡旗、鸣鼓乐,抬着圆寂长老的“木乃伊”在寺外周边游行,名曰“出驾”。峨眉山报国寺、乐山大佛寺、威远静宁寺等川内名刹也派出长老或“护驾团”前来祝贺和传经说法。境内周边地区信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到圣水寺上香,朝拜释迦牟尼。从明至清,沿袭成为地方节日。民国时,常以“四月八日”作为内江县各业产品展销集会,各种家具、五金用品、丝绸布、手工艺品均有。圣水寺的楠木林、餐堂、小食店、水果摊、杂技表演、武术表演、说书、清唱等,罗布其间。农历四月一日起,至四月八日止,每日由城内至圣水寺路段,人流不息,车马塞途,是地方一个最为壮观的节日,也是圣水寺香火最旺、收入最多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消失。20世纪80年代起,“浴佛节”拜佛之风在境内各县(区)再度盛行。圣水寺香客云集,人山人海。拜佛善男信女手持一炷香跪拜于释迦牟尼像前,许下心愿,求佛祖保佑,并将香火钱捐放在“功德箱”内。有的将鱼、龟、鳖等投放在寺内池中,谓之“放生”。香客所捐香火钱越来越多,个别香客捐款达数千元。寺内设斋宴,多达数十甚至上百桌。

城隍会 旧时,民俗以城隍为城池守护之神,每年六月二十三日举行,祈泥塑城隍保佑一城平安。民国初年,资中县各行业凑款于西门外搭台唱戏,打醮酬神,时间长达一个月。一次城隍出驾,城隍及城隍娘娘各坐八人大轿从大东街城隍庙出发,在判官、小鬼、黑白无常(俗称鸡脚神、吴二爷)等三班衙役,唢呐、筒号、大小锣鼓、龙凤绣旗、斧钺銮驾等接引下,缓缓巡游,奇形怪状,居民家家焚香,处处鞭炮,观者空巷。内江县城隍会期为八月十三日,由六省会馆和行帮举行。这天城隍和城隍娘娘乘坐八人大轿出巡,随巡有小鬼、判官、土地、夜叉、眚神、无常等,配以旌旗銮驾,伴以鼓乐笙歌,游行庆贺。城隍巡行施孤台(现号志口附近)始回。民国16年(1927年),因修公路,提用庙会各款,城隍会乃停。隆昌县于农历四月二十日城隍过生日办城隍会,由袍哥和各大商号联合主持。从四月十八日起,四乡男女香客着青衣扎黄围腰,抬席面或长香腊等至县城参加庙会,盛时进城香客200余人。四月二十日,庙内老道按例出告示捉寒林(由一个亸装扮的恶鬼),抬城隍及城隍娘娘的木身游行,并到城西南报恩寺加娘家。20日后,城隍庙内唱大戏一个月。办会期间,各商店张灯结彩,商品琳琅满目,花色品种繁多,顾客盈门。外地客商也前来采购或推销商品。各集市饮食摊点密布,各小食名师争相献艺,供顾客品尝。沿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民国35年(1946年),因庙宇改建为剧场,庙会停办。

观音会 每年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分别为观音菩萨的生日、得道日和坐莲台。旧时,每年到了这三个日子,境内各大寺庙都要举办观音会。香客以中老年妇女居多,携带香烛、菜油等祭品,敬献香火钱,祭拜观音菩萨,祈求消灾免病,一家平安。尤以二月十九日最为盛,资中县鱼溪乡、蔡家乡街上最热闹;附近乡镇、本县城区以至威远、资阳、安岳邻近乡村也来赶会烧香。民国33年(1944年)会期,有声社戏班在鱼溪乡唱戏近一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音会渐止。20世纪80年代起,观音会再度盛行。每年到内江城区圣水寺上香的人川流不息。祭拜观音仍沿旧习。

佛祖会 每年四月初八(生日)和腊月初八(成佛)举办,以四月初八为主。是日,境内各大寺庙办斋饭,施钱即可入席,并行放生会,将购买的龟、鳖、鳝、鳅等水生动物放走。赶庙会者回家时,多于田中扯秧苗一把,回至家中抛贴墙壁、屋顶,边抛边念“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回家”,认为从此一年中便无瓦虱等毛虫从屋上落下。

高寺梅山会 三月初三为高寺梅山会,祭祀梅山菩萨。梅山为民间传说的猎神。三天会期中,附近各县猎户均来焚献。患病的人何处有病,就用相同部位的猪肉作祭肉。祭神后,用其佐酒为食。高寺地处狭窄,多数进香者挤不到菩萨前,只好将香烛抛掷于香炉前以“了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废止。20世纪80年代后,高寺梅山会再度盛行。

圣水寺庙会 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日,也是圣水寺庙会日期。从四月初一起,附近各县及本城各乡的香客便陆续前来进香。同时,各种土特产,如小木器、竹编、草编的手工艺品,妇女饰物、用具及各种小食(均素食)摊摊云集寺庙前。从岛湾到圣水寺之间有“溜溜马”和小船迎载游客。会期里,有善男信女礼服、长河堰放生、瞻仰“干和尚”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废。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庙会活动再度盛行。

此外,市境内尚有正月十六火神会、农历二月初三的文昌会、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农历五月十三日的单刀会、农历六月初六的土地会、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农历十月初一的牛王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庙会停止。

来源: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更新时间:2019-06-24 10:32:15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