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乐山市>五通桥区>详细内容

五通桥区地情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区境属蜀国辖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置南安县。十五年(公元前310年),设蜀郡,区境隶蜀郡南安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发“西南夷”,分割蜀郡、广汉郡,设置犍为郡,区境隶犍为郡南安县。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废犍为郡,置戎州,领郡辖县。西魏时,区境隶戎州六同郡僰道县。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郡县变更频繁,隶属关系交错,区境被戎州、嘉州、陵州分割,隶于嘉州平羌郡平羌县、戎州沉犀郡武阳县、陵州怀仁郡蒲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郡置州,以州统县。时置戎州,废沉犀郡,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区境西南部隶戎州犍为县。四年(584年),嘉州平羌县移入区境(治所在金山镇)。区境东北部隶嘉州平羌县。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平羌县治所迁出区境,随即改置大牢镇,十三年(593年)又升为大牢县,区境东北部隶资州大牢县。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大业十一年(615年),析置玉津县(治所在冠英镇)。区境西北部隶眉山郡玉津县,东北部隶资阳郡大牢县,西南部隶戎州犍为县。

唐分天下为十道,四川据有剑南、山南、黔中三道。剑南道辖嘉州、荣州、戎州等十九州。区境东北部隶荣州大牢县,西北部隶嘉州玉津县,西南部隶嘉州犍为县。其间,武德六年(623年),荣州治所由公井县迁至大牢县(即金山镇)。贞观六年(632年),分大牢县地析置旭川县(即荣县)。永徽二年(651年),荣州治所由大牢县移至旭川县。景龙二年(708年),省云(荣)州罗水、云川、胡连三县并入大牢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大牢县为应灵县(即金山镇)。五代时,前蜀、后蜀循唐制,州县无变更,区境隶属未改变。

北宋初期乾德四年(966年),改玉津县为玉津镇,并入犍为县。区境西南和西北部隶嘉州犍为县,东北部隶荣州应灵县。这种局面持续到南宋宝祐年间。直至元至大四年(1311年),方结束了近700年的“分治”局面,区境统属于四川行中书省嘉定府路犍为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省改道,以道统县,区境隶上川南道犍为县。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划分为18个督察区,区境调整为第四区(五通片)、第五区(西坝片)。

1949年12月15日,区境获解放。1949年12月16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山军事管制委员会五通桥分会,接管旧政权。1950年1月成立五通桥区公所,隶属犍为县(属犍为县第四区)。1950年8月12日,第四区一分为二,置第七区(马踏)、第八区(五通桥)。1951年6月18日,成立中共五通桥工作委员会。1951年10月6日,召开五通桥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大会。1951年10月9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建立五通桥市,隶属川南行政区乐山专区,正式从犍为县划出为县级市。1951年11月3日,建立中共五通桥市委员会。1952年8月,犍为县第九区(西坝片)划归五通桥市管辖,为川南行政区乐山专区五通桥市第六区。1953年,撤销四川四个行政区建立四川省,五通桥市属四川省乐山专区。1959年3月,撤销五通桥市,并入乐山县,为乐山县五通桥区。1962年7月,恢复五通桥市建制,隶属乐山专区。1964年5月,该五通桥市为五通桥区,为乐山专区直辖区。1978年5月,五通桥区与乐山县合并,成立乐山市(县级),为乐山地区乐山市五通桥区。

1985年5月,撤销乐山地区,成立省辖乐山市,五通桥区为市辖区(县级)至今。

2019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前,辖12个乡镇,即:1个乡(新云乡)、11个镇(竹根镇、杨柳镇、牛华镇、金山镇、辉山镇、桥沟镇、金粟镇、石麟镇、西坝镇、冠英镇、蔡金镇)。2019年12月,撤销杨柳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竹根镇管辖,竹根镇人民政府驻榕景大道128号。撤销新云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牛华镇管辖,牛华镇人民政府驻商业街623号。撤销辉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金山镇管辖,金山镇人民政府驻生产街689号。撤销桥沟镇,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金粟镇管辖,金粟镇人民政府驻姜市街86号。调整后,五通桥区辖8个镇,即:竹根镇、牛华镇、金山镇、金粟镇、石麟镇、西坝镇、冠英镇、蔡金镇。

来源:乐山市五通桥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12-19 15:31:40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