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成都市>青白江区>详细内容

青白江区地情

青白江区境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铁面御史”赵抃、北宋著名鸿儒谢湜、明代清廉御史李佶、清乾隆年间进士高辰、清代戏剧大师魏长生、文史学家张晋生、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渭华起义组织者刘继曾、革命教育家赵君陶、当代诗人流沙河等。

赵抃  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县(今浙江衢州柯城区)人,出仕于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江原知县、殿中侍御史、睦州知州、梓州路转运使、右司谏、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职,曾四度入蜀为官。赵抃为人刚直不阿、仗义执言、屡折权贵,时人呼之“铁面御史”;他为官清风峻节、施政宽简、爱民恤物,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景仰。据《宋史·赵抃传》记载:“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蜀地偏远,百姓贫困势弱,官吏肆意违法欺民,为所欲为。赵抃到任后,勤政恤民,以身作则,遂使当地风气大变。此前益州治下的偏远村镇,很多百姓一生都不曾见过州郡官员,赵抃巡视属地,不避山高路远,穷乡僻壤,足迹无所不至,当地百姓高兴地相互告慰,贪官污吏无不惊恐慑伏。《宋史·赵抃传》称赞说:“抃所至善治,民思不忘,犹古遗爱。”曾巩谓之:“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赵抃四次入蜀,一次赵抃到成都上任时,路过今成都北面的一条江边时,慷慨说道:“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由此,青白江区创演的大型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和锦城艺术宫上演。

谢湜  字持正,今城厢镇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官至国子博士,是宋理学家程颐的嫡传弟子。谢湜在程颐的指导下,研究经学颇有创见,著《易义》十二卷、《春秋义》二十四卷、《总义》三卷,丰富和发展了“二程”理学思想。

杨学可  名敏,字学可,号清风先生,原华严乡(今青白江区大弯街道)人。明代著名学者,博通经史,著有《明氏实录》。大夏被明军灭后,杨学可受朱元璋诏请,不得已赶赴京城,后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愿为官。杨学可回四川后,继续从事教书工作,“执经座下者无虚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崇儒重道”,敬仰其人品学问,“为国中士子矜式”,朱椿曾赠一副对联给杨学可:“流水画桥题柱客,清风精舍读书人。”明朝刘惟德为其作《清风先生传》。杨学可所著《明氏实录》,详细记载了明玉珍和儿子明升的事迹以及大夏政权的兴亡历史。

敖选  城厢镇人,隆庆四年(1570)庚午科举人,曾任广西道御史巡按。范濂《云间据目抄·记风俗》载:“至县令敖选,凡告人命者,必坐实究问。”现代汉语中“坐实”一词就源于敖选任上海知县时断案的故事。敖选后因谗言愤而以养病为由请辞,于万历十年(1582)离职归乡,终老于城厢镇,死后葬于城厢镇东玉虹桥一带,其墓在当地民间敬之为“御史墓”,现已不存。

李佶  字子健,别号石坡,城厢镇人。明武宗八年(1513)中举人,明武宗十六年(1521)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两淮巡盐御史、浙江巡按御史等职。李佶在任期间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明《盐政志》记载了李佶制定的《禁约》,该《禁约》定于嘉靖七年(1528),对惩治奸商、优抚煮盐工人、追究处理旧的盐引、救济灶户、解决弊端、禁革包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李佶任两淮盐课御史期间,为国举才,兴办学校。嘉靖十年(1531),触怒重臣张璁受弹劾。随后几年,李佶在城厢镇著文论道,其间为《史通》(唐·刘知几)作序。嘉靖十九年(1540)八月二十四日去世,后葬于渴龙崗略阳公墓侧(现青白江区城厢镇十五里社区)。2020年,在城厢镇十五里村考古发掘出李佶墓葬,并出土《明故监察御史前翰林院庶吉士李君墓志铭》。

杜铭  字敬修,城厢南门外杜家桥人,明正统六年(1444年)举人,十年进士,授刑部河南主事。景泰年间巡视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天顺四年甘肃告急,为兵部尚书马公昂参议幕府,后为云南按察司副使,按察使,贵州真拜按察使,湖广左布政使,明成化八年(1472年),任户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转刑部。十一年,蒙古南侵,受命出代州,学习攻守之法,召募士兵,于要害处设土堡警惕防御。加正二品衔,工部尚书,掌大理寺,次年改任刑部尚书,慎重刑狱。据《贵州通志》,杜铭斋心仁恕,平反冤案,秉性直朴,遵守伦纪。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撰《重修明教寺记》。

张晋生  字孔昭、号菊坨,城厢镇人,1702年举人,曾任河南镇平县令、执掌成都锦江书院,晚年归隐故里“半亩园”,任绣川书院山长,著述甚丰,有《摅怀集》《时术堂文集》等,参与编修《四川通志》。

高辰  城厢镇人,乾隆辛未年进士,后归川曾掌教锦江书院。历任清河、华亭、震泽知县,颇有政绩。博通经史,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树根堂诗草》《白云山房古文》《全蜀诗汇集》等。

魏长生  字宛卿,城厢镇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秦腔艺术大师。十三岁随舅父卫保全在西安某卷烟铺当学徒,后到蒲城大荔间之船社渡,入某戏班学戏。乾隆三十九年(1774)随班经同川转入北京演出。当时京城正时尚昆弋高腔,该秦腔班因实座不佳,遂返回西安。刻苦钻研数年后,他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参加北京的双庆班。学业创《滚楼》一剧的主角黄赛花,轰动京城。魏长生兼青衣、花旦、武旦、彩旦于一身,能戏甚多,如《背娃进府》的表大嫂、《香莲串》的秦香莲、《滚楼》的黄赛花,《烤火》的尹碧莲、《卖胭脂》的王桂英、《庆顶珠》的肖碧莲等,都是他常演的角色。魏长生一生收徒甚多,去世后由其徒陈银官等素车白马送回城厢镇,安葬于绣水河大石桥畔,民众称之为“皇姑坟”。

何元普  城厢镇人,清咸丰年间官拜按察司使,著名佛学大师,曾撰写新都宝光寺大雄宝殿正门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何元普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家道殷实,自幼博览群书,少负才气。咸丰元年(1851年),考取秀才为廪生,入选北京国子监读书。后被授予户部员外郎(从五品)。1861年,咸丰皇帝猝逝,后因卷入权力斗争被弹劾,愤然还乡,著述终老。何元普喜好禅理,广交高僧大德,与成都大慈寺座元隐山长老、方丈真印和尚、圆光和尚、道行和尚交谊深厚。除在新都宝光寺大雄殿留有天下名联外,在大慈寺山门、大雄殿、藏经楼均留有其所撰的石刻楹联。现城厢镇槐树街社区保存有何元普故居(宅及书房),其建于清代,主体建筑基本完好。

谢惟杰  字兼山,浙江会稽谢氏家族后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并进入国子监学习。清嘉庆年七年(1802年),谢惟杰任四川金堂县令。到任后,他集资重建文峰塔,并改名培风塔(意为培文风),将新考中的举人名刊刻其上,开启后学之人。有诗曰“遥看冠紫接云霄,塔映文澜气似潮”,为金堂八景之一。嘉庆十三年(1808年),谢惟杰将武庙从城厢文昌宫迁建于今址;嘉庆十四年至十五年(1809-1810年),谢惟杰主持重修城厢文庙,其属大型建筑群落,主要有大成殿、启圣殿、前厅、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明伦堂、教谕训导署、藏书楼、文昌宫等,形成左庙右学的形制。现城厢武庙和文庙均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谢惟杰重修文庙和培风塔,迁修武庙,增修绣川书院,奠定了城厢县治文化之形。“下车之后,问民疾苦,勤于扶字。凡前邑尹有创建未备者,踵而行之,皆补其所不及。田野辟,市肆安。民俗蒸然,秀髦蔚起,规模气象,灿然一新,歌颂溢于四境。”“初,金堂未有邑志,惟杰于公余之暇,博采前言,往行访求故老传闻,并汉魏隋唐以来典籍,及省志诸书,精心考究,辑为《金堂县志》。为部者三,为纲者九,为目者三十有六,共计十有一卷。博而有要,赅而不遗。酌古准今,有条不紊,询足供輶轩之采,而后人亦得藉以资考镜焉。”这些是对谢惟杰政绩的描述。

彭家珍  字席儒。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军事,在日加入中国同盟会,接受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族革命思想,并担任同盟会之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武昌起义后,以良弼为首的满洲贵族组织宗社党,誓与人民为敌,顽抗到底。为扫清革命障碍,彭家珍欣然赴死,于1912年1月26日暗藏炸弹炸死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良弼,但不幸被弹片飞伤后脑,当场壮烈牺牲。孙中山高度评价彭家珍的功绩,称赞他的行动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亦对其家属签发了彭家珍革命烈士光荣纪念证书,表彰彭家珍“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青白江区城厢镇家珍公园内建有彭家珍大将军专祠,是纪念辛亥革命英烈彭家珍的专祠。

伍村舟  城厢镇人,第一个在青白江区城厢镇活动的共产党员。1889年生,1918年7月至1922年6月在成都联合中学上学,1922年7月,考上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专业,1925年7月转入上海大学攻读政治经济专业,1926年6月毕业。伍村舟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时,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于1924年6月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教授介绍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到上海大学后转为共产党员。1926年大学毕业,和游雪程、叶道信、肖伯钧等先后在上海、汉口从事短期工人运动,年底回川。在重庆接受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和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指示,回金堂开展党务活动。回县后,1927年初,即联络彭子键等在各界人士中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组织中国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担任筹备委员,在县城各界发展了一批左派国民党员。后驻金堂的军阀部队第二十八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杨秀春派部队捣毁县党部筹备委员会,追捕伍村舟。伍村舟连夜潜往成都,和党失去联系。后在成都一些报社任编辑,从1930年起在成都等地作中学教员至解放(其中任金堂民众教育馆长5年)。解放初,任金堂中学教员。1976年6月21日病逝,终年77岁。

刘继曾  原名曾通儒,字贯之,后从母姓刘,姚渡镇人。1920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初,第三国际委派刘继曾随同苏联军事顾问团回国,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3月,受陕西省委的指示,刘继曾到陕西渭南、华县、华阴一带组织武装起义。1928年5月16日,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刘继曾任政治委员;同年9月,刘继曾主持陕西省委工作。1929年任陕西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2月,刘继曾到天津与北方局接头被捕,在审问过程中刘继曾始终未暴露自己的身份。同年7月,敌人只得将其释放。1932—1949年刘继曾以教师身份进行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2月,陕西渭北地区解放,刘继曾随中共临潼县委南下,举办干部培训班,为解放西安培训干部。1949年冬,他被调到西安筹备成立西安市中苏友好协会,任副秘书长。1952年2月,调到西北民族学院历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58年8月,奉调宁夏,筹建宁夏师范学院,任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兼银川师范学校校长。1962年9月29日,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工学院、宁夏农学院、宁夏医学院合并成立宁夏大学,任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64年9月,在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委员会上当选为政协副主席。1975年12月,刘继曾终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9岁。

赵君陶  原名赵郁仙,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人。是革命家赵世炎、早期妇女运动领导人赵世兰的胞妹,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夫人,李鹏同志的母亲。1936年秋,经地下党员姜玉芝介绍,赵君陶到当时的城厢中学女生部任训育主任兼上历史课。她同男生部的进步教师、训育主任林光甫老师一起,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进步的文艺作品,对思想进步的学生,更是积极引导他们关心时局的发展变化。后来,她被校长解聘。这以后,她又在成都参加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她在重庆参加战时儿童保育会,并任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1946年先后在延安大学、中央教育研究室工作。1949年3月,她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随后,历任中南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处长,南开大学党委委员,工农速成中学校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化工部教育司副司长,北京化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等职。赵君陶一直关心党的教育事业发展,1984年患病后,她仍然坚持学习,时刻关心着四化建设和人才的培养。1985年12月14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吴惠安  又名开文,唐家寺人,幼年在乡里读私塾,1919年毕业于新都县高级小学。1920年至1927年,在乡教收兼为店铺记帐。当时,中共广汉特支在唐家寺一带开展工作,吴惠安经郭士光、赖明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广汉特支领导下,与其他党员一道开办儿童歌咏队、少年互助会、贫民夜校,宣传救国救民主张,团结劳苦民众,开展反封建、反剝削的斗争。广汉起义失败后,吴惠安转移到川南进行革命活动。1938年,吴惠安回成都,进入金陵大学农经系主办的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后在宋庆龄、路易·艾黎领导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川康区成都事务所工作,任助理指导员。该事务所停办后,他回新都合作指导室当职员。1949年,吴惠安被捕,12月7日夜,被国民党特务组织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时年49岁。1950年1月20日,川西北军政委员会隆重举行公葬仪式,将殉难于成都王建墓和十二桥的吴惠安等35位革命烈士遗骸,连同殉难于重庆渣滓洞的周从化烈士遗骸,安葬于成都青羊宫烈士陵园。

流沙河  本名余勋坦,城厢镇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荣获中国作协颁发“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隔海谈诗》《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近作》等。流沙河4岁开始研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考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陆续发表短篇小说、诗、译诗、杂文等10余篇。1949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1950年,出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此后调入四川省文联。1957年1月1日,他提议并参与创办的《星星》诗刊正式建立。1996年,流沙河从四川省作协退休每日读书、写字,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2009年,开始在成都市图书馆讲座宋词、诗经等。2019年,于成都去世,享年88岁。现位于城厢镇的流沙河故居被列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05-08 09:00:03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