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成都市>详细内容

成都市地情

文物文博

成都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成都市的古代遗迹发现较多,包括遗址、建筑、摩崖造像、陵墓、窖藏等。其中,二王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罨画池、回澜塔、升庵桂湖、王建墓、蜀僖王陵等极具特色,观音寺的壁画、花置寺的摩崖造像等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成都市有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2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62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5处;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6 914处。全市有博物馆160个(国有博物馆50个、非国有博物馆110个)。

民族宗教

成都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市域内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2021年,全市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21.85万人;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位居前十位的有藏族、回族、彝族、羌族、土家族、满族、苗族、蒙古族、壮族、白族;有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团体——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携弟子修道于成都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为成都道教之始,至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益州刺史毛璩在岷蜀建龙渊寺,是佛教正式传入成都的重要标志。伊斯兰教于明代传入成都,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正式传入成都。2021年,成都市有全市性宗教团体5个、区(市)县宗教团体41个,备案教职人员1 253人,已依法登记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99处。文殊院、昭觉寺、新都宝光寺、青羊宫、大邑县鹤鸣山道观、青城山道观群等皆闻名全国。

民风民俗

成都不仅拥有中华历史文化的风采,而且独具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成都素有“蜀戏冠天下”的称誉。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中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  “吐火”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成都市有“蜀绣”  “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  “成都糖画”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以及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成都道教音乐、大邑县西岭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人有岁时节令游赏的习俗,至今每年春天在城区举办灯会、花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在郊区举办龙泉桃花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新都木兰会和桂花会、彭州牡丹会、新津龙舟会、郫都区望丛祠赛歌会等,吸引八方游客摩肩接踵。这些民间节会,既是成都人游乐踏青的欢乐节日,也是外地游客、民俗学者观赏采风的大好时机。

地方美食

“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成都“尚滋味”  “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来自各地移民的不同饮食习尚互相融合,造就成都这个美食之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高超绝伦的烹饪技艺。成都美食可以分为川菜、小吃、火锅三大类。其中,“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品种三千,名菜数百,以味取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的特色;“小吃”以小而精的特色驰名海内外,品种数百,做工精细,色鲜味佳,造型别致;近年来,“火锅”发展速度惊人,尤以名牌火锅红遍全国,从一定程度改变着很多地方的饮食习惯。

地方方言

成都市境内的汉语方言主要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基本词汇大部分和普通话相同,儿化是成都方言中的一种常见音变现象。成都市区与各周边区(市)县在语音、词汇上略有差异,除西南官话外,另有少数客方言岛、湘方言岛以及极个别地方话中的闽方言等。成都市除主城区外,新都区、金堂县、彭州市、温江区、双流区、新津区等区(市)县都有客方言岛,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客家人除极少数老人外,都既能说客家话又能说成都方言。成都境内的客家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粤东北客家话有较大的一致性,同时又具有一些西南官话的特色。成都境内的湘方言岛,主要分布在金堂竹篙等浅丘地带,属于老派湘语,其调值与成都方言相同,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归入阳平,有不少词语与成都方言不同,但同时又明显地表现出向成都方言靠拢的趋势。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05-12 17:25:11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