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四川省情>四川统计公报>详细内容
2025-03-17 12:10:10

200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2007年2月)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4-18 16:09:40 浏览次数:2087 【字体: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各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省战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86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3.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775.2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3259.1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62.2%和33.3%。从需求的角度看,“三驾马车”仍然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稳中趋旺。其中,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6.9%,总消费的贡献率36.5%。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047.7亿元,增长2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1.1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977.7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增加值1438.9亿元,增长19.8%。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3%,占GDP的46.9%。

市场物价保持温和平稳运行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9%。在食品类中,水产品价格上涨0.5%、粮食价格上涨1.5%、鲜菜价格上涨9.3%,而鲜蛋价格下跌4.8%、食用植物油价格下跌0.9%、猪肉价格下跌2.7%。同时,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居住价格上涨4.4%,水电燃料价格上涨7.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

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8%,生活资料价格下跌0.9%。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上涨4.3%。

全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7%。其中,种植业产品价格上涨4.4%,林产品价格下跌0.9%,畜牧产品价格上涨1.2%,渔业产品价格上涨2.1%。

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8%,比上年涨幅回落2.2个百分点。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0.1%,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7%。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9.3点,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2.6点,为历史最高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工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景气指数分别达到148.7点、139.7点、132.3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    业

2006年,全省农业生产虽然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影响,但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6万公顷,增长5.9%;油料作物107万公顷,减少2.4万公顷,减2.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6%下降到10.7%;药材9.4万公顷,增长0.6%;蔬菜118.5万公顷,增长19.6%,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0.5%上升为11.9%;饲料作物30.7万公顷,减2.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3%下降到3.1%。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省优质水稻面积13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8万公顷,增长2.1%;优质小麦面积67.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万公顷,增长5.9%;优质玉米54.1万公顷,增加2.8万公顷,增长5.5%;优质大豆10.6万公顷,增加0.8万公顷,增长8.6%;优质油菜籽面积58.4万公顷,增加1.6万公顷,增长2.8%。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3247.7万吨,减产4.7%;油菜籽产量169万吨,仅增0.1%;花生产量47.1万吨,减24%;烤烟产量15.4万吨,增长16.3%;麻类作物产量6.6万吨,减4%;甘蔗产量124.6万吨,减6.2%;茶叶产量11.6万吨,增长18.6%;水果产量536.3万吨,增长1.7%;药材产量28.9万吨,减2.2%;蔬菜产量2976.1万吨,增长9.6%。

养殖业较快发展。全年出栏肉猪9400万头,增加582.7万头,增长6.6%,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长幅度均达到6%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1025万吨,增加69.1万吨,增长7.2%。其中,猪肉产量702万吨,增加44.9万吨,增长6.8%,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8.7%下降到68.5%;禽肉产量205.4万吨,增加15.6万吨,增长8.2%,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9%上升为20%。禽蛋产量170.6万吨,增长8.6%;牛奶产量61万吨,增长4.2%;蚕茧产量9.8万吨,下降0.3%。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20.5万公顷,增长2.1%;水产品产量108.8万吨,增长10.6%。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成片造林8.6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49.8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3.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44.8万千瓦,增长7.5%;农村用电量118.9亿千瓦小时,增长5.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3144.7亿元,增长2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3%提高到55.1%。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2597亿元,增长24%。其中,轻工业增加值805.4亿元,增长22.2%;重工业增加值1791.6亿元,增长24.9%。全省工业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90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3%,增长2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5.5亿元,增长23.9%;优势资源产业增加值920亿元,增长25.1%;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361.4亿元,增长37.3%;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417.8亿元,增长24.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61.4亿元,增长27.9%;完成新产品产值1310.4亿元,增长56.3%。

在统计的91种重点产品中,有74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81.3%。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食品、轻纺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机电及其他产品生产增势良好。其中,原油加工量、汽油、天然气、磷肥、机制纸及纸板、化学农药等产品产量增幅在10%~25%之间;铝材、软饮料、原盐、丝织品、人造板、塑料制品等的增幅则在25%~50%之间。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469.6亿元,增长31.6%;亏损企业亏损额38.9亿元,增亏12.3%;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430.7亿元,增长3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201.9亿元,增长2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4.7。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74.3亿元,增长28.4%;实现利税831.6亿元,增长28%。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962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亏损企业697个,增加2个。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6.7亿元,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564.1万平方米,增长20.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135.5万平方米,增长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24.5亿元,增长30.1%。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3228.3亿元,增长33%。房地产开发投资919.5亿元,增长31.1%。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1亿元,增长38.5%;第二产业投资1750.8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投资2627.6亿元,增长27.2%。

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行业和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全省500万元以上项目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完成投资60.3亿元,增长69.9%;农产品加工业投资182.2亿元,增长47.1%;化学工业投资82.5亿元,增长43.2%;装备制造业投资111.1亿元,增长36%;水力发电业投资343亿元,增长34.8%。

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继续得到有效抑制。全省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行业完成投资70.3亿元,下降12.8%;铁合金制造业和炼焦业投资分别下降24.7%和21.8%,汽车业投资仅增长4.6%。

全年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12260个,增长32.9%;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2279.9亿元,增长39%。其中,新开工项目7800个,增长27.7%;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54.2亿元,增长7.2%。全年建成投产项目554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5.2%,新增固定资产1538.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47.6%。年内建成了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工程、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货运站工程、黑河塘电站、宜宾蜀南竹海三江湖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全省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活跃、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6亿元,增长14.8%。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51.3亿元,增长15.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70.3亿元,增长14.4%。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4%,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5.2%和20.9%。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76.9亿元,增长14.3%,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580.9亿元,增长27.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25.5亿元,增长17.8%。从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商品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3%,化妆品增长28.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5.7%,通讯器材增长16.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9%,汽车增长41.6%。

物流业发展较快。全省社会物流总收入1150亿元,增长19%。全省六家企业获得国家A级物流企业称号,其中,四川东方物流、五粮液安吉物流、成铁实业总公司获得AAAA认定。 

六、对外经济

2006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23.4%。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807家,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25家来川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驻川外国领事机构达到6家。

2006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76个,合同金额1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4亿美元,增长22.5%;外派劳务21719人次。全省国内招商引资工作运行良好,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096.4亿元,增长53.1%。

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在西部各省率先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0.2亿美元,增长39.5%。其中,出口66.2亿美元,增长40.9%;进口44亿美元,增长37.4%。一般贸易出口52.4亿美元,增长37.3%;加工贸易出口11.8亿美元,增长1.1倍。国有企业出口26.1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39.4%,增长12.5%;集体企业出口3.7亿美元,下降41.1%;私营企业出口24.7亿美元,增长92.9%。在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农产品出口4.8亿美元,增长9%;机电产品出口24.5亿美元,增长5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7亿美元,增长6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6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1万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308亿吨公里,下降0.7%;铁路532亿吨公里,下降2.4%;航空4亿吨公里,增长33.3%。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532亿人公里,下降3.3%;铁路149亿人公里,增长11.2%;航空207亿人公里,增长19.7%。

通信行业持续较快发展。新增光缆线路长度3.5万公里,达到23.9万公里;长途电话业务电路达到55.4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固定交换机容量117万门,达到2352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847万户,达到2758万户。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345万户,增长9.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83亿元,增长26.5%。年末电信公网电话用户达到368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711万户,增长8.5%;移动电话用户1977万户,增长17%。农村固定电话用户554.6万户,增长16.6%。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42.2%。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9.6%,移动电话普及率22.6%。

旅游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旅游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增长35.8%。接待入境旅游者140.2万人次,增长31.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增长25.1%;接待国内游客16580.6万人次,增长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47.6亿元,增长36.6%。

2006年末,全省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10处,其中,世界遗产5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稳定增收。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034.8亿元,增长24.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7.2亿元,增长26.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47.5亿元,增长24.5%,对农业、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02.1亿元,比年初增加1893.6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156.8亿元,比年初增加606.8亿元,同比增长24.1%。各项贷款余额7833.3亿元,比年初增加1112.6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288.1亿元,比年初增加306.7亿元,同比增长10.6%;中长期贷款余额4028.2亿元,比年初增加782.9亿元,同比增长22.7%。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3595.4亿元,现金支出23519.6亿元,现金净回笼75.8亿元。

2006年末,全省上市公司67家。其中,发行H股4家,发行A股63家。

保险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省共有保险公司32家,按业务性质分,产险公司17家,寿险公司15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中资公司26家,外资公司6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40.2亿元,增长26.8%。其中,财产险收入63亿元,增长28.6%;人身险收入177.2亿元,增长26.1%。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56.6亿元,增长22.8%。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3.2亿元,增长17%,人身险赔付金额23.4亿元,增长32.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6年,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学年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4.4万所,在校学生1895.4万人,教职工88.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1.6万人。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结构进一步合理。普通高校76所,招生26.7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86.1万人,增长11%,毕业生17.3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31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9万人,增长7.2%,在校研究生5.6万人,毕业研究生1.2万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167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8.7%。全省小学1.7万所,招生115.2万人,在校小学生721.8万人,增加7.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普通中学5181所,招生176.8万人,在校学生501.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781所(不含技工校),招生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5万人,在校学生97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0所,在校学生23.2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01所,在校学生14.1万人;成人中学在校学生0.5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8.4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280.8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34万人,本(专)科毕业2.4万人。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工作新思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组织了十大科技行动专项,促进了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突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助农增收。2006年育成重点农畜新品种79个,引进新品种551个,推广新技术493项,开发新产品306个。重点扶持了30家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28亿元。加快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派出科技特派员1845名,建立专家大院224个,专业技术协会1033个,新成立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建立了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在面向骨干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资源,部署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了30个大型骨干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提升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20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抓了100户有活力、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00亿元,创利税230亿元。

科技基础条件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末,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6个。全省有两院院士57名,59人次。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取得新成果。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金额25.7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575项,247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61项。2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

全年共申请专利13109件,专利授权7138件。其中,新增专利实施项目2241项,新增产值286.7亿元;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85件,审理结案84件,结案率98.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省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壮大,文艺精品丰硕,文化市场规范,群众文化活跃”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持续推进。2006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3个,文化馆202个,公共图书馆147个,博物馆57个。全年摄制电视剧13部,电影故事片4部。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电视台2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8%,与上年持平。全省有线电视用户1046.5万户,比上年增加32.4万户。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省地方报纸出版90种,出版量16.3亿份;期刊出版334种,出版量7892.9万册;图书出版5014种,出版量18129万册;出版音像制品435种,电子出版物144种。2006年末全省共有档案馆241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9.2万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4个县(市、区),覆盖农村人口3765万人。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建设项目188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2310个。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3848个,床位19.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8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8万人,注册护士6.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7个,卫生技术人员0.8万人;妇幼保健机构199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万人,注册护士0.2万人;乡镇卫生院5168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继续加大力度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全年新增国家卫生县城1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614个,其中,省级卫生村62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成功举办全省性重大群众体育活动18次。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3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24枚、银牌5枚、铜牌6枚;获全国比赛金牌41枚、银牌47枚、铜牌46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3.9亿元,增长43.8%,共筹集公益金4.6亿元。继续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和“1+1”工程,全省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845条,当年新建502条。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狠抓“三个整治、一个确保”,139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42%和58%,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全面展开,依法划定了246个城市、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06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6484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60个,环境监测人员2349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100个,完成投资20.7亿元。烟尘控制区152个,面积1216.9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412个,面积3711.4公里。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167个,面积91370.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8%。建成生态示范区83个。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态势。2006年全省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40048起,死亡592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6.3%和5.5%。全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7人,下降20%;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7人,下降2.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7.9人,下降16.3%;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5.5人,下降9.9%。

十二、人    口

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74.9万人,人口出生率9.2‰,比上年减少0.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1.5万人,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2.9‰,与上年持平,全年净增人口23.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8169万人。全省城镇化率34.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0.1元,增长11.5%,其中,工薪收入6676元,增长14.3%。人均消费性支出7524.8元,增长9.2%,其中,用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迅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衣着支出增长17.8%;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19.7%;交通和通迅支出增长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7%。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3元,增收210元,增长7.5%。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186.2元,增收231.3元,增长24.2%;家庭经营收入1635.4元,减少46.2元,减2.7%;财产转移性收入191.3元,增收25.1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5元,增长5.3%。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1.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0.8%。

2006年末,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86.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054.5亿元,增长21.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4731.9亿元,增长12.3%。

2006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7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增长0.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50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6万人,增长2.2%。其中,国有单位增加3.3万人,集体单位减少1.4万人,其他经济单位增加8.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1万人,登记失业率4.5%。

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65.3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3.2亿元。全年共为216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90.3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531个,社区服务中心563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7.3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7595.8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2.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参保人数597.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35.2亿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400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3亿元。全年为25.7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33.1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70.7亿元,65.6万农民工也参加了医疗保险。参加工伤保险职工304.9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41.7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5.7亿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274.1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2.2亿元。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6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年末人口660.9万人;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2.9%下降到9.4%,下降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17.8亿元,增长2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61.2%下降到60.4%,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83.2亿元,增长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25.9%提高到30.2%,上升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8:36.9:35.3调整为25.7:40.4: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3亿元,增长40.6%。

农业稳步发展,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34.5万吨,增长0.3%。猪牛羊肉产量76.5万吨,增长9.1%。年末大牲畜存栏739.5万头,增长1.9%;生猪存栏572.9万头,增长5.2%;羊存栏864.9万只,增长1.6%。

工业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2.4亿元,增长25.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4%。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26.9%。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邮电通讯业、旅游业快速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4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7万公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7亿元,增长32.9%;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5.5亿元,增长17.6%;公网电话用户达79.5万户,增长9.5%,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3万户,达到105.9万户,增长28.2%;全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达到1698万人次,增长33.9%;实现旅游总收入112.8亿元,增长43.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亿美元。

消费品零售市场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增长1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0.5亿元,增长15.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126元,增长12.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76元,达到2451元,增长12.7%。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来源: 四川省统计局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