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四川省情>四川统计公报>详细内容
2024-08-14 23:28:56

2005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调查总队(2006年2月)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4-18 15:59:17 浏览次数: 【字体:

 2005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全省生产总值7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5.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52.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836.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1%、57.5%和33.4%。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8%,最终消费增长8.8%,净出口增长14.3%,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3%,总消费的贡献率为40.7%。“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连上四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1.2%,是我省前十个“五年计划”发展最好的时期。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210.6亿元,增长1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2.2亿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8.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9.9亿元,增长16%。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

市场物价逐月回落并趋于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1%,主要是鲜蛋价格上涨5.3%、水产品价格上涨4.5%、鲜菜价格上涨5.8%等,而植物油脂价格则下跌5.2%、猪肉价格下跌4.8%。同时,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5%。此外,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2%。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上涨9.3%。

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8.8%,比上年涨幅扩大1.9个百分点;土地交易价格上涨8.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3%。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6.8点,创历史新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稳中显好,全年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22.2点,为1998年以来的次高年。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煤、电、油、运、气持续偏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较大以及农村消费不足等问题。

二、农    业

2005年,四川农业经受了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全年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8万公顷,增长2.7%,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8.5%上升为69.1%;油料作物109.4万公顷,增加0.5万公顷,增长0.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8%下降到11.6%;药材9.3万公顷,增长1%;蔬菜98.9万公顷,增长1.8%,所占比重保持上年的10.5%;饲料作物31.4万公顷,减4.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下降到3.3%。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省优质水稻面积133.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3万公顷,增长8.4%;优质小麦播种面积64.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8万公顷,增长27.4%;优质玉米51.3万公顷,增加4.3万公顷,增长9.1%;优质大豆9.7万公顷,增加0.5万公顷,增长5.4%;优质油菜籽面积56.8万公顷,增加1.6万公顷,增长3%。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3409.2万吨,比上年增长2.5%;油菜籽产量168.7万吨,增长2.3%,再创历史新高;烤烟产量13.2万吨,增长41.1%;麻类作物产量6.9万吨,增长12.6%;茶叶产量10.3万吨,增长14.9%;水果产量540.6万吨,增长9.3%;药材产量30.7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产量2704.4万吨,增长3.1%。减产的农产品主要是:棉花产量2.5万吨,减25.3%;甘蔗产量132.9万吨,减9.1%。

养殖业较快发展。全年出栏肉猪8764.3万头,增加661万头,增长8.2%,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长幅度均达到7%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949.2万吨,增加78.6万吨,增长9%。其中,猪肉产量652.4万吨,增加51.1万吨,增长8.5%,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9.1%下降到68.7%;禽肉产量189万吨,增加18.6万吨,增长10.9%,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6%上升为19.9%。禽蛋产量156.1万吨,增长7.5%;牛奶产量57.5万吨,增长9.3%;蚕茧产量9.6万吨,下降1.6%。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20万公顷,增长2.9%;水产品产量98.2万吨,增长14%。

林业生产持续推进。全年成片造林26.5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9%,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51.1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81.6万千瓦,增长8.7%;农村用电量111.2亿千瓦小时,增长3.1%。

“十五”期间,四川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十五”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6033.8亿元,年均递增5.6%;粮食总产量为16251万吨,年均产量为3250万吨;肉类总产量累计达4031万吨,增长41.6%;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显著,五年来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占“九五”末全省耕地总量的10%以上;实现水产品产量380万吨,年均递增13.3%。同时,从2005年开始,全省全部免除农业税收及附加。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努力克服煤电油运气紧张的困难,合理组织生产,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2512.6亿元,增长1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8.2%提高到53%。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648.1亿元,增长24.2%;重工业增加值1386.3亿元,增长22.3%。按经济成份划分,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1047.7亿元,增长17.1%;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986.7亿元,增长29.8%。全省工业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5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2%,增长26.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7.7亿元,增长22.9%;优势资源产业增加值742.1亿元,增长27.1%;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265.3亿元,增长33.6%;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334.8亿元,增长23.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74.6亿元,增长11.5%;完成新产品产值857.5亿元,增长49.9%。

在统计的92种重点产品中,有79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85.9%。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食品、轻纺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机电及其他产品生产增势良好。其中,原油加工量、汽油、天然气、合成氨、机制纸及纸板、中成药等产品产量增幅在15~25%之间;氮肥、化学农药、乳制品、服装、人造板、塑料制品、发电设备、铝材等的增幅则在25~40%之间;增长平稳的有水泥增长12.6%,发电量增长8.3%,彩色电视机增长13.5%,汽车增长6.1%。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在7614个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357.3亿元,增长30.3%;亏损企业亏损额35.4亿元,减亏52.2%;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321.9亿元,增长3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162.6亿元,增长92.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7.8,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26.3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928.1亿元,增长30.1%;实现利税648.3亿元,增长39%。

“十五”时期,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1倍,年均递增15.6%,比“九五”提高5.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2000年提高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47.6:52.4调整为2005年的31.9:68.1。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042个,比2004年减少2个,其中,亏损企业695个,下降28.1%。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9.5亿元,增长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11万平方米,增长1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70万平方米,增长2.6%。

“十五”时期,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46.4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城镇投资3081亿元,增长29.6%。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618.2亿元,增长25.5%;更新改造投资713.3亿元,增长35%;房地产开发投资699.3亿元,增长37.1%。

随着投资政策及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四川建设领域民间投资热情高涨,增长迅速。全省民间投资1618亿元,增长35.4%,占全社会投资的46.7%,比2004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2005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保有压,扶优限劣,能源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电力投资380.6亿元,增长49.8%;石油工业投资66亿元,增长29%;煤炭工业投资35亿元,增长29.8%;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43.5亿元,增长7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投资73亿元,增长16.1%。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控制行业投资120亿元,增长0.1%,增速比2005年初回落15.8个百分点。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12413个,比上年增加203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570.4亿元,增加2092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9028个,增加1848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525亿元,增加993.2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588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7.4%,新增固定资产984.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42.2%。建成了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如福堂电站、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一期工程、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340毫米连扎管机组技改项目、四川龙威钢铁公司钢铁冷轧基地等。

“十五”时期,四川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1403.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3462.1亿元,增长1.5倍。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47.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年平均增长19.8%,比“九五”时期快4.1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全省累计完成民间投资5215.2亿元,年均增长23.8%,增速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快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由2000年的313.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255亿元,年均增长32%。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2272.9亿元,年均增长29%,增速比“九五”时期快9.4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2005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大环境下,我省消费品市场保持了持续活跃、稳步上升的态势,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亿元,增长14%。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46.9亿元,增长14.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34.5亿元,增长13.9%。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7%,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5.1%和14.8%。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37.6亿元,增长13.9%。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501.5亿元,增长24.5%。餐饮业零售额545.6亿元,增长15.9%。从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8%,化妆品增长45.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8.8%,家具类增长60.8%,通讯器材增长32.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2.5%,汽车增长16%。

“十五”时期,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实施积极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持续作用下,四川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商品供应充足,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继续改善,消费升级明显加快,以住宅、汽车、通讯设备等为代表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3000亿元,达到2981.4亿元,比2000年增长78.4%,年均增长12.3%。

六、对外经济

以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标志,四川利用外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317家,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11家来川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1.9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4%,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利用外资的40.3%。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45个,合同金额14.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亿美元;外派劳务17549人次。同时,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16.2亿元,增长49.2%。

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9亿美元,增长15.1%。其中,出口47亿美元,增长18.1%;进口32亿美元,增长11%。一般贸易出口38.1亿美元,增长24.6%;加工贸易出口5.1亿美元,下降33.9%。国有企业出口23.2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49.4%,增长2.5%;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分别为4.2亿美元和12.8亿美元,分别增长41.1%和47.3%。在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农产品出口4.4亿美元,增长1.4%;机电产品出口15.7亿美元,增长1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亿美元,下降15.8%。

“十五”期间,我省成功抓住制造业国际国内转移的重要机遇,制造业外商投资大幅增加,占全省外商投资的比重达到55.8%。在英特尔、摩托罗拉的带动下,必盛、中芯国际、友尼森、爱立信等一批著名公司陆续来川投资,带动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四川服务贸易、金融、流通等领域也倍受世界知名企业青睐,一批国际知名商业批发零售企业、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竞相落户四川,外商投资领域、投资方式呈现全方位,多层面的发展态势。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了历史新跨越,据海关统计,200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70亿美元大关,达到79亿美元。“十五”期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79.8亿美元,年均增长25.4%,其中,出口达161.9亿美元,进口为11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5%和22.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5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2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988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310亿吨公里,增长14%;铁路553.2亿吨公里,增长7.3%;航空3.2亿吨公里,增长20%。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550亿人公里,增长6.4%;铁路153亿人公里,增长6.3%;航空172亿人公里,增长21.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增光缆1万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20.3万皮长公里;新增长途电话业务电路38万路,达到90.9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744万门,达到4145万门。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316万户,增长20%。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60.9亿元,增长36.4%。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1577万户,其中,市话用户1101万户,农话用户476万户。移动通讯保持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690万户,增长11.5%。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38%,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8.3%。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旅游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同比增长27.4%。接待入境旅游者10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外汇收入3.16亿美元,同比增长9.4%;接待国内游客13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95.7亿元,同比增长28.4%。

“十五”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由2000年的258.1亿元跃升到2005年的721.3亿元,年均增长22.8%。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4%提高到2005年的9.8%。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1%,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 21%。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5%,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2.9%。四川已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9处,其中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05.3亿元,比上年初增加1371.4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43.7亿元,比上年初增加166.8亿元,同比增长6.9%。各项贷款余额6743亿元,增加560亿元,增长8.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59.4亿元,增加110.1亿元,增长3.5%;中长期贷款余额3272.8亿元,增加343.2亿元,增长11.4%。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1357.8亿元,现金支出21275.8亿元,现金净回笼82亿元。

2005年末,全省上市公司67家,其中发行H股4家,发行A股63家。

保险事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全年保费总收入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财产险收入48.9亿元,增长7.3%;人身险收入140.5亿元,增长23%。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46.1亿元,增长8.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8.4亿元,增长15.5%,人身险赔付金额17.7亿元,下降1%。

“十五”期间,全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落实金融调控措施,金融支持经济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较“九五”末净增5292.1亿元,年均增幅为17%,贷款稳定增加,中长期贷款保持升势,2003以来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在2004年得到有效的控制。基本建设、农业、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较快,信贷增长趋于合理。外资金融机构积极进入,目前有新加坡华侨银行、香港东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在川设立了分行。中英人寿等3家外资保险机构正式在川营业。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机构加速扩张,业务量持续攀升。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5年,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开展,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同时,加强了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学年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4.9万所,在校学生1836.6万人,教职工86.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0.6万人。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普通高校72所,招生26.7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77.5万人,增长21.7%,毕业生13.9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31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8万人,增长9.7%,在校研究生4.9万人,毕业研究生1万人。

基础教育全面加强。159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7.7%。全年全省小学1.9万所,招生109.2万人,在校小学生714.5万人,减少22.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普通中学4995所,招生168.4万人,在校学生485.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507所(不含技工校),招生29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在校学生65.6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11所,在校学生22.7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11所,在校学生12.7万人;成人中学在校学生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8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254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43.4万人,获得研究生、本(专)科文凭3万人。

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重点围绕科技服务“三农”问题、良种产业化、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入开展工作,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普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服务“三农”取得成效。以“粮食丰产”和“星火富民”两大科技工程统揽农村科技工作,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面积达1126余万亩,孵化培养重点农业科技企业30多家,落实科技帮扶户达到10310户,育成重点农畜新品种100个。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新型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园区累计培训农业人员20万余人次,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升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50亿元,利税190亿元。

科技基础条件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全省有两院院士57名,59人次。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2.5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84项,219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52项。1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

全年共申请专利10567件,专利授权4606件,其中新增实施专利技术1771项,新增产值214亿元;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192件,审理结案190件,结案率99%。

“十五”期间,四川教育事业成就显著,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中等教育稳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科教兴川”战略的提出,将科技和教育事业摆在四川重中之重的发展领域。到2005年底,四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7.7%,比2000年提高4.5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数由2000年的42所增加到72所,年均增长11.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省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壮大,文艺精品丰硕,文化市场规范,群众文化活跃”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持续推进。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被列入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名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4个,文化馆201个,公共图书馆140个,博物馆56个。全年摄制电视剧17部,电影故事片11部。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0座,节目104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电视台22座,节目57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6.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省有线电视用户1017.6万户,比上年增加48.7万户。

新闻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省地方报纸出版87种,出版量16亿份;杂志出版334种,出版量9440万册;图书出版4875种,出版量23643万册;出版音像制品713种,电子出版物171种。年末全省共有档案馆241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8.6万卷。

卫生工作继续加强。2005年,全省加快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建设项目31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809个。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4208个,床位20.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5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9万人,注册护士6.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9个,卫生技术人员0.8万人;妇幼保健机构196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万人,注册护士0.2万人;乡镇卫生院5302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继续加大力度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3个、县城1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446个,其中省级卫生村63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圆满完成20项全国和国际比赛以及“全国十运会”在四川的各项预赛的承办工作,成功举办全省性重大群众体育活动10次。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4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2枚;获全国比赛金牌12枚、银牌17枚、铜牌19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9.6亿元,较上年销售量增长56.2%,共筹集公益金3.4亿元。继续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和“1+1”工程,全年建设全民健身路径210条。

“十五”期间,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加快了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城乡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十一、环境保护

围绕“还三江清水,建生态四川”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对水污染源进行了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6339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22个,环境监测人员2034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370个,完成投资18.2亿元,在建绿色工程规划项目23项,完成投资5.5亿元。烟尘控制区146个,面积1132.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306个,面积3559.9平方公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狠抓“三区、一镇、一小区”建设。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163个,面积786.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2%。建成生态示范区80个。

“十五”期间,积极推进了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累计退耕还林71.5万公顷,退牧还草256万公顷,荒山造林169万公顷,天然林有效管护2153万公顷。实施了以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整治重点排污企业863个,出川水质明显改善,五大江河水质基本良好。

十二、人    口

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84.8万人,人口出生率9.7‰,比上年增加0.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9.4万人,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2.9‰,比上年增高0.1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5.4万人,年末总人口8750万人。全省城镇化率3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人口总量低速缓慢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预期寿命普遍延长,达到72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全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6元,增长8.8%,其中,股息和红利收入增长43.6%,出租房屋收入增长24.4%。人均消费性支出6891元,增长8.2%,其中,用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杂项商品与服务、居住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衣着支出增长14.9%;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10%;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21.9%;居住支出增长17.4%。

“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2.3%,年均增长7.3%;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41.9%,年均增长7.2%。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2.8元,增收222.5元,增长8.6%。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954.9元,增加82.4元,增长9.4%;家庭经营收入1681.6元,增加95.4元,增长6%;财产转移性收入166.2元,增加35.8元,增长3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74.2元,增长13.1%。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9%,交通通讯支出增长34.4%。

“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99.2元,年均增加179.8元,年均增长8%。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02.7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690.4亿元,增长15.8%;定期储蓄存款余额4212.2亿元,增长18.4%。

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7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增长0.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万人,增长1.3%。其中,国有单位减少4.6万人,集体单位减少3.2万人,其他经济单位增加1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4.3万人,登记失业率4.6%。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58.5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1.2亿元。全年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筹集资金2.1亿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0.9亿元,代缴社会保险费1.1亿元。全年为230.6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72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718个,社区服务中心416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0.7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798.9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养老保险参保职工562.4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87.7亿元,征缴率97%。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80.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9.7亿元,征缴率93%。全年为18.6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6.4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52.3亿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270.5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3.7亿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212.5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1.5亿元。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5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年末人口65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5%;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3.6亿元,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1.2%上升为12.9%;第二产业增加值167.5亿元,增长2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60%,由上年的58.9%提高到61.2%,增加了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9.8亿元,增长9.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9.9%降到25.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37:33调整为27.8:36.9:35.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4亿元,增长32.3%。

农业稳步发展,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33.9万吨,增长2.9%;猪牛羊肉产量69.5万吨,增长10%;年末大牲畜存栏726万头,增长1.2%;生猪存栏537.9万头,增长2.7%;羊存栏845万只,增长1.8%。

工业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2.4亿元,增长2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98.5亿元,增长33%。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5万公里,新增等级公路2069公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5.5亿元,增长32.3%;实现邮电业务收入9.5亿元,增长14.9%;公网电话用户达65.7万户,增长9.6%,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4万户,达到72.7万户,增长11.4%;全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达1253万人次,增长25.6%;实现旅游总收入79.4亿元,增长26.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保持1亿美元。

消费品零售市场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1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0.5亿元,增长13.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050元,增长12.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54元,突破2000元,达到2200元,增长幅度达13.1%。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公报中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史数据按照经济普查数据作了相应调整。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来源: 四川省统计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