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四川省情>四川统计公报>详细内容
2025-03-17 12:10:10

2005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调查总队(2006年2月)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4-18 15:59:17 浏览次数:2436 【字体:

 2005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全省生产总值7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5.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52.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836.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1%、57.5%和33.4%。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8%,最终消费增长8.8%,净出口增长14.3%,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3%,总消费的贡献率为40.7%。“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连上四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1.2%,是我省前十个“五年计划”发展最好的时期。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210.6亿元,增长1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2.2亿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8.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9.9亿元,增长16%。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

市场物价逐月回落并趋于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1%,主要是鲜蛋价格上涨5.3%、水产品价格上涨4.5%、鲜菜价格上涨5.8%等,而植物油脂价格则下跌5.2%、猪肉价格下跌4.8%。同时,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5%。此外,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2%。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上涨9.3%。

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8.8%,比上年涨幅扩大1.9个百分点;土地交易价格上涨8.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3%。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6.8点,创历史新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稳中显好,全年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22.2点,为1998年以来的次高年。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煤、电、油、运、气持续偏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较大以及农村消费不足等问题。

二、农    业

2005年,四川农业经受了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全年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8万公顷,增长2.7%,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8.5%上升为69.1%;油料作物109.4万公顷,增加0.5万公顷,增长0.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8%下降到11.6%;药材9.3万公顷,增长1%;蔬菜98.9万公顷,增长1.8%,所占比重保持上年的10.5%;饲料作物31.4万公顷,减4.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下降到3.3%。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省优质水稻面积133.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3万公顷,增长8.4%;优质小麦播种面积64.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8万公顷,增长27.4%;优质玉米51.3万公顷,增加4.3万公顷,增长9.1%;优质大豆9.7万公顷,增加0.5万公顷,增长5.4%;优质油菜籽面积56.8万公顷,增加1.6万公顷,增长3%。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3409.2万吨,比上年增长2.5%;油菜籽产量168.7万吨,增长2.3%,再创历史新高;烤烟产量13.2万吨,增长41.1%;麻类作物产量6.9万吨,增长12.6%;茶叶产量10.3万吨,增长14.9%;水果产量540.6万吨,增长9.3%;药材产量30.7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产量2704.4万吨,增长3.1%。减产的农产品主要是:棉花产量2.5万吨,减25.3%;甘蔗产量132.9万吨,减9.1%。

养殖业较快发展。全年出栏肉猪8764.3万头,增加661万头,增长8.2%,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长幅度均达到7%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949.2万吨,增加78.6万吨,增长9%。其中,猪肉产量652.4万吨,增加51.1万吨,增长8.5%,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9.1%下降到68.7%;禽肉产量189万吨,增加18.6万吨,增长10.9%,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6%上升为19.9%。禽蛋产量156.1万吨,增长7.5%;牛奶产量57.5万吨,增长9.3%;蚕茧产量9.6万吨,下降1.6%。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20万公顷,增长2.9%;水产品产量98.2万吨,增长14%。

林业生产持续推进。全年成片造林26.5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9%,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51.1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81.6万千瓦,增长8.7%;农村用电量111.2亿千瓦小时,增长3.1%。

“十五”期间,四川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十五”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6033.8亿元,年均递增5.6%;粮食总产量为16251万吨,年均产量为3250万吨;肉类总产量累计达4031万吨,增长41.6%;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显著,五年来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占“九五”末全省耕地总量的10%以上;实现水产品产量380万吨,年均递增13.3%。同时,从2005年开始,全省全部免除农业税收及附加。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努力克服煤电油运气紧张的困难,合理组织生产,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2512.6亿元,增长1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8.2%提高到53%。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648.1亿元,增长24.2%;重工业增加值1386.3亿元,增长22.3%。按经济成份划分,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1047.7亿元,增长17.1%;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986.7亿元,增长29.8%。全省工业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5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2%,增长26.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7.7亿元,增长22.9%;优势资源产业增加值742.1亿元,增长27.1%;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265.3亿元,增长33.6%;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334.8亿元,增长23.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74.6亿元,增长11.5%;完成新产品产值857.5亿元,增长49.9%。

在统计的92种重点产品中,有79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85.9%。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食品、轻纺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机电及其他产品生产增势良好。其中,原油加工量、汽油、天然气、合成氨、机制纸及纸板、中成药等产品产量增幅在15~25%之间;氮肥、化学农药、乳制品、服装、人造板、塑料制品、发电设备、铝材等的增幅则在25~40%之间;增长平稳的有水泥增长12.6%,发电量增长8.3%,彩色电视机增长13.5%,汽车增长6.1%。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在7614个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357.3亿元,增长30.3%;亏损企业亏损额35.4亿元,减亏52.2%;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321.9亿元,增长3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162.6亿元,增长92.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7.8,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26.3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928.1亿元,增长30.1%;实现利税648.3亿元,增长39%。

“十五”时期,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1倍,年均递增15.6%,比“九五”提高5.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2000年提高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47.6:52.4调整为2005年的31.9:68.1。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042个,比2004年减少2个,其中,亏损企业695个,下降28.1%。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9.5亿元,增长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11万平方米,增长1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70万平方米,增长2.6%。

“十五”时期,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46.4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城镇投资3081亿元,增长29.6%。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618.2亿元,增长25.5%;更新改造投资713.3亿元,增长35%;房地产开发投资699.3亿元,增长37.1%。

随着投资政策及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四川建设领域民间投资热情高涨,增长迅速。全省民间投资1618亿元,增长35.4%,占全社会投资的46.7%,比2004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2005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保有压,扶优限劣,能源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电力投资380.6亿元,增长49.8%;石油工业投资66亿元,增长29%;煤炭工业投资35亿元,增长29.8%;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43.5亿元,增长7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投资73亿元,增长16.1%。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控制行业投资120亿元,增长0.1%,增速比2005年初回落15.8个百分点。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12413个,比上年增加203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570.4亿元,增加2092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9028个,增加1848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525亿元,增加993.2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588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7.4%,新增固定资产984.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42.2%。建成了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如福堂电站、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一期工程、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340毫米连扎管机组技改项目、四川龙威钢铁公司钢铁冷轧基地等。

“十五”时期,四川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1403.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3462.1亿元,增长1.5倍。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47.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年平均增长19.8%,比“九五”时期快4.1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全省累计完成民间投资5215.2亿元,年均增长23.8%,增速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快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由2000年的313.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255亿元,年均增长32%。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2272.9亿元,年均增长29%,增速比“九五”时期快9.4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2005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大环境下,我省消费品市场保持了持续活跃、稳步上升的态势,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亿元,增长14%。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46.9亿元,增长14.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34.5亿元,增长13.9%。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7%,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5.1%和14.8%。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37.6亿元,增长13.9%。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501.5亿元,增长24.5%。餐饮业零售额545.6亿元,增长15.9%。从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8%,化妆品增长45.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8.8%,家具类增长60.8%,通讯器材增长32.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2.5%,汽车增长16%。

“十五”时期,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实施积极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持续作用下,四川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商品供应充足,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继续改善,消费升级明显加快,以住宅、汽车、通讯设备等为代表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3000亿元,达到2981.4亿元,比2000年增长78.4%,年均增长12.3%。

六、对外经济

以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标志,四川利用外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317家,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11家来川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1.9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4%,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利用外资的40.3%。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45个,合同金额14.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亿美元;外派劳务17549人次。同时,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16.2亿元,增长49.2%。

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9亿美元,增长15.1%。其中,出口47亿美元,增长18.1%;进口32亿美元,增长11%。一般贸易出口38.1亿美元,增长24.6%;加工贸易出口5.1亿美元,下降33.9%。国有企业出口23.2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49.4%,增长2.5%;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分别为4.2亿美元和12.8亿美元,分别增长41.1%和47.3%。在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农产品出口4.4亿美元,增长1.4%;机电产品出口15.7亿美元,增长1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亿美元,下降15.8%。

“十五”期间,我省成功抓住制造业国际国内转移的重要机遇,制造业外商投资大幅增加,占全省外商投资的比重达到55.8%。在英特尔、摩托罗拉的带动下,必盛、中芯国际、友尼森、爱立信等一批著名公司陆续来川投资,带动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四川服务贸易、金融、流通等领域也倍受世界知名企业青睐,一批国际知名商业批发零售企业、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竞相落户四川,外商投资领域、投资方式呈现全方位,多层面的发展态势。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了历史新跨越,据海关统计,200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70亿美元大关,达到79亿美元。“十五”期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79.8亿美元,年均增长25.4%,其中,出口达161.9亿美元,进口为11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5%和22.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5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2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988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310亿吨公里,增长14%;铁路553.2亿吨公里,增长7.3%;航空3.2亿吨公里,增长20%。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550亿人公里,增长6.4%;铁路153亿人公里,增长6.3%;航空172亿人公里,增长21.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增光缆1万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20.3万皮长公里;新增长途电话业务电路38万路,达到90.9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744万门,达到4145万门。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316万户,增长20%。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60.9亿元,增长36.4%。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1577万户,其中,市话用户1101万户,农话用户476万户。移动通讯保持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690万户,增长11.5%。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38%,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8.3%。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旅游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同比增长27.4%。接待入境旅游者10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外汇收入3.16亿美元,同比增长9.4%;接待国内游客13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95.7亿元,同比增长28.4%。

“十五”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由2000年的258.1亿元跃升到2005年的721.3亿元,年均增长22.8%。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4%提高到2005年的9.8%。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1%,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 21%。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5%,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2.9%。四川已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9处,其中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05.3亿元,比上年初增加1371.4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43.7亿元,比上年初增加166.8亿元,同比增长6.9%。各项贷款余额6743亿元,增加560亿元,增长8.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59.4亿元,增加110.1亿元,增长3.5%;中长期贷款余额3272.8亿元,增加343.2亿元,增长11.4%。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1357.8亿元,现金支出21275.8亿元,现金净回笼82亿元。

2005年末,全省上市公司67家,其中发行H股4家,发行A股63家。

保险事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全年保费总收入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财产险收入48.9亿元,增长7.3%;人身险收入140.5亿元,增长23%。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46.1亿元,增长8.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8.4亿元,增长15.5%,人身险赔付金额17.7亿元,下降1%。

“十五”期间,全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落实金融调控措施,金融支持经济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较“九五”末净增5292.1亿元,年均增幅为17%,贷款稳定增加,中长期贷款保持升势,2003以来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在2004年得到有效的控制。基本建设、农业、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较快,信贷增长趋于合理。外资金融机构积极进入,目前有新加坡华侨银行、香港东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在川设立了分行。中英人寿等3家外资保险机构正式在川营业。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机构加速扩张,业务量持续攀升。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5年,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开展,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同时,加强了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学年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4.9万所,在校学生1836.6万人,教职工86.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0.6万人。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普通高校72所,招生26.7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77.5万人,增长21.7%,毕业生13.9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31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8万人,增长9.7%,在校研究生4.9万人,毕业研究生1万人。

基础教育全面加强。159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7.7%。全年全省小学1.9万所,招生109.2万人,在校小学生714.5万人,减少22.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普通中学4995所,招生168.4万人,在校学生485.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507所(不含技工校),招生29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在校学生65.6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11所,在校学生22.7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11所,在校学生12.7万人;成人中学在校学生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8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254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43.4万人,获得研究生、本(专)科文凭3万人。

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重点围绕科技服务“三农”问题、良种产业化、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入开展工作,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普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服务“三农”取得成效。以“粮食丰产”和“星火富民”两大科技工程统揽农村科技工作,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面积达1126余万亩,孵化培养重点农业科技企业30多家,落实科技帮扶户达到10310户,育成重点农畜新品种100个。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新型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园区累计培训农业人员20万余人次,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升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50亿元,利税190亿元。

科技基础条件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全省有两院院士57名,59人次。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2.5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84项,219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52项。1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

全年共申请专利10567件,专利授权4606件,其中新增实施专利技术1771项,新增产值214亿元;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192件,审理结案190件,结案率99%。

“十五”期间,四川教育事业成就显著,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中等教育稳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科教兴川”战略的提出,将科技和教育事业摆在四川重中之重的发展领域。到2005年底,四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7.7%,比2000年提高4.5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数由2000年的42所增加到72所,年均增长11.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省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壮大,文艺精品丰硕,文化市场规范,群众文化活跃”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持续推进。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被列入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名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4个,文化馆201个,公共图书馆140个,博物馆56个。全年摄制电视剧17部,电影故事片11部。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0座,节目104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电视台22座,节目57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6.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省有线电视用户1017.6万户,比上年增加48.7万户。

新闻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省地方报纸出版87种,出版量16亿份;杂志出版334种,出版量9440万册;图书出版4875种,出版量23643万册;出版音像制品713种,电子出版物171种。年末全省共有档案馆241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8.6万卷。

卫生工作继续加强。2005年,全省加快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建设项目31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809个。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4208个,床位20.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5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9万人,注册护士6.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9个,卫生技术人员0.8万人;妇幼保健机构196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万人,注册护士0.2万人;乡镇卫生院5302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继续加大力度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3个、县城1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446个,其中省级卫生村63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圆满完成20项全国和国际比赛以及“全国十运会”在四川的各项预赛的承办工作,成功举办全省性重大群众体育活动10次。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4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2枚;获全国比赛金牌12枚、银牌17枚、铜牌19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9.6亿元,较上年销售量增长56.2%,共筹集公益金3.4亿元。继续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和“1+1”工程,全年建设全民健身路径210条。

“十五”期间,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加快了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城乡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十一、环境保护

围绕“还三江清水,建生态四川”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对水污染源进行了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6339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22个,环境监测人员2034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370个,完成投资18.2亿元,在建绿色工程规划项目23项,完成投资5.5亿元。烟尘控制区146个,面积1132.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306个,面积3559.9平方公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狠抓“三区、一镇、一小区”建设。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163个,面积786.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2%。建成生态示范区80个。

“十五”期间,积极推进了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累计退耕还林71.5万公顷,退牧还草256万公顷,荒山造林169万公顷,天然林有效管护2153万公顷。实施了以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整治重点排污企业863个,出川水质明显改善,五大江河水质基本良好。

十二、人    口

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84.8万人,人口出生率9.7‰,比上年增加0.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9.4万人,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2.9‰,比上年增高0.1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5.4万人,年末总人口8750万人。全省城镇化率3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人口总量低速缓慢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预期寿命普遍延长,达到72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全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6元,增长8.8%,其中,股息和红利收入增长43.6%,出租房屋收入增长24.4%。人均消费性支出6891元,增长8.2%,其中,用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杂项商品与服务、居住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衣着支出增长14.9%;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10%;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21.9%;居住支出增长17.4%。

“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2.3%,年均增长7.3%;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41.9%,年均增长7.2%。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2.8元,增收222.5元,增长8.6%。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954.9元,增加82.4元,增长9.4%;家庭经营收入1681.6元,增加95.4元,增长6%;财产转移性收入166.2元,增加35.8元,增长3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74.2元,增长13.1%。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9%,交通通讯支出增长34.4%。

“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99.2元,年均增加179.8元,年均增长8%。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02.7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690.4亿元,增长15.8%;定期储蓄存款余额4212.2亿元,增长18.4%。

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7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增长0.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万人,增长1.3%。其中,国有单位减少4.6万人,集体单位减少3.2万人,其他经济单位增加1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4.3万人,登记失业率4.6%。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58.5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1.2亿元。全年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筹集资金2.1亿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0.9亿元,代缴社会保险费1.1亿元。全年为230.6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72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718个,社区服务中心416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0.7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798.9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养老保险参保职工562.4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87.7亿元,征缴率97%。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80.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9.7亿元,征缴率93%。全年为18.6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6.4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52.3亿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270.5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3.7亿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212.5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1.5亿元。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5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年末人口65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5%;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3.6亿元,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1.2%上升为12.9%;第二产业增加值167.5亿元,增长2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60%,由上年的58.9%提高到61.2%,增加了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9.8亿元,增长9.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9.9%降到25.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37:33调整为27.8:36.9:35.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4亿元,增长32.3%。

农业稳步发展,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33.9万吨,增长2.9%;猪牛羊肉产量69.5万吨,增长10%;年末大牲畜存栏726万头,增长1.2%;生猪存栏537.9万头,增长2.7%;羊存栏845万只,增长1.8%。

工业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2.4亿元,增长2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98.5亿元,增长33%。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5万公里,新增等级公路2069公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5.5亿元,增长32.3%;实现邮电业务收入9.5亿元,增长14.9%;公网电话用户达65.7万户,增长9.6%,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4万户,达到72.7万户,增长11.4%;全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达1253万人次,增长25.6%;实现旅游总收入79.4亿元,增长26.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保持1亿美元。

消费品零售市场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1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0.5亿元,增长13.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050元,增长12.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54元,突破2000元,达到2200元,增长幅度达13.1%。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公报中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史数据按照经济普查数据作了相应调整。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来源: 四川省统计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