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四川省情>四川统计公报>详细内容
2025-03-17 12:10:10

200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05年2月5日)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4-18 15:33:02 浏览次数:1973 【字体:

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一年,也是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夺取胜利的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省委、省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6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是11年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69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8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57.9%和32.6%。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4.9%,最终消费增长11.1%,净出口增长3.8%,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总消费的贡献率为50.9%。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568.5亿元,增长21.1%,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1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增加值1280.4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802亿元,增长15.4%。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8%,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2%,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上涨24.2%、植物油脂价格上涨13.4%、猪肉价格上涨32%等因素的带动。同时,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2%。此外,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9%。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 

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3.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4%。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提升。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24.1点和125点,分别比上年上升4.3点和5.2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资金和煤、电、油、运偏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 

二、农    业 

在“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等有利因素的积极推动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近20年少有的好形势。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5万公顷,增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7%上升为68.5%;油料作物108.9万公顷,增加0.2万公顷,增0.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2%下降到11.8%;药材9.2万公顷,增6%;蔬菜96.9万公顷,减3.7%,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1%下降到10.5%;饲料作物32.8万公顷,减8.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下降到3.6%。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省优质水稻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1万公顷,增8%;优质小麦播种面积50.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5万公顷,增26.5%;优质玉米47万公顷,增加8.2万公顷,增21.3%;优质大豆9.2万公顷,增加1.1万公顷,增13.2%;优质油菜籽面积55.2万公顷,增加4.5万公顷,增8.9%。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3326.5万吨,比上年增4.5%;油菜籽产量165万吨,增5.8%,创历史新高;烤烟产量9.4万吨,增13.9%;棉花产量3.3万吨,增30.5%;麻类作物产量5.3万吨,增6.1%;茶叶产量9.9万吨,增37.5%;水果产量507.3万吨,增9.1%;药材产量31万吨,增19.8%;蔬菜产量2616.5万吨,减0.8%;甘蔗产量146.1万吨,减14.3%。 

畜牧业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增多。全年出栏肉猪8060.3万头,增加570万头,增长7.6%,牛、羊、家禽和兔增长幅度均达到7.8%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863.5万吨,增加68.2万吨,增长8.6%。其中,猪肉产量597.1万吨,增加42.7万吨,增长7.7%。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9.7%下降到69.2%。禽肉产量170万吨,增加15.5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4%上升为19.7%。禽蛋产量145.4万吨,增长8.9%;牛奶产量52万吨,增长14.4%;蚕茧产量9.8万吨,增长5.9%。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19.5万公顷,增长6%;水产品产量85万吨,增长11.3%。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林业发展持续推进。全年成片造林40.1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5万公顷。2004年末,全省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已达115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48个,保护区面积74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4%,自然保护区内各种乔、灌、草植物和动物得到进一步保护,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7.9%,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50.5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08.6万千瓦,增长6.2%;农村用电量107.8亿千瓦小时,增长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努力克服煤电油运紧张的困难,合理组织生产,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2165.2亿元,增长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5.2%提高到48.2%。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增长21.4%;重工业增加值1024.5亿元,增长28.3%。按经济成份划分,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775.7亿元,增长19.3%;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770.8亿元,增长52.5%。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17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9%,增长32.4%。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9亿元,下降4.6%;机械冶金业增加值463.4亿元,增长43.5%;医药化工增加值209.7亿元,增长31.9%;饮料食品工业增加值338.5亿元,增长31.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25.7亿元,增长8.3%;完成新产品产值624.5亿元,增长28.1%。 

在统计的92种重点产品中,有78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84.8%。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食品、轻纺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机电及其他产品生产增势良好。其中,原油加工量、汽油、厚钢板、镍、铝、胶印书刊纸、发电设备、金属切削机床等11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50%,中成药增长27.4%,原煤增长26.4%,成品钢材增长21.5%,钢增长18.6%,发电量增长13.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269.6亿元,增长41.7%;亏损企业亏损额69.5亿元,增亏84.1%;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00.1亿元,增长3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85.6亿元,增长2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4,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13.9。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42.7亿元,增长31.5%;实现利税475.2亿元,增长24.7%。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省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786个,比上年增加283个。其中,亏损企业629个,增加82个。实现利税总额74.8亿元,增长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437万平方米,增加87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123万平方米,增加33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城镇投资2377.8亿元,增长27.5%。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289.1亿元,增长31.6%;更新改造投资528.5亿元,增长43.2%;房地产开发投资510.1亿元,增长13.1%。城镇非国有投资1352亿元,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1.9%提高到56.9%,增长39.8%。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保有压,扶优限劣,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投资快速增长。其中,电力投资254.6亿元,增长90.6%;石油工业投资51.1亿元,增长96.5%;煤炭工业投资26.5亿元,增长1.1倍;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24.7亿元,增长8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投资63.3亿元,增长60.2%。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投资119.9亿元,增长9.5%,增速比年初回落52.6个百分点。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10380个,比上年增加166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478.4亿元,增加1565.4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7180个,增加113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31.8亿元,增加684.8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553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3.4%,新增固定资产743.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4.3%。实施“4433”工程,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大竹至重庆界、南充至广安、成温邛、成彭高速公路、金筠铁路等建成通车。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58公里。攀钢集团冷轧厂增建2号镀锌铝生产线、泸天化集团公司合成氨节能增产和尿素扩能技改项目、四川美丰尿素项目、四川和邦纯碱工程、韩国汇维仕公司涤纶短纤项目和台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生产线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成都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建成通车、成都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及攀枝花、自贡、南充、广元、内江、乐山等一大批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五、国内贸易 

在住房、汽车、餐饮、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亿元,增长14%。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30.1亿元,增长12.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53.9亿元,增长15.4%。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9.9%和30.1%。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34.1亿元,增长13.1%。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311.3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436.3亿元,增长24.9%。从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全年汽车类市场零售额42.1亿元,增长0.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品零售额44.3亿元,增长9%。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全年组织了赴美国、新西兰、韩国和欧洲的考察暨招商引资活动,率团参加“四川——澳门合作发展周”,“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和“泛珠江三角合作论坛”,举办了西博会等活动,加强了省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增长8.1%。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436个,合同金额11.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9亿美元;外派劳务12173人次。同时,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80亿元,增长57.4%。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68.7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39.8亿美元,增长24.2%;进口28.9亿美元,增长19.1%。在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30.7亿美元,增长43%;加工贸易出口8.3亿美元,下降21.1%。国有企业出口22.7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57%,增长9.2%;集体、私营企业分别出口3亿美元和8.7亿美元,增长37.2%和85.2%。在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初级产品出口增长快于工业品,机电产品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他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8亿美元,增长4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3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1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867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272亿吨公里,增长6.9%;铁路506.4亿吨公里,增长9.5%;航空2.7亿吨公里,增长23.6%。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517亿人公里,增长9.2%;铁路124亿人公里,增长17.6%;航空142亿人公里,增长37.2%。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增光缆2万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17.4万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电路25万路,达到52.6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646万门,达到3401万门。互联网络注册户数254万户,增长28%。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36.1亿元,增长28.7%。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1369.9万户。其中,市话用户1011.4万户,农话用户358.5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514.6万户,增长21.9%。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33.7%。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7%。 

旅游业全面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566.2亿元,增长34.6%。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9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倍,外汇收入2.9亿美元,增长93.1%;接待国内游客11425.6万人次,增长36%,国内旅游收入542.3亿元,增长32.8%。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6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27.5亿元,增长16.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78.9亿元,增加356.5亿元,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6475.9亿元,增加634.4亿元,增长11.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081.7亿元,增加105.7亿元,增长3.4%;中长期贷款余额2691.9亿元,增加389亿元,增长18.2%。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9223.2亿元,现金支出19136.5亿元,现金净回笼86.7亿元。 

年末,全省上市公司68家,其中发行H股4家,发行A股65家,2004年发行新股3家,全年共筹集资金11亿元。 

保险事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全年保费总收入1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财产险收入45.3亿元,增长17.8%;人身险收入114.3亿元,增长8.7%。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42.3亿元,增长2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4.4亿元,增长29.9%,人身险赔付金额17.9亿元,增长1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和“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省”的总体思路,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学年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5.3万所,在校学生1846.9万人,教职工8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8.5万人。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逐步优化。普通高校68所,招生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63.7万人,增长24.3%,毕业生10.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31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6万人,增长19.8%,在校研究生4.2万人,毕业研究生6684人。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150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6.2%。全年全省小学2.2万所,招生116.9万人,在校小学生736.6万人,减少18.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中学4965所,招生169.6万人,在校学生490.9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学校660所(不含技工校),招生25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在校学生60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2所,在校学生20.5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中学在校学生1.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10.1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305.5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55万人,获得研究生、本(专)科文凭4.3万人。 

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重点围绕科技服务“三农”问题、良种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入开展工作,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普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R&D经费投入95亿元,占GDP的1.45%。 

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服务“三农”取得成效。以“粮食丰产”和“星火富民”两大科技工程统揽农村科技工作,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面积达1100余万亩,孵化培养重点农业科技企业100多家,落实科技帮扶户达到10580户,育成重点农畜新品种114个。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新型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园区累计培训农业人员19万余人次,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升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50亿元,利税160亿元。 

科技基础条件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4家。全省有两院院士54名,56人次。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2.2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537项,220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46项。1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 

全年共申请专利7260件,专利授权4430件,其中新增实施专利技术898项,新增产值151亿元;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147件,审理结案138件,结案率93.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发展。川剧《巴山秀才》和诗乐舞《大唐华章》双双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3个,文化馆194个,公共图书馆137个,博物馆55个。全年摄制电视剧21部,电影故事片6部。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0座,节目108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电视台22座,节目55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6.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省有线电视用户954.8万户,比上年增加62.1万户。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省地方报纸出版134种,出版量13.4亿份;杂志出版338种,出版量5960万册;图书出版3668种,出版量20181万册;出版音像制品640种,电子出版物180种。年末全省共有档案馆240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约41.8万卷。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省加快公共卫生两大体系建设,其中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172个。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4002个,床位17.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9万人,注册护士5.8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12个,卫生技术人员0.8万人;妇幼保健机构196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万人,注册护士0.2万人;乡镇卫生院5434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1个、县城7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491个,其中省级卫生村68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圆满完成亚洲杯足球赛(成都赛区)、亚洲杯跳水赛、国际体育舞蹈比赛等33项国际及全国单项比赛的承办工作。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2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3枚、铜牌3枚;获全国比赛金牌12枚、银牌8枚、铜牌10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6.2亿元,共筹集公益金6700万元。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工程,全省共投入1378万元对29个新建体育场馆设施和26个维修改造体育项目实施补助。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改善。全年加大了对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三江”治污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5617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15个,环境监测人员1858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976个,完成投资15.4亿元,在建绿色工程规划项目28项,完成投资2.3亿元。烟尘控制区186个,面积1095.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95个,面积728.3平方公里。 

狠抓“三区、一镇、一小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131个,面积761.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全省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35个、省级40个,其中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批准、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全省批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试点单位50个。 

十二、人    口 

全省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3‰以下。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78.8万人,人口出生率9.1‰,比上年低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4.6万人,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2.8‰,比上年低0.3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4.2万人,年末总人口8724.6万人。全省城镇化率31.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9.9元,增长9.5%;人均消费性支出6371.1元,增长10.6%。其中,用于食品、交通与通信、杂项商品与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食品支出增长14.3%;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31.1%;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14.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6.2%。 

农民增收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0.3元,增收350.4元,增长15.7%,增幅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872.5元,增加106.8元,增长13.9%;家庭经营收入1586.2元,增加239.1元,增长17.8%;财产转移性收入121.5元,增加4.5元,增长3.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0.9元,增长15.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8.8%,交通通讯支出增长21.3%。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19.4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460.3亿元,增长1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3559.2亿元,增长17%。 

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万人,增长0.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4万人,下降0.9%。其中,国有单位减少9万人,集体单位减少4.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3.4万人,登记失业率4.4%。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51.5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0.2亿元。全年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筹集资金4.3亿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8亿元,代缴社会保险费1.8亿元。全年为221.4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48.3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建立农村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1456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742个,社区服务中心420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4.6亿元,为省本级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285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223.4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养老保险参保职工529.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30.7亿元,征缴率94.5%。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98.6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7.7亿元,征缴率92.7%。全年为22.7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90.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87.3万人。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4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年末人口644.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4%;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初步核算,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79.2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3.0%下降到11.2%;第二产业增加值141.1亿元,增长2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5.1%提高到58.9%;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亿元,增长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1.9%降到29.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35:35调整为30:37:33。 

农业稳步发展,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27.2万吨,增长2.3%。猪牛羊肉产量62.4万吨,增长8.6%。年末大牲畜存栏714.6万头,增长1.5%;生猪存栏523.8万头,增长2.0%;羊存栏830.2万只,增长3.8%。 

工业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4.2亿元,增长25.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68.5亿元,增长37.1%。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迅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4亿元,增长34.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4万公里,比上年末新增465公里。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1亿元,增长16.8%;公网电话用户达70.9万户,增长16.9%,移动电话用户新增11.8万户,达到63.4万户,增长22.8%;全年接待游客997.5万人次,增长69.7%;实现旅游总收入62.8亿元,增长89.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1亿美元,增长2.9倍。 

消费品零售市场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亿元,增长2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4亿元,增长15.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163元,增长10.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增长18.5%。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5》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来源: 四川省统计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