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10:15:40

关于四川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解洪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2008年1月22日)

来源:20080219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5-29 15:12:38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协调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台阶经济增长加快。全年生产总值10505.3亿元,增长14.2%,比计划目标高5.2个百分点,我省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率先跨入万亿元的省份。

经济效益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0.3亿元,同口径增长35%,比计划目标高24.5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395.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净利润646.9亿元,增长51.4%,比计划目标高38.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比计划目标高9.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7元,增加544.3元,比计划目标高344.3元。

(二)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1亿元, 增长4.4%,比计划目标高0.4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3448.4万吨,增长6.1%。生猪出栏9911万头,增长5.2%,肉类总产量1092.6万吨,增长6.1%。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77亿元,增长17.9%。

工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80.7亿元,增长25.4%,比计划目标高12.4个百分点。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2579.1亿元,增长2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比计划目标高4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5.6亿元,增长17.4%,比计划目标高5.4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217.3亿元,增长24.3%。

(三)投资结构得到优化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42亿元,增长29.1%,比计划目标高9.1个百分点。薄弱环节投资加强,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47.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33.8%,四大优势产业投资增长44.9%。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交通完成投资302亿元,能源预计完成投资737亿元,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5.3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3亿元,增长25.2%。九黄机场扩建工程、遂渝高速公路、成都友尼森芯片封装等项目建成投产,溪洛渡水电站、康定机场、长虹PDP等项目实施顺利,锦屏二级水电站、雅泸高速等项目开工建设,成绵乐城际铁路、1000万吨炼油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新增高速公路151公里,新增天然气输气干线804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新增有效灌面28.5万亩,新增蓄引提能力1.24亿立方米。

(四)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成都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德阳、自贡、广元3个省级试点和19个市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7个扩权强县(市)试点工作加快推进。2市5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开展,“乡财县管”改革试点扩大到128个县(市、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0.2%,提高3.3个百分点。第二次煤电价格联动顺利实施,部分城市阶梯式水价改革积极推进。

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贸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增长30.5%,其中,出口86.1亿美元,增长30%,比计划目标高1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增长36.7%,比计划目标高31.7个百分点。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972.8亿元,增长79.9%。来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35家,新增10家,有实际投资的企业95家,新增20家。境外投资企业超过100家。与重庆市签署了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框架协议,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西博会,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更加深入。

(五)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效果初显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79万亩,退牧还草930 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1.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1.27%,提高1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制定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服务节能3个配套实施意见,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把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和重点企业。关停和淘汰了11户电力企业和207户煤炭企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全面清理12个行业的90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突出抓好列入国家和省“节能行动”239户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全面完成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任务。预计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42%和55%。五大流域12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74%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同比高4.6个百分点;24个省控监测城市中,有13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同比高8.3个百分点。通过强化政策导向、技术支撑、综合治理、执法监督和政府责任,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4.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94%,万元GDP能耗可望完成全年降耗目标。

(六)民生民本不断改善“十大惠民行动”全面实施。70个分项目标全面完成,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达到367.7亿元,超计划58.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通村通乡公路3万公里,新建沼气池55.2万口,新解决280.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解决2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68.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阿坝州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易地育人、更换粮食、安全饮水、社会保障等项目先期启动,落实资金3.4亿元。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启动一批带动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项目。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65.9万人,比计划目标多13.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3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7万人,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5%的控制目标。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74.5万人和79.5万人,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2.4万人和5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参保人数205万人,超额完成130万人的目标任务。174.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人均月补助90.6元,比上年高23.1元。纳入农村低保222.9万人,人均月补助23元,比上年高8.8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154个,参合人数5329.6万人,参合率达到88.3%。救助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患者65.5万人次、农村贫困患者60.2万人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增9个县实现“两基”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4%,启动了37个县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002万名学生学杂费,为331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向农村94万名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装基地、攀西钒钛新材料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增长41.8%。

公共卫生体系继续完善,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建设项目350个。文化事业扎实推进,四川博物馆加紧建设,启动了6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15270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体育事业积极推进,开始实施农民健身专项建设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2.92‰,控制在计划目标内。

从总体上看,2007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完成情况较好,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没有完成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任务。主要原因:一是食品领动,受猪肉价格上涨54%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14.5%,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程度达80%左右。二是成本拉动,国际石油、粮食、矿产品等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国内煤、油、矿产品等资源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推动了下游产品成本逐步提高。三是需求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明显趋旺,带动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扬。同时,也有计划安排上预见性不强,调控措施时滞等原因。

2007年我省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人均水平低,我省人均GDP为全国的6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全国的7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的84%。经济效益不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发展阶段滞后,工业化水平比全国低6.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全国低9.6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比全国低56.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优,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低1.8个百分点。

(二)交通和物流发展滞后出川通道少、密度低,建成的出川公路只有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24位,铁路密度居全国27位。等级差、通行能力弱,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8%,铁路复线率为12.8%,五级以上航道占12.4%,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已完全饱和。物流成本高,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21.6%,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200家,占物流企业总数的4%,80%以上的物流企业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装备。

(三)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渠系不配套。大中型水库占已建成水库的1.6%,水库总库容占水资源的4%,灌溉水利用系数0.38,低于全国0.45的水平,有效灌面占耕地面积的55%,中低产耕地面积占68%。

(四)部分生产要素结构性矛盾突出2007年新增火电装机330万千瓦,对电煤需求明显增加,随着煤炭资源整合进入实施阶段,电煤供需矛盾加剧,枯水期主网火电厂电煤库存不足。天然气受产能不足和管网建设滞后的影响,用气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解决。铁路货运形势趋紧,请车满足率仅为40%左右。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新增贷款的70%以上集中在少数地区,90%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依然困难。

(五)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6年下降2.1%,2007年可完成目标任务,按照“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测算,后3年需年均下降5%。我省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工业能耗偏高、工业污染排放偏重,重工业占工业的69%,工业能耗占能耗总量的70.6%,工业污染物排放占排放总量的86.7%,重点企业稳定减排达标率只有50%左右。环保设施不足,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不配套,建成设施运行不充分,认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投入机制不健全,目标责任落实不到位,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完成“十一五”后3年节能减排任务的难度较大。

(六)民生民本问题亟待改善受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房价高、上涨快,部分群众住房困难,食品、药品安全等仍存在一些问题,移民安置、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贸易持续扩大、国际投资依然活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不断增强,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发展的空间广阔。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大对“三农”、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成都市列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环境趋好。

从省内情况看,一是发展内在动力增强,我省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上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将推动投资、消费和出口持续扩大。二是发展支撑条件增强,近几年来我省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得到加强,要素“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三是发展活力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和扩权强县试点全面展开,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五大经济区合作互动,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力度加大,泛珠三角区域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国际油价连创新高,铁矿石、铜等初级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粮食价格持续上扬,对物价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美国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使国际金融风险增大,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对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奋起直追的大格局已经形成,虽然我省GDP增速达到14.2%,创10多年来的新高,但也仅居全国中等水平。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突出。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省经济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势头,具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00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部署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对于推进我省跨越发展至关重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2008年我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推进自主创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08年全省GDP增长计划目标建议按10%安排,比2007年计划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理由:一是遵循发展规律。我省处于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经济增长呈不断攀升之势,计划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符合发展趋势。二是顺应民心民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计划目标确定为10%,有利于调动全省上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跨越发展、改善民生民本。三是体现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计划目标确定为10%,有利于在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推进节能减排的前提下,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全面完成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三步走”目标。四是具备支撑条件。一、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投资、消费、出口增势强劲,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增强,能够推动和支撑GDP增长10%。五是适当留有余地。计划目标比实际增长低一些,有利于增强计划目标的导向性,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地区、各部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与GDP增长10%的目标相适应,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建议安排如下:

三大产业指标: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2%,第三产业增长10%。

三大需求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出口总额增长16%。

质量效益指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略高于2007年实际降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增长15%。

民生民本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新增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低于2007年实际涨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推动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建设工业强省,以工业跨越带动全省跨越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净利润分别增长15%。

1、做大产业。制定《四川省加强优势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形成一批千亿产业。加强“三江”水能、川东北天然气、攀西钒钛等战略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资源加快转化,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强化项目支撑,加快实施80万吨乙烯、长虹PDP等重大项目。

2、做强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产业“旗舰”,打造企业“航母”,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形成更多的百亿元企业。扶持壮大一批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3、做优园区。制定实施全省开发区规划,确定开发区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充分发挥43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作用,规范整合工业集中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4、做好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向高技术产业集聚,支持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抓好100项投资上亿元的技改项目和300项技术创新项目,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1、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加快发展一批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序发展小城镇,形成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2、推进城市集群发展。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川南、川东北城市群,大力培育攀西城市群,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完善“四大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各城市群功能定位,促进城市群优势互补、协调互动。

3、增强城市带动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吸引要素和人口集聚,加强城镇交通、能源、信息、给排水、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突破口,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不断增效。

1、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稳定粮食生产,落实扶持粮油、生猪、奶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油菜籽产量达到177万吨。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现代畜牧业。

2、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大农业科技专项实施力度,重点抓好新品种选育、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等技术研发。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3、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都江堰等8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武都水库、永定桥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继续做好向家坝灌区、二郎庙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853座小型水库整治。改善农业装备条件,支持运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机覆盖面和作业水平。

4、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壮大农民专合组织,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劳务培训力度,抓好劳务基地建设,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投资结构优化进一步增强投资的拉动作用和项目的支撑作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10亿元。

1、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力度,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

2、拓宽融资渠道。按照“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借助信贷、直接融资、更多吸引社会资本”的思路,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组建产业投资集团,增强铁路、公路、民航机场、水运等专业投资主体的融资能力,促进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扩大直接融资,创造条件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融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安排好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整合政府性投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广泛推行BOT等融资方式,引导民间资金和外来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妥善利用国外贷款。

3、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要求,坚持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并重、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并举、城乡建设项目兼顾的原则,编制和实施2008年省重点项目计划,并调整铁路中长期规划,确保西攀、南渝高速公路、康定机场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普光气田、乐宜高速公路、成都地铁一、二号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兰渝铁路、8万吨模锻水压机、亭子口水利枢纽等项目。做好兰州-成都原油管道工程、亚丁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储备库建设,提高项目工作深度和成熟度。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项目报批、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移民、征地、拆迁等工作。

(五)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1、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成都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引导德阳市、自贡市和广元市,分别探索在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新路子。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探索建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扩大开放合作。明确对外开放主攻方向,突出南向,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加强东向,开拓欧美、东亚等地区市场;畅通西向,开发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明确对内合作的重点区域,大力加强次区域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务实推进泛区域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环渤海湾合作。密切西南区域协作和周边省市区合作。

(六)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着眼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按照“构建大枢纽、建设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与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衔接、与国家物流业发展布局相配套、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实现“蜀道难”变“蜀道通”的跨越,支撑我省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1、完善成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成都铁路枢纽,开工建设成都新客站、集装箱中心站和外绕线,开工建设成绵乐城际铁路和双流机场二跑道,建设物流快速网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实行铁、公、空、水联运,基本实现“旅客零换乘、货物无缝衔接”,形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2、加快出川大通道建设。突出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强公路出川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和航空枢纽的建设,打通西南出海大通道,扩大北通道,强化东通道,建设西通道,接入全国“五纵五横”综合交通大通道,形成连接南北、贯通东西、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网络,融入国际运输大格局。近期重点建设襄渝二线、达成扩能、成昆复线(成都至燕岗段)等铁路,川陕、达陕、雅西、邻垫等高速公路,加快长江航道整治和嘉陵江、岷江渠化,扩建泸州、宜宾港,加快成都至九寨接轨于甘肃哈达铺至兰州和成都至贵阳等铁路的前期工作。

3、大力建设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形成川南、川北、川中、川东北和攀西五个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成都航空、国际集装箱、青白江3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遂宁金家、泸州酒业发展等区域性物流园区。

(七)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资源的保护,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加强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环保型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狠抓重点企业节能,完成列入国家和省节能行动的239户企业节能目标。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制定《2008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方案》,落实铁合金、焦炭、水泥等行业淘汰计划。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认真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工作问责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节能减排工作监督和奖励机制。

3、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突出抓好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治理,确保人民饮水安全。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限期治理260家工业污染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生水利用能力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6个重点城市、100个重点园区、200家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八)加快推进民生民本改善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改善民生民本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精心实施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惠民行动和“富民安康”工程,统一规划,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全力组织实施,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改革成果。制定和落实大骨节病综合治理方案,尽快启动包虫病的防治工作。搞好扶贫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解决2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6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2、努力稳定市场物价。增加市场供应量,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主要商品储备等维护市场价格稳定的机制,加强粮油、猪肉等农副食品的科学调度,确保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加强对生猪、猪肉、禽蛋、粮食、菜籽油等主要食品价格的监测,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出台的节奏和力度,防止食品价格过快上涨诱发物价的全面上涨。继续做好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价格调整后的市场稳定工作,有效防止连锁反应。落实廉租住房制度,稳步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采取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下降,稳定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规范价格收费行为,取缔非法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经营者囤积居奇、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哄抬价格等行为。

3、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扩大就业,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6万人。统筹做好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被征地农民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搞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扩大到全省一半以上的市州,逐步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农村居民,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其它社会救济、援助制度。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四川广电中心、省博物馆,开工建设省图书馆、省美术馆。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村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乡镇卫生院、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文化馆(站)、图书室建设。加大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全省将投入60亿元,为近千万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寄宿生补助标准和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全面完成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我们将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埋头实干,努力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20080219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080219四川人大网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