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资治】何波 刘严付 ‖ 四川历史上的疫情灾害及应对措施

作者:何波 刘严付 来源:四川省档案馆档案保管处 发布时间:2020-03-19 09:35:21 浏览次数:1020 【字体:

编者按

四川盆地有平原、河谷、丘陵、山区和高寒山区等不同地貌,温度、湿度差异极大,容易滋生多种致病微生物;疫病在四川流行,绵亘古今。何波、刘严付同志根据四川省档案馆藏清代、民国和建国后档案资料,撰写了《四川历史上的疫情灾害及应对措施》一文,“方志四川”今日予以发布。

四川历史上的疫情灾害及应对措施

何波 刘严付

四川盆地有平原、河谷、丘陵、山区和高寒山区,温度、湿度差异极大,容易滋生多种致病微生物。疫病在四川流行,绵亘古今。本文择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清代、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一二案例记之。

1. 建国前四川疫情灾害实录

(一)十九世纪末四川暴发霍乱疫情

1892年春夏,四川水灾,灾后霍乱疫情暴发,流行于崇庆、大邑、邛崃、蒲江、彭山、双流、温江、成都等20多个府、县。病势猛烈,缓者一昼夜,急者三四小时即毙。成都每日出丧最多时达五六百具;5-9月,城内死亡上万余人。邛、蒲、大邑死亡惨重,致路断行人。遂宁等地死者棺木无着,只得用篾度、稻草裹尸埋葬。

(二)民国时期四川全省发生霍乱

1939年5月,重庆地区难民中发生霍乱,6月传至自贡,7月传至成都、郫县、德阳、崇庆及川北一带,8月经乐山、洪雅传至雅安等西康地区。流行地区计有巫山、奉节、万县、彭水、秀山、泸县、江安、纳溪、威远、筠连、宜宾、简阳、犍为、荣昌、内江、乐山、雅安、眉山、夹江、邛崃、新津、成都、金堂、什邡、广汉、德阳、绵竹、自贡、三台、射洪、遂宁、北川、南充、中江、乐至等50余市、县。仅成都,这年七、八、九三月中死于霍乱者,接近2000人。此次疫情,自贡最为严重,患者多是贫苦盐工,仅贡井、长土、艾叶三地,死亡即达5000余人。

2. 各历史时期四川疫情应对措施

(一)清代应对疫情措施

在清代,四川各地对疫病(传染病)的防治,除中医手段外,均无其他有效防治措施。对疫病没有像水旱或其他自然灾害那样,在救助上有严密的制度规定,很少对疫病救疗提供法律依据和实际指导;对传染病救助和治疗也仅限临时性举措,很少有日常措施。一些地方政府在面对疫情时,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甚至盲目做出对疫情防控徒劳无功的迷信活动。1892年霍乱流行期间,成都府派官员坐守城门,专事统计每日出丧数目;华阳县府竟然张贴告示,命令群众焚烧纸船,“送瘟神”;大邑县也是不思疫情防控,居然设坛作祭,希望以此“祈阻”瘟疫传播。

1911年(宣统三年),重庆府札发巴县民政等部具奏遵旨会陈拟订之防疫章程折文局部(此档案现存于四川省档案馆)

至清代末年,东北发生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一次鼠疫,起因由于受利益驱使,大量劳工涌向满洲里捕猎旱獭,由于误捕误食疫獭,造成劳工患染鼠疫。疫情很快在东三省暴发,并迅速蔓及京津、直隶、山东等地,短短数月,死亡超过6万人。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政府大胆起用伍连德博士等医学专业人士,并积极采纳他们的建议,采取设卡检查、隔离病人、焚烧尸体等一系列措施;同时责成各部会拟《防疫章程》,札发各地,要求各地遇有疫情,遵章办理。该章程共六章十八条,从报告诊验、遮断交通、清洁消毒、经费等方面对疫情防控作出制度化规定,以便防疫工作有规可依。至翌年4月,疫情得到控制。由于中国在此次鼠疫防控中的贡献,1911年4月3日至28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今沈阳)召开。这是 “近代以来在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

1911年,因暴发鼠疫,哈尔滨停业的客栈、学校等被用来当做防疫的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图片来源:新浪网)

( 二)民国应对疫情措施

民国时期,四川各级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治虽不甚得力,但也逐渐积累了一些防治措施和方法:

1.成立专门防治机构,如省传染病院、边区防疫医疗队。

2.发放并强迫注射疫苗(如种牛痘),隔离治疗。

3.加强传染病防治办法的宣传和日常饮食卫生宣传。

4.改进公共卫生设施,如建公厕。

5.对饮用水源进行消毒,如井水、河水、塘水。

6.对疫区进行清洁消毒。

7.加强疫情监督和情报联络。

1939年霍乱流行期间,四川省政府先后向各市、县发放疫苗4865瓶;四川省卫生实验处在成都租赁民房,成立隔离病院。但因当时经济落后及其他一些原因,疫苗仅够1万余人使用;而入住隔离病院接受治疗的病人,也只有89名。

1939年,四川省卫生实验处预防霍乱工作报告中临时隔离病院之一般写真照片(作者 供图)

3. 几次重大疫情应吸取的教训

建国前,由于财力不济、技术缺乏,加之政府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等因素,各种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疫情报告制度在很多地方没有建立或健全起来,造成疫情漏报和错报,疫情危害的严重情况远超过现存档案资料统计数。

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全省卫生工作者的努力,建国初三年时间,鼠疫、霍乱在四川省内绝迹。同时,历史上天花在四川省终年流行,建国后由于加强宣传教育,普遍开展种痘工作,1960年天花在四川完全消灭。

为预防天花,建国初期,我国在婴幼儿中全面开展种痘工作(图片来自网络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针对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传染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重视疫情统计,全省各地疫情报告制度健全起来,疫情报告的单位和范围更加宽广。

1960年,四川省贯彻党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四川省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1958年经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四川省卫生厅公布),传染病管理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发病率比往年显著下降,一般都下降60-90%;同时,还出现了不少无传染病的地区或单位。但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卫生部门对预防工作抓得不够,时紧时松,以致不能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据当年派出工作组对绵阳、涪陵、万县三个专区部分县市的一份调查汇报材料显示,在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没有建立起全面的疫情报告制度

由于四川地域宽广,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加之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差,全省各地疫情报告制度开展不够平衡:有些地区缺乏医务人员,没有健全卫生基层组织,诊断各种传染病的准确性不够;有的地区防疫部门没有掌握好疫情,医疗单位漏报、迟报疫情的现象较普遍,不能及时提出预防对策。

(二)未完全做到传染病隔离消毒

传染病隔离消毒,除专区医院做得较好外,县以下医疗机构普遍做得不彻底,收治的传染病人没有或很少做到隔离,如涪陵、万县等医院收治的传染病人没有隔离,传染病人和普通病人混住一起;伤寒病人的粪便未处理即用作蔬菜施肥;被传染病人用过的污水和污染物到处倾倒;传染病人的餐具与普通病人未分开,也未消毒;在病人和医护人员中都发生有交叉感染。

(三)预防接种工作质量不高

部分地区在接种工作中,不按规定时间注射剂量、注射次数和注射对象的情况较严重,以致影响接种效果。

(四)督促检查工作不够

有的地区卫生防疫部门由于少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工作,有些问题未能及时发现或虽已发现但迟迟不得解决,这给防疫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影响。

1939年,四川省卫生实验处预防霍乱工作报告中所附防疫队照片(作者 供图)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对当今传染病防治工作仍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我们应本着抓早、抓紧、抓好的精神,根据季节特点和传染病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做好预防。同时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加强对医疗单位传染病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促,严格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隔离消毒制度,有计划地预防接种,保证接种质量,尽最大可能防止疾病传播与流行。

(本文原载《四川档案》2013年第2期,作者单位:四川省档案馆档案保管处,“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波 刘严付(四川省档案馆档案保管处)

来源: 四川省档案馆档案保管处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