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57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18 17:50:51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切实推进我省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中旬,省地方志办组织全省21个市(州)地方志部门负责人前往上海、广东等6个省(区、市)学习调研。学习调研重在参考借鉴,进一步推动我们的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此,现将3个学习调研组的调研报告刊发于后,请各地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本地工作实际,对3个报告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认真消化吸收,转变为谋改革促发展的具体举措。


关于赴江苏上海调研学习推动地方志事业

高质量发展情况及建议意见的报告

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赴江苏上海调研组

(2023年7月24日)

为加快推进四川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安排,2023年7月10—14日,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率成都、乐山、南充、巴中、雅安、资阳、甘孜7个市(州)地方志机构负责人及省地方志办综合处、省情信息工作处相关人员一行10人赴江苏、上海开展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与两省市地方志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并实地考察江苏省方志馆、南京市方志馆、常州方志馆、上海通志展示馆、上海市徐汇区方志馆,经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一、江苏省、上海市地方志工作特色

(一)江苏省

2019年以来,江苏省地方志办创新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服务人民群众史志文化需求两个方面,担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主动作为,积极创新。2022年5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下发文件,在全国推广江苏省地方志办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系全国首次。

1. 综合年鉴编纂提质扩面。在全国各省区市每年只能完成1部省级年鉴的情况下,江苏省形成了“月度《江苏微记录》,当年度《江苏记录》,次年《江苏年鉴》中文版、英文版,每五年《五年纪事》”的全时序年鉴编纂体系。同时,《江苏年鉴》还是全国唯一一部连续6届获评全国最高奖的年鉴。2022年中国精品年鉴,全国共18部,江苏就有3部。目前,江苏省共有10部“中国精品年鉴”,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2. 主题志鉴编纂成果丰硕。主动策应年度重大主题,每年编纂主题志鉴,先后编纂出版《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长江历史图谱》《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强富美高新跨越——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纪事》等。

3. 开展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计划。2022年启动实施“江苏省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计划”,由省地方志办对重点史志作品进行直接指导并给予部分出版资助。首批重点史志作品《中国淮扬菜志》《江苏华侨华人史》等作品已出版发行。

4. 即时性记录产品广受好评。2019年1月起,江苏在全国首创逐月编纂《江苏微记录》,年底汇辑成一本20万字的《江苏记录》。《江苏微纪录》现在每月除了向省直机关提供外,还作为教师和学员学习材料向省委党校提供。《江苏记录》连续四年入选省两会会议资料,全国仅此一家。2023年创新编纂的《江苏影像》,也首次入选省两会会议资料。在省地方志办的示范带动下,2022年江苏全省各地编纂即时性记录产品52种,其中15种亮相当地两会,成为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的一个亮点。

5. 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全面启动。202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在全国首次提出乡镇(街道)志编纂全覆盖的目标,覆盖全省1237个乡镇(街道)和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以及省政府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总数超过1500部。

6. 打造有文化的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自2019年4月22日改版,从工作信息公众号改变为文化类公众号,主打原创,日更4篇,在清博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地方志系统省级第一名。2022年全年推送文章1100多篇,其中原创文章500多篇,访问人次超过180万。

7. 开设具有活力的大讲堂——江苏方志大讲堂。2019年创办以来,每月1期,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出“云讲堂”“访谈讲堂”“户外讲堂”多种形式。至2023年3月,共举办“江苏方志大讲堂”及分讲堂87场,除线下听众近7000人外,还通过交汇点新闻、新华报业网、大运文旅等平台推广传播,辐射观众超500多万人次。

8. 设计精美的网红杂志——《江苏地方志》改版。2019年起,江苏省地方志办确立“大方志、大文化”的理念,对《江苏地方志》进行了三次大的改版。第一次从来稿选编转变为约稿选编,邀请名家、大家撰稿,提高刊物的文化层次;第二次改版,按Mook(magazine+book)模式,每期主打一个专题,提升杂志的文化深度;第三次改版,从杂志内向杂志外延伸,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专题刊物+论坛文集+线下论坛”的全新期刊文化形态。2022年,杂志以最美装帧设计入选中国期刊协会第二届中国期刊艺术周。发行量从2019年的20份提升至2023年的8000份。

9. 组建全国方志最强阵容史志馆联盟——江苏省史志馆联盟。首创全国第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史志馆联盟”,以江苏省方志馆为龙头,将各地镇村史馆、厂矿史馆、校史馆等联合起来,在资源开发利用、方志文化推广等方面给予帮助,在不增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数量。至2023年3月,全省联盟成员展馆达到719家。

10. 打造全国最大数字方志数据库。建设全省旧志、新方志、编纂资料、方志文化产品、多媒体方志资源和馆藏书目等6大数据库。目前已入库碎片化志鉴成果2766本,是全国地方志系统最大的方志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江苏智慧方志”信息系统。配合史志馆联盟,搭建“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小程序。聚合地方志系统的地情资源,形成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和95个县(市、区)的地情文化展示矩阵体系。

11. 创新引领,努力打造人民群众喜欢的志鉴产品。突出资料多元化、形式可视化、文辞优美化、装帧时尚化,在全国率先将音视频纳入志书,打造出全国第一批全媒体江苏名镇名村志。

12. 激发热情,凝聚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系统合力。在省地方志办内部,先后选派14名干部到省政府办公厅跟班学习,采用项目组形式开展微信公众号、援藏援疆志、《江苏地方志》杂志、五年纪事、省情影像志和方志工作动态等工作,提升干部干事能力。系统内,采取省市县联动方式推进“江苏名镇名村志”编纂、“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组稿、“江苏方志大讲堂”等重点工作,形成文化产品生产流水线,各管一段,各负其责,费用分摊,提升效率。

13. 借台唱戏,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影响力。一是借助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台”,多次承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各类会议、论坛。二是借助省委宣传部的“台”,连续三年组织全省地方志系统参加江苏书展。2022年,承办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的“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两场高端对话。三是借助省直部门单位的“台”,与省住建厅联合编纂《江苏古代方志图志》,与省统计局、新华报业集团联合编纂《江苏记录》《江苏影像》等。

14. 借脑引智,加强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与省委党校合作,建成全国首家方志馆省委党校分馆。联合省社科联推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专项课题”25个,这是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一次。与6所省内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南通大学设立“方志研究院”,与三江学院共建“江苏省历史与文化地图研究中心”,在南京师大开设方志学课程等。

15. 扩展渠道,加强与媒体的战略合作。与省内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正在与学习强国、新华日报时政部的北京西路瞭望和腾讯等洽谈合作。

(二)上海市

上海市地方志办坚持一手抓地方志编纂编修,一手抓地方志开发利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志文化品牌。

1. 二轮修志方面。上海二轮修志分为市志、市级专志、区县志三大系列,于2021年底全面完成。成果包括《上海市志(1978—2010)》140部、147册,上海市级专志54部、55册,上海市区县志24部、31册,约3.21亿字。二轮修志结束后,上海市地方志办专门编纂了《〈上海市志(1978—2010)〉编纂十二年》《上海市级专志编纂十二年》两部书,对二轮修志进行总结回顾。

2. 年鉴编纂方面。《上海年鉴》中文版1996年创刊,英文版2002年创刊,为中国内地第一部省级地方综合年鉴英文版。《上海年鉴》具有较高水平,多次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荣获特等奖项。《上海年鉴》英文版被市政府新闻办选定为上海城市形象宣传品。

3. 旧志整理方面。点校、整理出版《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编辑出版《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影印出版中国内地现存最早年鉴——《上海年鉴(1852)》英文原著等。

4. 地情普及方面。编辑出版“上海市地方志普及系列丛书”《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上海滩丛书》《方志上海微故事》等。

5. 服务大局方面。推出《信仰之路》音频、视频、文字版;编纂出版《战“疫”: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上海科创中心实录》《上海自贸区实录》《沪港合作实录》《江南文明通鉴》《上海国际大都市史》等。

6. 理论研究方面。主办学术性季刊《上海地方志》;出版《上海方志研究论丛》《上海市年鉴编纂二十年》《上海年鉴研究论丛》等。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全国地方志理论研讨会。2018年与复旦大学联合设立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上海市社科规划(地方志专项)课题研究,出版研究专著。

7. 宣传平台方面。举办“上海方志论坛”。1987年创刊《上海滩》杂志,2004年开通“上海通”网站,2015年8月开通“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2016年1月开通上海通志馆微信公众号。

二、方志馆建设及运行情况

(一)江苏省方志馆

江苏省方志馆于2008年2月成立,编制15名,是江苏省地方志办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该馆除发挥馆藏、展陈作用外,还创新推出“方志江苏”新媒体矩阵;创办“江苏方志大讲堂”,辐射联动各市县史志文化讲堂;2019年起,在江苏书展独立设置“方志江苏馆”,开展富有江苏地域特色的书籍展陈和文化活动;实施方志省情文化展,常设“志载光华——方志省情展”,传播江苏方志文化;面向大中小学生,开展方志教育“第二课堂”;创立“江苏省史志馆联盟”,联盟场馆近719家,覆盖13个设区市。

(二)上海通志馆及上海通志展示馆

上海市通志馆是上海市地方志办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25名。1932年,上海市通志馆成立,是全国最早的方志馆之一。1937年因战乱闭馆。现上海通志馆于1996年7月建成开馆。2022年,位于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上海通志展示馆建成。双馆联动发展,共同构建上海地方文化新“知库”。其中,上海通志馆馆藏各类地方文献28000种,85000余册,并配套相关典籍、期刊、报纸及音视频数据库,主办1987年创刊的上海史志文化杂志《上海滩》。新建成的上海通志展示馆秉持专业图书馆、专业展示馆、开发利用馆、学习教育馆、人才培养馆“五馆合一”的建设理念,打造“有限场地,无限空间;有限藏书,无限数据;有限载体,无限方式”的现代化公共文化场馆。

(三)南京市方志馆

南京市方志馆为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0名,位于南京市档案馆大楼内,藏书2万余册。馆内设展览馆“方志南京”,展馆面积320平方米,由建置沿革及重大历史事件、南京历史文化和方志文化及成果3个展区组成。展陈从方志的视角,以南京建城后的历史发展为脉络,将南京特有的城市文化元素有机结合。

(四)常州方志馆

常州方志馆于2014年10月建成开馆。在布馆定位上,以方志为核心、地情为元素、城史为脉络,将城市文化、地域风情、历史精髓、人文精粹等有机结合,集中展示城市3200年的历史变迁和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特征。在表现手法上,用博物馆语言,展陈市民“听得懂、想了解、有内涵”的志书史料,让深奥的古志“开口说话”,努力实现“5分钟了解方志,1小时读懂常州”。

常州市将方志馆作为市里的主体文化设施,给予高度重视:一是拿出最好的地方。选中号称“江南文眼”,曾出过7位宰相、5位状元、200多位进士的“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馆址;二是拿出最好的房子,选中价值不菲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的故居)作为馆舍;三是按每平方米近1万元的标准高起点布展。

(五)上海市徐汇区方志馆“徐汇记忆”展览

“徐汇记忆”展览是综合反映徐汇历史和区情特色的常设展。展览通过实体展厅与网上展厅两种方式呈现,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徐汇新生、时代华章4个部分,以精炼的语言文字、生动的影像资料、珍贵的档案和实物,展示徐汇从郊远村落蝶变为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三、建议意见

一是在全面总结第二轮修志的基础上谋划第三轮修志。学习借鉴上海市二轮修志先进做法,研究四川省二轮修志总结相关举措,做好三轮修志筹备工作,谋划好、实施好第三轮修志工作,编纂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志书。

二是持续开展地方志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四川省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市县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制定,实施好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持续开展编纂篇目审查等系列质量提升行动。

三是围绕事关党委、政府中心大局的重要部署、重点工作、重大事件开展志鉴编纂。全力推进四川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编纂。高质量抓好全省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守护好、传承好乡土文明。围绕记述改革发展巨变,传承历史、弘扬文化,谋划编纂出版更多专志、特色志、图志、地情书籍及年鉴系列产品,编纂好《巴蜀史志》期刊。

四是建强宣传弘扬平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立足丰富的史志文化资源,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宣传弘扬,办好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和新媒体矩阵,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好四川声音。

五是谋划建立四川史志馆联盟,加强读志用志阵地建设。在已建成的“省(市、县)方志馆+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省(市、县)图书馆地方志专架(地方文献阅览室)+史志阅览室(微方志馆)+乡(镇、街道)情馆+村(社区)史馆”方志文化宣传阵地集群基础上,谋划建设“四川省史志馆联盟”,引导全省史志展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公共服务效能。

六是谋划建设四川智慧方志,推进方志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对四川数字方志馆进行改版升级,优化检索、查阅等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快捷、更高效、更方便的服务。

七是持续深化史志“七进”,开设四川方志大讲堂。在“七进”内容上、形式上、活动上求新求变求进。探索在各市(州)选取1—2所建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小学建立方志文化宣传阵地,并引导市(州)、县(市、区)发挥主体作用,持续深入推进方志文化宣传活动。

八是加强年鉴系列产品开发。学习借鉴江苏省地方志办编纂出版《江苏微记录》《江苏记录》《江苏影像》等做法,丰富《四川年鉴》简本内容,并开发年鉴系列产品。

九是推进全省方志馆工作。学习江苏省方志馆、上海通志展示馆及市、区级方志馆建设管理经验,锲而不舍推进四川省方志馆立项建设,指导各地建好管好用好方志馆。

十是进一步加强四川地方志干部队伍建设。站在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推动地方志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省形成学业务、比实绩、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调研组成员:陈建春 马海军 税俊峰 贾敬铣 李骏 魏涛 刘正良 韩广富 何晓波 蒲建宇)

 

强化一盘棋思维 助推高质量发展

——赴福建浙江调研学习地方志工作的报告

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赴福建浙江调研组

(2023年9月5日)

为加快推进四川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安排,7月11—15日,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江红英率泸州、德阳、广元、遂宁、眉山、宜宾、阿坝7市(州)地方志机构负责人及省地方志办省志工作处、四川年鉴社负责人一行10人赴福建省、浙江省开展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调研组先后与福建省、福州市、宁德市,浙江省、杭州市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同志及相关人员开展座谈交流,并现场考察了福建省方志馆、宁德“摆脱贫困”主题展览、杭州市方志馆,经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一、两省地方志机构设置情况

(一)福建省

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以下简称福建省委党史地方志办)于2018年12月成立,由原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原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并,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省委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正厅级。内设机构10个,下辖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个、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个。福建省共有9个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均为党史、地方志合一,机构名称统一为“中共XX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二)浙江省

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浙江省地方志办)为编委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副厅级,挂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牌子,内设机构4个,机关党建、干部人事、财务工作由院统一管理。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由省长担任,编委会副主任由省委秘书长、省委宣传部长、分管副省长担任,编委会委员由省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含省社科院党委书记)、11个设区市市长担任。浙江省共有11个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其中,金华市为独立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嘉兴、舟山2市为档案、党史、地方志三合一机构,其余8市为党史、地方志合一机构。

二、两省地方志工作开展情况

(一)第二轮修志情况和第三轮修志规划

二轮修志方面:福建省规划《福建省志》77部(实际编纂80部),目前正在进行出版阶段审校工作;市县志已全部完成出版,正在进行三轮修志试点工作。浙江省二轮修志规划《浙江通志》113卷、市县志98部和三级综合年鉴,已于2020年12月完成。

三轮修志规划方面:福建省总结二轮修志经验和教训,在省级志书层面,考虑采用独立分卷、数行业合为一卷的方式,以解决二轮省志中分卷设置不均衡、部分分卷内容过少难以单独成卷的问题;市县志层面,考虑加强省级指导,解决二轮志书因未经省级审核产生的质量下降问题,同时,突出精修精编,精简市县志成书字数。浙江省三轮修志谋划早、启动快、力度大。2022年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2025年,30个市、县(市、区)启动志书编纂工作”;同年7月,省长王浩出席《浙江通志》首发式暨编纂工作总结大会并讲话;2023年4月,副省长胡伟出席全省地方志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对三轮修志工作进行了部署。浙江第三轮省级志书目前仍倾向于采用“通志”,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启动三轮修志工作。

(二)“两志”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福建省级层面未开展“两志”编纂工作。该省于2022年12月出版发行了福建省“纪录小康工程”丛书(五本)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福建大事记》,以大事记体裁记录了福建省1949-2021年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该书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福建省委党史地方志办编纂。此外,宁德市史志办承编《中国扶贫志丛书》中的一部,字数60万字左右。

浙江省于2022年5月起开始筹备“两志”编纂工作。2023年5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扶贫志〉〈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部署“两志”编纂工作。“两志”均由浙江省地方志办牵头。在市级层面,已选定湖州、嘉兴2市分别推进“扶贫志” “高水平全面小康志”试点工作。

(三)乡镇志、村志推进情况

福建省在省级层面未对乡镇、村志编纂作总体规划部署。市级层面,福州市推进情况相对较好。该市开展乡镇、村志精品文化工程,对入选志书给予出版编纂经费补助。

浙江编纂乡镇、村志成绩突出。《浙江通志》特设《名城名镇名村专志》1部;通过开展乡镇(街道)志带动村(社区)志编修试点,近年浙江省编纂乡镇(街道)志402部,编纂村(社区)志356部,其中,有10部镇村志入选中国名镇志名村志工程。《乌镇志》连续多届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礼品书,《白沙村志》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村志在全国备受关注,目前正在编修第3部。截至2022年,嘉兴乡镇村志覆盖面已达80%,宁波、温州、湖州、绍兴等市接近50%。2022年5月,浙江省地方志办还确定青田县《龙现村志》《邵山村志》为省“双语”村志编修试点。目前,浙江正在推进第二批试点,进一步提高乡镇村志编修覆盖率。

(四)地方志鉴质量提升和成果转化

福建省通过以会代训、强化交流等形式促进志鉴质量提升。2020年3月,福建省委党史地方志办在全国首创开展“福建省全域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工作,通过分工协作和专家全程跟踪指导的方式,每年对编纂大纲、重点篇目和样书进行高标准打磨。2022年,福建在全省4地分别召开年鉴精品工程篇目点评会、地方综合年鉴主编培训班、年鉴精品工程终审验收会、年鉴精品工程大纲点评会暨精品工程经验交流会等会议,强化业务培训。

浙江省志鉴成果转化应用卓有成效。开展以《浙江通志》为基础的理论溯源研究,撰写《〈浙江通志〉视角下的“八八战略”》;承担并完成“纪录小康工程”浙江数据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大事记》编纂、杭州国家版本馆数字馆500名历史人物简介撰写等重大任务;完成旧志整理(含影印、点校)336种,近2年累计编纂地情文献191部;推动《浙江简史丛书》《金华通史》等地方史编纂项目实施。开展两届方志成果转化应用案例征宣评选,评出“十佳”典型案例30个、优秀案例55个。

(五)方志馆建设及特色

福建省方志馆于2022年7月1日开馆,是福建首个集省情展示与教育、地情文献收藏与对外服务为一体的省级公共文化场馆。福建省情展特色鲜明,分“依山傍海闽福地”“多元文化八闽韵”“闽台同根一家亲”等8个单元,图文并茂、声光结合,已成为福建省直机关、中小学进行省情教育和历史文化普及的重要阵地。

浙江省积极推动方志馆建设。2021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浙江方志馆。浙江方志馆建设被列入浙江省“重大文化工程设施计划”,明确与浙江社科中心两位一体,选址在京杭大运河边;同时,浙江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11个地级市方志馆全覆盖、县(市、区)方志馆建设启动率达50%以上。目前,浙江全省建成方志馆13家,在建13家。其中,杭州市方志馆特色鲜明,已突破传统方志馆重馆藏局限,通过深挖地方志中的记载,推出了一系列活化方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益性现场活动,如杭州自宋朝以来就有的立夏吃七家茶的习俗,以及雕版印刷、皮影戏、投壶、杭扇技艺、斗拱木工、传统刺绣等非遗体验项目等,都被有机融入各个传统节日的现场活动中,吸引广大群众互动参与。2023年上半年参观人数就达到了24.8万人次。

(六)数字化建设

福建省地方志数字化建设特色不甚鲜明,但省市两级联动做得较好,福建党史方志网将9个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链接放置于主页较为明显位置,各市级地方志机构也在主页题图处直接链接福建党史方志网。

浙江省数字化建设成果突出。该省突出“全省一张网”导向,着力整合省市县三级资源,构建“一网百站”格局。2022年6月,“浙里有志”重大应用列入全省重大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启动建设浙江数字方志一体化平台。该应用由1个全省方志数据仓、1个数字方志驾驶舱、3个方志核心业务数字化场景(修、读、用)和N个区域特色子场景构成(1+1+3+N架构)。制定地方文脉传承发展指数,被省委宣传部列入数字文化系统核心业务量化指标体系;制定地方志数据归集标准,推进数字方志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了“浙里修家谱”“浙里编年鉴”“浙里学方言”等6个特色应用子场景。加强全省方志资源共建共享,全省按统一标准开展方志数据归集工作,全省数字方志资源数据仓目前累计归集超过1000册、各类数字方志资源、大事记43586条、视频(图片)资料238部(张)、专题(专栏)106个。2023年7月,浙江省地方志办打造的“浙里有志”应用上架浙江省政务服务统一平台——“浙里办”。社会公众可通过浙里办平台一站式检索和阅读浙江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编纂出版的志书、年鉴以及各类地情文献。

(七)人才培育建设工作

浙江省大力推进人才教育工作。2022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地方志151人才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同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向全省地方志系统、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出《关于开展2022年浙江省地方志151人才推选工作的通知》,目标是到2025年,选拔培养10位左右方志领军人才、50位左右省级方志专家、100位左右方志青年英才。2022年9月,浙江省已发布地方志151人才工程首批入选名单。

三、经验与启示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是搞好地方志工作的关键所在。浙江省、福建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宣传部长、分管副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对浙江省地方志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并出席重要会议。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地方志事业发展。浙江、福建的经验启示我们,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协助,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统筹谋划、整体设计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才能准确把握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律,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新的发展。三轮修志是重大文化工程,建议:一是要组建规格较高且成员相对稳定的编委会,以高位推动工作;二是在规划具体编纂方案时,要科学合理设置分卷,充分考虑社会行业门类划分、实际发展情况和部门实际,并与第二轮修志有效衔接;三是要明确部门职责,细化牵头单位、参编单位工作安排和任务分配,形成编修合力;四是要加强对编纂工作的业务指导,提升编纂水平;五是要做好篇目论证,明确志书成书规模、编纂模式,持续提升志鉴编纂质量水平。

(三)三级联动、纵横交流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地方志工作是一项面向社会各界、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协调联动,凝聚工作合力,才能有力有序推进。建议:一是加强上下联动,省地方志办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作用,将全省方志力量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条心;二是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利用好全省地方志年度工作会、省地方志学会理事会及其他专题会,为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交流提升;三是加强业务指导,逐步建立起行业性标准,形成基本指导方针和内容、沟通模式、流程划分、志鉴文稿体例格式、稿件版本命名、校对方法等普遍规则并标准化执行。三是密切横向联系,鼓励和支持市、县地方志机构相互交流、借鉴,开展县之间、市之间、片区之间的调研学习活动,集思广益。

(四)数字化、标准化建设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加强地方志数字化建设,实现海量地方志资源的数字化,有助于提高地方志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用。建议:一是要加强地方志事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省三级数字化编纂系统、地方志成果流通、地方志成果开发利用需求;二是要建设全省地方志系统统一平台和操作系统,做到全省三级地方志数据资源的汇聚、对外发布、交换、共享、内容深度整合和智能查询检索,避免重复建设;三是要统筹当前与长远,软硬件系统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五)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修志大业,关键在人。在调研中,两省地方志机构均提到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这也启示我们注重地方志系统人才队伍培养:一是通过分层分级、分片区分专题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多频次业务能力培训;二是鼓励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工作者加强地方志研究,提升理论水平;三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省地方志专项工作评优活动,鼓励创先争优,争当业务高手;四是广泛吸纳人才,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志鉴编修;五是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方志研究转型升级。

(调研组成员:江红英 王健 杨兆红 王海国 杨毅 李勇 黄劲松 唐志强 熊倩 邓肖亭)

 

关于赴广西广东调研学习地方志工作的报告

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赴广西广东调研组

(2023年9月5日)

为加快推进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安排,2023年7月10—14日,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行率自贡、攀枝花、绵阳、内江、广安、达州7市地方志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省地方志办政策法规宣传处人员一行9人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开展调研。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两地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主要举措及成效,第三轮修志规划及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情况,年鉴编纂质量提升举措,乡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及质量提升举措与成效,经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两地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主要举措及成效

1.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主要体现为“1234”。

一是圆满完成“两全目标”任务。2018年10月,广西实现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目标,2020年11月底,列入第二轮编修规划的186部自治区、市、县三级志书全部出版,完成“两全目标”。

二是持续推进广西方志馆二期项目建设工程和《广西历代方志集成》项目。广西方志馆一期于2009年动工建设,2011年建成使用。二期工程投资近1亿元,目前已进入装修和布展阶段。《广西历代方志集成》对广西现存历代约280种方志文献进行集约式整理影印出版,预算资金3014.8万元,计划2025年底完成。

三是聚焦“三化”方向,着力提升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突出高端化,创办《八桂地情参阅》,服务领导决策;突出特色化,编纂《灵渠—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溯源史料选编》《广西海外华侨华人志》《广西边务志》等特色志,服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突出大众化,编纂特色镇志村、口袋书《八桂地情手册》《图说北海》《“微”说北海》等,开通微信公众号,讲好广西故事。

四是推进重点工作取得“四大突破”。依法治志、顶层设计、服务中心和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2. 广东省

广东省主要工作思路集中体现为“12345”,即,实现“一个目标”: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方志强省;夯实“两大主业”:修志编鉴写史基础主业和开发利用应用型主业:提升“三个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水平;树立“四个理念”:责任、开放、创新、服务四大理念,做好“五项工作”:方志编修、年鉴编纂、地方史编写、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志馆建设。

一是修志编鉴写史忠实记录广东改革发展。编纂特色专题志,每年列入年度重点志书计划,编纂出版《广东抗日战争志》《罗浮山志》《冼夫人志》《阳春春砂仁志》《新会陈皮志》《潮州古城志》《全粤村情》等。

二是多举措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心工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志》编修,编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粤港澳方志集成》《在大湾区过传统节日》儿童绘本,支持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在官微专栏发布“广东印记”视频,阅读超百万次。积极推动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展览筹办工作。全力推进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开发利用,服务乡村振兴。持续7年开展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编纂出版《全粤村情》(共368册),至2022年底累计出版331册。省市县合力推进特色技艺、传统体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色海岛村、乡村经典菜肴等13种图书的编纂和出版,让普查成果服务当地建设。开展“读懂广东”行动,编纂省情读物《岭南文化要览》《广东省情要览》,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名城名镇名村有关保护规划审核,展馆设计审核、地名规划修编、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老字号和《中华民族交往交融史料汇编·广东卷》编纂工作。

三是数字化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广东省情数据库总入库3300册,广东省情网总浏览量638万次,“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WCI继续居全国方志系统前列。省方志馆全年接待参观团队181批次2.2万余人次,全省建成方志馆28个、在建(含立项)21个,覆盖省市县镇4级。广东省及深圳、珠海建设数字方志馆,在广东省情网上向社会公布各类方志文化场馆382个。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事业发展。各地相继出台《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及《关于实施年鉴编纂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综合年鉴供稿评价办法》以及专业志书、专业年鉴备案管理工作规定等,建立地方志工作保障机制。委托中山大学举办全省地方志系统能力提升培训班。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成为常态。

(二)两地第三轮修志规划及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情况

1. 第三轮修志规划情况

2020年12月,自治区地方志办组织召开全区第三轮修志规划、地方志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研讨会;2021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启动第三轮修志工程”列入规划;2022年1月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要“启动第三轮修志工程”;2022年1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要求,适时启动第三轮志书编修试点,以点带面有序开展全区第三轮修志工作”。调研了解,广西计划于2023年底前,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第三轮修志规划,正式启动三轮修志工作,2035年前全面完成三轮修志工作,拟规划编纂出版自治区、市、县三级地方志书126部,编修《广西通志(2006—2025)》专志若干部,由相关承修单位组织实施。

广东第三轮修志目前正在试点推进,纳入试点的省、市、县、镇、村及行业部门等共有25家单位,部分单位已完成编纂。

2. 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情况

广西扶贫志编纂工作由各级乡村振兴局、地方志办共同牵头,组织本级部门参编。规划以丛书方式组织编纂广西扶贫志丛书48部(包括自治区本级1部,市级14部,县级33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非规划县(市、区)和有关单位编写反映本地和本单位扶贫历史的图书资料,建设扶贫资料文献库和数据库等。财政保障方面,预计投入经费650万,自治区保障全部48部志书的出版经费,市、县一级编纂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广西以扶贫志为主,根据情况再对小康志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广东《广东省扶贫志》《广东省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正在组建编纂委员会,拟于近期启动;《广州市扶贫志》完成编纂出版;深圳、东莞、清远三市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深圳市扶贫合作志》已通过终审,东莞市全面小康志编修工作全面启动。

(三)年鉴编纂质量提升举措

广西通过强化制度保障、调研指导、业务培训、精品创建、督查通报等,促进年鉴质量提升。自治区和各市都出台年鉴编纂相关制度文件和编写规范,健全年鉴部责任编辑对接联系市、县级年鉴机制,每年举办年鉴业务培训会、学习交流会,提升编纂人员业务水平。连续5年实施广西年鉴精品工程,邀请专家对年鉴初稿开展评审。每月统计汇总全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情况、问题和困难并向自治区政府报送,督促提高编纂时效。

广东建立全省年度综合年鉴工作计划及逐月通报进度制度,建立常态的沟通督促提醒联系机制。加强与出版社沟通,为需协助落实出版单位的县区提供支持帮助。全省采取研讨交流会、学习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精品年鉴进行精读精学精评。加大年鉴地情资源信息推介力度,在广东省情网发布推文,阅读量超50万。开展年鉴质量评价,举办年鉴编纂实务研修班和年鉴编纂评议会议,形成以培训、评审、评价促质量提高的工作机制。

(四)乡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推进及质量提升举措及成效

广西高度重视乡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工作,将乡村史志编纂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将“启动乡村史志编修”写入自治区地方志“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工作办法》,首次以政府规章形式规范乡镇村志审查验收工作。自治区地方志部门通过联合自治区住建厅开展乡村文化史志文化建设工程,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纂广西镇村志系列丛书等形式,大力推进乡村史志编纂。目前,广西共出版乡镇村志(史)156部(乡镇志43部,村史村志113部)。在编的乡镇村志47部(乡镇志14部,村志33部)。

广东名镇志、名村志申报出版稳居全国前列,累计申报60部,已完成出版13部。广州、深圳、汕头、河源、梅州、湛江、茂名、清远等市镇村志编修卓有成效。其中,《广州市名镇名街名村志丛书》31部已出版14部,深圳组织编纂30部街道志社区志,梅州兴宁市全面开展镇志编修,东莞《石龙镇志》《长安镇志》入选第七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

二、主要经验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依法治志,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均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其中,并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广东加强对《地方志工作条例》《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各个工作环节均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一系列志鉴编纂法规、制度的出台、落实,为全省志鉴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系统的法治保障和制度依循。

(二)借智借力优化形成工作合力,让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两地以充实专家库、购买服务、课题申报、项目合作等形式引力引智,吸收专家、专业团队、业务骨干参与地方志工作,有效壮大地方志工作力量,有力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广西加强与各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合作,联合广西人民出版社策划广西镇村志系列丛书。广东加强各地专家库建设,深化与高校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地情专家、研究生工作站、专家工作室、地方志学会和岭南地方志文献交流中心、广东省情信息研究推介中心、岭南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大与其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共建共享,拓展方志文化交流合作空间。

(三)加强培训交流培养干部能力,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广西地方志办通过举办年鉴业务培训会、学习交流会,邀请精品年鉴主编来桂培训指导,不定期分享年鉴培训视频、编纂知识、编写范例等形式,持续提升地方志工作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同时,每年均派出年鉴专家到相关市县开展年鉴业务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年鉴编纂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集中开展地方志业务“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持续实施地方志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广东通过举办全省地方志系统能力提升培训班、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三、工作建议

(一)围绕中心,充分发挥服务功能

盛世修志,贵在致用。要深化“三个服务”,积极开拓思路,利用地方志机构掌握丰富地方文化和地情信息的优势,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找准切入点、发力点;在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推出更多举措;组织好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保护好名城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文脉。

(二)科学谋划,做足志书编修准备

做好三轮志书编修,编纂好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是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地方志部门的工作重点。要深入总结二轮修志得失,学习借鉴外省(区、市)经验,尽早谋划好省市县三级第三轮修志方案;要强化顶层设计,把方案想深做实,从志书编修的组织架构、任务规划、质量管控、人才支撑、过程监督等方面做好谋划健全机制,推动两大编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三)狠抓落实,提升志鉴编纂质量

质量是志鉴的生命。要强化质量意识,抓好《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和相关配套质量规范等落实;坚持质量标准,扎实开展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精品年鉴评选活动,倾力打造中国名镇志、名村志、名酒志、名街志等名志系列四川篇,营造争创精品志鉴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建强修志人才队伍

人才是事业的保障。要强化开放意识,以地方志机构人员为主体,采取集中培训、分层培训、以工代训等方式,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能写会讲、善于指导、作风务实的方志专业队伍。要坚持“开门修志”,借智借力开展修志工作,采取纳入专家库、外聘工作人员、项目外包服务等方式,吸引储备一批史志爱好者、文化企业“土专家”、高校教师等兼职修志队伍。要加强与部门、出版社、学校科研单位、文化公司以及各级地方志机构间的合作联动,在修志编鉴、重点项目推进、期刊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调研组成员:赵行 高伟明 徐诚 杜成英 李明成 明梅 潘认若 文茜 蒋应娟)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57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