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55期)

作者:徐高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25 09:35:39 浏览次数:422 【字体:

关于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

史志阅览室建设及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修志为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省地方志办成立课题组,围绕“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史志阅览室建设及开发利用情况”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对好的经验做法及成效予以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请全省地方志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实际抓好全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史志阅览室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地方志成果出版后,相当程度上属于束之高阁状态,除研究人员、学者根据需要主动查阅外,地方志“资政、育人”的社会功效基本没有发挥出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真正实现“修志为用”,近年来,省地方志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索出在高校设立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的方式,建立文化宣传阵地来扩大地方志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较好成效。

2023年4—8月,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调研组先后赴广元、绵阳、自贡、乐山、甘孜、阿坝、达州、攀枝花、德阳等地对四川省方志馆高校方志分馆及史志阅览室建设、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同时,通过和其他市(州)的日常沟通交流、查看工作报告等方式进行补充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各地地方志工作部门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职能和史志优势,不断探索推进地方志“三个服务”新模式,扎实做好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及史志阅览室建设、开发、利用等工作,为服务高校师生、传承乡村文脉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和载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群众的爱党爱国情怀、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有益作用。调研还发现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及史志阅览室建设中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一、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建设情况

(一)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基本情况

在高校设立方志馆高校分馆始于2019年。全省地方志部门为高校分馆配备赠送的志鉴成果非常全面,涵盖影印的旧志、已出版的两轮三级志书、各级综合年鉴、地情读物、期刊等。一方面,考虑到大学图书馆面对的对象以师生为主,他们的专业素养深厚,对资料查阅的需求面广,且理论研究的成分占比更重,对地方志成果需求的深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搭建的这个合作平台,产生出理论研究及志鉴编纂成果,因此赠送了几乎全部类型的地方志成果。截至2023年8月底,已在四川、重庆18所高校建立了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其中3所为川渝共建,10所是2023年6—7月新建),川渝两地市、县地方志部门共捐赠地方志和年鉴等图书2.3万余册,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馆藏,为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传承弘扬巴蜀文化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

(二)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的特点

1.管理运行规范。各方志馆高校分馆主要设立在高校图书馆内,依托图书馆的馆舍、人员、设备等,由图书馆统一运行管理。图书馆作为大学一项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基础设施完备、人员管理科学、运行制度规范,为地方文献资料保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及切实有效的空间载体。四川大学分馆开展方志文献数字化加工,建成“方志巴蜀”网络服务平台,打造科学顺畅的地方志文献资源收藏、整理、服务、研究和展示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文献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依据方便读者使用的原则,西华师范大学对方志馆志书做好资源的分类加工。按省级(含省直机关)——市(州)级——县(区)级三级体系,集中典藏各地(机关)文献。其下再按史志——年鉴——其他地情文献三类,分门编排展陈架次。宜宾学院依托临港新校区图书馆的四川省方志馆宜宾学院分馆,专馆面积达650平方米,方志馆全部图书采用RFID智慧化管理,读者可及时查询方志馆图书目录,配备无线Wi-Fi等,以利于方志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2.资源利用率高。方志文献为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各高校分馆为充分发挥方志文献作用,坚持收集与整理结合、保护与利用并重,在做好文献保存工作的同时,注重方志文献的宣传与利用。根据方志文献特点,四川大学分馆对工具类方志制定在馆阅读的策略,充分保障志书资源收藏的完整性。同时,充分挖掘自身馆藏优势,围绕方志文献调整馆藏资源,通过合理的资源布局,充分保障学生对于志书类资源的使用。以地方史志图书为例,2019年开馆以来,外借史志图书4127册次。四川师范大学2022年到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师生达2700多人次。西华大学分馆积极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如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吴会蓉教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近代康区地方志研究》,被列为2022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同时利用馆藏资源积极助力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开展科学研究,为编辑出版《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和《蜀学》两本刊物提供有力支撑。

3.研究成果丰硕。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的设立,为地方志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高校拥有雄厚的学术实力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可为地方志研究提供有力支持。高校方志分馆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志研究的发展,提高了地方志研究的学术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四川师范大学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新近又成立了“扬雄研究中心”“武则天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四川师范大学利用方志文献进行研究,成果100余项,包括期刊发表文章、硕士论文及部分专著。其中高级别的含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的研究20多项。四川大学分馆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研究方面的优势,做好地方志文献的学术研究工作,在古籍普查的框架下开展方志普查工作,进一步理清馆藏的省内外方志的种数、册数。在《四川大学图书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及续编的基础上,继续调查馆藏方志的稀见程度及再版情况,与历史文化学院积极合作,探索方志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新路径,进一步挖掘川大分馆独有的未出版的四川地方志。

4.涵养育人效果好。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的设立,充分发挥了地方志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地方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信息,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将地方志引入高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地方情怀,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四川大学分馆依托四川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创新与馆外各单位的有效衔接,组织学生来方志馆集体参观学习,展示地方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四川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文化空间之一,在每年新生入馆教育、青少年研学活动、校内外各单位团体访问中,先后接待27000余名大一新生、2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国内近200余所高校图书馆及其他机构、单位8800余人次的参观交流,有效地扩大了方志馆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综上,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的设立,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对于推动地方志研究、发挥地方志育人功能、加强地方志与高校的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

大规模开展史志阅览室建设始于2022年3月,也是省地方志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中充分发挥地方志教化育人作用,培育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乡情怀的具体举措。考虑到史志阅览室主要设立在乡镇(街道)、村(社区),面对的读者主要是城乡居民,以普及地情知识为主,因此在书籍的赠送配备上以通俗易懂的地情读物和期刊为主。截至2023年8月,全省已设立省市县三级共建的史志阅览室646个。

(一)主要做法

1.深化思想认识,提升共建主动性。各地史志系统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到设立史志阅览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地方志“教化育人”作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开展史志阅览室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的通知》(川志函〔2022〕26号)印发后,全省史志部门立即行动,全面展开此项工作。巴中市印发《关于设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史志阅览室的函》,要求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及每个乡镇(街道)选择一个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走在全省前列。达州市地方志办积极行动,在1个多月时间里,顺利完成全市各县(市、区)省市县共建史志阅览室选址、赠书、挂牌等工作。南充市印发《关于转发〈关于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的通知〉的通知》,就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省市县三级共建的史志阅览室作出安排部署。雅安市印发《关于设立第一批史志阅览室的通知》《关于设立共建史志阅览室的补充通知》,为全市各县(区)建好史志阅览室提供遵循,成为建好史志阅览室的有力保障。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印发《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工作方案》,积极稳步推进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在制定《广元市党史地方志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时,将史志阅览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提升建设主动性。

2.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创建有序性。在史志阅览室创建中,省地方志办加强顶层设计,各市(州)、县(市、区)史志部门狠抓落实,有力保证了史志阅览室建设有序进行。甘孜州广开思路,主动作为,从强化组织保障、合理规划布局、丰富史志藏书、注重建设标准等方面,多举措推进全州史志阅览室建设。同时,利用全州地方志工作会议、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系统主体培训班等机会,督促各县(市)地方志部门有力有序推进史志阅览室建设。广元市坚持示范带动,强化整体推进,将史志阅览室建设作为对县区史志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2022年全省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的基础上,2023年3月,省地方志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的通知》(川志函〔2023〕29号),继续深化和拓展全省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根据通知要求,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将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制发《关于开展乡镇(街道)史志阅览室建设全覆盖行动的通知》,定期不定期研究推进,形成省市县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南充市地方志办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史志阅览室300个以上,实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史志阅览室。其中,2023年全市规划建设50个史志阅览室,各县(市、区)史志阅览室建设不少于5个。

3.精心谋篇布局,提升点位示范性。各市(州)史志部门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域位置、人口分布、通达条件、现有资源等因素,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史馆,乡镇(情)馆、文化站(室)等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对史志阅览室布局进行统筹谋划,选择基础条件好、史志氛围浓、示范辐射强的乡村(社区)文化阵地进行设置,主要布局在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基层治理示范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乡村)等地域内,形成串点成线、连线带片的史志宣教示范新格局。成都市在获得“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AAAA景区等荣誉称号的郫都区战旗村,眉山市在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的东坡区永丰村,德阳市在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社区)、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的旌阳区高槐村,绵阳市在全国文明村镇、“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桑枣镇枣园社区,广元市在获得“全国文明村”“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等荣誉称号的青川县青溪镇阴平村,阿坝州在灾后浴火重生的汶川县映秀镇中滩堡村,凉山州在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德昌县麻栗镇等地共建史志阅览室……这些点位的史志阅览室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各地建设史志阅览室提供了模板和借鉴,更为人民群众常态化学习史志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便利,有利于形成史志宣教示范新格局。

在有效完成乡镇(街道)、村(社区)史志阅览室创建任务的同时,各市(州)史志部门主动作为,拓面提质增效,将史志阅览室建设延伸到机关、学校、红色场馆(景区)、企业等地,扩大了史志阅览室覆盖面。乐山市在市税务局率先建成全新的史志阅览室,汇集《四川省志》《乐山市志》以及年鉴、年谱、地方文化历史、税务文化历史等相关书籍400余册,供全市税务系统2000余名职工学习和借阅。南充市仪陇县在双胜镇人民政府和铜鼓乡人民政府、攀枝花市米易县在县总工会挂牌设立史志阅览室,为机关单位营造良好的史志阅览环境,方便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了解史志知识和历史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遂宁市在四川文轩职业学院(遂宁校区)、凉山州在雷波县黄琅镇中心校设立史志阅览室,作为学生学习史志知识的重要基地和平台,有利于营造读史用史的良好氛围。绵阳市在涪城区工区街道“跃进路·三线建设记忆馆”、广元市在苍溪县红军渡景区设立史志阅览室,让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革命遗址与地情风俗深度融合。广安市在前锋区工业园区设立史志阅览室,成为前锋区工业园区重要文化阵地,在书香前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严格质量标准,提升共建规范性。省地方志办对史志阅览室规范建设提出要求,各市(州)史志部门结合实际,对史志阅览室的建设标准进行细化完善,加强调研指导,有力保证了建设的规范性。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制定出台《广元市共建“省市县区”史志阅览室实施办法(试行)》,明确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建设要求、申报与挂牌程序,规范全市史志阅览室建设。绵阳市起草《绵阳市省市县三级共建史志阅览室管理措施(试行)》,明确史志阅览室推荐申报、指导单位、管理要求等细则,并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史志阅览室标识标牌颜色。泸州市结合实际,统筹谋划创建工作,将史志主题读书角和史志阅览室的创建、授牌和赠书同步推进,对实施步骤、县(市、区)分工等5个方面提出要求。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印发《资阳市史志阅览室建设和管理办法》,明确目标任务、质量要求等内容,为全市各县(区)建好史志阅览室提供遵循和保障。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制定《内江市史志阅览室建设和管理办法》,坚持建设标准,注重制度上墙管理及后续跟踪问效。乐山市召开史志阅览室建设专题会议,细化任务、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史志阅览室创建。宜宾市进一步明确建设标准,新创建的史志阅览室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2平方米,设立的“史志专柜”历史类、志鉴类、地情读物类书籍原则上不少于200册,确保“建得起、管得好、有作用”。巴中市在广泛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采纳“镇阅览室落点人流多、村阅览室布局不上楼”等合理化建议,2023年各县(区)分别对5个重点乡镇史志阅览室、5个重点村(社区)史志阅览室、5个重点学校史志阅览室进行提档升级建设,持续提升史志阅览室建设规范性。

(二)成效

史志阅览室的设立,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了解乡情、区情、县情、市情、省情的阵地,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平台。

1.传播文化的平台。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省、市、县(区)三级史志部门为共建的史志阅览室赠阅的各类地方史志书籍和文献资料,记载了四川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各方面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展现四川各地的历史风貌、发展变化和时代风采,汇聚四川各地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粹,历史文化性、地域名片性和大众可读性兼备,满足了人民群众了解党史、地方历史、地情文化、风土人情等的需求,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尤其是设在社区、街道的史志阅览室,成为居民休闲时阅读、交流的上佳选择。截至2023年8月,省地方志办共为全省史志阅览室赠送史志书籍8741册。

2.教化育人的基地。各地史志部门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共建史志资源优势,搭建起党史学习教育、市情宣传的阵地,通过史志阅览室开展各类宣教活动,让史志阅览室在基层发挥培根铸魂作用。如依托1200平方米的区域型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的自贡高新区红旗街道大湾社区史志阅览室,2023年以来已开展了4次史志阅览分享活动(2次为儿童分享活动、2次为成人分享活动),参与人数8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开放式阅读500余人次,丰富了居民的阅读需要。同时,社区充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邀请共驻共建单位——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的历史老师为参与活动的居民讲解史志内容,让居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政府的认同感。

三、存在问题

(一)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布局不平衡。截至2023年5月,仅在四川、重庆8所高校设立了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其中3所为川渝共建),8所高校分馆中4所在成都,重庆、内江、南充、宜宾各有1所,省内21个市(州)仅覆盖了4个市,覆盖面仅有20%,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如绵阳)、民族地区(阿坝、甘孜、凉山)高校没有设立高校分馆,覆盖面狭窄,布局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部分史志阅览室的选址不合理,建设、管理不规范。目前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村民数量少,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对史志书籍感兴趣的更少,除个别示范村、模范村,大部分在村上设立的史志阅览室,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好。同时,因史志阅览室大多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站(室)、图书室、村史馆等场地,无独立场地,少量甚至好几个功能室共用一个空间,部分阅览室借阅空间较小,室内阅览设施简陋,可同时容纳人员不多,加之经费预算有限、管理人员不足等方面的因素,部分史志阅览室还未做到书籍的规范登记。

(三)史志阅览室的图书来源渠道狭窄。由于史志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财力限制,史志阅览室的图书更新较慢,藏书种类、数量较少,图书来源主要是各级史志部门捐赠,缺乏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史志阅览室书籍很难得到及时补充和更新。

四、改进建议及措施

(一)平衡优化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建设布局。加大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建设力度,注重在省内区域中心城市、民族地区高校设立分馆,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方志文化交流、宣传,增加覆盖面、提升影响力。

在调研中发现的布局不平衡这一问题,经认真研究,及时联系,目前高校分馆已增加到18家,覆盖成都、自贡、攀枝花、绵阳、内江、乐山、南充、宜宾、达州、雅安、阿坝、甘孜、凉山13个市州,覆盖面达到62%,实现了民族地区全覆盖设立方志分馆。分馆设立后,需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共同管好、用好这个平台。

(二)史志阅览室建设规范要跟上。首先选址要以最大化发挥社会效益为指标,应重点在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图书馆等人员集中、管理规范的场地建立史志阅览室,整合资源,提高利用率,发挥功效。同时,健全完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

(三)史志阅览室功能拓展有空间。在书籍来源渠道上,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单位、部门、个人通过赠阅或交换等多种方式,丰富史志阅览室的藏书数量。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史志宣传和研学活动,比如带有史志元素的文化讲堂、知识竞赛、诗词朗诵等,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促进史志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课题负责人:邓瑜,成员:徐高芳、冯国梅,执笔人:徐高芳)


请点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55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