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清明节:悲与喜交织的二重交响‖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4 19:50:21 浏览次数: 【字体:

清明节

悲与喜交织的二重交响

蒋德均

清明,一个清新美丽的名字,一出游春的时间仪式,一段承平盛世的历史记忆。人们在清明祭祀先辈,慎终追远,寄托思念,又在和煦的春风里,拥抱自然,释放情绪,放松心情,演奏一曲中华民族特有的悲与喜交织的二重交响。

我们知道,作为自然物候24节气的“清明”和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时间概念,起到一种时间提示作用;后者是节日概念,具有人文意义的节日仪式。前者是古人将一年365年等分为24个时间节点,称为24节气。每相邻的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15天可再分为3个5天,每5天为1候,5是质数,不能再分,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太阳历中,候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后者是古人的一个民俗节日,不仅具有时间节点的提示性,更具有一些人为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节俗规则或曰游戏规则,这就是节日的人文性。

“清明”由节气概念到节日概念的演变,到唐代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这之前,主要是时间节点,之后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特别的文化内涵的节日节点。其中主要的节日内容就是扫墓和踏青。因此,清明节是我国唯一的一个集自然物候与人文约定为一体的传统节日。

作为物候节气的“清明”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淮南子》《历书》等古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以及“清明前后一场雨,好比秀才中了举”等农谚。可见作为时间提示节点的“清明”,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习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据传,这是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习俗。扫墓在秦汉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汉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固定下来。《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按照传统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关于寒食节就得提到晋文公重耳与忠臣介子推的传说。清明(寒食)除了讲究禁烟火、吃冷食、扫墓外,还有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射弋等一系列传统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以强身健体。这样,清明节便成了一个祭祖哀悼与郊游娱乐的悲喜交织的传统节日。它具有怀念、告慰先祖和自我勉励、自我强健的双重功能。

民俗学者认为,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合并,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节日让位于时间节气。这一变化大抵在唐代完成。《唐会要·休假》卷八十二记载:“大历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何故?因为时间节点具有不可改变性,而文化节日是可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的。于是,当这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清明”相遇时,作为具有人为约定的文化意义的“清明”最终让位于具有农事时间节点的“清明”,这就成了再也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大家知道,民俗的起源和内涵永远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一种习俗的形成往往有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尤其是文人的记录或述说具有特别的意义。也许,它不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它具有人为的约定性和特别性。于是,人们尤其是普通民众更倾向相信它,代代相传,传说也可能成为历史,故事也可能变成真实,传奇也可能成为现实。这也是文化或文化传统的魅力所在。清明节的巨大感召力与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得力于文学尤其是中国传统诗词的塑形与传承。

关于清明节有哪些传统节俗内容,由于中国国土辽阔,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言说。一般认为,经历史演变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农历3月3)的习俗,杂糅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概括起来,清明节的基本主题是:祭祖扫墓与郊游踏青。

一、祭祖扫墓

扫墓在古代是一种礼制。《左传》有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见,国家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是一种权力象征、秩序象征的重大仪式,而且有严格的祭祀规定。《礼记》有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所以,士以上的阶层才有宗庙,可以在宗庙里祭祖,一般老百姓并没有宗庙,只能在家里祭祖。

大概到了汉代才有墓祭之俗。东汉王充在《论衡·四讳》中有言:“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到了唐代,人们往往选择寒食节前后郊游并扫墓。作为普通百姓来说,在郊游的过程中顺带墓祭或扫墓后顺便郊游,这是省事省时的好事,但却显得有点不符礼法:郊游宜乐,墓祭宜悲,悲乐交加,于礼不通,与情可解。唐王朝曾颁布法令禁止“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对坐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结果适得其反,老百姓依然如故。唐王朝顺应民心,改而从礼制上承认寒食节扫墓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将它纳入五礼之中,成为国家的法定祭扫日。

《通典》记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莹。……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唐玄宗还颁布命令,将寒食与清明合并放假。《唐会要·休假》卷八十二记载:“大历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所以,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已经合流。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它凝聚着华夏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忠孝”文化的集中体现。有诗云:春光正好清明时,柳絮青冢寄哀思。就个体和家庭而言,核心是“孝”文化,尊祖敬宗,感恩父母。对社会和国家而言,核心就是“忠”文化,爱国情怀,具体表现为祭祀先贤、祭奠英烈。故有唐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古往今来,大量的清明诗文作品是清明意义与习俗的诗意表达,而清明习俗则是清明诗文的演绎内容和行为诗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郊游踏青

清明节气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据周代《逸周书》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它是春分后的第一个节气。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净,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光。

清明节俗丰富,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关注当下的主题。这种一悲一喜的复调统一于清明时节,意涵着以“我”为中心的“我”与祖先的亲情血缘关系及“我”与自然的天人关系,表明中华文化对过往历史的继承,对先辈的尊敬,对呵护生命、对关爱生命的尊重。这种“天人合一”传统哲学理念在清明节得到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它深刻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与死问题的深刻思考,而珍爱生命与慎终追远便是这种深刻思考后获得的答案。这种生与死并置的文化现象,展示的不仅仅是向死而生的矛盾,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延绵不断的生命力。抒写这方面的诗文很多。比如唐人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一诗云:“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由此可见唐代清明前后郊外出游之况。唐人白居易在《春游》有云:“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赏游,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张先在《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写到:“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其他如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等等都记录或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倾城出动,郊游踏春、寻芳觅胜的盛况。

清明,一个纯粹春天的节日,正是阳气升腾的日子,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好春光,人与自然和谐,这才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今天,国富民安,中国日渐强盛,民众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当我们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时候,更应热爱生命、催护新生。欣逢盛世,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张开双臂拥抱并享受这春天的盛大节日——清明,将这一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度过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品位的节日!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祖籍四川蓬溪,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李庄文化研究院负责人,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宜宾首部大型动漫《战神哪吒》文学顾问,书剑创意写作工坊主人,新时代鲁迅诗歌奖(诗歌评论奖)获得者,宜宾学院十佳教师。曾先后担任宜宾学院中文系、艺术系主任,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已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5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