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文学评论】自我“局外”的局外人——读加缪小说《局外人》‖奉友湘

作者:奉友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6 15:17:13 浏览次数:30 【字体:

自我“局外”的局外人

读加缪小说《局外人》

奉友湘

作家马平在他新出版的散文集《此花此叶》中《上下左右的对话》一文里,专门写到对他创作影响很大的3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加缪的《局外人》、伯尔的《小丑之见》。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大部分时间都穿梭于中国历史、巴蜀文化中。以前读的是雨果、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狄更斯、培根、歌德、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茨威格等,以及前俄罗斯作家们的经典著作,对当代外国名著很少涉猎。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从来都不嫌晚。于是,我赶快补课,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一口气读完了当代法国作家加缪这部只有几万字的小说《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誉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被誉为“存在主义”文学大师。1957年,44岁的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荣获诺奖最年轻的作家。也许是天妒英才,他因一场车祸英年早逝。《局外人》是他于1942年6月出版的小说,被称为他流星般文学生涯中“首屈一指”的作品。

对于《局外人》书名,我琢磨良久。首先,谁是局外人?当然,肯定是该书的男一号,即主人公默尔索。其次,他是怎么成为社会的局外人的?这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这个局外人,我理解为“多余的人”,也可以说是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人,或是我们习惯说的“边缘人”,颇似那种无所作为的“躺平”族,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如大树上的任意一片叶子、随风而逝的一粒尘埃。

加缪曾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句话无疑宣示了《局外人》的主题:主人公默尔索把自己“局外”于社会,因而也被社会“局外”。他最终因杀人被判斩首,既是社会的残忍、司法的不公,也是他自作自受。他本人才是这出人间悲剧的导演。

默尔索是一个小职员,工作算不上出色,不受老板青睐。一切都平凡、平淡无奇。他对一切似乎都满不在乎,身上荡漾着玩世不恭的气息。母亲在养老院去世,通知他去参加葬礼,他甚至懒得知道母亲究竟是哪一天去世的、怎么去世的,连他母亲终年多少岁都糊里糊涂。他一个人去了,没有通知任何亲朋好友,仿佛死去的不是他的母亲。他甚至觉得有点儿烦,因为要找熟人借参加葬礼的黑色领带和丧事臂章。养老院的人问他要不要看看母亲的遗容,作最后的告别。他拒绝了,觉得打开棺材毫无必要。他认为他是爱母亲的,可他却悲伤不起来。比起母亲的去世,他的生理感受似乎更为重要。他在母亲的灵柩前抽烟、喝牛奶咖啡、打瞌睡。他母亲的一群养老院生前伙伴来守灵,一位女士不断哭泣,他却觉得与他没有什么关系,一点都不难过。他依然昏昏睡去,一夜居然只醒了一次。在去墓地时,他只感受到太阳的炙烤,而不是亲人即将入土的永诀之痛。母亲下葬时,生前的伙伴、养老院的一个老头晕倒了,他却始终没有一滴眼泪,只记得撒在母亲棺材上的血色的泥土和混杂在土中的白色树根。他仿佛局外人一样参加了母亲的葬礼。

默尔索对待母亲的死像局外人,对待恋人也是如此。他的女友玛丽对他感情深厚,想跟他结婚。然而,他却无动于衷地对玛丽说,你想结婚我们就结婚,你说什么时候结婚就什么时候结婚。他迷恋的只是玛丽的身体,他并不在乎结不结婚。仿佛他并不是结婚的主体,结婚是别人的事。换句话说,结婚只是玛丽的事,他只是旁观者、被动者。他杀人后被关进监狱,玛丽去探视他,表示等他出狱后和他结婚。他依然没有丝毫感动,还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后来不能探监了,玛丽还给他写信,审判时还关切地到法庭参加庭审。而默尔索仍然感动不起来。最终,连对他一往情深的玛丽也把他“局外”了。

默尔索的日子过得稀里糊涂,总是处于一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状态。邻居雷蒙让他帮助写信羞辱其情妇,他就帮着写;雷蒙让他在警察面前作伪证他就作;雷蒙让他帮助打架,他就跟着上。他连杀人都莫名其妙:被他杀的人跟他无冤无仇,只是与雷蒙有过节。他在阳光的猛烈刺激下,看到对方似乎要拔刀,感觉到危险,于是便在一片茫然中开了枪。对方倒下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莫名其妙地朝那具尸体连开了四枪。他做这些都是在一种昏头昏脑的状态中完成的,一如他混沌的人生。好像杀人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他连杀人都可以“局外”。

于是他的“局外”人生发生了变化。他被关进监狱后,自己也开始被社会“局外”。他的辩护律师让他别在法庭上多说话,只需要听律师的辩护便好。于是他便不再自我辩护,如旁观者般听辩护律师滔滔不绝地念长篇辩护词。预审法官和庭审法官也“局外”他:关注的不是他杀人的经过,而是他对母亲去世的满不在乎;关注他母亲葬礼后第二天就和女朋友去看喜剧片,在电影院里和女友亲热,还把女友带回家过夜;关注他杀人后,还对着尸体开枪等“劣迹”;关注他杀人后是否有悔恨之意……而默尔索对这些行为的唯一解释是:他就是这样做了。最后的结果是:他被彻底“局外”。他站在法庭上只不过是一具暂时活着的木偶。最终,他被法官“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斩首。

默尔索想到了上诉,但他却放弃了上诉。对于死,他也有恐惧。但他又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被判处了死刑的,活到30岁和活到70岁死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一死。因为他的认知是:“世人都知道,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他对人生的看法是虚无的、消极的。“既然都要死,怎么去死,什么时间去死,就无关紧要了,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因而,他拒绝见指导神父,拒绝任何忏悔。他在生命行将结束时表示:“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而未温情尽失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上面这一段全书结尾的话也许是默尔索真正的忏悔。他“局外”了社会,最终被社会“局外”,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加缪在这部短短的“中篇小说”中,既批判了国家司法机器的虚伪、傲慢、暴虐、残忍,也批判了游戏人生者的放浪形骸和随波逐流。他暴露人性的弱点,更严剖社会的病灶。这部经典著作的思想性、现实性、批判性、警世性大大高于其故事性和文学性。这也是我在文学创作中需要汲取的营养。

作者简介

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飞鸿雪泥》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奉友湘

配图 :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