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安棉村的“八朵金花”(外二篇)

作者:尹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07 09:14:11 浏览次数: 【字体:

安棉村的“八朵金花”(外二篇)

尹艳

“李大娘、刘大娘、何大娘、王大娘,快点、快点照相了”,我一阵吆喝,几个大娘都乐呵呵地从自家房子里走了过来。“站好、站好,大家一起来一句:加油”。

3244c2f2f108416ea6b0623741d5db23.Jpeg

安棉村的“八朵金花”,这是我们自己给这张照片起的名字,照片里除了我们四个帮扶干部,四位大娘人手都有一张过塑了的照片,你看她们笑得多乐呵。右边挨着牌子的第一位叫李如秀,第二位叫何元秀,左边挨着牌子的第一位叫王天孝,第二位叫刘述桂,她们四位中有三位是贫困户。

看着这张照片,看着她们的笑脸,我真的很欣慰。照片里笑得特别灿烂的是李如秀李大娘,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到李大娘家时,我的心真的好痛。一间房子一张床,屋里又黑又潮湿还不通空气,堆满了衣服和杂物,还要在这个地方做饭,这就是家吗?当时,我们和村上考虑在她房子周围找个地方先解决她做饭的问题,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每次去见到她我都深深的内疚。后来和李大娘接触多了,知道她育有两女一男,女儿一个外嫁一个嫁本村,本来与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不料儿子去世,儿媳改嫁,撂下她一个人。当时在本村的女儿女婿为了照顾她就搬来与她一同居住,但没住多久就有了矛盾,双方谁也不让谁,这就形成了同居一个屋檐下,却各立锅灶打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2019年,县里出台了“两改一建”的政策,为解决李大娘的安全居住问题,我们和村上多次给她女婿刘作才做工作,让他们腾出两间房子来给李大娘。其实刘作才是个非常能干的人,木工、泥工什么都会做,就是那张嘴不饶人。在他们两口子商量决定后,我们就让刘作才自己把腾出来的房子进行维修改造,把李大娘的卧室、厨房都重新进行了布置。房子弄好的那天,我里里外外、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对刘作才说:你看你们也不知道咋想的,一个70多岁的老人住在那间黑漆漆潮湿不通空气的房子里,你们都能忍心!早这样该多好,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过日子。站在门外的李大娘一个劲地说:就是就是,还是政府关心我,现在的政策就是好。

说实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安棉村像李如秀家这样的情况就有好几户,不过通过帮扶,现在大家都好了。李大娘住在这个敞敞亮亮的房子里,和女儿女婿虽然不在一个锅里吃饭,但也能说说话唠唠嗑,可以安享晚年了。

看看挨着李大娘旁边的何元秀何大娘吧,她是贫困户徐勇的母亲,徐勇去西藏打工了,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别看她73岁了,可身体很好,每天都能上山干农活。何大娘挺健谈的,听她讲年轻的时候她是共青团员,还是个民兵排长呢。何大娘也是一个孝敬老人的模范,她老伴走得早,就自己一个人送走了3位老人,还抚养了5个孩子,真是了不起。现在因为二儿子徐勇一直单身,两娘母生活在一起。徐勇的婚事是老人家的一块心病,40多岁了还没有成家,我们一直想帮他找个对象,还到周边的村子打听过,都没有合适的。不过,为这事每次见到何大娘,她都会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要不是脱贫攻坚,我都不会认识你们这么好的干部,把我们当亲人啊,还帮忙找儿媳妇,真的不晓得咋个感谢你们......

再说说刘述桂刘大娘吧,她是贫困户雇勇的母亲。雇勇和徐勇一样也是40多岁没有成家,2020年他们一起去西藏打工了。以前,村里给雇勇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主要是打扫安置点和上下约3公里多的道路,现在雇勇外出打工,刘大娘可闲不住,每天天刚亮就代替雇勇把分配的路段打扫得干干净净。自打进村后,我有空了就帮着她扫扫,一次和她边扫地边聊天时,她说每天清扫安置点公共厕所的洁厕剂是要自己去买的,我就给她带了两大包水精灵。这本是一件小事,刘大娘却千恩万谢,让我很不好意思。

刘大娘十分讨厌懒汉,常听她说:“好吃懒做,国家照顾;勤劳肯做,才能发家致富。”近年,刘大娘和老伴分了工,她每天扫完地就去割背猪草,把圈里的三头猪喂好;雇大爷一心一意养蜂——一共养了20几桶蜂,2019年仅卖蜂蜜就收入了7千多块呢。可刘大娘就是不怎么喜欢收拾屋子,我去她家多次也讲过多次,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陋习,她嘴上嗯呐嗯呐就是不行动,也不准我们动手。一次县上来人检查,因为她家不整洁,我们村还落了个个别贫困户卫生环境差的通报。那天我去她家时,她自己不好意思地说:“这次给村上拖了后腿,你们来了,我的脸都不晓得往那里搁了。你放心我马上改,以后来我家一定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后来,刘大娘家里果然干净多了,刷牙漱口的习惯也养成了。

最后我想说说王天孝王大娘,她是非贫困户胡用礼的母亲。在安置点只要一提起王天孝,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王大娘自己是个残疾人(双手十指不全),可她从来不向政府伸手要钱要粮,也从来不在安置点说长道短。她对我说:我儿子在外打工,我在家里种地,有时还去帮帮工,我们的收入保障生活没有问题,我不想给政府找麻烦。去年我到她家里看了看,发现她房间里到处牵着绳子挂满了衣服,怎么没有做个衣柜放衣服呢?她说房间太小衣柜放不下,也是,这安置点“小户型”多,房间差不多都很小。第二天,我带几个人拿了个布衣柜,把东西给她腾了腾将布衣柜安装好,整个过程她都一直在旁边说使不得使不得,这还劳烦你们。

很巧的是照片里这四位大娘今年都是73岁,相差也就几个月;她们全都勤劳善良,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在安棉村安置点这个地方,我特佩服她们四位,别看她们都已经70多岁了,可个个都像年轻时一样,说话爽爽快快、干事风风火火,做庄稼、割猪草、换工......里里外外全都是一把好手。看来我得向她们好好学习,再过十来年我也70岁了,我能像他们一样依然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吗?

让自己的腰杆直起来

2017年9月27日,到青片乡安棉村一住又是五天了,赶上这几天连续下着小雨,天气变得越来越冷,带来的衣服略感有些单薄,不过还能抗过去。去乡政府塌方的路段经过5天应急处置,2万5千多方的土石今天转运完毕,道路畅通了,我们可以不再淌着稀泥在滑坡体上攀爬翻越。买房住在街上那几户贫困户,“两改一建”也已经结束了。我本想就收拾东西赶班车回去的,可还是放心不下村子里的事情。

下午送走了几位同事,因为雨一直没停,道路很滑,没法上山,我就在安置点附近转了转。晚上,外出干活的、帮工的,都陆续回家了。我走进了贫困户徐茂成家,他正一个人端着个冒着热气的土碗,吃的是中午剩下的饭菜;他妻子李黄琴(57岁)在一边做着针线活,绣的是一双鞋面上的牡丹花,见我过去非常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我们聊起了家常。

徐茂成59岁,小时因为摔跤将他的右腿摔断,家里没钱医治,从此留下残疾,直到现在腿和腰经常疼痛,右腿萎缩而且明显比左腿短了一截,走路非常不方便。听他们讲,带两个女儿的那十几年,两口子很苦,每天起早贪黑把山上那十几亩地做得平整肥沃,吃饭没问题,就是没钱供女儿们读书。地震后退耕还林,他们从山上搬到安置点居住,两个女儿也出嫁了,日子好过了一点。但徐茂成因为腿脚不灵活,外出找不到活干,就只能在家里做山上剩下的那一亩多地的农活,他妻子则在新北川打工,日子就这么平平安安地过。

2020年春节后,山上修路请李黄琴给民工做饭。一天,她去弄树枝做柴火的时候,不小心将树枝折断掉下来摔伤了腰椎,被送到县医院救治,医生说需要7万元多才能医好,而当时徐茂成的腿疾也发作了,需要钱医治,李黄琴决定自己放弃治疗。村上把她的情况告诉了我们和乡上,乡上领导和我们的帮扶干部分别到医院去看望他们,给他们宣传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政策,安慰李黄琴一定要好好配合治疗,给了她一颗定心丸。一个多月后他们两人同时出院,结账连做手术两人一共用去5万多元,按照县上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免预付金,个人支付费用不超过9%,结果他们自己只付了5千多元,当时李黄琴就哭了,她没想到自己只花了这么点钱就把病给治好了。

从医院出来,她逢人就讲现在的政策就是好,我现在虽然还不能干重活,但也不能等靠要。从这以后,她每天就坐在自家门前绣花、做鞋、做鞋垫。记得我曾对她说过:你的腰椎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应该多休息,这样整天长时间的坐着,就是正常人的腰也会受不了的。她说:“没事的,你看我做了个小棉垫靠在腰上,坐一会儿再站一会儿;我做一双鞋可以买150元、一双鞋垫也能卖30元呢”,“你看现在政策这么好,你们又这么关心我们,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报答政府,我要让自己的腰杆直起来,用这双手把贫困撵走!”

从徐茂成家出来时,天已经很黑很黑了,山里的冷风呼呼地刮着,不由打了个寒颤,我赶忙拉紧衣服,虽然衣服穿少了比较寒冷,可不管怎么着,心里却是暖暖的。

漫漫扶贫路

记得刚通知李萍到陈家坝龙坪村任第一书记时,这个年满27岁还没处对象的小姑娘惶恐地到我办公室说,她不会做农村工作,怕当不好这个第一书记。然而三年过去了,龙坪村的老百姓家家都知道有事就找李书记,在龙坪村没有她没有进过的家门,没有她没有爬过的大山,没有她不知道的户籍家事......

2016年3月,局里通过调研,决定帮扶龙坪村发展生姜种植产业,免费给大家发放姜种。可当姜种拉到村上的时候却没人愿意种,怕卖不出去。李萍就背着姜种一户一户的动员,有些老百姓看着她一个女孩子家背着姜种到处跑,就将姜种领到了手,可不少老百姓领到后却拿去送人,更有甚者将姜种直接卖了,这事可把李萍气坏了,却又没办法。就这样第一年龙坪村101户只有17户种了不到5亩的生姜,而就是这17户的带动让全村的老百姓看到了致富发展的契机,李萍也趁热打铁宣传生姜种植和发展前景。

如今,龙坪村发展生姜种植产业已是第三个年头了,现在是姜种一到村,群众便自发的来领种子,龙坪村的生姜种植规模也已由原来的3000斤到今年的20600斤,种植规模翻了近7倍,种植户由原来的17户发展到现在的40余户。李萍笑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李萍已不是三年前那个惶恐的小姑娘了,小小的个子,却有一套一套的村上规划措施、户户发展路子,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雷厉风行,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再说局里选派到青片乡安棉村的第一书记张良,这个带着眼镜一脸书生气的小伙子,面对家长里短的婆婆媳妇、大叔大婶......他总是笑眯眯地耐心劝导说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

2019年8月,贫困户王文弟和其他几户老百姓在县住建局已经关闭项目录入系统以后,突然想通了要求申报C级危房改造项目,这可急坏了张书记。他第一时间与乡上分管领导联系,得到的回答是时间节点已过申报不上了。他马上又找到乡长王良波,请他再与住建局协调,经良波乡长与县上多次衔接后,住建局同意马上来现场做评估鉴定。

可就在这时,张良接到家里电话,母亲急性疝气,要立即动手术,而王文弟他们几户的危房改造项目还没落实,怎么办?张良拿起电话,向远在乐山市的妹妹求救,求她请假回来照顾一下母亲,自己这几天实在走不开,还好,得到了妹妹的理解和支持。几天后,王文弟他们几户的危房改造项目顺利申报成功。这时,他才从青片赶到绵阳中心医院。母亲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母亲没有责怪他,她理解儿子的职责。

青片是羌民族聚集地,这里的习俗习惯都有特别之处,而张良很快就把自己与他们融入一体,成为他们口中人人称赞的张书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如果你到了安棉,只要说出张书记的名字,好客的他们一定会让你不醉不归......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我们的帮扶干部,他们为了脱贫攻坚,为了给老百姓多做实事,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到上百公里以外的青片乡大山里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寒暑假,利用股的陈薇把刚上小学的孩子托给朋友带管;累了一天,到了晚上,不动产登记中心的陈慧才挤出时间与孩子视频,教孩子好好听婆婆的话;老同志朱银峰这个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男人,妻子多次生病住院,每一次他也只是回去看了一下,就又坚守在安棉村了;还有退伍军人胡友军,这个曾在野战部队服役的连长,被安排与老朱一直驻守安棉村,全村123户在家的群众都知道国土局有个胡连长,都知道贫困户的家像是胡连长的家,不料在一次去贫困户王文弟家时被他家的狗偷咬了一口,而他却一笑了之没当回事,最后还是在我的一直催促下才去打了狂犬病疫苗......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