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探秘】蛮子洞揭秘‖梁方生

作者:梁方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09 20:23:25 浏览次数:843 【字体:

蛮子洞揭秘

梁方生

【摘 要】在川东北地区,有不计其数的“蛮子洞”。成为。为弄清这些千古之谜的“蛮子洞”是如何产生的,笔者在追溯“蛮子洞”形成过程中,对很多个蛮子洞进行了实地查看,查阅了《中华文明史》等有关文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还原历史上川东北地区“賨人”民族的故事。

考察证明,“賨人”的祖先是夏朝的联合部落,商朝推翻夏朝时,“賨人”的祖先“板楯蛮”被驱赶到川东北后,为了生存,他们开凿了大量用以栖身的岩洞。因賨人在古代被称为“蛮人”,故开凿的岩洞被世人称为“蛮子洞”。

“蛮子洞”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川东北地区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当属史前人类活动遗址。

【关键词】蛮子洞;千古之迷;賨人;活化石;博物馆;史前人类活动遗址

引 言

四川有很多蛮子洞,川东居多。川东北地区数不清的“蛮子洞”,其来源有五花八门的说法。“蛮子洞”这一称谓来自于民间,都是老一辈口耳相传下来的。

在研究“蛮子洞”是如何产生的过程中,不敢苟同此前国内一些考古学家,对“蛮子洞”是“崖墓”的推断。因“蛮子洞”的各种规格形态不同,近似人居环境,存在较多疑团。

“蛮子洞”为什么集中开凿于川东北这片土地上?它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大多数“蛮子洞”形同居室?为什么规模大而无任何记录?为什么都离不开“蛮”字?

弄清“蛮子洞”形成的前因后果,其规模、形态、结构与特点、历史背境、价值和意义,是《蛮子洞揭密》一文的初衷。

一、规模与体量

(一)“蛮子洞”概况

1.川东北的“蛮子洞”。

(1)百度百科资料:广安市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蛮孔洞”共有300多处.....广安坛同镇的蛮子洞被发现的时间比较早,早在四川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就被发现,于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取名为唐湾山崖墓群。

(2)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资料:“绿水镇浮山村......附近的蛮子洞有上百个,都是依山傍水临河而凿”。

(3)2013年4月6日《光明日报》载:“昨日,记者从达州渠县文管所获悉,近日在渠县青龙乡山坪村考古时,意外发现130余处古洞穴,疑为东汉晚期悬崖墓葬群,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

(4)达州日报网(2013-02-01)载:1月24日,渠县賨人文化研究会熊英、余俊华、王忠、张鉴等几名文物爱好者,来到渠城东南15公里琅琊镇金马村五组,该村有一座名叫垮岩的小山丘......等人走近山丘,在方圆500平方米的悬崖上,发现了十余处古洞穴......有的洞内还有转角,有的几个“蛮子洞”相连相通,形成了一道秘道。“蛮子洞”洞壁已经风化,但内壁表面人工凿琢痕迹还依稀可辨......据专家学者们考证,这些古洞可能就是“蛮子洞”(古賨人洞)......“有两个蛮子洞是连通的,似穴居洞,也像是战争工事。不像是崖墓。”专家学者查看了琅琊“蛮子洞”照片后认为,琅琊“蛮子洞”是穴居场所,或战争工事,而非崖墓。

有关“蛮子洞”的资料颇多,不胜枚举。

2.“蛮子洞”密集区。

广元市剑阁县金仙镇小桥村,面积4.2平方公里,全村8个组,仅四组蛮孔岭一处有4个,五组蛮洞岩一排有5个,八组蛮孔坡一处有5个蛮子洞。全村共有蛮洞31个。在当地称“蛮洞”或“蛮孔洞”。此镇各村都有数十个“蛮洞”,全镇共有蛮洞约400多孔。在金仙镇所在的西河中上游流域(升钟库区),有成千上万个“蛮子洞”。

(二)形态、结构与特点

1.形态与位置。

川东北有很多砂岩山梁,蛮洞均开凿于靠山梁一侧的砂石岩上,有大小不等的洞穴且形式多样。有的就一圆洞、敞洞口,只地面较为平整。蛮孔的洞门宽约1.2至1.5米、高约1.8至2.4米不等。有圆型、方型两种,还有两层门楣或多层门楣。有临近河边的,有位于半山腰的,也有隐藏在树木丛林之中石崖上的。

2.岩洞结构。

多数山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结构而形成完整的天然崖壁。石质较软,易于开凿。洞穴是垂直于崖壁向内开凿的石屋,里面大小不等。有方形的,3米多见方,两边留有约50公分高、6至70公分宽的石台,或为石床及放置什物用,面积如现在的一间小卧室。大的石屋,洞内深达五六米,宽约两三米或四五米,洞内面积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不等。或洞内有转角,或两洞相连的叫连二子洞,也有几个洞相连相通的。其布局、功能、规模、各具形状。石质稍硬点的洞穴,内壁表面有人工凿琢的痕迹。

3.特种建筑。

“蛮孔洞”内无积水浸蚀,有相对恒温的环境,洞内干燥,冬暖夏凉,能遮风挡雨,是天然、理想的居所。蛮洞附近离水源较近,可解决生活用水。古代交通以山梁行走最便捷,故蛮子洞多建于山梁侧环的峭壁之上。建蛮子洞不需耗费任何建材,只需金属工具,经济实惠。蛮子洞永不风化,可防地震、防洪灾、防泥石流、防野兽袭击、防兵灾匪患。

二、“蛮子洞”疑团

(一)未被记载

由于汉字从结绳记事、甲骨文、商朝后期把字刻铸在青铜器上,才形成金文。加上书写材料由骨刻到竹简材料难求的艰难与匮乏,“蛮子洞”的产生未被古人记载,导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蛮子洞”的来源被丢失。

(二)仅留“蛮”字

“蛮子洞”所幸有一丝“信息”千古未变、代代相传而被保留了下来,那就是“蛮子洞”的称谓是统一的,都带一“蛮”字。

(三)众说纷纭

1.避难所。

百度百科:蛮子洞,“不少村民认为,明清战乱时期,老百姓的临时避乱所。特意在石壁上开凿的隐蔽的石洞,便于临时避难”。

2.崖葬群。

有较多人认为,“应该是墓葬之地,古时候的崖葬群”。在巴渝一带人们流行崖葬,尸体能长期得到保存。

3.穴居、崖墓、哨所。

《人文历史三千年——重庆江北区境考》的专家李清忠介绍:“蛮子洞的来历是个千古之谜。很多前往考察过的专家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穴居,也有人说崖墓等,没有定论”。李清忠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蛮子洞是巴之古滩城的哨所”。

三、解密蛮子洞

(一)金仙先民是賨人

1.资料来源。

(1)唐朝初期史馆编纂《晋书》载记第二十章说:“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2)20世纪80年代初,在剑阁县普安镇鹤鸣山崖壁上有阴刻的一段资料:“因古剑阁尤其剑南所居之賨人皆奉道教,百姓亦颇为推崇。其符、录、丹鼎乃形成一方民俗,病丧之事,道士作冹,划符之俗至今仍存矣”。据剑阁县文馆所副所长王绍强介绍:此资料为剑阁县学子所撰,为宣传普安镇鹤鸣山道教文化而刻。

2.剑南所居之賨人。

因古剑阁尤其“剑南”句,就是金仙地区,所居之賨人,金仙地区的先民是賨人。这些賨人信奉和推崇道教。

(二)金仙在川东北的位置

1.东南小部属巴国。

1991年出版的《剑阁县志》第126页第二篇第一章第一节——“历史演变”载:“夏商时,今剑阁县属梁州。西周时属雍州。春秋战国时(前770—221年)大部份为蜀国辖地,东南小部属巴国领域。”

2.南朝置金仙郡。

《四川阆中建置沿革》载:东晋永和三年(347)至南朝梁天监七年(508),阆中为南梁北巴州和北巴西郡治,州辖北巴西、南部、木兰、金迁(迁-繁体“遷”与“僊”古音韵相通)、掌天、白马义阳六郡。

3.依据表明。

(1)《普安鹤鸣山崖壁阴刻资料》中“尤其剑南所居之賨人”句;

(2)《剑阁县志》中“东南小部属巴国领域”;

(3)《四川阆中建置沿革》中“南梁北巴州...辖...金仙等六郡”。

从史料证实了老金仙地区是古代剑阁县东南部、巴国西端的一个賨人部落。在古代各诸侯国的国界,多数是由各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占地盘而自然形成。金仙所在的西河中上游流域(升钟库区)至阆中、渠县地区,都是賨人领域,属巴国所辖,故金仙地区的“西河”之名源于巴国西端之河。金仙地区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才由阆中划归剑阁县,至今739年。

(三)賨人民族来历

1.板楯蛮。

《舆地纪胜》卷162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巴西宕渠”(东汉末为巴西郡宕渠县),即上古时生活在华蓥山西侧的一支重要民族——板楯蛮,又称賨人。“板楯蛮”是賨人最早的称呼,最迟可上溯到夏末商初时期。

2.賨人。

(1)賨人一词出自《晋书·李特 载记》:“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古代的少数民族,助武王伐纣时称“彭人”。又称“寅人”、蛮人。“賨:南蛮赋也”。

(2)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将“賨人”列入巴国的版图,“賨人”亦被笼统地称为“巴人”。

(四)揭秘“蛮子洞”

1.穷追猛打大逃亡。

(1)《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厥咎,乃降于巫山。”

译文是:有个人没了脑袋,名叫夏耕尸(板楯蛮)。从前成汤在章山讨伐夏桀,打败了夏桀,斩杀夏耕尸于他的面前(板楯蛮被战败),夏耕尸站立起来后,发觉没了脑袋(国家已亡),为逃避他的罪咎,于是窜到巫山去了。巫山,即巴国所在,巴国收留了夏亡国后的遗民。

(2)据2014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载:賨人的祖先和周人的先祖(后稷的子孙)也曾辅佐过夏朝,曾是夏朝的联合部落。夏末的夏桀王时,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诸侯国)于“鸣条之战”消灭了夏朝。周人跑到陕西、甘肃一带生息。賨人的祖先板楯蛮被殷人从中原赶到了湖北,再被湖北人赶到巴国(今重庆市地区)。后又被巴人赶到地广人稀的川东北,今南充、达州、广安、巴中、广元半部一带。板楯蛮经过大逃亡的生死迁徙,在川东北四、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下来。賨人之所以在川东北定居,都是被殷人穷追猛打的结果。

2.渠县“賨人谷”真相。

(1)因避战乱:百度百科中渠县“賨人谷”景区介绍:賨人谷拥有全国唯一的賨人穴居部落遗址和賨人文化陈列馆;主要景点——穴居部落中介绍说:“是賨人在先秦时期,因避战乱,在悬崖上因洞造屋,因崖修栈,形成建在洞穴里的穴居部落”。

(2)事实:实际在秦惠王时期,蜀、苴两兄弟国不睦,苴国又交好有世仇的巴国,引起蜀王伐苴国后又伐巴国。巴国邀秦惠王帮忙,秦国借机灭蜀、苴,顺手灭了巴国。速度之快,事出有因,当时没有必要也没时间建洞避战。

(3)真相:根据史料和“賨人谷”的规模、结构所形成的人居洞窟推演出其真相是:板楯蛮被殷商人追赶到宕渠(今渠县),碰巧寻得一天然峡谷,规模庞大。山间通道悬空,崖危洞叠,蜿蜒盘旋,有数十个大小溶洞,板楯蛮首领(头人)便择此地落脚居住下来。在悬崖上以洞造屋,因崖修栈,形成建在洞穴里的“崖居部落”。秦汉时“賨人”名称产生后,这里被后世称为“賨人谷”。

3.板楯蛮开凿岩洞。

(1)板楯蛮大迁徙到宕渠(今渠县),首领(头人)栖身渠县大峡谷的洞穴后,跟随的族群人员分散到整个川东北地区。他们受首领(头人)屈身于洞穴的影响,受首领(头人)的号令开凿石洞而栖息。此时也正值新石器最后阶段,他们效法原始祖先栖岩食粟、以石为器的传统精神,顽强地繁衍生息。此区域至今有成千上万的蛮洞和蛮洞群,是板楯蛮生死迁徙至川东北时,无财力建修房屋,生存的本能促成凿岩洞而作为栖身之所。賨人的祖先是一支少数民族,古代的汉族是华夏主体,对少数民族蔑称为蛮人,故开凿的岩洞就被叫作“蛮子洞”。

(2)蛮子洞冬暖夏凉,能遮风挡雨,不耗建材,经济实惠,永不风化。古代物资匮乏,环境条件差,蛮子洞被认为是天然而理想的居所。故巴蜀有些地方后来也效仿开凿,用为住居或墓葬。近代有不少都延续发展下来,虽不再是少数民族(蛮人)开凿,但蛮子洞之名影响较大,后人仍称其为“蛮子洞”。

4.实地勘察。

川东北的“蛮子洞”比比皆是,但无论哪里的蛮洞,只要细致观察,不难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蛮洞口外的两侧面和下方,找不到开凿洞室取出的废弃石料。哪怕是石质较硬的石洞,极微小的废弃石料也难寻觅。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年代久远而被风化,今天已无影无踪。

5.深度剖析。

(1)资料:2021年2月28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官方微信“方志四川”发布的文章《营山蛮子洞探秘》(作者:王钢):“第九,从洞壁凿痕的纹路看,洞穴是用铁制工具开凿的。铁制工具大规模普及使用最早是西汉时期,盛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舆地纪胜》卷162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从发掘出来的巴渠上古墓葬看,每墓都有青铜兵器,包括剑、矛、饯、莆簇、宵顶、带钩等。

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夏朝,结束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到商代初期,很多器械可作为开凿蛮洞的工具。

(2)从骨刻文到商朝后期才有青铜器上的金文,经西周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已是百家争鸣。秦汉时的汉字书写已经成熟,如果西汉、东汉和南北朝才大规模开凿“蛮子洞”或“崖墓”,会有很多史料可查。

(3)崖墓葬:“蛮子洞”在兴周灭纣后被废弃,后有些被作为墓葬。崖墓在中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效彷“蛮子洞”凿山为室的崖墓葬形式。流行于汉代,在汉代有的王陵就是崖墓,如河南永城芒砀山梁王墓。崖墓葬很快在全国多地推广开来,民间一些有财力的人家也采用。崖墓作为帝陵兴起于唐朝李世民的昭陵玄宫,十三陵也是这种类型的墓葬。崖墓葬的兴起,无疑是受商初形成“蛮子洞”很深的影响,以至战国后的崖墓被民间笼统地称为“蛮子洞”。

(五)史前遗址

中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时期人类社会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而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前面剖析“蛮子洞”是夏末商初由賨人祖先开凿的,距今(2022年)3600多年。西周共和纪年有了文献记载,距今(2022年)2860多年。开凿蛮子洞在没有文献记载前的750年前后的商朝初期,属于史前人类活动遗址。

(六)“蛮子洞”被闲置

2014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载:賨人......,他们帮助过大量的中原政权进行战争。据记载:周武王即位后的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賨人的祖先对殷商极为愤恨,自然地加入了反殷的周姬集团。“板楯蛮”组成了三千人的虎贲军(冲锋兵),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商纣。长达八百余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板楯蛮功不可没。

西周王朝建立后,大封诸侯,巴也被周王室正式册封为诸侯。从此,巴族首领(巴人祖先为廪君、板楯蛮后为賨人,统称巴国、巴人)从带有原始性质的部族头人转化为有土有民有封号的君主。板楯蛮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变,他们纷纷走出岩洞,居住了近500年的“蛮子洞”被闲置起来。

(七)用途的延续

蛮子洞本是夏后商初少数民族挖掘而居住的洞穴、洞屋,被闲置后被后人借为墓葬,有的再次利用埋葬后来死者。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蛮子洞的利用是多种多样的。古典汉籍记载表明,居于山地间的许多“南蛮”支系在唐宋明清时期,仍保持着凿岩洞居住和墓葬的习俗。1969年,四川省剑阁县金仙镇小桥村四组马良军的父亲马廉三,就利用小桥村4组祠堂梁下面朝向元龙庙的“蛮洞”入葬。21世纪初,剑阁县吼狮乡(原属金仙乡)来龙村(王家坡)的弟兄俩,在房后的石岩上新开岩洞作墓室。

四、结 论

多方资料证实“蛮子洞”形成的前因后果,是由賨人祖先在商殷初期开凿的。这一新的结论,增添了研究中华“文化史”的新内容。

蛮子洞的文化史是研究賨人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他们在被歧视中养成勇猛强悍、崇尚武力的性格。板楯蛮在大逃亡独特的历史遭遇中,为生存被迫开凿了大规模的洞穴,彰显出这支民族顽强的集体精神和智慧。

蛮子洞在川东北历经数千年风尘侵袭而依然存在,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

2.《光明日报》,2013.04.06.

3.达州日报网,2013.02.01

4. 江春葆,《人文历史三千年:重庆江北区境考》, 方志出版社,2009.03

5.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96:载记 第二十章

6.崔健,《剑阁县志》,巴蜀书社出版,1992.7:126

7.阆中县志编纂委员会,《阆中建置沿革》,2014.05.21

8.王象之,《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0

9.常璩,《华阳国志·巴志》,重庆出版社,2008.03:2—25

10.邹衍,《山海经·大荒西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2.04

11.四川档案,《华西都市报》,2014.12.04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方生

供稿: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