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中国名著,刻在泸州宋代石刻里‖许亚琴 牟科

作者:许亚琴 牟 科 来源:《川江都市报》2022年6月13日第2版 发布时间:2022-06-17 21:16:58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名著刻在泸州宋代石刻里

许亚琴 牟 科

刚刚过去的2022年高考,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素材的高考作文火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又一次成为焦点。

鲜为人知的是,《红楼梦》中的贵族生活,如元春省亲场景中的焚香、插花等,在宋代泸州早已风靡一时。当我们推开泸州宋代石刻的“大门”,就能从中寻到蛛丝马迹。

大观园内焚香起夜宴,取经路上行者降妖魔,梁山泊内好汉聚义揭竿……这般精彩的中国名著,竟然悉数藏在了泸州宋代石刻之中。

泸州宋代石刻,是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水浒传》,藏着年代最早的孙悟空原型,刻画着《红楼梦》式的贵族生活。

千年之前,一凿一刻之间,泸州宋代石刻留下了神话故事中的虚构形象,也留下了生龙活虎的草莽英雄。既能观千军万马的壮阔,也能品贵族生活的精致。

宋代泸州,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千年不腐的石头中又藏了多少秘密,等待后人一一揭秘。

武士石刻(钟纪亚 摄)

泸县延福寺

藏着孙悟空最早原型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最早原型,竟然藏身泸县延福寺。这一发现,让时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梅林唏嘘不已。

明代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猴面人身的孙悟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这样的猴面人身取经像,正藏身泸县延福寺的宋代石刻中,而且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携猴取经像”。

泸县延福寺的猴面人身取经像

位于泸县东北玄滩镇平安村的延福寺,距县城45公里,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石窟最早建于宋代,是川南一处具有典型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石窟造像群。

延福寺内有“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的题刻,取经像就藏在第十四龛正壁下半部。说“藏”,是因为若不是有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专家提前提示,根本难以发现这处“不起眼”的石刻像,更无法洞察其中的奥妙。在高3.57米、宽4米、深3.8米的第十四龛内,身形高大的佛像和不足半米高的取经像,比例悬殊,若不是仔细寻找,很难发现。

细看之下,佛像脚下,石刻的山峦之间雕着一匹白马,马鞍上搭着毡毯,毯上驮着一物,向上发出5道光芒。白马旁站立一人,猴面人身,双手持物抱在胸前。再看此像最左方的佛像座下,同样有一猴面人身像,面向白马方向,身着翻领胡服,腰间束带,与白马组像形成呼应。

这就是曾到泸县考察的梅林教授发现的携猴取经像。长年致力于石窟艺术研究的梅林,在2010年所著《四川泸县延福寺北宋石刻造像考察简记》中写到:“它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携猴取经像,比金代陕北石窟中的玄奘取经像早了几十年,更是西夏晚期敦煌同类作品的鼻祖,十分值得珍视。”

梅林的这一发现,源于一次到泸县考察南宋墓葬石刻。据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副馆长徐朝纲讲述,当时梅林无意间听到泸县有宋代佛教造像,甚感惊奇,便驱车前往延福寺。原本前来寻找宋代佛教造像的梅林,却意外地发现了这组最早的携猴取经像。

当梅林辨认出第十四龛内的白马驮经以及两个取经猴像后,顿时联想起敦煌西夏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二者出现的语境相同,情节相同,只是泸县这组像里一匹马两个猴,见不到僧人,让梅林感到困惑。

历史上,延福寺历经两度重修,会不会是重修的时候改过人物头像?带着疑问,梅林终于在龛像上找到了“破绽”。白马旁的人猴,有两个不易觉察的细节:猴头颈部右侧有个小豁口,豁口之下垫着粘泥,这是其一;人猴的上身衣饰虽然模糊,仔细分辨还是看得出右肩臂处搭着袈裟末梢,这是其二。结合这两点,梅林豁然开朗,这猴头是后人泥接上去的,原来的这身人物是个行脚僧。

泸县取经图里的僧人没有脑袋,不敢说一定就是玄奘。但若不是玄奘,哪里又能找到跟孙行者搭配的第二个人呢?所以,梅林教授思量之后,仍为该组像定名为玄奘取经图。

跨越400多年,明代吴承恩在神话故事《西游记》中虚构的孙悟空形象,竟然藏身在泸州保存下来的宋代石刻中。

如果你以为这是泸州宋代石刻留下的“片尾彩蛋”,那就错了,这里不仅藏着中国名著中的虚构形象,还藏着一众草莽英雄的盔甲。

精彩,才刚刚开始。

石头上的《水浒传》

再现梁山好汉盔甲

泸州境内的宋墓中,曾出土大量武士石刻。

走进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不难发现,头戴兜鍪、顶缀缨饰、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几乎是石刻武士的“标配”。透过石刻,我们仿佛看到了梁山好汉的盔甲。

这里的兜鍪,正是泸州出土的宋代石刻武士中最常见的一种头盔。根据出土造型,泸州宋代武士石刻可分为头戴兜鍪、戴冠、戴幞头三种类型,这也是宋朝典型的武士形象。这样的形象在讲述北宋故事的《水浒传》中频频出现。

《水浒传》第十三回,索超与杨志在京师比武,索超现身时:“头戴一顶熟钢狮子盔,脑后斗大来一颗红缨,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前后两面青铜护心镜”。泸州出土的一件宋代武士石刻,戴的是虎头形头盔,身披铠甲,腰上束带,胸口罩圆形护心镜,外罩长袍,手上握的恰好也是大斧,与索超装扮颇为相似。

这样的兽首头盔在泸州出土的宋代武士石刻中并不鲜见。另一件宋代武士石刻所戴的兽首头盔颇具特色,兽首形似狮子头,头盔上精雕细刻出圆睁的兽眼、鼻梁、眉峰、双耳,大张的兽口里四颗尖牙正好包住武士面部,使之极具威严。

武士石刻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副馆长罗玉兰介绍,武士是泸州宋墓石刻中的大宗作品,通常立于墓门两侧,在墓葬中既充当着镇墓守卫的角色,又具有神将的特征。石刻武士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宋代武士,人物形象逼真。

“像不像门神?”罗玉兰指指馆中的一组相互呼应的武士石刻。一经提醒,越看越像,这组武士石刻造型、神态竟极似中国古代社会民俗文化中的门神。披甲执锐的护门神将是驱邪避鬼、镇家宅、保平安、护卫门内之人,是古人“事死如生”观念在墓葬中的客观反映。

武士石刻

宋墓武士石刻中的服饰与兵器,最为引人注目。话说戴头盔是宋代石刻武士的“标配”,而这头盔却各不相同,装饰也各具特色。

《水浒传》第三十六回这样描写霹雳火秦明的装扮:“连环锁甲兽吞肩”“凤翅明盔耀日”。所谓“兽吞肩”,指的是肩甲为兽形,“凤翅明盔”则是两侧带有凤翅形护耳的头盔。泸州宋墓出土的一件正面造像的武士石刻,头上戴的就是这种凤翅头盔,纹饰繁复精美,肩巾上饰有兽首。《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宋江与高太尉兵戎相见,宋江阵营“双鞭呼延灼”出场时,“戴一顶插交角,嵌金花,光挣挣铁幞头”。泸州宋墓出土的两件男武士,戴的就是这种交角幞头。

萧易在《寻蜀记》中提到,《水浒传》虽是北宋故事,但北宋、南宋的武将装备并无太大区别。也就是说,这些栩栩如生的武士,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梁山好汉的再现,如同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水浒传》。

如果说宋代武士石刻反映的是现实版的宋代军士阵容,那么,宋代石刻中的宋人生活更会让你惊掉下巴。

走近宋代泸州

品《红楼梦》式贵族生活

挖开的宋墓中,没有影视剧中的重重机关,布局却如同宋代宅院,为我们打开了宋人的生活场景。焚香、饮酒、览镜、插花等不同主题,均取材于真实的家居生活场景,让人不禁感叹宋人生活的精致。

插花石刻

数百年后,这些石刻上的贵族生活,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进行了还原。《红楼梦》第十八回描述贾元春省亲场景: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人咳嗽。这令在轿内看到园内外如此豪华的贾妃,也默默叹息奢华过度。

而这样的焚香场景,在泸县出土的一件宋墓石刻中有所体现:狮子出香位于帷幔正中的矮几上,圆台炉身,莲蓬为盖,香烟从兽口散发。左右侍女梳双髻,着抹胸长裙、窄袖衫,持瓶花、香盒。

据泸州市博物馆藏的《宋墓石刻精品》一书中记载:狮子出香,常被放置于厅堂显要位置,是财富、地位的象征“:双金狮子四金龙,喷出香云绕殿中。太上垂衣今上拜,百王曾有个家风。”《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元宵夜宴时提到,贾母花厅“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

而泸州出土的一件宋代石刻中,也展示了焚香、插花的场景,其精致生活与《红楼梦》中贾府的生活相比也不差。石刻上,一只矮几占据C位,盛放着花瓶、香炉。折肩束口的花瓶端庄稳重,瓶插一朵怒放的牡丹花。敞口式香炉,款式简洁实用。侍者左手拿香盒,右手拈香入炉。香炉、香盒、瓶花的美妙结合,将熏香雅趣发展到极致。

插花、焚香石刻

另一件石刻正中浮雕一张四角矮方桌,桌上左置瓶花,右放香炉。桌旁男侍左手拿香盒,右手拈香入炉,时间仿佛停止在他正准备将香料投入香炉的一刹那。

添香石刻

拈香、熏香、闻香,不由让观者想象宋人在香烟缭绕中优雅地享受悠长、静谧的时光。《红楼梦》中描写的焚香、闻香场景,早在宋代已蔚然成风。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诗中描述过:“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

从四川多地出土的物件来看,人们对香的喜爱,在宋代四川地区已经非常普及。《宋墓石刻精品》一书认为,寄香风柔骨于富丽雅致、清新高洁之中,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才子佳人读书生活、标榜身份不可缺少的伴侣,体现出宋代上层社会高贵、清丽的品位追求。泸州宋墓石刻中的焚香图像,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折射。

集齐九颗龙珠尚能开宝盒。集齐四大名著,会否另有惊喜?从汉代胡床演变而来的交椅,是宋代广为流行的坐具,这在泸州出土的多件宋代石刻中有所体现。

《三国演义》中的坐具与泸州宋代石刻中的交椅有何关联?新的故事,新的线索,静待您来开启……

来源:《川江都市报》2022年6月13日第2版

作者:许亚琴 牟 科

制图:谢 波

来源: 《川江都市报》2022年6月13日第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