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跟着总书记学历史‖《眉山市人物志》的比较研究

作者:汪 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14 22:40:08 浏览次数: 【字体:

《眉山市人物志》的比较研究

汪 毅

摘要:人物志记述的对象系人物,是方志的一个门类,即通志、州志、县志及对应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志家关注。就其原因是,志中人物由地灵而生,可“上与日月争光,下与河岳并永”。然而,《眉山市人物志》立足开拓,打破人物志往往作为志书一部分存在的格局,将其升格为独立的专志,凸显了眉山“千载诗书城”的雄奇,具有体例独立、格局恢弘、体量硕大、内容丰富等特点,体现了人物专志固有属性。该志不仅是四川唯一以市名冠写的人物志专志,而且在全国方志界屈指可数,具有讨论意义。为此,本文特把它与《四川通志》《四川省志·人物志》以及本省区域和外省区域、宗(家)族文化、个体名人等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眉山市人物志》 概况 评估 比较研究

《眉山市人物志》概况

《眉山市人物志》由眉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眉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大16开本,30印张(480页),849千字,2013年4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其编纂指导思想、收录范围、史料断限、选录标准、遵循体例、资料出处、其他个例等,该书在《凡例》中均有表述。全书有别于附于通志、州志及相对应志书中的“人物志”,体现了升格为专志的架构,具有特殊意义。

《眉山市人物志》,眉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方志出版社,2013年4月

《眉山市人物志》为章节体结构,分《人物传略》《进士简介》《先进人物简介》《先进人物名录》《南下干部名录》《烈士名录》六章及《附录》,以所辖政区的“一区五县”——东坡区、仁寿、彭山、洪雅、丹棱、青神县为节,从古贯今,洋洋大观。其849千字的体量,相当于一部县级志书,甚至接近2001年出版的1080千字的《四川省志·人物志》(上下卷)专志。

全书敬先贤,学今英,集眉山市古今杰出于一体,收录4236人。其中,入传人物以古代为主计324人,进士1169人,当代先进人物简介42人,当代先进人物名录711人,南下干部101人,烈士1889人。特别是第一章《人物传略》,计324人,堪称全志“重头戏”,具有入传人物涉及领域广、时间跨度长等时空呈现特点。纵观其时间,上下数千年,自先秦至汉、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无不囊括,其中尤以清代入传者居多,达141人,占《人物传略》的近二分之一;其次是民国,达76人,占《人物传略》的近四分之一;再其次是宋代,达51人(东坡区占25人),占《人物传略》的近六分之一;余下的有当代的12人,占《人物传略》的二十七分之一;至于先秦、五代、元代、明代的则寥寥。由此数字,既可分析《人物传略》的时代格局,又可见宋、清、民国时期及至当代一路走来的眉山人物所铺就的一条星光大道。

对《眉山市人物志》的评估

在历史上,眉山修志代代赓续。据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历代旧志提要》悉知,眉山宋有孙汝听编纂的《眉州志》,明万历年间有方知等人创修的《眉山志乘》,惜均毁于兵燹不传。现存旧志中,虽有清嘉庆《眉州属志》《续眉州志略》,无论是内容,还是编纂体式,均以《眉州属志》为代表。在具体编纂方面,《眉州属志》分《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学校志》《典礼志》《赋役志》《兵防志》《水利志》《风土志》《选举志》《士女志》《艺文志》计12类19卷。全志参校旧本,增类补阙,依范成大《吴郡志》始设《艺文志》例,突破旧志不单列“艺文”藩篱而设《艺文志》,再现了眉山“人才之瑰伟杰出,甲于全蜀”的万千气象,进而强调了与人文气象相对应的艺文特色。全志中,艺文篇幅竟占一半或一半之上(卷十二至卷十九),诚如2021年出版的《眉山属志》(校注本)《校注前言》所说:“艺文门占全书大半”。如此气势恢弘的艺文门篇幅,恐怕在全国市级同类人物志书中没有,如果有那一定也是罕见的。艺文内容一定意义上称得上集大成,主要源于旧志原载与《四川通志》《全蜀艺文志》等所载诗文以及所辖县著名文人的文学作品。艺文表现体式多元,有铭、辞、引、状、书、记、赞、论、序、跋、传、赋、诗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形式,展示了眉山“文学千古,声称六合”面貌,构架了“千载诗书城”立体丰碑。其中,众星捧月式地聚焦了眉山县“三苏”(苏洵及其子轼、辙)、丹棱县“三唐”(唐淹、唐庚、唐文若父、子、孙三代)、“七李”(李焘及其六子垕、塈、塾、坖、壁、垡、埴)、“三彭”(彭端淑、彭遵泗、彭肇洙三兄弟),特别是苏轼、李焘、唐庚、彭端淑的雄文和诗篇,使之具有领军一地的“团队”效应。正是因为参阅和依托了《眉州属志·艺文志》等志,借助了《人物志》专志体例,记录了一路走来“丹心照汗青”的人物,《眉山市人物志》才应运而生,有了“老树新枝”意义。

《眉州属志》(校注本),眉山市东坡区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编注,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6月

据《眉州属志·选举志》(卷十)载:“眉州科第,莫盛于宋。考旧《志》及《雁塔碑》所载,南北两朝中,甲乙科者八百八十余人”,而现编《眉山市人物志》收录进士达1169人。从中可见,编纂者以史籍为凭,披沙拣金,详加考订,为甄别和补充的200余位进士所作出的努力。令人震撼的是眉山奇迹,即宋代的原眉山县(今东坡区)便有进士达900余人,筑起了四川在一个时代的进士丰碑。由此结论,《眉山市人物志》具有其他书籍不可取代的价值,传递了当今眉山人对历史人物感恩和对现实杰出人物礼赞的信息,具有双重意义。《眉山市人物志》能产生如此效果,一是源于眉山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脱颖而出众多俊杰,特别是宋代以苏东坡为首的旗帜性人物;二是东坡精神和文化汇聚于当今,出现了若干时代精英;三是《眉山市人物志》策划机构、编纂者的远见卓识,拓展了人物志新语境;四是该书表达了眉山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体现了时代正能量。

至于《眉山市人物志》的遗珠之憾,笔者以为:一是所列《人物传略》《进士简介》《先进人物简介》《先进人物名录》《南下干部名录》《烈士名录》六章均未有章下序,缺乏提纲挈领效果。二是在篇目附录里,应单设“苏轼研究与传播”。其内容,包括国内研究苏轼的学术团体、出版和发表研究苏轼的成果群、有关苏轼的纪念建筑、东坡名典荟萃、东坡文化形态和特质及当代文化价值、东坡文化走向世界,等等。如是,既可以系统保存和传达资料信息,又能使研究群更好地传播;既可以进一步凸显苏轼在中华文化中的标杆意义,又能对全书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具有众星捧月效应。

《眉山市人物志》的比较研究

《眉山市人物志》的比较研究是本文重点。其对象,包括与《四川通志》《四川省志·人物志》的比较研究、与本省区域横向比较研究、与外省区域即安徽休宁县的比较研究、与宗(家)族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个体名人的比较研究。具体如下。

研究之一:《眉山市人物志》与《四川通志》《四川省志·人物志》的比较研究。

《眉山市人物志》是四川区域内市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由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人物志专志。鉴于《眉山市人物志》开四川属地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编纂人物志专志的先河,虽然它目前没有横向比较的客体,但却可以与《四川通志》和《四川省志·人物志》作纵向比较,如编纂方法、入志体例、入志标准及策划运作思维等。《四川通志》和《四川省志·人物志》与《眉山市人物志》,尽管层面不同(一个是省,一个是市),入志人物上下限有差异,但作为“人物志”(特别是人物志专志)彼此却不乏共性。而这种共性和个性的差异,使之具有比较研究意义。

清嘉庆《四川通志》封面

在冠以“四川”的省级志书中,屈指可数的有《四川总志》《四川通志》《四川省志》。其中,《四川总志》有明正德、嘉靖万历本和清康熙本,《四川通志》有清雍正、嘉庆本和民国本,《四川省志》为社会主义新方志有新修和续修本(续修本待出版)。在明《四川总志》、清《四川通志》中,均设“人物志”一辑;在《四川省志》中,“人物志”为独立专志。较之起来,《眉山市人物志》与清嘉庆《四川通志》中的“人物志”和社会主义新方志《四川省志·人物志》具有类比性。具体如下。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五十《人物志》眉州直隶州

清嘉庆《四川通志》于1861年成书刊行,计226卷,388万字,体量堪称四川古代所修总(通)志的航母。除卷首“圣训”外,内容囊括了天文志、舆地志、食货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经籍志、纪事志、西域志、杂类志等十一种门类,而人物志只占其中类别的十一分之一。人物志记述的对象为忠节、孝友、隐逸、行谊、流寓、艺术、先释、烈女、淑女、义烈、贞孝、杂传等十二个方面。从中可见,该人物志在类别、收录标准、篇目设置等方面的构成,以及由此而具有的时代局限性。其中有的内容,虽然今天看来定位有局限,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可以作比较研究,如体例、篇目设置、记述方法等。

苏洵、苏轼、苏辙传(部分),载清嘉庆本《四川通志·人物》卷

社会主义新编《四川省志·人物志》于2001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续修本待出版),属于专志,分上下两册,记录人物上限至1840年,下限至1985年,时间长达115年。表述方式分传、录两种,其中入传者367人,入录者580人,计947人。分类按界别,以军政、经济、文化为序排列。其中的文化类,实际上是大文化概念,包括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宗教等。相对而言,文化分类部分偏大并值得探讨,甚至有必要在续修人物志时调整。

《四川省志·人物志》(上、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眉山市人物志》中的入志人物,上可追溯至古代,下可延至2012年,按时代排序,以辖区行政区域划分,体现了时空。其主体内容,包括人物传略、进士简介、先进人物简介、先进人物名录、南下干部名录、烈士名录计六章。体裁采用传、简介、录三种,其中“进士简介”一章,在《眉山市人物志》中颇具典型性和讨论意义。

中国古代科考肇始于隋。在漫长的科举时代进程中,进士雁塔题名,取士顶戴,独贵于世,既是一个高学历的文化群体,又是一个为士的主要群体,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创造和文明的进步。

在历史上,眉州有进士1169名。《眉山市人物志·进士简介》辑录的进士上下限,几乎囊括了整个科举制度时期,即除隋代之外,时间跨度包括唐、五代、宋、明、清计五代,可谓史不绝书。其中,唐代有眉山县(今东坡区,下同)的程贺、仁寿县的孙光宪、青神县的陈泳,五代有东坡区的杨义方。在区(县)中,唯有东坡区和仁寿县记录了唐、五代、宋、明、清五代进士(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分别记录了宋、明、清朝的进士,青神县记录了唐、宋、明、清朝的进士),具有代代赓续的完整性。

到了宋代,眉山进士一时云蒸霞蔚、登峰造极,其中尤以眉山县最具代表性,人数达909名,其中北宋327名,南宋582名,数量不逊自古多才子的江南。这些进士为一方翘楚,若干传入《宋史》,特别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进士人物,具有相当的主导性,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于后世千秋。与此同时,这个偌大的进士群所涉及的进士科考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等,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历史传承悠久的宋代。因此,在研究和讨论中国进士文化制度或中国进士文化现象时,应该聚焦眉山(当然亦包括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之誉的江西吉安和浙江杭州等地),关注《眉山市人物志》。

研究之二:与本省区域横向比较研究。

本省区域横向比较研究,主要是指“东普西眉”研究与西眉“苏门”和东普“汤门”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东普西眉”既是一个区域概念,更是一个特殊表达的文化符号,可以为四川历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据眉山的建置沿革考察,宋代眉州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县,普州辖安岳(普康县曾撤销并安岳)、乐至(普慈县曾撤销并乐至)、安居(崇龛县撤销并入安居。明代安居县撤销,大部分并入遂宁,崇龛属地并入安岳)。以下讨论的,主要是把眉山县为代表的眉州与安岳县为代表的普州作比较研究。

在宋代,眉山、安岳人才继踵,两地进士计达1208人。其中,眉山县909人,安岳县约299人,构成了四川进士文化风景线,特别是苏轼对中华文明的穿越。

安岳在唐宋时,皆为普州。关于“东普”及相关联的西眉之说,志书中有若干记载。清康熙《安岳县志·卷首·沿革》中谓之“东普”为“郡名”,清道光《安岳县志·重修庙学记》(卷三)记载是“东普胜概为西蜀首,英杰代出,以文章政事名天下。”此外,在宋《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八中,亦说到普州又名:“普慈、东普、普安、安岳”。

关于“东普西眉”的次序,按其文化影响当为“西眉东普”,即西眉(眉州)冠前,东普(普州)于后。对此,南宋时期曾任安岳教授学官的何耆仲(曾任职眉州)在《进士题名记》中说:“蜀东西州,论士所出,必曰眉、曰普。普……而人物表,殆相颉颃”,宋人刘渭的表述是“论学徒之盛,以西眉东普为称首”,清道光《安岳县志·学校(下)魁星阁碑记》记载的也是“吾邑人文之盛,在宋时称眉州、普州,媲美东鲁。”这些记载,均具有客观性。

然而,鉴于两邑地理位置以剑南为点划分,普州在蜀地东,眉州在属地西,故《四贤堂记》中便有了“剑南之东,有州名普,冠带之盛,与西眉并称”的记载。继而,“东普西眉”的概念便约定俗成,传至于今。为此,清康熙《安岳县志·凡例》中也有东普“冠带中之士,可并西眉”的转述,清康熙《安岳县志·艺文·宋进士雁塔题名记》(卷二)也称“普为东蜀伟郡……以科目随时著闻者,举辄数十人,下者七八人,或五六人,或三四人,其并于西眉者以是”,清道光《安岳县志》周国颐序中亦说到“冠带之士,并称眉州”,等等。这些记载,均系考证“东普西眉”概念的文献佐证,弥现珍贵。由此结论:“东普西眉”这两个区域的相提并论,与其说是地理概念的比较,不如说是文化概念的比较,特别是文化人物代表等量齐观的比较。

在宋代,安岳人文兴盛,分别有“科甲之盛,甲于蜀中”“宋人才之盛,为西川首称”“人文赫奕,宋代著称”“或父子并美、伯仲相妍、祖孙辉映史册者,若鳞贝”等记载。就其原因,在于安岳古代读书之风浓厚。清道光《安岳县志·风俗》(卷二)有关于“士喜读书论道,历稽前代科第簪缨之盛,甲于三川”的记载,清道光《安岳县志·学校(上)》(卷三)有关于“其时文学之盛,媲于东鲁”的记载。这些记载,均是佐证。

安岳具有修志优良传统,最早的可上溯至宋眉山青神人杨泰之编纂的《普慈志》。此记述,清道光《安岳县志·凡例》开篇便是。遗憾的是,囿于兵劫洗创和凶荒摧残,该志散失不传。至于明万历年间所修《安岳志》,仅存只是“简断篇残,有甲无乙”。故现存最早的清康熙《安岳县志》,只能根据明万历残本和《蜀省总志》《潼属全志》的零星记录而编纂,难免碎片化。尽管如此,可以佐证安岳古代人文蔚起一二的是,除清康熙《安岳县志·进士》(卷二)辑录宋代约299名进士之外(包括旧志遗漏),明代辑录有进士16名(含武进士1名),迄今县城内还矗立有清嘉庆时所建“明进士坊”。由此推断,既然宋代普州、眉州两地有“东普西眉”之说,那么可以肯定,当时普州不乏有与眉州旗鼓相当的文化领军人物,如陈抟,史籍中有若干他的记载,笔者为之主编有《高道陈抟》一书,并于1993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安岳“明进士坊”(局部)宋明时,安岳有翰林坊、进士坊7个,惜已不存。现存“明进士坊”为清嘉庆所建,系安岳进士坊仅有的遗存,见证了安岳古代的人文兴盛,即“宋明两朝,普州(今安岳)科甲之盛,甲于蜀中”的文化现象

关于陈抟,我们对其认知是远远不够的。然而,他的确是一位杰出人物。1992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栏目摄制组在安岳拍摄陈抟遗迹。为首的导演告诉我,“入此栏目者,四川仅选有李白与陈抟”。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诗仙,代表了唐文化的高度;一个是享有“图书之传,百世之师”(元代虞集在《题陈希夷先生画像赞》语)、“两宋之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蒙文通语)隆誉的哲人(陈抟亦是诗人、书法家、养身家,等等),影响了后来“朱程理学”,在某个领域和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宋文化的高度。

《高道陈抟》,汪毅、周维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在清乾隆《安岳县志·艺文·贾墓杜楼序铭》(卷二)中,安岳还被誉为“风雅之里”。这对提升“东普”文化影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其形成,当源自相对的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具体如下。

所谓内部力量,即安岳自身的发力。一是学风浓郁、人文渊薮、文脉连绵,世传孔子经宿于邑地大成山;二是“天下材品,薮自学宫”——安岳兴学建校历史悠久,据清乾隆《安岳县志·杂记(下)》(卷八)记载,可追溯到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4)。在清康熙《安岳县志·学校》(卷一)中,还有关于“先师遗像碑”和挂有画圣吴道子(680—758)所画孔子像的记载。三是安岳唐宋石刻艺术的超级规模,迄今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仿木石建筑、崖墓群各1处),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和辐射效应。四是,安岳籍进士刘仪凤,擅长诗文,曾任侍讲等职,有书万卷,传入《宋史》,与陆游有“交亲”之谊并被其所尊。在藏书史上,刘仪凤堪称书痴、书癖、书狂,贬谪还乡时,竟从京城船(两船)载书籍,辗转回桑梓安岳筑藏书阁等等。

所谓外部力量,即外部文化的助力。一是据清康熙《安岳县志·流寓》(卷二)记载,诗圣杜甫曾讲学于此,即“一时寄寓,千载留声”。后世为纪念他,修建有“工部楼”(蜀地杜甫遗迹数处,除安岳建楼之外,其他均为堂),亦称“南楼”,即建于城外之南,宋人有“南楼弦咏”句;二是在唐宋时期,外籍入士安岳者如唐之贾岛、宋之彭乘、文同、唐文若等,他们对“东普”地位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贾岛,他不仅在安岳写有《夏夜诗登南楼》等诗(后人有凭吊诗若干,并辑入历代所修县志),而且书法有紫极宫碑(惜今不存)。“郊寒岛瘦”,鉴于贾岛的诗歌影响,明代诗人戴敬辰在清康熙《安岳县志·艺文·贾墓杜楼序铭》(卷二)中,感慨“浪仙(贾岛字)之骨藏于此,少陵(杜甫字)之迹留于彼。二公营魄长不死。”据清康熙和道光《安岳县志·名宦》记载,彭乘系华阳进士,为皇帝恩准的第一个四川人在蜀地做官,其兴教之举功不可没,即“蜀人仕蜀特恩自乘始。初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教之,而普(州)遂为多贤之郡。”如文同,系苏轼“从表兄”,为苏轼“尤敬重之”。文同有“汉文翁之后,以学名世”之誉,其在普州“兴起文教,子惠穷民。”如唐文若,系眉山籍进士,传入《宋史》,功绩载清康熙《安岳县志·名宦》(卷二)“分教潼川府,寻迁普州教授。为文豪迈不羁,及门多名士”(《宋史》仅载其“教授潼川”,缺少其寻迁普州信息),并称赞普州“为士者多于民”。这些记录,均系“东普西眉”的连接点;这些文化名人的助力,无疑对“东普”注入了活力,扩展了其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贾岛墓、瘦诗亭(载清乾隆本《安岳县志·古迹》)。亭为安岳古迹图景首列。志书中,录有贾岛诗和后世凭吊诗若干

工部楼(载清乾隆本《安岳县志·古迹》),今不存。杜甫在蜀中遗址甚多,皆为”草堂“,唯有安岳建楼——工部楼。因建址于县城之南,亦称”南楼“。志书中,录有后世凭吊诗若干

还值得讨论的是,在宋《舆地纪胜》、清《蜀景汇览》和清乾隆《安岳县志·山川志》中,辑录有苏轼《香云山》诗:“想是有金丹,神仙不知秘。何事露光芒,夜半惊童稚”,并题注“香云山在安岳县南十里,一名光照山。夜现圣灯,山顶有池水,甚甘冽。《舆地纪胜》在普州南五里”。至于苏轼是否去过安岳,或因为受文同所邀去安岳?待考(清道光《安岳县志·山川(卷六)》认为,此诗应为苏轼在山东高密游卢山五咏之一《圣灯岩》)。然而,安岳确有香云山,不仅《四川通志》和清康熙《安岳县志·山川》(卷一)中有记载,而且邑人汤佐亦写有《香云山》一诗。倘若由此可证苏轼到过安岳,那么不仅可以补遗其踪迹,而且可以佐证“东普西眉”的时代联系。

《香云山》 ,苏轼 作,载清《蜀景汇览》卷十一

“东普西眉”的联系,除文化方面,还有属于自然山水的相似性。清康熙《安岳县志·形胜》(卷一)转述“《普慈志》云:“县境介万山间,今治实居普州地,地之下多石,磅礴敦厚,连结为一,与眉水、阆山并称。”

除对上述“东普西眉”的讨论,还可把眉山的苏门与安岳的汤门作一番比较研究。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分别是宋明两朝“东普西眉”的代表,即在宋明历史上,眉山的“苏门三杰“与安岳的“汤门三杰”,具有“三星璀璨”共性,影响深远,属于“东普西眉”文化研究范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代历时319年。特别是北宋,文化登峰造极,诚如著名学者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全国“一门三杰”或“一门数杰”的文化现象蔚然大观。明代历时276年,较之宋代的319年,仅少43年。然而,明代属于科考范畴的“一门三杰”数量和影响却与宋代相去甚远,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据《眉山市人物志》统计,眉州明代进士为63人,其中东坡区(原眉山县)29人、仁寿县13人、彭山县4人、丹棱县7人、青神县10人。这个数字虽远不及宋代,但至少可领衔蜀地一隅,特别是东坡区的进士数据。另外,查《眉州属志·艺文志·列传》(卷十三)悉知,入《明史》传者仅有青神县的余自俊,足见入《明史》者之寥若晨星。

据清康熙《安岳县志·进士》(卷二)统计,普州(安岳)明代进士16人(含武进士1人),数量系眉山县29人的二分之一。但有一个特点却为眉山县所不及,即安岳进士中的汤佐、汤绍恩构筑了“一门父子”的风景线。一门父子同为进士的气象,在科举时代被视为“殊”。这个“殊”,在明代四川寥寥无几。由此可见,明代安岳“一门三汤”具有珍稀性。其与“一门三苏”的对应讨论意义,便值得关注了。

需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苏门是特指“一门三苏”的苏洵、苏轼、苏辙。至于汤门,则特指明代“一门三汤”的汤佐、汤绍恩、汤绍夔(汤绍夔系汤佐内侄、汤绍恩堂弟)。在清康熙、乾隆、道光《安岳县志·衣冠盛事》中,对汤佐、汤绍恩、汤绍夔分别有“父子进士坊”和“兄弟同科坊”等记载。为此,特把“一门三苏”与“一门三汤”作对应比较研究,尤其是苏轼与汤绍恩的。具体如下。

1.苏洵与汤佐。苏洵(1009—1066),享年57岁,大器晚成,以文学著称,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汤佐(1466—1525),享年59岁,科考学霸,联登甲科,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拜奉政大夫(属于政治人物)及南京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诗文并茂,尤其擅长政论。

2.苏辙与汤绍夔。苏辙(1039—1112),进士,官拜宰相,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汤绍夔(生卒年不详),举人,官拜县令,擅长散文。

3.苏轼与汤绍恩。苏轼(1037—1101),其评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特别是林语堂称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2000年,苏轼被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为公元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汤绍恩(1499—1595),其评价体系有《汤神事实录》《两川间气引》《庙堂雅量引》《功全禹迹引》《修明礼乐引》《振举纲维引》《黉序春风引》《闾阎冬日引》《诚感商霖引》《三代遗才引》《冰蘖清操引》《朱公再叙》《永思集记》等专文。从中,可以看到他与苏轼在人生经历、文化品质、禀赋特性等方面的诸多相似性。至于对汤绍恩“三代遗才”的评价,竟不逊苏轼。特别是《两川间气引》从地灵人杰角度,直接把“三苏”的奇才伟气“得眉山之秀”,与汤绍恩全其美德和廻不可及的文章政事源自“钟其(普州)秀气”相提并论。一定意义上,汤绍恩堪称明代的“苏轼”。具体比较如下。

绍兴水利广场的汤绍恩石刻雕像,载四川政协《文史专刊》2020年第3期

文学方面:均“腹有诗书气自华”,擅长诗文,有相当的文学造诣和影响,注重文道并重(遗憾的是,汤绍恩的诗文大多散失)。一个是负有盛名的“大学士”,一个是圈类名响的“夫子”。有趣的是,二人均有诗存于绍兴,即苏轼有《中秋看潮》《书王晋卿画》及游兰亭等诗,汤绍恩有《马太守庙》和《自题肖像》等诗。

《汤太守歌》,载《明诗综》,朱彝尊辑录:泰山巅,高于天;长江水,清见底。功名如山水,万古留青史

书法方面:一个雄踞宋代“苏黄米蔡”之首,风格融王羲之、颜真卿等神韵于一体;一个在明代有“汤体”风韵,风格融颜真卿、苏轼等书法神韵于一体,淳厚笃定、劲气内敛,较之“苏体”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书法格局。

生活方面:均为赋性清约、质任自然、节俭自律楷模。一个写有《节饮食说》,为日常生活准则;一个行为方式《明史》为证,“性俭素,内服疏布,外以父遗故袍袭之。”

4.执政方面:同为循吏,德政一方、造福一地。苏轼入《宋史·列传》,汤绍恩入《明史·循吏传》,为绍兴明代“封面人物”,均具有“民者,天下之本”“民心之天”等深刻的民本思想,并有位不满德才的愤懑等。一个曾身任“三部尚书”(吏部、兵部、礼部尚书)要职,不乏政治主张;一个曾身任封疆大吏——山东右布政使,为“三代之英”,有庙堂雅量、宰相之才,诚如毛翼在《庙堂雅量引》所言:“与韩魏公相为上下”。不仅如此,毛翼还认为宋代著名宰相王安石也不及汤绍恩,故他有“安石雅量,不得专美于前”之说。

5.治水方面:均系历史治水名人。异曲同工的是,留有关于“堤”的风景线和故事。其中,苏轼在杭州留有“苏公堤”(亦称“苏堤”),为今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时坊间为他建有生祠;汤绍恩在绍兴创建三江应宿闸,节江治海,“公缵禹功”,被四任皇帝敕封,春秋祭祀,甚至被封“汤神”,留有“汤公堤”(亦称“汤堤”),即为古代绍兴八景之一的“汤堤绿荫”,时坊间为他建有生祠。

《汤绍恩述评》,汪毅著,四川省历史学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2020年8月

6.经历方面:均为进士,有贬谪生涯,系一度失意“宦游人”。其为官路线,主要在浙江、湖北、山东、江苏等地。颇巧的是,江苏既是苏轼赴命朝廷的终点,即病逝于斯,亦是汤绍恩为官的起点,构成了令人遐想的“连接点”。

7.境界方面:有相似的抱负和政治行为,有崇高的人文理想和情怀等。

8.纪念建筑方面:眉山三苏祠有苏轼石刻像和塑像,安岳古有汤公祠、今县城紫竹公园有汤绍恩石刻像。其任职所在地,均有塑像。成都有东坡路,绍兴有汤公路、汤公桥、汤公社区等。

眉山三苏祠

9.后世赞颂方面(民谣):对于苏轼,坊间流传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的歌谣,揭示了“苏文”可改变人生命运的特殊价值,即熟读和浅读“苏文”是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分水岭。对于汤绍恩,坊间流传有“泰山巅,高于天;长江水,清见底。功名如山水,万古留青史”的歌谣,并载朱彝尊辑录的《明诗综》,表达了黎民百姓对汤绍恩民本思想和德政的高度评价,传递了其功名永在山水间的信息。需说明的是,流传在绍兴的《绍兴民为汤绍恩歌》(又名《颂》汤侯德政歌)版本为:“泰山巅,千丈万丈高于天;长江水,千尺万尺深到底。高于天,不可跻,公名千载与山齐;深到底,不可滓,公名千载留青史”。这些颇接地气的歌谣,足见苏轼、汤绍恩的民心之所在。

无疑,苏轼与汤绍恩均系四川有代表性的人物,曾分别出任杭州、绍兴太守,福祉一方,被誉为“恩公”,架起了川浙交流桥梁。上述关于苏轼与汤绍恩趋同性的比较研究,虽蜻蜓点水,但大体构成了比较研究框架,不仅可开启创意思维,进一步拓展四川历史名人研究范畴,而且有利于贯彻《关于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意见》,使之形成新的文化资源而服务当今,即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的批示,实现浙川两省的“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

眉山三苏祠中的苏轼像

研究之三:与外省区域安徽休宁县的比较研究。

在历史上,安徽休宁县出了19个状元,特别是清代所出状元构成了“状元文化”现象,号称“中国第一状元县”。在科举时代,状元属于进士范畴,即进士“第一”。虽然眉山市与休宁区域的层级不同,一个是市,一个是县,但眉山市作为“进士之乡”(亦出有状元)与休宁的“状元县”却不乏比较研究意义,包括时间、规模、历史影响等方面。从中,可以找到对应节点和彼此之间的趋同性。较之起来,眉山市的进士文化时间更早,规模更宏,影响更大。如果说休宁县作为“中国状元第一县”的概念成立,那么作为拥有1169名进士的眉山完全有理由打造中国的“进士市”,进行文化创意和系列策划,使之成为眉山“千载诗书城”的又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即一张与东坡文化相提并论的名片(苏轼本身亦是进士,属于研究范畴)。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东坡居士像(李明明 摄)

研究之四:宗(家)族文化的比较研究。

宗(家)族是社会的单元,具有稳定性的主要特征。宗(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系社会学关注的对象之一。目前,对宗(家)族文化的研究不乏热度,如安徽黄山市的汪氏宗亲会,已成为为国际性的。在历史上,若干地区的“一门三(数)杰”历历可数,璀璨夺目,有的甚至影响了一个时代。朱德元帅曾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确,“三苏”的影响,早已突破所谓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三家”的文学范畴。特别是领军人物苏轼,被称为“新蜀学”的代表,产生了重大历史文化影响。以“一门三父子”为代表的苏氏宗(家)族,作为中国历史上宗(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无疑值得进一步讨论。

《东坡诗恩(思)》,张辰伯作,载《良友画报》第94期(1934年)

研究之五:个体名人的比较研究。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堪称“太阳式人物”,即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感受他的光芒。自然,苏轼追随者、崇拜者代不乏人。张大千便是其中的一位“超级粉丝”。他头戴东坡帽,脚穿东坡屐,手拄东坡杖,以东坡为范。有趣的是,他俩一个“号东坡居士”,一个“别号大千居士”。对苏轼的崇拜,张大千算得上从一而终,具有硕大的膜拜情结。其具体表达,在他的诗画中俯首可拾。早年,张大千曾题《东坡拄杖图》,写下诸如“笋蕨登盘媲八珍,话猪肉惬老坡心”这样走进苏轼心灵世界的诗(苏轼有“五日一见花猪肉”句);晚年,张大千写有《后赤壁》诗,以遐想当年苏轼“独履巉岩上”凭吊赤壁古战场的情形。张大千还对苏轼画像自出机杼,不仅精心绘有《东坡笠屐图》《仿唐寅东坡笠屐图》《仿元人任子明笔东坡居士笠屐图》等,而且还作有多幅头戴东坡帽的自画像。不仅如此,张大千还在其巨作《长江万里图》卷首题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诗句(张大千是诗人,他在自己的代表性画作上题写苏轼诗,足见对苏轼的高山仰止)。在晚年创作的巨作《庐山图》中,张大千仍以苏轼为范,并“化”其《题西林壁》诗与之对话:“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看庐山。”

《东坡笠屐图》,张大千 作

张大千诗画苏轼,与其说是对苏轼诗的钟爱,不如说是他对苏轼人境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故可以说,张大千对苏轼的追随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无论是在追求的形还是在神方面,均体现了高度的文化圆融和精神契合。对此,傅增湘曾题诗:“笠屐风流谁写出,眉公而后属张髯”,以赞张大千乃苏轼千年后的知己。的确,苏轼与张大千一古一今,堪称“震古烁今两东坡”。总之,对其个体比较研究不乏趣意和典型意义,颇能体现时代文明的精髓,甚至可以结构出新的文化范式,创意出新的文化品牌,整合放大中华文化效应。

《东坡居士笠屐图》(仿元人任子明笔),张大千作

《仿唐寅东坡笠屐图》,张大千作

综上所述,《眉山市人物志》既有人物志专志效应,又不乏在四川市级地方志中具有“东风第一枝”和“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意义。而比较研究,它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个拓展研究的有效途径。为此建议:文化底蕴深厚的市、县,如江苏的苏州市、江西的吉安市、浙江的杭州和绍兴市、福建的福州市、四川的安岳县、安徽的休宁县等,能推出一批人物志专志,甚至视具体情况建相应的社会科学类科举专题博物馆(绍兴市已建名人纪念馆,休宁县已建“状元博物馆”),以蔚然大观于中华志苑,以纷呈多彩于中华文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原副会长,《四川省志》原副总编,曾任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一级文学创作职称,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