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智囊》中的南部先贤‖莫语
《智囊》中的南部先贤
莫 语
《智囊》由明末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冯梦龙辑撰,全书共10部28卷,搜集了上自商周下迄明末三千多年各色人物以智取胜的故事。故事所叙,大至安邦治国的经国大略、治军作虞的用兵之道、断案决诉的明察睿智,小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逢凶化吉的聪明机智、为人处事的机变灵活。毛泽东对《智囊》一书十分重视,他反复阅读并做了不少评注和圈点。
“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几读《白话智囊》,无不被古人的聪明智慧惊叹折服。书中提及的几位南部先贤鲜为人知,下面逐一介绍,以飨读者。
鲜于叔明和李升
唐德宗贞元年间,张延赏在四川,与东川节度使李叔明有矛盾。德宗进入骆谷,正值连绵大雨,道路又险又滑,卫兵有很多逃到朱泚那里。李叔明的儿子李升等六人,恐怕有奸人危害皇帝的车驾,互相咬臂发誓,更换着驾御皇帝的车驾,一直到梁州。
等到御驾返回长安以后,德宗把他们六个人都封为禁卫将军,非常宠爱,待遇优厚。张延赏得知李升出入郜国大长公主的府第(郜国大长公主是肃宗的女儿,嫁给驸马都尉萧升,女儿为德宗太子的妃子),就背地里把这件事报告给德宗。德宗对李泌说:“郜国大长公主已经老了,李升正值青春年少,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呢?”李泌说:“这必定有人想动摇东宫太子的位置,是谁同陛下说出这件事的?”德宗说“你不要问了,只要你替朕辨别一下。”李泌说:“这必定是张延赏同陛下说的。”德宗说:“你怎么知道是他?”李泌便详细地说出了张延赏与李叔明之间的矛盾,并且说:“李升蒙皇上恩典,做了禁卫将军,张延赏无法中伤他;而郜国是东宫太子萧妃的母亲,所以张延赏想利用这个手段来进行陷害。”德宗笑笑说:“正是这样。”(见《白话智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鲜于叔明(710-787),名晋,字叔明,新政县人(现仪陇县,故宅在原南部县度门乡,后划归仪陇县度门镇,现仪陇县度门街道办事处)。少壮之期,豪侠仗义,诚笃忠实,温良敦厚,轻财好施,好读诗书,精研明经,与兄仲通苦读于离堆山洞窟中。唐肃宗时,中进士而入仕途。唐乾元中,除司勋员外郎。后迁京北尹、东川节度使、遂梓二州刺史。代宗时,破吐蕃有功,加检校户部尚书左仆射。德宗幸兴元,叔明出家资助军,加太子太傅,封蓟国公。初,东川承兵盗,乡邑凋破,叔明治之二十年,抚绥有方,邦境安穆。出使回纥,不卑不亢,礼责回鹘可汗;担任京兆尹,政绩突出,百姓传颂;治理蜀地,平定盗贼,百姓安居乐业;吐蕃进攻,沉着应对,五路出击,将敌击败。鲜于叔明的生平事迹载于新旧《唐书·李叔明传》。为什么又姓李呢?大历末年(779),有人说鲜于叔明本来姓严,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外姓人家,冒充鲜于姓,请求恢复严姓。皇帝下诏许可。他当初不知道,认为是丑化自己,上表给皇帝列出属籍,请求宗姓。代宗皇帝允许了他姓鲜于,另赐予皇家李姓,这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恩宠,所以,他对外也叫李叔明。
清代南部县大富乡鲜于敬氏祖婆的月弓照墓碑(图片来源:升钟湖头条百家号)
李升为鲜于叔明的儿子,以少卿身份跟随德宗皇帝。兴元元年(784),唐德宗避朱泚军乱,到梁州(陕西汉中)。鲜于叔明严令儿子以死报国,李升英勇护驾,立下功劳,被提拔为禁卫将军。后乱平还都长安,贞元初年(785),改任太子詹事。因为郜国公主事件受牵连,被贬任岭南罗州(今广东省廉江市)别驾。
鲜于侁
鲜于侁任利州路转运副使时,下面的百姓不要青苗钱。王安石派人来质问,鲜于侁说:“青苗法规定,愿要的青苗钱就发给他,现在百姓自己不愿要,难道能强迫他要吗?”苏东坡称赞鲜于侁上不违反朝廷法令,中不对亲朋有私心,下不伤害百姓,能够做到这三桩难事,真不容易!做官的人当以此为榜样。(见《白话智囊》第16页)
鲜于侁(shen)(1018-1087),字子骏,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进士。曾祖名演,祖名瑾,皆不仕。父名赤,从南部迁居阆中七里坝,与就学于阆中的南部县“三陈”为学友,共读于阆中南岩,虽不以功名显,却也擅诗能文,为蜀中名儒,号隐居先生,因子贵被赠金紫光禄大夫。母赵氏,追封为德安郡太夫人。初,为江陵右司理参军。庆历中,调黟县令,劣绅汪氏富而狠横,因事抵法。群吏皆曰,“汪族败前吏不少,不舍恐贻后患。”侁怒杖之,恶类屏迹。侁通判绵州,吏贪成风,侁一切弗取,郡守效之。神宗召求直言,侁陈十六事。神宗爱其文,诏近臣举所知,范镇以侁应,除利州转运判官。民不请青苗钱,王安石遣吏诘之。侁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不自愿,岂能强之哉?”苏轼称其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是为三难。左藏库使周永懿守利州,贪虐不法,侁捕械于狱,流之衡湘。元丰二年(1079),命知扬州。苏轼以诗案赴狱,亲朋皆绝,侁往见之,台吏不许。或劝曰:“公与轼切知久,其所往来文字书简宜焚之勿留,不然且获罪。”侁曰:“欺君负友,吾不忍为,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后除集贤院撰修,知陈州,卒。侁刻意经术,为诗平澹渊粹,尤长于楚辞,与苏轼、文同、司马光等常以诗词相唱和。著有《诗传》《易断》。
鲜于侁一生为官多处,辗转京师与地方,历任参军、县令、通判、判官、转运副使、太常寺卿、左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等职。因文才出众、处事干练、政声卓著,而成为一代名臣。他的生平事迹见于秦观《淮海集》卷三十六《鲜于子骏行状》和《宋史》卷三四四《鲜于侁传》,也散见于他与苏轼、苏辙、司马光、秦观、文同、文颜博等人的书信札记、诗文唱和。
陈尧叟
北宋时,东北部的契丹族侵犯澶州,宋真宗听到边境告急消息后,召来寇准问他的主意。寇准说:“陛下你要了结此事,不需要五天,希望您能亲临澶州。”真宗感到为难,于是就召来群臣商量这件事。阆州(新井)人陈尧叟请求皇上到成都去。寇准说:“皇帝陛下英明威武,将军大臣协调团结,如果皇帝亲自去征讨,敌人就会不战自溃,为什么要丢弃京城到很远的江南和蜀中呢?人心涣散,敌人就乘虚而入,那样能保住大宋江山吗?”真宗于是决定到澶州去。来到澶州城南,远远看见契丹军队气势很盛,大家请求皇上驻扎下来,而寇准坚持要真宗渡过河去。远处和近处的宋军,看见皇上的旗帜,都欢呼跳跃,声音传到数十里之外,契丹人被震慑住了,他们发起攻城,结果战败而退。于是达成了和议。(见《白话智囊》第330页)
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阆州新井县人(故宅在今南部县大桥镇),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己丑科状元,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宋太宗淳化元年(990),迁秘书丞。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巡抚陕西。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充三司河南东道判官,赈灾南犁。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迁度支判官,上《郑白渠利害疏》,再迁工部员外郎,任广南路转运使。宋太宗至道二年(996),知端州。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加刑部员外郎,再任广南东、西路安抚使,迁兵部。“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又以地气蒸暑,为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渴死。”“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并发展交通,规划海运。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西川体量公事。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陕西体量公事,拜枢密直学士,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任髃牧使。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请以孙冕同领议减三司烦冗,参决滞务”。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签书枢密院事,迁工部侍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加刑部侍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知枢密院事,为兵部侍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任东京留守,修国史。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为卤簿使,陪宋真宗封禅泰山,加尚书左丞。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进工部尚书,为祀汾阴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加户部尚书。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户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枢密使,集军权与政权于一身。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罢为户部尚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复枢密使,同平章事。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四月,以足疾请求退位,宋真宗不许,陈尧叟多次请求,宋真宗亲自到其宅邸慰问。同年八月,罢为右仆射,出判河阳三城节度使。
陈氏三状元雕像(图片来源:大南部网)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四月,陈尧叟卒,年五十七岁。宋真宗悲伤不已,特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忠”。后朝廷又追赠陈尧叟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封英国公。尧叟善草隶,擅赋长文,宋真宗赞其“文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伟姿强力,奏对明辨,多任知数,久典机密,军马之籍悉能周记。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
蒲宗孟
北宋时,盗贼以梁山水泊为依托,当地县官只能用长梯来窥视芦苇荡,以掌握盗贼的动向。蒲宗孟任郓州知县后,下令禁止人乘小船出入水泊。盗贼没有粮食,只能散去了。(见《白话智囊》第87页)
蒲宗孟(1022-1088),字传正,阆州新井县人(故宅在今南部县宏观乡),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初为苏州推官。熙宁中,为集贤院校理,助吕惠卿制《手宝法》,同修《国史》,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神宗赐佩金鱼。学士佩鱼自宗孟始。元丰五年(1082),除尚书左丞,常与神宗论及人才。宗孟曰:“方今人才难得,为司马光以朋党坏之者半矣。”神宗不以宗孟之言为然。元丰六年,出知汝州。逾年,加资正殿学士,知亳州。元祐初(1086),改知杭州。移郓州,郓民素以抗暴著称,宗孟治郓惨酷,坐落职,知虢州。明年,复职知河中府,移知永兴,以疾求河中,既至而卒。宗孟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友善,娶敦颐之妹为妻。宗孟喜读书,常诫子弟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书不可一日失。”并于家乡建“清风楼”,置书其中,以昭后人。著有文集五十,奏议二十卷。
蒲宗孟
智慧没有一定不变的格局,以运用得恰如其分为上。上等的智谋都是自然心境的流露,从而与事理相符,而不仅仅是反复思考所能达到的。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固宥的参照,我们要做的是把握恰当的时机,去追求最好的状态。
我们学习借鉴古人的智慧,向先贤看齐,遇事就要倾听群众的心声,从群众中来,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尊崇客观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把握问题实质,遵循科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事,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更好地成就今天的事业。
参考资料
①《白话智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
②《南部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
③《南部文史资料》30辑。
④《北宋陈氏四令公史述》,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作者简介
莫小东,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部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南部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主任。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华声报、香港商报、海峡两岸、四川政协报、南充日报发表大量文章。著有《生命恋歌》诗文集(2008年大众文艺出版社)、《茅茨集》文集(201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飞翔的姿态》诗集(201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出版《南部文史资料》13-31辑,《南部史话》1-2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莫小东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