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培根铸魂以文化人

来源:《四川日报》(2022年5月27日第b10版“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2-05-28 22:04:34 浏览次数: 【字体:

坚定文化自信 培根铸魂以文化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国家宝藏》文物特展落下帷幕。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130多件国宝文物回答了“何以中国”的历史叩问,也以一次“云看展”直播创下1045.6万的实时观看量,彰显出文化的深厚魅力。

远在千里之外,这样的文化盛况近年来不断在四川上演。

三星堆祭祀区6座祭祀坑“再醒惊天下”,阶段性发掘成果持续登上热搜;金沙太阳神鸟金箔等4万份数字文创,50秒被一抢而空;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城市音乐厅,一座座文化地标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潘宇 摄)

底蕴深厚的天府之国,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是被提到了事关民族兴衰、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崭新高度。

5年来,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巴蜀儿女踔厉奋发,谱写出文化繁荣发展的壮美华章。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文脉传承: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5月13日,大邑安仁建川博物馆,“奋斗与辉煌——中国共产党100年礼赞”展上,游客川流不息。从去年5月预展开始,观众已超过110万人次。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怎样坚守文化自信,凝神聚力?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四川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融入省委重大工作部署和省委宣传部重点工作安排,精准施策。创新制定实施《四川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综合示范县(市、区)工程,推动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纵深发展。

成都郭家桥北街的法治文化主题街区,让市民驻足,体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广元苍溪县,百里文化长廊内容丰富,推动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入脑入心。

成都郭家桥北街法治文化主题街区一隅(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巴蜀大地时代新人纷纷涌现,善行义举蔚然成风。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则涵育起川人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以考古工作更好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2021年,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发布阶段性考古成果。透过大量精美文物,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激动感叹,三星堆的考古新发现再次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中华文明早期“满天星斗”之中,三星堆和古蜀文明是其中闪亮的星斗之一。

从广汉三星堆到新津宝墩,从宣汉罗家坝到渠县城坝,从稻城皮洛遗址到眉山坛罐山遗址,一个更加瑰丽的古代四川,面貌渐渐清晰。

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三星堆遗址的保护,从此进入法治化轨道。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等5处大遗址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一大批遗址的保护利用,架起人们感知文明、赓续文脉的桥梁和纽带,构筑起内涵深厚的精神家园。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近年来,四川建起了一个国家级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古老的羌族非遗得以活态传承,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的作品频频与国际大牌合作。依托彝绣和道明竹编的两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则探索出了非遗扶贫、乡村振兴的新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四川创造性地推出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让历史名人的精神光耀当下;恢复古文字、先秦史、医简文献等冷门绝学,强化了文化传承的学术支撑;推动中小学广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等举措,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格局,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四川经验。

从历史深处出发,四川走得愈发坚定。

激发活力 以文化人

文艺繁荣:巴蜀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文艺川军不断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4月19日,首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授牌。未来,魏明伦、陈智林、李伯清等多位名家将以工作室为基础发挥专业优势和传承示范带动作用,共同推动川剧和四川曲艺的发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年来,四川着力繁荣文艺事业,深入实施振兴出版、振兴影视、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积极探索主旋律文艺作品市场化生产传播路径,巴蜀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激发创作活力,必须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5年,峨眉电影集团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中国机长》《我的父亲焦裕禄》等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国产片背后,频频出现峨影集团的身影。“文艺创作应该体现远见卓识、天下情怀。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影视精品。”峨影集团董事长韩梅表示。

电影《中国机长》海报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以及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也顺利完成。今年3月,新华文轩宣布2021年营收达到104.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全国37家出版传媒集团中排名提升至第7位;创新的实践层出不穷,集团旗下企业推出的“数字藏书”4月重磅发布,而这是全国首个区块链图书里程碑式的项目。

澎湃的创作热情,离不开省委省政府“把导向、强主体、出精品、出人才”的总体工作思路。2021年5月10日,《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的出台在四川文艺界引起了巨大关注。省政府给予的扶持和奖励资金,年度预算规模达到3亿元。在省作协主席阿来看来,奖励可以引导年轻作家坚持关乎艺术的格调和创新精神的方向,避免向市场过于妥协。而在全省大力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相继出台诸多支持政策下,四川影视不断蓬勃“生长”,从《金色索玛花》《湾区儿女》到《紧急公关》《亲爱的小孩》,“四川造”电视剧频频登上央视。

回首最近几年,广大文艺工作者运笔如椽,用心用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关注脱贫攻坚,《十八洞村》口碑与票房齐飞,作家罗伟章的《凉山叙事》走向海外;关注重大历史事件,舞剧《努力餐》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成为四川历史上首部获此荣誉的舞剧作品;再现三线建设的壮阔历史,电视剧《火红年华》从去年到今年连续两次登陆央视;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湾区儿女》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的个人成长;观照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命运,《亲爱的自己》将镜头对准年轻人在职场和生活的自我成长……文艺川军,不断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以文化创作丰润文化滋养,丰盈精神家园。

舞剧《努力餐》(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激发活力,蓬勃发展;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文化的发展 一切为了人民

文化实力: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丰盛的文化大餐给百姓提供精神给养

文化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四川文化发展的初心。

“五一”假期,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在成都天府艺术公园正式开放。建筑设计以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为灵感,书架更似连绵迤逦的山峰,很快成为成都又一处网红打卡地。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最近几年来,四川的文化地标增加很多。前有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美术馆以及成都博物馆在成都市天府广场拔地而起,把城市最中心的位置留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后有成都市美术馆新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相继开放。“地标建筑多为公共文化服务属性,背后折射的就是省委省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明泉点赞。

打造地标建筑不是目的,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丰盛的文化大餐给百姓提供精神给养才是想要抵达的彼岸。

成都市美术馆新馆甫一开放,“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便为市民奉上了一场美术饕餮盛宴,从去年11月至今,观者已超过50万人次;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开放不到1个月,周末预约进馆已开始拼手速。“环境优美,图书品类繁多,周末待一天都行。”成都市民高希感叹。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一大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更是随时推出丰盛的文博大餐,打造了四川人的文化新客厅。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美术馆(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近年来,四川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按照“补齐短板、巩固提高、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在全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这是一份傲人的成绩单:曾经的全省11501个贫困村全覆盖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村文化室,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全省实现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未来,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500个省级、2500个市级、10000个县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方面文化惠民,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突破50亿元,其主创团队就来自成都。而当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三星堆博物馆2021年门票加文创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自贡彩灯产业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80%、国际市场份额的90%。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省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90.8亿元。

筑牢文化根基,重拾文化自信,一大批四川文化开始走出四川,甚至扬帆出海。三星堆不仅全国爆红,甚至火到国外,英国伦敦的一家中餐馆便以三星堆面具为元素,设计了店招和餐牌,成功吸引了当地人的关注;李子柒的视频更是火到海外,让中国书法、蜀绣等传统文化重获关注……

文化生生不息,助力巴蜀儿女以更昂扬的姿态奔向未来。

《四川日报》(2022年5月27日第b10版“特别报道”)

来源:《四川日报》(2022年5月27日第b10版“特别报道”)

撰稿: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日报》(2022年5月27日第b10版“特别报道”)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