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香檀一曲落花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27 22:15:21 浏览次数: 【字体:

香檀一曲落花间

《花间集》入集的词人,或生于蜀,或宦于蜀,多数都会集于成都。欧阳炯在《花间集叙》中清晰地表述了这本集子的编纂目的和风格:“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这段话说明了花间词的艺术渊源:花间远承南朝的宫体诗,近袭长安歌伎云集的平安里也就是北里的香艳文风,而与蜀地的安闲逸乐风情相接,遂成一时之盛。酒筵之间公子们写出来的歌词“文抽丽锦”,如美丽的丝织锦缎,歌儿舞女“举纤纤之玉指”拿着檀香木做的拍板轻歌曼唱,“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谐凤律。”可见《花间集》不仅是一部词集,还是一部歌词集。这些词“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是提供一部具有蜀地风格的新歌词以佐欢备唱,合鸾歌、谐凤律是据以入选的必要条件。这篇序文首次提出了词的歌唱性,先有曲调,填词而歌,正是早期曲子词的正宗源流。

花间集

作为文人曲子词的总集与范本,《花间集》被宋代大多数填词家奉为正宗加以推崇,作词以“花间”为宗,论词以“花间”为准,其清艳、婉丽的风格亦成为后世“要眇宜修”的词学审美滥觞,所谓诗庄词媚的渊源。词学专家吴世昌谓:“在北宋文人看来,《花间集》是当时这一文学新体裁的总集与范本,是填词家的标准与正宗。一般称赞某人的词不离‘花间’为‘本色’词,这是很高的评价。”

花间集

《花间集》的作品大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体裁以起源于民间的“小调”为抒写形式,风格婉约绮丽、细腻华美。花间之得名欧阳炯没有明言,但集中恰有张泌的一首《蝴蝶儿》,其中有“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的句子,后人以为词集得名由来。纵观全集,整本词风格清艳,温软旖旎,若花间浮影,堪称绝妙。

十八位《花间集》的作者,绝大部分和蜀地有关,只有温庭筠(飞卿)、黄甫松、和凝与蜀无关。但是,温庭筠和《花间集》的关系非同一般。《花间集》收温词66首,为全书之冠,他的词风奠定了花间的基调,被视为“花间鼻祖”。另一方面,如若不是《花间集》的收录,温词俱都散落,也不复有后世词名,可说花间飞卿两相成就。

后世以温韦并称,视为花间代表。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且同岁,《旧唐书》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其人恃才不羁、狂傲放浪,好讥刺权贵,屡犯忌讳,虽早已名闻天下,但多次考进士均落榜,终生不得志,此种人生际遇似为后世柳永开了先河。其词秾艳精致,上承南北朝齐、梁宫体余风,下启花间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人物。温庭筠早年入蜀,蜀人把他编入花间是时间与空间交汇下文学留给后人的惊喜。

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作词,并以词名掩盖其诗名的作家。正是在温庭筠手中,词终于在题材、风格上与五七言诗区分开来。温词以秾艳细密、婉约含蓄见长。

花间收韦庄词26首。韦庄入前蜀为相并终老此间,既是文坛领袖,也是当世重臣,在蜀地写出迥然不同于他前期《秦妇吟》一类黍离之悲的词作,意绪恬淡,明快悠然,这当然与他晚年在蜀地的生活有关,此间山水庇护了诗人,也庇护了文学。韦庄的词以清丽疏朗、率直明快取胜,往往以白描的手法,运用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叙事写人抒情,对民间词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提高。

温韦二人都擅《菩萨蛮》。温庭筠的代表作:“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意细密,描摹精微,慵懒中隐约透出幽怨与寂寞。韦庄的《菩萨蛮》则是另一种意境:“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同样写美人,韦庄词中的是情人,而温词中的是寂寞的妇人。温词精美浓丽却不生动,徒如一只“画屏金鹧鸪”没有生命,用叶嘉莹的话来说,这是唐五代词兴起时的特点。到了韦庄手里,词已是一曲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的“弦上黄莺语”。王国维评论温、韦两家词风:“‘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菩萨蛮》写意图

再来比较温韦的另两首《菩萨蛮》,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 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写出居者和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两种心情,意象绵密,曲折隐晦。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全词一气直下,充满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忆和对故乡的无限怀念。温词描摹形貌刻画恋情,纯客观描写,读其词,宛如欣赏毫发毕现的工笔仕女图。韦庄词多自抒感怀,其词如淡墨绘成的写意画,疏朗淡雅,情境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他是以韦庄词为上的。

韦庄的词,在晚唐五代词坛上有着转移风气的作用。可以说,五代词坛的卓然大家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实为韦庄词风的发展,内容上直抒胸臆,形式上多用白描,而李煜的亡国之痛反映在词作中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此变化应该说从韦庄开山,他对“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的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花间词人除了温、韦之外,牛峤、欧阳炯、顾夐、薛昭蕴、鹿虔扆、牛希济、李珣、毛文锡、尹鹗、毛熙震、阎选等都有佳作传世。以下赏析部分选自词学名家唐圭璋《词学胜境》:

牛峤,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人,唐相牛僧孺之后,入蜀为给事中。有集三十卷,歌诗三卷,皆不传。词今传二十三首。代表作有咏弹琵琶的《西溪子》:捍拨双盘金凤。蝉鬓玉钗摇动。画堂前,人不语。弦解语。弹到昭君怨处。翠蛾愁。不抬头。起言琵琶之美,次言弹者之美。“画堂”三句,更言声音之美。末言弹者之姿态,尤为生动。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此词:“字字得当,有意有笔,能品也。”

欧阳炯,华阳人,仕前后蜀,累官至门下同平章事。《花间集》载其词十七首,《尊前集》载其词三十一首,共四十八首。欧阳炯为《花间集》作序,自述擅音律,其词最艳。如《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但欧阳炯《南乡子》八首,写南方风物,又能朴质真切,别有意致。

顾夐,字、籍贯、生卒年均无考,仕前蜀为刺史,后蜀为太尉。《花间集》共收其词五十五首,皆归于艳丽,但其写情极深刻。最为人所传诵的是《诉衷情》中的“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薛昭蕴,河东人,前蜀侍郎。《花间集》采其词十九首,大部分都清超、拔俗,风格近于韦庄。如其《谒金门》:“春满院,叠损罗衣金线。睡觉水晶帘未卷。檐前双语燕。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早是相思肠欲断,忍教频梦见。”睡起“叠损罗衣”,可见心悲意懒。睡觉无心,故未卷帘,帘未卷,故燕不得入,燕不得入,故唯有暂栖檐前对语,似怨亦似叹。下片“落花千片”令人兴感无限。“早是”两句,更尽情吐露相思之苦。全词情景交融,深婉之至。

鹿虔扆,字、籍贯均无考。后蜀进士,累官至学士、永泰军节度使,进太保。与欧阳炯、韩琮、阎选、毛文锡以工小词供奉后主。时人忌之,号曰五鬼。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花间集》仅载其词六首,是诸家中最少的。代表作《临江仙》沉着无比:“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全篇摹写亡国后境界,大有黍离麦秀之感。起写秋空荒苑,重门静锁,已足见景色凄凉。“翠华”三句,写人去无踪,歌吹声断,更觉黯然。下片又以“烟月”“藕花”无知之物反衬人之悲伤。

牛希济,峤之兄子,仕蜀,官至御史中丞,入唐授雍州节度副使。其词《花间集》收十一首,《词林万选》收三首,共得十四首。词笔清俊,亦善白描。代表作《生查子》,写情尤其深厚。词云:“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烟收星小,黎明晓别,十分真切。别时言语,难合难分、缱绻缠绵之致。从处处芳草之绿,联想到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

尹鹗,成都人。仕前蜀,累官至参卿。其词《花间集》载六首,《尊前集》载十一首,共十七首。其中有《金浮图》一首,长至九十四字,五代词除唐庄宗《歌头》以外,以此为最长。《蕙风词话》评价鹗词以《菩萨蛮》为最佳:“陇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独坐窥烟陌。楼际角重吹,黄昏方醉归。荒唐难共语,明日还应去。上马出门时,金鞭莫与伊。”由未归说到醉归,由“荒唐难共语”,想到“明日”“出门时”,层层转折。“金鞭莫与伊”犹有不尽之情,痴绝昵绝。

《花间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审美取向、情趣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之过程的全貌。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花间词还为后世贡献了“诉衷情”“玉楼春”等词牌名。温庭筠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诉衷情”。而“玉楼春”则来自顾敻的“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欲晚”。

花间余香笼罩词坛,润泽后人,但若仅沉迷于花间的美艳之中而视其为唯一特征就可能辜负了这些词中的深情。清末大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词有穆之一境,静而兼厚、重、拙、大也。淡而穆不易,浓而穆更难。知此,可以读《花间集》。”其间的厚、重、拙、大,指的就是艳词的形式下面所蕴含的情感力度,花间词情真而调逸,思深而言婉,是晚唐五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和西蜀独有的山川风物共同作用下诞生的文学瑰宝。

(本文原载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锦水花间——千年前的成都》一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