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折柳寄情‖罗学娅

作者:罗学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11 21:35:05 浏览次数: 【字体:

罗学娅

“五九六九,河边插柳”。这是小时侯外婆教我念的数九歌,她说:“立春了,随便憋(折)一根柳树丫丫,插在河边,就会长成一棵大柳树”。当时,我觉得很神奇,便问当老师的妈妈:“是真的吗?”妈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还告知:这就是唐诗里面的“折柳”,早春二月,把折下来的柳树枝插在近水的土壤里,它就很容易活成小树,然后慢慢长成大树。

这就是我对“折柳”的最初印象:折柳枝、插栽、易活、成大树。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在妈妈引导下,我读到了很多有关“折柳”的古诗词,还知道了“折柳”除了易栽种,还有寄情、送别之寓意。

早在《诗经》的《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描述。到了汉代,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六朝有书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北朝乐府《折杨柳》更是广泛流行、尤为出名。到了唐代,堪称盛行,凡文人墨客留下的佳作,几乎都有折柳的痕迹。

印象最深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律诗引我穿越,走进了那个夜深人静的春夜,突听见悠扬的玉笛声,随着春风漫卷全城。客居洛阳的李白听出是思乡惜别的《折杨柳》曲,告别家乡亲人的情景浮现眼前,离愁别绪油然而生,千古佳句跃然纸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我看见王之涣笔下的戍边士卒,听见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更是思乡情怀猛增,他们为久别亲人不得还乡而生怨情,但却没有消沉颓丧,反倒显现出难得的豁达:“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湖边绿丝绦下,飘飘欲仙的张九龄正在低唱:“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桥头杨柳荫下,深情款款的鱼玄机正在浅吟:“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更有白居易,把“柳”与“留”融为一体,把离别赠柳表达得入木三分:“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折柳寄情。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寄予柳枝无限的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轻轻折下一枝,便是情深深、意浓浓,鱼水相依。

折柳赠别。远方的客人请你柳(留)下来,主人恋恋不舍,客人依依难分。他,终将带着柳枝离去了,将把这情深义重的柳枝插栽在去处,让它长大成荫,见证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演绎让我震撼:伴着耳熟能详的《送别》音乐声,365位手捧晶莹剔透发光柳枝的普通人,缓缓走向舞台中央。渐渐,硕大的地屏,从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片绿色。中国人以“折柳寄情”的特有浪漫,向世界友人依依惜别,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出冬去春来,诗意折柳,春回大地,杨柳依依的美好愿景。

千年的“折柳寄情”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风采,中国与世界友人友谊长存,永远在一起,共同向远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学娅(退休医务人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