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折柳寄情‖罗学娅

作者:罗学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11 21:35:05 浏览次数:498 【字体:

罗学娅

“五九六九,河边插柳”。这是小时侯外婆教我念的数九歌,她说:“立春了,随便憋(折)一根柳树丫丫,插在河边,就会长成一棵大柳树”。当时,我觉得很神奇,便问当老师的妈妈:“是真的吗?”妈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还告知:这就是唐诗里面的“折柳”,早春二月,把折下来的柳树枝插在近水的土壤里,它就很容易活成小树,然后慢慢长成大树。

这就是我对“折柳”的最初印象:折柳枝、插栽、易活、成大树。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在妈妈引导下,我读到了很多有关“折柳”的古诗词,还知道了“折柳”除了易栽种,还有寄情、送别之寓意。

早在《诗经》的《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描述。到了汉代,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六朝有书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北朝乐府《折杨柳》更是广泛流行、尤为出名。到了唐代,堪称盛行,凡文人墨客留下的佳作,几乎都有折柳的痕迹。

印象最深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律诗引我穿越,走进了那个夜深人静的春夜,突听见悠扬的玉笛声,随着春风漫卷全城。客居洛阳的李白听出是思乡惜别的《折杨柳》曲,告别家乡亲人的情景浮现眼前,离愁别绪油然而生,千古佳句跃然纸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我看见王之涣笔下的戍边士卒,听见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更是思乡情怀猛增,他们为久别亲人不得还乡而生怨情,但却没有消沉颓丧,反倒显现出难得的豁达:“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湖边绿丝绦下,飘飘欲仙的张九龄正在低唱:“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桥头杨柳荫下,深情款款的鱼玄机正在浅吟:“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更有白居易,把“柳”与“留”融为一体,把离别赠柳表达得入木三分:“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折柳寄情。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寄予柳枝无限的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轻轻折下一枝,便是情深深、意浓浓,鱼水相依。

折柳赠别。远方的客人请你柳(留)下来,主人恋恋不舍,客人依依难分。他,终将带着柳枝离去了,将把这情深义重的柳枝插栽在去处,让它长大成荫,见证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演绎让我震撼:伴着耳熟能详的《送别》音乐声,365位手捧晶莹剔透发光柳枝的普通人,缓缓走向舞台中央。渐渐,硕大的地屏,从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片绿色。中国人以“折柳寄情”的特有浪漫,向世界友人依依惜别,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出冬去春来,诗意折柳,春回大地,杨柳依依的美好愿景。

千年的“折柳寄情”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风采,中国与世界友人友谊长存,永远在一起,共同向远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学娅(退休医务人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